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言行一致的学习思想:知识驱动下的思想与行为
人的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知识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而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在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无论是人的思想活动,还是人的行为活动归根结底都与人的知识层面相关。
言行一致的人一般都拥有诚信、坚韧等优秀的品质,或者说,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往往能表现出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能表现出言行一致的行事作风,他必定会在这种作风中坚持操守,获得锻炼和升华,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自律、自强的好习惯。
如果人们能保持言行一致,他们通常都能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保持独立。精神独立,是思想成熟的表现;思想决定语言,语言又会牵涉行为;人独立的精神往往就会产生独立的行为,言行归于一致,就能在努力中获得物质上的回报,从而也就获得了物质方面的独立。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言行一致是人成长中重要的一环,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标志着一个人迈向了成熟,已经拥有足够的知识来认识事物和促使自身走向成功。
1 独立宣言:物质独立VS精神独立
人们常提到“独立不羁”一词,似乎这个词有着某种魔力,可以使我们渐入佳境一般。那么什么是“独立不羁”呢?或者说,我们要如何来理解“独立不羁”呢?其实对不同的人来说,“独立不羁”的含义是不同的。我们要对其加以辨别。
我认为“独立不羁”的重点在“独立”,其次才是“不羁”。“独立”是“不羁”的前提,“不羁”是“独立”之后的表现。独立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独立,属于物质方面的独立;另一种是无形的独立,属于精神方面的独立。
物质方面的独立简称物质独立,精神方面的独立简称精神独立。人随着不断成长会变得越来越成熟,继而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也会逐渐独立起来。无论是物质方面的独立,还是精神方面的独立都是人成长的标志。
物质独立指的是,人可以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物质上的回报,拥有自己的家业和财产,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简而言之,就是在不需要别人照顾和帮助的情况下,个人就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物质方面的独立是有形的,可以被清楚地看到的,因此物质独立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反观精神方面的独立就显得不那么好理解了。精神方面的独立是无形的,因此它不能被人们清楚地看到。对人们而言,精神独立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且其牵涉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与独立无关,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独立。由于精神独立的微妙性质,使它既不容易被看出,也不容易被察觉,甚至人们有时候还可能将它与人类的其他特质相混淆,因此人们对精神独立的误解相对较多。
为了便于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谚语有云:“一杯是人吃酒,三杯是酒吃人。”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我们知道,少量饮酒可以通经活络,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过量饮酒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这就是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然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过量饮酒其实不仅会损害人的身体,还会夺走人的意识,让饮酒者进入一种思维混乱、神志不清醒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就无法获得独立。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人就会丧失主宰精神的能力,也就不能实现精神独立。当然,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明何为精神独立。
而除了酒之外,是否还会有其他事物能影响人的精神独立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也能使人迷失本性,让人变得无法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这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外界的诱惑,包括事物本身的诱惑和人为的诱惑;二是个人的贪婪,主要由人的心理因素决定。
外界的诱惑使人的精神无法保持独立的例子有很多。爱美是人类的标志之一。当一个人看到别人穿着漂亮的衣服,于是自己也想拥有,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买不起那样华丽的衣服,于是只能整日心不在焉,郁郁寡欢,像是丢掉了灵魂一样。这就是物质对人的诱惑致使的精神不独立。
人为的诱惑也能使人的精神无法保持独立。例如,一对贵族夫妇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致使孩子凡事都依赖父母。孩子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成长,不敢面对困难,无法承受挫折。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一旦遇到事情就会六神无主,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的帮助和照顾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这种诱惑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从而无法获得精神独立。或者,有些人禁不住花言巧语的诱惑,别人只要说出一点好话,就会言听计从,将精神方面的一切都交给别人来主导,这也是一种人为的诱惑导致的精神不独立。
人不能在精神上保持独立也可能在于自身的贪婪。例如,当看到衣服变陈旧时,贪婪的人就会不断地购买新衣服,即使有些用不上,也会继续购买;当衣服购置完毕后,他又会觉得还需要为衣服配一顶帽子,于是又买来一堆帽子;当衣服和帽子挤满了房间,他又会嫌房间太狭窄,于是又想换一所大房子;有了新房子,他又认为喜迁新居就应该请客吃饭;在饭桌上看到好友的金表,贪婪者也想拥有,于是又在饭后去了金店。就这样他们在物质追求上永无止境。贪婪的人很少能在精神上保持独立,他们只是一心追求物质。这样的人心中只有物质,一切行动都受物质所支配,他们只是物质的奴隶,而不是精神的主人。
2 摆脱物质的奴役,保持精神的独立
受物质支配的人在精神方面是很难保持独立的。但这并不是说,若精神方面不能保持独立,物质方面必不能保持独立。比如一个人虽然受物质的支配,精神方面无法保持独立;但这些物质可能仅限于其个人所有。也就是说,这个人可以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在物质方面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他受到自己所拥有物质的奴役,不能在精神上保持独立。
还有一种情况更糟糕,即一个人既不能在物质方面保持独立,又不能在精神方面保持独立。这种情况是这样的,一些人受到别人的物品奴役,不能在精神方面保持独立,而且他们本身也没有能力在物质方面保持独立,相比于只受物品奴役的人,他们更可悲。
精神方面不能独立又容易被别人的物品奴役的人往往是这样的:看到别人身着锦衣华服时,他们没有能力获得却又想拥有;看到别人住着深宅大院时,他们没有金钱建造却也想获得;不管别人有什么东西,他们都会羡慕并试图拥有,但总是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得到。这种人很容易被人利用,也喜欢利用别人。
日本当下有很多这种人,他们像粗鲁、笨拙的莽汉,当看到别人戴上耀眼夺目的金戒指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弄一枚同样的。他们虽然感到戒指戴在手上很不舒服,也知道并不适合自己,但由于对西方风俗的推崇,他们宁可借钱也要置办。这种情形就如夏日的傍晚酷热难耐,这些人本来想穿上浴衣、挥摇团扇,按照日本传统的风俗来解除酷热,但为了模仿西方人的习惯,他们放弃了传统的解暑方法,最后只能独自忍受炎热,即使汗流浃背或是不幸中暑也在所不惜。
一味模仿他人的习惯还不足以受人责备,最可笑的情况是,有些不能独立的人在误读了他人的习惯后,所进行的模仿。
例如,一个日本妇人看到邻居家的妻子每天穿着绫罗绸缎,戴着珠花金簪,于是就要求丈夫也给自己这样置办,为了使妻子开心,其丈夫将所有的家当都花在了她身上。结果妇人最后发现别人的衣服只是添了颜色的棉衣,珠花金簪也是假的。
我们是否能从这个例子中获得某些启示呢?这个例子对我的启示是:我们要在心灵上做到独立,让自己支配自己的本心。我们的心灵绝不能受物质的奴役,无论它是自己拥有的,还是别人拥有的。在上述例子中,那个妇人因受物质的引诱和自己妄念的迷惑,致使她的整个家庭受到妄念的摆布。她不仅失去了自己心灵的控制权,还让丈夫陷入了绝境。可见精神不能独立的危害有多么大。
人如果在精神上不能独立,物质上也很难做到独立。神智不能自主,就会浑浑噩噩度日,即使有再多的钱财也会挥霍殆尽。
精神上不能独立,工作时就会漫不经心,工作做不好的结果往往是丧失物质来源,这样物质方面也就不能独立。精神和物质都不能独立,还沾染上了挥霍、奢侈的恶习,这样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的。将其联系到国家方面也是如此。这样的人可怜更可恶,他们必定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人需要努力创造自己的财富,以获得物质生活方面的独立;但不能受到财富的奴役,使自己失去精神方面的独立。一个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应三思而后行,否则很容易遭遇失败。我们既不能做守财奴,也不应是挥霍狂,钱财方面要取之有道,并要用之得法。
3 卓越的思想引导优秀的行为
言行需要保持一致,这是古老的训诫,也是为人处世的真理。虽然许多人赞成言行一致的说法,但真正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其实并不多。
在对言行一致进行具体阐述之前,我们需要解释两个概念,即理论和议论。说过的话就是一种口头的理论。遇到一件事后,人们首先会对其进行思考,然后将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写在书上,这样就形成了理论。而议论往往是与外界事物没有发生接触前,内心的想法在没有用语言发表或用纸笔书写出来之前,仅能当作一种思想或志愿。若思想和志愿只存于内心,那么它们就是自由的、不受外界限制的。从这一点来看,内心的议论也具有自由性。
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付诸行动,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实行。实行是思想的实质表现,要实行内心的想法,就必须与外界接触,将心思付诸行动。所以说,实行是表现于外的。而表现于外的东西就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环境的制约、人的制约、社会的制约等。因此,如果实行不能超越一切阻碍,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议论和实行古,人称为言论与行为,也称为志愿与成绩,如今我们将其简称为言与行。中国古代有“言行龃龉”的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的言和行的。“言行龃龉”也就是言辞与行动不相一致。中国的孟子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可使食功,不使食志。”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根据人们实际所做出的工作,来给予他们相应的物品奖励;而由于人们所想的都属于无形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人们的想法来给予他们奖励。
有时人们会评价一个人很会说话,这其实并不是夸赞这个人能言善辩,而是说他缺乏执行力,不能将言论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人们对他的“夸赞”是一种轻视和讽刺。言论与行动应该相互平衡,不能相互抵触,这样人才能有信用,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将言论和行动说成思想和行动,这样,那些初学者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论述思想与行动:一方面是从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可以造福于世的角度来论述,另一方面是从思想与行动失去平衡所产生的弊病来论述。
第一,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有很多种,根据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大小轻重等。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是一种行动,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是一种行动,拉车、驾船、耕地、写作等都属于行动。总体上来说,这些行动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人不愿做官造福一方,而愿当学者研究古今文化;有的人不愿当人力车夫,而愿学习航海之术;有的人不愿做农夫耕地,而愿著书立传。由此可见,人的行动虽然有大小轻重之分,但因为人们的志愿不同,后来选择从事的职业也不同。不过人们在选择行动时的标准往往是避轻就重,毕竟人人都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有了宏大的志愿,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有了高尚的思想,才可能拥有卓越的行为。
第二,有些人的行为效用较大,有些人的行为效用较小,无论行为的难易如何都是如此。例如,有些人对围棋和象棋很感兴趣,所以就去认真学习下围棋和象棋的技巧,而围棋和象棋其实并不简单,能学好它们的人也并不多。另外有一些人热衷于学习天文、地理、器械、数学等。虽然学好围棋和象棋与学好天文、地理、器械、数学的难度相差不多,但这两类行为的效用却大不一样。后者行为的效用远比前者行为的效用大。即使人们能将围棋和象棋学得很好,但它们归根结底属于一种娱乐行为,并不能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际的效用。所以,那些能分清有用和无用并能从事有用工作的人都是可敬的。思想上清楚明白,做出的行为就不会偏离价值太多,否则,行为虽然圆满却毫无用处,反而只会徒劳无功。
第三,注意行动的场所和时间,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向人们宣传道德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注重场合和时间,比如在婚宴上大谈道德,或者在娱乐时间谈论道德,都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再比如,书生之间的辩论能激起人们对学术的热情,但如果将这种讨论放在家庭聚会中,就会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通常会根据场合与时间来规划自己的行动,并且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在行动时,其行动往往是遵循规律,符合人们认知的。凡是聪明的人,都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的行为都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而反观那些盲目行动的人,他们的种种行为就像没有开关的蒸汽机,没有舵桨的轮船一样,没有准则和分寸,只会带来风险和伤害。
4 换位思考的行动准则
思考不够周到细致,就会使许多行为出现偏差。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思想高尚,拥有远大志向,却不付诸实际行动,一切也只能是空想。
例如有些人好高骛远,却严重缺乏行动力,这就很容易使他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满。但凡别人的意见,在他们看来都是可笑的。这种人不会洞察人情世故,在寻找工作时,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心意,便会放弃工作。总之,他们很难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种人只是在心中盘算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却很少采取实际行动,即使有所行动也常常半途而废。当他们无法承受失败时,就会将错误归咎在别人身上,他们常常抱怨生不逢时。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已经没有可做的事情。这种人自视甚高喜欢独处,且经常陷入沉思忧郁之中。这种人还经常表现得十分不耐烦,他们的脸上会写满幽怨,口中会不停地抱怨,仿佛全天下的人都是错的,都是他们的敌人。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认为有人会关心自己。如何来形容这类人的心理状态呢?实际上,这种心理状态就像在还没有借款给别人之前,就开始担心贷款者不能按时还款了。
在审视这类人的同时,再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上拥有这类想法的人不胜枚举。例如读书人担心无法施展抱负,热爱政治的人担心无法顺利做官,商人担心生意不顺利,没有藩位的士族担心没有谋生之路,达官显贵担心人前没有威信,等等。忧虑、彷徨、抱怨等糟糕的心态已经弥散到整个社会中,人们终日忧心忡忡,不思进取,而且好高骛远,思想与言行不相一致。这些社会弊病不需要深入分析,只需通过平时的观察就能知晓。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谈笑风生、胸襟开阔、行为正直的学者却变得越来越少。愁闷的人日渐增多,快乐的人日趋减少,不幸的人等待着人们前来安慰,可怜的人等待着人们施舍怜悯。我认为,如果这些人能改变心态,安分守己、脚踏实地地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一定能重新找回快乐,他们的事业也将更进一步,最终思想与行动也能平衡一致了。好高骛远会使一个人思想远远超出行动的要求,妄想以一当百、从无到有,这不仅无法取得成就,还会徒增烦恼和怨恨。这就如同想让石像拥有灵动的魂魄,盲人能够辨别七彩的颜色一样,如果不能如愿,其心中就会充满幽怨。
那些理想远大但缺乏行动力的人,很容易遭到人们的厌弃。如果这类人将自己的行动与别人的行动相比较,那么他们必定会自愧不如。这类人不仅行动力差,还喜欢以自己的理想标准来评论别人的行动,并常常因不满意他人的行动而轻视他人。他们轻视别人,别人自然也轻视他们,致使双方互为不满,彼此之间充满敌意,于是,别人开始称他们为怪人,他们的行为也为社会所不齿。
如今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傲慢的人会被人厌恶,想出人头地的人会被人厌恶,多求于人的人会被人厌恶,诽谤他人的人也会被人厌恶。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用自己理想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行为,轻视和躲避他人,才招致别人的厌恶和孤立。
我要劝告和提醒年轻人的是:不要好高骛远,轻视别人。特别在别人的工作出现偏差时,更不应该嘲笑他人,而应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换作自己又会如何。例如,我们在嘲笑别人经商失败时,需要先想想自己面对同样的情形,能否成功。
无论面对大事还是小事,在批评别人和嘲笑别人之前,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同样的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