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英 法的底牌已被摸清了

对希特勒来说,几年来的地下活动、隐秘或掩蔽的准备都成为了过去。他终于感到自己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可以公开提出挑战了。

1935年3月9日,德国空军宣布正式成立。3月16日,德国陆军宣布将以国民征兵制为基础,不久后又公布了各项相关法令。其实,德国早就开始行动了。法国政府对此有详细的情报,并在德国行动的几个小时前,提前宣布把兵役延长为两年。对于国际联盟所依据的《凡尔赛和约》来说,德国的举动是一种公开、正式的冒犯。

在此之前,德国或是不动声色,或是巧立名目,并没有公开破坏和约。而各战胜国为和平主义的假象所迷惑,埋首于自己国内的各种问题,常常互相推卸责任,从没有正式宣布德国破坏或违背了和约。然而,问题发生了,来得是那么的直接而粗暴。

同样是1936年3月16日这一天,意大利士兵受征召前往埃塞俄比亚作战。埃塞俄比亚政府向国际联盟提出呼吁,抗议意大利的恐吓。3月24日,西蒙爵士与掌玺大臣[21]艾登在这种情况下应邀访问柏林。对此,法国政府认为有失妥当。法国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麦克唐纳一年以前竭力迫使他们要实行的裁军,而是要把义务兵役由一年延长为两年。按当时普遍流行的看法来说,这实在是一件费力的工作。不但共产党不赞同,社会党也投票反对。当莱昂·布鲁姆[22]先生说“法国工人将奋起抵抗希特勒的侵略”的时候,多列士[23]在亲苏党羽的欢呼中回答:“我们决不容许工人阶级被拖进所谓保卫民主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之中。”

美国对欧洲的一切事务都不愿过问,而且决定再不为欧洲而自找麻烦。虽然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意见不一,但都认为应对希特勒断然违背和约的举措加以谴责。于是,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一战主要协约国在斯特雷萨[24]召开了一次会议,对这些问题提出讨论。

当时一致认为,牺牲了好几百万人才得以订立的庄严条约决不允许被公开破坏。但英国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即使和约被破坏也不考虑制裁的可能性,结果导致会议只限于空谈。会议最终通过了一项决议:由单方——即一个方面——破坏和约,是不能容许的,并将请国际联盟行政院公布已暴露出来的情况。

4月15日—4月17日,国际联盟行政院审查了德国实行普遍征兵制这一有违《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出席行政院会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苏联、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共和国、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墨西哥、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所有国家都赞成不得以“单方”行动破坏和约,并将这一问题提交国际联盟大会讨论。

与此同时,出于对波罗的海地区海军均势的担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也一致表示支持。19个国家提出了正式抗议,却没有一个国家做好不惜在最后关头动用武力的准备——这些反对只能是空口白话!

一旦希特勒控制的德国重整了军备,协约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又不做积极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势必发生。随着日期不断的拖延,我们避免艰苦的战争在第一阶段制止希特勒,以及经过艰难考验在第二阶段取得胜利的希望,都将变得越来越渺茫。

1935年夏天,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恢复征兵。英国不但对此表示默许,还根据另一个协定,准许德国重建海军。如果德国愿意的话,它还可以比照英国的规模来建造潜水艇。此时的德国已秘密地建立了空军,早在1935年春天就已公开宣布其空中实力与英国相当。

德国一直都在秘密制造军械,此时已是第二个年头了。英国乃至欧洲,以及当时还觉得离得很远的美国,即将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拥有欧洲最有效率7000万人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但有严密的组织能力,还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而它正盼望着重新恢复往日的荣耀。在它身后,一个军事、社会和政党性的残暴政权正用力驱赶着它,一刻不得停顿。

终于,希特勒可以随意出击了。对于他的一系列举动,欧洲两个自由的民主国家没有进行有效抵抗。而美国除了富有远见的罗斯福总统以外,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在1935年,原本还有希望获得的和平,几乎完全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了。

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取得了胜利,他公然开始与国际联盟作对,尤其是和英国对抗,结果获得了成功。痛恨并疏远英国的墨索里尼与希特勒联起手来,“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事实上,防止战争或用类似战争的试探来延缓战争,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了。对英法两国来说,除了等待战争的到来,就只能尽量做好准备了。

我们也许还有时间来建立一种“集体安全”,而这种集体安全其实是基于各国以武力来贯彻国际联盟决议的决心。就实力而言,民主国家及其附属国要比独裁国家强得多,但与12个月前相比,民主国家的地位被削弱了一半以上。善良的动机若是被惰性和怯懦所束缚,无论如何也敌不过武装起来的邪恶,对和平的真诚渴望也不能成为让千百万平民卷入全面战争的理由。大会中发出善意而软弱的呼喊,不久之后就沉寂了下来,大会的投票作废了,大难一天天逼近。

莱茵兰“非军事地带”是依据《凡尔赛和约》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四条成立的。条文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西岸或50英里内的东岸设防,也不得在这一地区内有任何军事力量,不得在任何时间进行军事演习,或保持供军事动员之用的任何设备。

在这些条文之上的,则是双方从前自由谈判时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在《洛迦诺公约》中,缔约国个别或集体地保证德比和德法边界的永久性。公约第二条规定,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保证不越过这一边界进行侵犯或攻击。如果《凡尔赛和约》第四十二条或第四十三条被侵犯,则这种破坏条约的行为就构成了“无故的侵略行为”,被侵犯的缔约国可因他国在非军事地带内集结军队而要求立即采取行动。这种破坏行为应立即向国际联盟提出,而国际联盟在确定破坏行为属实后,会建议缔约国对受到侵略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1936年3月7日中午,希特勒在提出“二十五年公约”后两小时,宣布准备重新占领莱茵兰。就在抛出这一言论的同时,德国军队已越过边界,进入该区所有的重要城镇。德军到处受到欢迎,而德军将领们却仍担心协约国会有所行动。

为了迷惑英美舆论,希特勒公开宣布这次占领只是象征性的。同时,德国大使向伦敦的艾登先生递交了一份建议书,内容与纽赖特当天上午在柏林交给《洛迦诺公约》各缔约国大使的建议书相同。这份建议书令大西洋两岸所有愿意上当的人大为放心。

成功重占莱茵兰之后,希特勒向他的德国将军们证明,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他的“直觉”是如何高出于普通军人的判断。将领们对他低头了。作为德国人,他们当然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能够迅速地在欧洲赢得地位,也愿意看到自己从前的敌人被分裂和驯服。这一幕大大增加了希特勒在德国最高权力阶层中的声望和权威,也刺激了希特勒做出更大的尝试。然而,希特勒这样告诉全世界的:“德国的领土野心已完全满足了。”

英美两国一开始没有意识到德国在莱茵兰设防的严重后果。4月6日,我在对外交政策投票时,再一次提到这个问题。

希特勒已经撕毁各种条约,并在莱茵兰驻了兵。现在他在那边有军队,而且准备永久驻扎下去。所有迹象表明,在德国国内及邻近国家,纳粹政权获得了新的威望。但是,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德国正在或者即将在莱茵兰地区设防。设防当然需要若干时日。首先,我们听说德国最早修筑的不过是普通的野战工事。但我们知道,德国可以逐步加强这些野战工事,使之更加完备,直至成为像兴登堡防线那样由许多钢筋水泥堡垒和地下室组成的完美防线。知道这种情况的人就会明白,野战工事和永久性防御工事相比,只在程度上稍有差别。从挖开第一块草皮起,简陋的野战工事可以一直干下去,直到极其完备的防线被最后筑成。

我完全相信,德国与法国接壤的全部边境工事,都将会在极短的时间里筑成坚固的防线。经过三个月、四个月或六个月,一定会有一道极其坚固的防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在外交和战略上会产生哪些后果呢……一旦法国边境出现这样一条堡垒防线,德国就可以在这一战线上节省兵力,它的主力可以突破比利时和荷兰……现在我们来看看东线,莱茵兰设防的后果,在东线可能来得更为直接。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直接的危险,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危机。当这些防御工事完成时,整个中欧的形势也会跟着发生变动。波罗的海各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还必须加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和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个巨大的军事建筑工程完工之时,必将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我的这篇警告,很快一点点地得到证实。

在占领莱茵兰和建立对法防御工事后,德国接下来显然要吞并奥地利了。(1938年3月13日)在大批德军和奥地利纳粹党人占领维也纳后,希特勒宣布解散奥地利共和国,其领土全部并入德国。

这时,里宾特洛甫[25]先生正准备离开伦敦,回国就任外交部长。张伯伦先生特别在唐宁街十号设午宴欢送,我和我妻子应邀出席作陪。席上共有约16个人,我的妻子坐在桌子的一端,在卡多根爵士的旁边。

吃到一半的时候,外交部的一个信差交给卡多根一封信,他打开信全神贯注地看。接着,他站了起来,绕着桌子走到首相的座位边,把信交给了首相。虽然卡多根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但我注意到首相有点心神不定。不一会儿,卡多根收回了信并重新入座。后来,我听说信的内容是说希特勒已向奥地利进军,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正迅速地向维也纳推进。

宴会仍顺利进行,没有半点停顿。但不久张伯伦夫人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了若干暗示,站起来说:“让我们大家到客厅里喝点咖啡吧!”我们陆续走进客厅,在我或者其他一些人看来,张伯伦夫妇显然希望这个宴会赶快结束。大家都带着一种莫名的不安情绪,只等着和贵宾说再见。

里宾特洛甫夫妇似乎完全没有察觉到这种气氛。相反,他们拉着主人喋喋不休地谈了约半小时之久。有一阵子,我同里宾特洛甫夫人谈起来,我以一种临别赠言的口气说:“我希望英德两国能够保持友好。”她庄重地回答说:“请当心,不要损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显然,他们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是要拖住首相,使他无法接听电话或办理其他公事,并认为这是一个好策略。最后张伯伦先生对大使说:“对不起,我得去处理急事。”说完,他立即离开了房间。里宾特洛甫夫妇还是不肯走,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托词回家。我想他们终于也走了。这是里宾特洛甫被绞死前,我同他最后一次的见面。

在奥地利发生的暴行,以及美丽的维也纳连同它的声誉、文化和对欧洲历史的贡献都被征服一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打击。在发生这些事件的第二天,即3月14日,我在下院说:

“3月12日事件的严重性,并非言过其实。欧洲现在遭遇的一个侵略计划,是经过精心策划,并在时间上作了巧妙安排而逐步展开的。不只是我们,对其他国家来说,都只剩下一个选择:或者像奥地利那样屈服,或者趁我们还来得及采取有力措施,把危险消除!如果无法消除,就想办法对付……如果坐等事态的演变,那我们还要放弃多少可供保卫我们安全与和平的资源呢?多少朋友将因此离开我们呢?我们还要眼巴巴地看着多少个可能的盟国被陆续推进那可怕的深渊呢?虚张声势的恐吓还要得逞多少次,使恐吓的背后不断积聚力量,变为真正的实力呢?……比如两年以后,那时的德国陆军肯定将比法国强大得多,所有的小国将纷纷从日内瓦溜走,转向日益壮大的纳粹制度致敬,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待遇。那时,我们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又说:

维也纳是从前的奥匈帝国也是西南欧各国的交通中心。多瑙河的一大段现在已落入德国的掌握。

“纳粹德国控制了维也纳后,将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控制。这会对欧洲的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呢,对于所谓的”国际均势以及所谓的‘小协约国’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我必须说明一下,把小协约国的三个国家分别来看,不过是三个二等的国家,但它们极有力量,联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大强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三个国家都以最密切的军事协定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国的军事力量。罗马尼亚有汽油,南斯拉夫有矿藏和原料,都有庞大的军队。两国的军火主要由捷克斯洛伐克供应。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名称,在英国人的耳里听来似乎有些怪异。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民主国家,它的陆军虽然只比我们大两三倍,它的军火供应虽然只有比意大利大三倍,但它仍不失为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这个民族有自己的权利,有根据条约规定的权利;他们有一条要塞防线;而且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存意志,以及追求自由的生活意志。

此时此刻,无论军事还是经济方面,捷克斯洛伐克都处在孤立之中。根据和约,汉堡虽然是它对外贸易的通道,但随时可能被封锁。从它开往南欧以及经南欧到西南欧的铁路与水路随时可能被切断。它可能会被迫缴纳毁灭性的过境税,一种完全可以制其对外贸易于死命的税收……除非在势必举行的谈判中达成对捷克斯洛伐克交通安全的保证协议,否则它同外界的交通马上会被切断,或者马上就要被切断。

“从南斯拉夫运来的原料以及它与那里的市场联系也许会立即被切断。上周周五晚上的暴行,结果也许会使这个小国的经济生活因此而‘窒息’。在所谓的小协约国中心,已经打进一个楔子了。这几个小国,在欧洲有过不受侵扰的生活的权利,正如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在自己家乡土地上不受侵扰地生活的权利一样。”

与此同时,苏联人也发出了警报。3月18日,苏联建议举行会议以讨论时局,希望讨论德国如果对和平产生重大威胁时,国际联盟内部应采取什么方法来履行《法苏协定》,哪怕只是商量一个纲要也好。在伦敦和巴黎,这个建议都受到了冷遇。法国政府由于其他事情而被弄得心烦意乱:国内的飞机工厂发生严重的罢工。张伯伦表示怀疑,他的态度消沉,不但不同意我关于时局危险的判断,也不赞成我对这些危险提出的应对策略。我一直主张,只有成立法、英、苏的三国联盟,才有希望制止纳粹的进攻。

法伊林先生告诉我们,张伯伦首相曾在3月20日写信给他的姐姐,信中流露了他当时的心情。

温斯顿所说的“大联盟”,其实我早就已经考虑过了……我同哈利法克斯谈过,并把这个想法提交三军参谋长和外交部专家研究过。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设想,在你开始考虑它是否切实可行之前,你会觉得这一设想几乎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但一到具体考虑时,它的吸引力就消失了。只要看看地图就知道,德国如要征服捷克斯洛伐克,无论法国或我们都毫无办法。因此我放弃了向捷克斯洛伐克保证的念头。另外,由于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有条约义务,我们对法国也不能给予任何保证。

无论如何,这总算是一个决定,虽然它是根据错误的推理得来的。现代大国或联盟之间的战争,保卫某个区域并不仅仅只靠同一地区的努力。这涉及整个战线的力量对比。在战争没有开始和战争还可避免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三军参谋长和外交部专家”当然无需思索就可以报告首相,英国的海军和法国的陆军不可能部署在波希米亚山头阵地,那等于置身捷克斯洛伐克国和希特勒的军队之间。没错,你一打开地图就知道,但如果德国了解到越过波希米亚边境就会引起全欧洲的大战,即使是那时,也还有机会阻止或延缓希特勒进行下一次的进攻。结果不到一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价值便丢光了,希特勒的权力和威望差不多又增加了一倍。

1938年3月24日,张伯伦首相在下院提出他对苏联动议的看法:

英王陛下政府认为苏联政府建议采取的那种行动,其间接的但势必导致的后果,将加强成立排他性国家集团的趋势,就英王陛下政府看来,这种集团的成立,对欧洲和平的前途必然是有害的。

不过,张伯伦首相无法逃避即将面对的残酷事实:当时存在着“国际信任的重大障碍”,英国政府迟早要对英国在欧洲的义务作出明确的解释。我们在中欧将承担何种义务,“一旦战争爆发,参战的国家不会只限于那些承担法律义务的国家。战争将打到哪里为止,哪些国家会被卷入,这些都无法预测”。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虽然“排他性国家集团”仍存在弊端,但不这样做的话,就只有让侵略者各个击破,而且这种想法回避了国际关系中所有的是非问题。事实上,我们还有国际联盟及其宪章呢!

因此,张伯伦首相的路线明确规定了“向柏林和布拉格施加外交压力,对意大利采取绥靖态度,对法国的义务作严格限制的解释。为了执行前两点,必须对最后一点作慎重而精确的解释”。

希特勒决心把所有日耳曼人结合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并继续向东扩张。在他看来,英法两国的领导人由于对和平抱有幻想以及没有做好军事准备等原因,都不愿意打仗。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采用了一贯的伎俩。苏台德的日耳曼人的确有不满情绪,这一点被他利用并加以扩大。

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说,第一次公开攻击捷克斯洛伐克。他说“有1000万以上的日耳曼人生活在同我们边境相邻的两个国家里”,德国有责任去保护这些日耳曼同胞,应该为他们争取“一般的,包括人身、政治和思想的自由”。

由于西方民主国家接受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征服,这就促使希特勒加紧推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