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7000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一堂生动的海洋课(2)

所以,他的小说充满了科学幻想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处女作《气球上的五星期》问世以来,如同一阵旋风风靡全球,大受欢迎。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书。他总是在科学畅想的框架里编织复杂、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惊险,充满奇特的偶合,再衬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充满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素有“科幻小说之父”之称。

实际上,科幻小说并非从凡尔纳开始,但在幻想的规模上,特别是在科学的语言性上,他大大超过了前人。凡尔纳的才能在于在科学技术所容许的范围里,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与必然的趋势,做出了种种在当时来看是奇妙无比的构想。因为这些构想符合科学的发展趋势,到了20世纪几乎全都成为现实。其中,凡尔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之一,就是“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海底两万里》。

书中记述了高潮迭起的航程历险: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读过这些,你方能真切地体会到“身临其境”一词的奥义。凡尔纳在小说里设有环环相扣的悬念,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读者在欣赏迷人的海底风光时绝不轻松,从海面的“怪兽”出没到“鹦鹉螺”号潜艇被大西洋漩涡吞没,一直处于被各种谜团所困惑的紧张状态中。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一艘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器,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而他却已经在小说中塑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并且能够利用海水发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实,凡尔纳并非先知,更没有穿越到未来,他的秘诀就在于广泛地收集资料和尽情地发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凡尔纳时常阅读科普文章、浏览报刊,了解科学进展动态,然后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写进了这部小说,他向科学界吹进了一阵浪漫主义之风。

书中主人公曾这样感叹道:“实在是难以形容、难以描绘的景象!啊!为什么我们不能交换彼此所感到的印象?为什么我们被关禁在这金属玻璃的圆盔中?为什么我们被阻止,彼此不能说话?至少,希望我们的生活能跟繁殖在海水中的鱼类一样,或更进一步,能跟那些两栖动物一样,它们可以在长时间内,随它们的意思,往来地上,游泳水中!”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凡尔纳向未来发出的呼吁和邀请。海底,人们应该并且就要来了。这为人们勇于探秘深海起到了启迪与促进作用。虽然很久以前就有人渴望研制潜水艇了,但大都在试验阶段,只在《海底两万里》问世之后,人们大受启发,制造出一种真实可用的潜水艇,从外观样式到内部结构,几乎与小说中描写的“鹦鹉螺”号大同小异。

不过,初次面世的载人潜水器还只是在浅海里试水,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探求深海的兴趣与能力也在逐步加深。

【深海与高天的对话】

近150年之后,凡尔纳的幻想已经不仅仅是幻想了……

2012年6月24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哭天抹泪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一艘标记着“向阳红09”号的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驶来,到达目标海域后,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如定海神针般停在了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自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

为了卓有成效、万无一失,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它长约2550千米,最宽约70千米,大部分水深8000余米。其中斐查兹海渊深11034米,为已知世界最深处。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事业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

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来了。

“精心组织、安全第一、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海试队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标语口号里一路奋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为了万无一失,“蛟龙”号小心翼翼地反复测试各项功能,距离其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深海的距离越来越小、越来越近。

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此前,正在北京的有关领导专程打来电话,通报这个消息,并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

“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获悉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

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以来进行的第49次下潜试验。北京时间4时20分,迎着漫天的风雨,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

“向阳红09”试验母船甲板尾部的A型起重臂旁,“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操作员于凯本,端着控制盘,在副总指挥余建勋的指挥下,沉着而果断地操纵着键盘按钮。巨大而灵巧的A型架起重臂在他的手下,如同母亲温馨的臂弯,柔和而有力地抱起潜水器,准备布放下潜。

“现在我宣布,人员各就各位!”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坚毅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响彻全船,试验正式开始。潜水器移出、挂缆、起吊、入水……在海试团队轻车熟路的操作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12分钟后,“蛟龙”号欣然投入大海的怀抱,在海面上若隐若现。早已等候在旁边的辅助橡皮艇靠了过去,两名“蛙人”一把抓住潜水器上的栏杆,用身体将橡皮艇和潜水器紧紧扣在一起,另一名“蛙人”身手敏捷,看准波浪起伏的瞬间,一跃而上为潜水器解除了吊缆和拖曳缆,也为“蛟龙”号摆脱了最后的束缚。

“水面检查完毕!”5时24分,通话器中传来了试航员叶聪的报告声。5时29分,“蛟龙”号在水中调整了几下身姿,稳健地向深海潜去。50米,100米,300米……潜水器缓缓下潜。

6时27分,下潜深度达到3000米。

7时30分,打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

8时2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

三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北京时间8时55分,监控屏幕上“蛟龙”号深度悄然指向“7005”,新的纪录诞生了!载人深潜设计目标达到了!早已屏息等待在荧屏前的人们一片欢腾,纷纷击掌拥抱,眼眶里滚动着晶莹的泪花。是啊,怎能不激动万分呢?为了这一天,为了“蛟龙”号,他们中有的人放弃了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高薪职位,有的人洒泪告别了重病中的父亲,有的人抛家舍业成年累月漂在海上……

9时07分,话筒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又是一阵沸腾。这是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这时候,正在太空飞翔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等三人,按计划操纵着飞船逐步接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西太平洋7000米海底,叶聪代表此次下潜的潜航员,庄严地向“神舟”九号送上热烈而亲切的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今还未能实现海底与太空的直接通话,潜航员的祝福通过电波穿透深海,传到陆地基站,再由陆地转发到茫茫太空上的神九舱内。显然,航天员们听到并且受到了极大鼓舞。中午12时55分,他们成功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继自动对接后再次形成组合体。至此,中国航天飞船与空间站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试验圆满成功。

在向祖国报喜的同时,景海鹏代表“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也向“蛟龙”号致辞:“今天,在我们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喜闻“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向叶聪、刘开周、杨波三位潜航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

深海与高天实现历史性的对话。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从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到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海底七千米”,不仅仅是海底长度和海洋深度的变化,而是中国人把天马行空般的科学幻想,一举变成了令世人惊叹的现实。

这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是怎样迈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