海底7000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深海寻梦(1)

【皮卡德父子的探索】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们人类梦想潜入水下观察海底世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相传,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曾经搭乘一个特制的玻璃箱潜入水下,观察海中千奇百怪的生物。然而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水的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因此,人类仅仅依靠氧气瓶等简单的潜水装备,无法窥见深海的景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又是科学幻想家。据说他曾构思“可以水下航行的船”,但这种能力向来被视为“海盗式的邪恶”,所以他并没有进一步想象下去。

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耶鲁大学的大卫·布什奈尔建成了一艘“海龟”号潜艇,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并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艇外携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在艇内操纵系放于敌舰底部。内部仅容纳一人操作方向舵和螺旋桨。

这期间的潜艇基本是沿着作为战争武器的道路发展。因此,它通常没有观察外部的舷窗,其乘员难以在水下了解外面的情况;而且,潜艇为军事行动设计的构造,也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潜得太深。时至今日,只有极少数潜艇能突破1000米深度的大关。想要在深海进行真正的长时间水下研究,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潜水机械。

真正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深海潜水器的人,还是瑞士人奥古斯特·皮卡德父子。1884年1月,皮卡德诞生在瑞士的第二大城市巴塞尔。从孩提时期起,他就格外喜爱物理和机械。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并成为布鲁塞尔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他一边教学,一边对探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1932年,皮卡德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遇见了发明深海潜水球的威廉·毕比和奥迪斯·巴顿,并看到了他们的成果“进步世纪号”。热情的毕比绘声绘色地讲起的绚丽多彩的海底奇观,越发勾起了皮卡德遨游深海的愿望。虽然他没有生长在海边,但对大海充满了迷恋,每当来到海滨城市,他总喜欢坐在岸边礁石上,凝望着奔腾不息的大海,揣摩着碧波下的种种奥秘。

从芝加哥回来后,皮卡德一直关注着毕比等人的深海探险事业。既为他们不断进步而高兴,同时也深感不足:由于依赖钢索吊放牵引,他们的潜水器下潜深度有限,且不能在水下自由行驶,海底活动是受到牵制和局限的。“能不能制造一种独立沉浮并自航的深海潜水器呢?”爱动脑筋的皮卡德开始思忖这个问题了……

一个又一个设计方案拿出来了,可又一次再一次地被推翻了。皮卡德苦思冥想,日夜奋战。在科学发展史上,常有“触类旁通”的现象。那天,他正对着满桌的草图发呆,忽然,举手拍着额头嚷起来:“有了!有了!”原来,他多年研制高空气球的经验,点燃了发明思路的火焰。他把气球携带密封吊舱的原理,引申到深海潜水器的设计上来,称之为“水下气球”。

两者十分相似,均由主宰浮沉的浮体和载人的耐压球形舱组成。浮体好似气球,不过里边不是充注氢气,而是灌满了汽油。耐压球舱好像气球携带的载人吊舱,连接在浮体的下方。因其比水重而往下沉,浮体则因灌有汽油比水轻而上浮。两相平衡,就使整个潜水器浮在水面。下潜时,让水灌入浮体,压缩里面的汽油,空间则被水填充,致使浮力减少而下沉。上浮时,则把水排出,并切断电源,让电磁吸住的钢丸自动抛掉,从而取得足够的浮力。

哈,这样一来,潜水器完全可以脱离缆绳,在海洋里自由沉浮和航行。这是国际深潜业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应该说,直到今天各国发展的深海潜水器,还都是沿着皮卡德的这条思路前进。可惜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皮卡德“水下气球”的研制工作被迫搁浅。战后,他才得以重操旧业。

1948年,皮卡德终于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艘自航深海载人潜水器“FNRS-2”号。这个“FNRS”是比利时法语区基础研究基金会的英文缩写,当年就是他们支持皮卡德研制出高空载人气球,并命名“FNRS-1”号。这次又是在他们慷慨资助下完成的,他如此命名一是为了表示深切的感谢,二是表示他的水下气球与高空气球原理相同,一脉相承。

“FNRS-2”号的耐压球形舱,直径2米,壁厚90毫米,能抗400个大气压力。也就是说,这艘深海潜水器可以潜入4000米海底。浮体内充注30立方汽油,产生的浮力足以使整个深海潜水器平衡地浮在水面。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皮卡德决定自己驾驶这艘深海潜水器下潜试验。

毕竟是第一次啊!敢不敢冒此巨大风险?能不能打响这第一炮?皮卡德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万一试验失败,下潜后浮不起来,那就会葬身海底……

反复权衡,思考再三,他终于从犹豫和畏惧中摆脱出来,他相信自己的设计和工艺,毅然走进了密封球舱。当开始下沉时,舱内一片混沌灰暗,可他仿佛看见了家人期待的目光,胸中顿时升腾起一股异常振奋的豪情。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各种仪表。当按预定计划下潜到25米时,皮卡德松了一口气,立即抛载上浮。

成功了!初战告捷!证明这种理论和设计是完全可行的。只不过应该不断完善改进,使之下潜得深点、再深点。不久,皮卡德对深海潜水器的结构强度和沉浮系统进行了改造,研制出了第二个“水下气球”——“FNRS-3”号,并且,带着儿子雅克·皮卡德一起驾驶它,潜入了1000米左右的深海。

这一年,老皮卡德已经66岁了,尽管雄心万丈,但年岁无情,他决心培养儿子成为深海探险事业的接班人。虎父无犬子。小皮卡德自小就目睹父亲废寝忘食、埋头科研的情景,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同样地热爱科学、勇于探索,自愿协助父亲把深海探险继续下去。1953年,他们来到了意大利的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建造了第三艘深海潜水器。为了纪念和感谢当地人的支持,就命名为“的里雅斯特”号。

1953年8月的一天,风景宜人的的里雅斯特海滨迎来了成群结队的游客。忽然,人们的视线被港口出现的一幕吸引了,纷纷拥去,还不停地指指点点。只见几位穿着连体工作服的人,正在海湾远处一架类似潜水艇的机器边忙碌着。原来,这是瑞士著名的探险科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德,以及他的儿子雅克·皮卡德在进行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首次下潜试验。

“全面检查。”老皮卡德说。

“刚才检查过了,看来没有问题。”儿子毕竟年轻,虽然父亲就坐在身边,可他还是感到激动、紧张。

“好,咱们下潜。”

潜水器开始注水,不一会儿便在碧蓝的海水里下沉了。舱里开始还能见到光亮,很快就一片漆黑了。“1000米了!”父亲看着深度表说。

小皮卡德凑近观察窗,警觉地向外张望。微弱的大灯在黑沉沉的海水里闪动着,蓦地,他看见下方一片沼泽似的东西,叫道:“不好,快到海底了!减速!”

可惜,减速来不及了,深海潜水器一下子冲落进了海底,陷入了1米多深的泥床里。此时下潜深度是1080米,水压很大,如果不能脱离泥潭将极度危险。他们马上排空压载水,但深海潜水器还是不能自拔。好在老皮卡德早就设计了一个应急压载筒,里边贮藏有4吨重的铁块。他按动抛弃按钮,只听“轰”的一阵沉闷的声响,所有铁块统统倾泄到海底。潜水器晃动了几下,开始歪歪扭扭地挣扎出泥地,慢慢上浮了。

好险啊!潜水器减轻了重量,增加了浮力,终于成功地浮上了海面。这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乘坐载人舱潜入千米深海底,并且自救脱险安全上浮的人。

虽说试验时曾扎到海底泥沙里,但自动抛载装置有效,“的里雅斯特”号一鸣惊人,轰动世界。此后,皮卡德父子俩又经过不断摸索改进,驾驶着这艘深海潜水器完成了3150米的海试。看着饱含自己心血的潜水器和已经具备娴熟技术的儿子,奥古斯特·皮卡德满怀欣慰和自豪。“雅克,从事科学探险,需要兴趣和才能,但没有胆识和付出,是不会成功的!”他以切身体会告诫孩子。

“老爸请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雅克·皮卡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是的,深海探险的征途,绝不像在清风习习的林荫道散步那样轻松,向更深的海底进军,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的里雅斯特”号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美国海军的注意。1958年,他们以不菲的价格购买了这艘潜水器,并且聘请小皮卡德作为高级专家,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基地负责驾驶培训和指导。经过一系列下潜试验之后,他们对“的里雅斯特”号进行了技术改装。潜艇的浮体加长,耐压球舱换上了性能更好的“克虏伯球”。这是由德国制造的,直径2.18米,厚度120毫米,比原来加厚了30毫米,能够承受10000米深的海水压力。

1960年1月23日,一场席卷太平洋的风暴刚刚平息,马里亚纳海域仍然风急浪高,空中翻滚着连绵成片的云絮,海面上的空气潮湿沉闷,但站立在快速行驶的母船“温达”号甲板上的雅克·皮卡德却异常兴奋,眺望着水天相连、浩瀚奔腾的大海,心潮翻卷。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在这个全球最深的海沟里,驾驶“的里雅斯特”号冲击万米深度大关了!

虽然经过连日的航渡,风吹浪打,潜水器上的计速器、垂直海流计都损坏了,但他们决定不放弃这次令人神往的行程。前不久,小皮卡德曾驾驶改装后的“的里雅斯特”,先后完成了1500米和5500米的深潜试验。如今,他将要进行最后一道冲刺,实现父亲梦寐以求的心愿,征服挑战者深度,摘取深潜史上的王冠。眼望海面波浪滔天,有人担心了:“海况不好,改日再试验吧,以免发生意外。”

“不,我们都准备好了,还是按原计划执行。”雅克·皮卡德耐心地说服同事们,“随着下潜深度增加,波浪的影响会逐渐减小的。”说完,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利索地钻进了球形舱,小心翼翼地关上了密闭舱盖。陪伴他下潜的助手——美国海军中尉唐·沃尔什已在舱内等候。

一场充满了神秘冒险色彩的深海旅行开始了!他们按步骤操作起来,海水灌进了浮体,潜水器与喧嚣翻腾的海面告别,缓缓下沉了。皮卡德看了一眼手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上午8时23分。很快,“的里雅斯特”号进入了一个格外静谧的水晶世界。

10分钟后,潜水器下潜到90多米深了。忽然,沃尔什惊讶地指着温度表嚷着:“哟,怎么不下沉了?”因为下潜越深,海水越冷,此时温度表指针不动,说明深海潜水器停住了。

“难道发生了什么故障?”皮卡德迅速检查了一下各项仪表,都还正常啊。他冷静下来细想:这是遇到了“温度跃层”!即海洋某些深度上层暖水与下层冷水的过渡区域。由于暖水密度小,浮力较小。冷水密度大,浮力也大,当潜水器进入其中,浮力骤然增加,而用来调节浮力的汽油降温缩小体积需要一定时间,以至下沉中断,像被什么东西托住似的悬浮在那儿。

“放油。”皮卡德果断地伸手旋开油阀,放掉了一些汽油,使浮体内增加了海水容量,潜水器重新下沉。可是刚刚下潜10米左右,又被“托住”了。如此反复折腾了4次,才冲破了“温度跃层”现象。这在他64次的深潜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接下来就比较顺利了,他们在幽深的海水里仿佛乘坐电梯似的直线下沉。

“好冷啊!”两人不约而同地叫起来。深海潜水器越往下沉,耐压球舱就成了“广寒宫”,进舱前衣服被海水打湿了,现在竟像冰衣一样,使人冷得发抖,他们赶忙换了干衣服,披上毛毯,不断地测量海水温度,记录氧气用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同时与水面母船保持电话联络。

蓦然,深海潜水器发出了一阵阵沉闷的声响,耐压球舱晃动起来。是碰撞到海沟崖壁,还是接触到海底了?都不是,回声探测仪上并无反应,潜水器还在下沉。不可知的深海里,每一次异响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祸不单行,电话也突然中断了,他们与海面母船失去了联系,未免更加紧张。这时,观察窗外,有几只好像发光的水母漂荡过来,不禁让两位探险者感慨万千:“如此小生物在深海大洋里,还能生机盎然。难道人类还不如这些小生命吗?胜利在望,决不能胆怯。”

“沃尔什,我们到达海底了!”雅克·皮卡德一边紧紧盯着测深仪,一边兴奋地说。

“是吗?”沃尔什显得更激动,不知说什么好,成功来得太突然了,他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壮丽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3点6分,“的里雅斯特”号轻轻抖动了一下,平缓地降落在布满白色沉积物的海底,溅起了一片淡淡的尘埃。这是皮卡德平生最自豪的一次深海探险之旅,他激动地伸出颤抖的手,抓起电话叫喊起来:“挑战者深度,10916米,报告完毕。”他早已忘记电话失灵了。

“看,那是什么?鱼!”他们打开了探照灯,发现窗外一两米的地方,竟然有一条鞋底状的扁平鱼缓缓蠕动着,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头部两侧有一对微突的眼睛。在如此深邃的海底,承受着1100个大气压,竟然还有生命存在。这一意外发现,如同在外星球上找到了生物似的,令人惊喜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