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学习者的思想品行:要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

积累知识,有助于使自身变得强大。谚语有云:“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这句话突出了知识的重要性,而人的高尚品行也需要借助学习才能快速养成。

如果一个人从小不接受教育,也不主动学习,这个人就很难正确评估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习知识,这个人将会没有自知之明。而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无法判断自己的能力,因此也就无法将自己的能力与事务的难易加以正确的比较,其结果往往是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显得十分困难,而且很容易导致失败。这对品行的修养会产生不良影响。

世界上最大的贫穷不是钱财上的贫穷,而是品行上的缺失。一个人没有钱财,或许还可以弥补,可一个人若是丧失了品行,恐怕这一生都无法弥补。

1 不学习就不能准确评估自己

世界是奇妙的,人生是奇妙的,为人处世也是奇妙的。处世的奇妙在于:人们有时明明是想做好事,却偏偏使其成了坏事;或者自认为在做聪明的事,却偏偏是在做十分愚蠢的事;可能感觉某件事会万无一失,却意外地遭到失败。

一个坏人并不一定总是想着做坏事,一个好人并不一定总是想着做好事,世界上不存在一生都想着专门干坏事的人。一个坏人往往是这样养成的:在为人处世时,其心中偶然产生了恶念,虽然心里知道这种想法不对,但是为了自我安慰,总是寻找理由自圆其说,最后勉强说服了自己,却做了无可挽回的错事。或者,本来某件事是坏事,但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时,一直以为它是好事,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也没有丝毫愧疚。假如这时有人在一旁对他所做之事提出异议,反而会激怒他,或者引起他的敌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了错事的人才凭借自己后来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分辨出当初自己的错误,从而感到后悔和愧疚。

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有高低之分,但很少有人会认为一个人的智慧不如禽兽。职业无贵贱之分,但不能认为所有的职业我们都能胜任。我们的智慧在什么水平,对应着我们能胜任什么样的职业。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职业,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仔细分辨,并从中选出最适合我们的职业。

人们在选定了职业之后,就要从事与该职业相关的工作。刚开始工作时,一些人往往因不小心而犯错;有时,其所犯错误甚至可能违背自己的初衷,这样不仅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就连其自身也会后悔不已。

我们总是习惯持有这样的想法,即当我们看到别人为了建功立业做很多事,却最终失败时,往往会禁不住嘲笑别人的愚蠢。然而事实上,虽然别人失败了,但他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愚蠢。也许别人的计划很高明,只是由于运气不好而失败,如果将其计划放在另一个环境中可能会大获成功呢?或者别人的谋划并非毫无道理,有些连我们也想不到呢?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的速度是我们无法掌控的。由于事物变化得太快,以至于我们很难估算未来,所以即使非常明智的人,也可能在无意间干出不明智的事。

另外,人们的计划内容包罗万象,我们习惯于设定大目标和大计划,却很少细化我们的目标和计划。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估计所从事事业的大小,也无法测算所做工作的难易,更不能计算完成计划和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富兰克林曾说:“无论一件事情被如何充分地考虑过,一旦人们将其付诸行动,都还是会感觉没有考虑周全。”我觉得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我们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例如木工在建造房屋时总会延期,人们在裁缝那里定制衣服总会误期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就是因为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木工和裁缝没有将自己的工期算得更为精确,而他们的本意是不希望拖延的。

因为木工和裁缝常常违背与顾客的约定,所以他们才总是成为被世人责备的对象,继而他们本身也习惯于向别人道歉。顾客不希望看到自己预订的东西误期,但是如果互换一下角色,他们能否保证自己的工期无误呢?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无法保证的。

再比如一个出身卑微的书生,他饱受生计的困扰,为了能使家人过上好日子,他立下志愿:无论未来的路途多么艰苦,我一定会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博学之人。虽然书生立下了鼓舞人心的志愿,但他究竟能否在期满之时达成所愿呢?

又比如一个骄傲自大的文人,他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充满自信,在苦苦追寻到一些名人的孤本后,立志要在三天内将其背诵下来,但他是否真能办到呢?在明治时期,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自认为才华横溢,拥有治世的才能,于是,积极向政府上书自荐,希望能得到政府的重用。但是,一旦政府让他们参与政事,委以重任,他们又未必能像当初承诺的那样有一番大作为。

我所见到的人中,有一些因贫穷而失学的书生,这些书生常常抱怨当下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贫穷者的需求,他们见人总是会这样说:“如果我有一万两黄金,我一定会在日本的每一个地方都建立一所学校,任何贫穷人家的孩子都能进入我的学校学习,我绝不会让任何人因贫穷而失学。”但是,如果这些人能当上日本财阀三井、鸿池的义子,能拥有上万的财富,事实上他们也不一定真能做到像他们说的那样。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预想的结果之所以不能与当事者的初衷一致,是因为这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没有认清事情的难易,也没有准确预算出完成它所需的时间,他们将事情看得太过简单,所以计算的时日才会出现差错。

事情的结果往往是低于预期的。或者说,人们常常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任何事情在我们眼中都不是难事,但真正付诸行动后,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是那么的可笑,事情远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从这些事业成功者的口中,我们得知,人的一生或者几十年之内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能完成的事业是很少的;而若想在一年或三年之内完成所计划的事,则是很少人能办到的;另外,那些计划一个月或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业,则是少之又少。

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在一些成功人士眼里,也很难完成预期十年的计划。一些人在十年前立下志愿,对于漫长久远的将来,他们似乎胜券在握,在计划之初,对每个细节和过程都想得清清楚楚。表面上来看,拥有这样清晰明确的目标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当十年之期逐渐迫近时,一些人已忘记十年之前自己的计划。这种情况有很多,谈论起来也略显悲哀。这种情况与上述例子一样,都是当事者未能根据实际情况便订下计划,致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 自我检查,矫正自我人生观

我们已经提过,纵观人的一生,人们所做之事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有为了坚守道义而意外做了坏事的;也有自认为聪明而做了蠢事的;还有胜券在握而最终失败的。归结起来,这些事对人们来说都是不如意的事。对于不如意的事情,人们固然会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向。也就是说,当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才去想解决的办法,这始终不是最明智的举措。最明智的举措是,在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阻止和杜绝它们。

人们往往会因同一个问题而失败,即对将要做的事情没有认真计划。在做任何事时,我们都需要提前计划,事前做好准备,准确估计现实形式,确保万无一失。也就是在做事前应仔细在心中盘算,这样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在行动上才不会手忙脚乱。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多向商人学习,因为商人总是会提前算好自己的账,在心中盘算好利益得失之后,再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做法将能最大限度上减少损失,从根本上降低做错事的概率。

一般来说,与普通人相比,商人做错事的比例会更小。这与从商得来的经验有关。一个商人会为自己的商业活动设立一个准则,即不能做亏本买卖。本着这样的原则,商人会在交易之前,列出一系列有利和无利的条件,比如,首先商人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估,他会根据自己的实力来估算其所能承受的风险,还会考虑现阶段的资金情况以及经商环境情况等。当然,他们考虑最多的还是一批货物是否会赚钱,另一批货物是否会滞销。特别是在月终或年终时,商人们还会考虑要付给员工多少酬劳、需要重新购进多少原材料以及还有多少储备金等问题。

但是,即使商人整日对这些事情进行盘算,他也不能完全掌控所有事情,也不能保证所有计划按预期进行。比如商人预先购买的原料可能会比实际需要的原料更多,这就导致资金上的浪费;商人事先认为某种商品定会畅销,但盘货结算后却发现有所亏损;或者一批货物卖得非常好,商人大批购进后,市场形势却急转直下,于是货物滞销,从而造成了大量损失。

我们需要重视一个问题,也就是,尽管商人也会出现像一般人那样对所做之事无法预期完成的状况,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商人是有利可图的。也就是说,商人在做事时总是比一般人能做得更好,能最大限度地使事情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商人总是致力于精打细算。

在事业初期,商人会制订好周密的商业计划;在事业中期,商人会如期盘货、精细结账;在事业后期,商人会总结教训并将所得经验应用于下一次的商业活动。从始至终,无论事情是否符合预期,商人都在盘算之中。这种精打细算的状态,总能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它能使商人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使事情整体趋向于较好的方向发展。

将经商的学问应用到其他的人与事当中也是如此。我们所要坚持的核心在于反省自身、谋而后动。人通常在十岁左右开始懂事,也就是说在十岁左右时,人有了自己的打算。做事之前进行盘算的这种行为与商人的商业活动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都需要花费心思计算和考虑突发情况。对商人来说,他们所从事的是金钱上的事业;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十岁左右开始,他所从事的是智德方面的事业。

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智德方面精打细算,必然很难禁得住人生中的各种诱惑,错误地评估自身与事情,从而导致智德方面的败坏,这样他所蒙受的损失将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种损失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为避免智德方面的损失,我们要学习商人精神,按照经商的方法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计算过去十年间在智德方面有哪些损失和哪些收益;第二,为培养智德,考虑现在应该努力做到哪些事,同时考虑自己现在在智德方面的情形;第三,考虑应该为培养智德购进哪些“商品”,在哪些地方、通过哪些方式出售这些“商品”;第四,考虑近年来自己在律己方面是否严格,是否助长过懒惰、悲观、懊恼等不良习气;第五,自我检查后,确认自己在从事同一事业时,是否能将其做得更好。此外,还要考虑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有助于培养智德。

如果我们按照以上的方法,像商人盘货清算那样进行自我检查,我们就能发现在智德方面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认识方面的错误。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时刻矫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它不偏离正确的品行方向。通过这样的自我检查,我们能发现自身的许多问题,这对我们智慧的增长和品德的培养都有莫大益处。

3 消除社会弊端的正确方法

古代社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时常将“贫者士之常”“尽忠报国”这样的语言挂在嘴边,但真正获得官位或者事业有成之后,便忘记了当初的志愿,贪婪地索取人民的血汗钱,野蛮地霸占农民的土地,无耻地吃光农民的粮食。与此同时,他们还一边吹嘘自己的功德,一边得意地行走在人民修缮过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恶行没有丝毫后悔和愧疚。这样的人无疑是可恨的,他们道德败坏,行为失去准则,必将成为千古罪人,遭到后人唾弃。

再来看今日的日本,政府的预算本就紧张,可一些人对此没有做具体的分析,也没有考虑是否还有其他渠道可以购进枪支前,就盲目购进刀剑,结果购进了一些无用的军备,浪费存储空间和军用资金。社会上还有一些迂腐的文人雅士,他们整日研究中日典籍,过于相信传统的治世方法,而毫不在意西方学术的日新月异,致使整个国家落后于人。这就像沉溺于夏季商业盛况的商人,不合时令地在冬季购进大批蚊帐,结果不仅未有丝毫的资金进账,还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

还有一些知识浅薄的学生,他们学业未成,就想着要在政府谋求一个小吏职位,以求施展自己的抱负,其结果却差强人意。他们不仅没有在小吏的职位上施展过人的才华,反而显露出无学无识,在施政方面错误百出。这些本有可能成为大文豪、大政客的年轻学生,却因为错误的抉择,在一个卑微的职位上白白浪费了一生。这就像一块本有机会成为锦衣华服的绸缎,只是织了一半,就被抵押在当铺中,既没有机会赎回,又没有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

也有一些人不具备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甚至连普通的信件都写不好,就妄图阅读名人的高深著作,结果得到之后,只是随意翻看了一下便发现根本看不下去。由于知识有限,他们无法理解名作中的思想,在翻看了寥寥几页之后,就放弃阅读转投他书。这就像没有资本就想从商的人一样,本想立刻就能变得家财万贯,却在经商过程中,如同泥牛入海寸步难行,无奈之下只能悻悻退场另投他行。

再有一些人虽然饱读诗书,既读过中日典籍,又涉略过西方文学,但他们是货真价实的“书呆子”。这些人不仅不关心国家大事,就连个人问题和家庭生活都处理不好,谁还能指望这样的人能尽忠报国,为人民谋福呢?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类人还没有购置算盘,就想做杂货生意,这显然是不能做到的。

有些人只知道一心读书以求将来治国兴邦,但是忽略了自身的培养。没有修身作基础就想治天下,想法固然很好,但苦于顺序有误,没有门路。这样又怎么可能成功呢?这就像好心提醒邻居仔细盘点家中钱财,却忽略了盗贼已经进入了自己的家门。

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士气很足,开口闭口都是进步,但他们却心中发虚,没有真正的底气,也没有实在的着落,其结果必定是纸上谈兵,毫无作为。这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像只知道商品的名称而不知道商品的价格一样。

无疑,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了解了社会上所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些现象不是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而事实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有原因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知道其原因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各种花言巧语的诱惑,不懂得时时自我检查。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从来没有认真回顾过从前的所作所为,对自己以前不当的行为从没有过任何的后悔和愧疚;同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干什么,更不知道以后应该干什么。从不对自己的所为进行反思,在这样浮躁的社会中,这种人一定会出现问题,有时候,这种做法影响是巨大的,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可怕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做人做事上,本着商业经营的方法,像商人一样仔细盘算。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周密的计划,做好各个细节的账目,这样,即使结果有所偏差,也很难偏离正轨。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自身的情况,时时做自我检查,将不好的习惯和风气扼杀在摇篮里,为未来树立好正确的方向。另外在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德行时,也要经常进行智德方面的检查。

4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照顾

对于弱者,我们应该给予照顾;对于强者,我们也应该予以照顾。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我看来,“照顾”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是保护的意思,主要是对弱者的保护;第二种是命令的意思,主要是对强者的命令。

对弱小者,我们应该给予其保护。这种保护可以是出于道德的帮助,也可以是出于感性的维护。从帮助的角度来看,照顾他人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给予他人金钱或物品,改善他人贫困的生活,这是一种照顾;为了帮助别人挽回损失和名誉,愿意在他人的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一种照顾。

而照顾的另一种含义是命令。从命令的角度来看,这里要照顾的对象属于强者,当然这里的强者也有多方面的解释,其包括态度强硬的人、能力强大的人等。从本质上看,这里的命令主要是从为他人着想的角度出发,然后向他人提出自己的忠告,目的是要为他人提供妥善的行事方针。但多数情况下,在向他人提出意见时,对方往往会感到反感,从而表现得态度强硬,固执己见。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照顾他人的人也会顶着对方反对的压力,提出自己的建议,竭尽所能对其进行忠告。相比于第一种含义的照顾,命令含义的照顾更能显出一个人的伟大。

以上就是照顾的两种含义。我认为照顾他人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如果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给予照顾,那么社会上将会充满温暖和善意。即使在别人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尽量照顾他人,用“命令”的形式警告他人别犯错误,这样的行为更是了不起的。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相互监督,就相当于为社会安放了一个个警钟,人人都能获得警钟的提醒,警钟长鸣,社会才能安定圆满。

举例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就属于保护性的照顾。父母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提供衣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起居,就是为了给予孩子全方位的保护,从而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子女理解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指示和安排,就能形成母慈子孝、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氛围。家庭和睦的情况多数都是在这样的照顾中产生的。

再来从命令的角度看待照顾,这个例子也显而易见。例如政府制定的法律就是从命令的层面上给予人照顾。本着保护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的原则,大力推行法律,实行依法治国,以使每个人都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这也是一种保护性的照顾,只不过给予保护者的态度非常坚定,即使被保护者予以反对,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种强势的照顾包含了命令的意味。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命令的意味却又是必要的,其作用将更加显著,作用的范围越大,受益的人越多。政府颁布法令用以保护人民,人民理解政府的心意,积极配合和遵从政府的命令,这样整个社会就能趋向安定美好。

从形式上看,照顾的这两种含义是不能等同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两回事,不可以相互混淆;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家庭或社会趋向安定美好。保护所涉及的地方,也是指示所达到的地方;而指示所达到的地方,也是保护所涉及的地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退。如果保护和命令的作用程度之间有差距,那么即使这种差距十分微小,也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为这种差距虽小,却足以产生一系列不协调的事情,而事情不协调,矛盾和冲突也就会相继产生。这些都是社会的祸根,世界上这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由于人们对照顾的理解相对片面,比如一些人只将照顾理解为保护,另一些人只将照顾理解为命令或指示,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弄清楚照顾的本意就妄加使用,这些对照顾的理解过于偏执或者完全错误,因此在实行照顾方面难免会有失偏颇,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很容易铸成大错。

例如一个母亲照顾孩子时,只是一味地给予孩子金钱和呵护,完全不顾孩子的反常态度,无视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的情况,不在乎他是否变成一个只沉迷于享乐的堕落子弟,这只是一种保护性的照顾,这种照顾只会使孩子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不仅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反而会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使孩子走向堕落。在我看来,这就是片面理解照顾的代价。只将照顾理解为保护,丝毫不包含命令或指示的意味,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相反,如果一个父亲只采取命令或指示性的照顾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就只会一味地听父母的话,对父母所有的安排都不予反抗,但同时这位父亲不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也不给孩子提供有助于他健康成长的衣食,那么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依然不容乐观:孩子的身体会发育迟缓,并且他会成为文盲,沦为社会的累赘。这种情况是将照顾只理解为命令或指示性的照顾,丝毫没有保护性的成分。

由此可见,无论偏向于哪一边去理解照顾,都将带来弊病,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比如第一个例子中的为子不孝,第二个例子中的为父不慈。因此,为避免人间的不幸应恰如其分地理解照顾,兼顾照顾的两种含义,用保护与命令相结合的形式照顾他人。

5 最大的贫穷是德行的缺失

朋友想去一个地方,但由于那个地方很远,而且天色已晚,出于关心,我们可能会劝朋友不要去。结果朋友因有重要的事情不能耽搁,必须前往那个地方去解决问题,所以对我们的劝阻不胜其烦,而我们不了解朋友的心境,却因过度关怀使得朋友疏远了我们。

其实,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照顾的一种,即指示性的照顾。显然在这类情况中,指示性的照顾是行不通的。在此值得关注的是,与朋友相处时,如果指示性照顾行不通,保护性的照顾也就缺乏了必要性。

以上的情况是照顾过甚的弊端。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过分照顾他人,而扭曲了照顾的本意,使照顾的行为陷入被谴责的境地,这无疑是一种好心办坏事的表现。例如,从前有些乡下的老人,为了命令人们尊重长辈,利用旧族谱来威慑族人,结果引发各种家族矛盾;还有一些喜欢说教,如一个人常常喜欢找到自己的侄子,妄自评论其家事,毫无道理地对其进行谴责,并总是抓住侄子所犯的错误不放。表面看来仿佛是在严加管教自己的侄子,但这种命令性的照顾,不仅不能起到作用,还会使叔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久而久之,侄子一定会躲着叔父不与其来往。指示性的照顾过于严苛,而且没有保护性的照顾予以缓和,其结果大多都不尽如人意。

保护性照顾的弊病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以贫民救济为例,一个善良的商人想要救济他人,准备为贫穷的人补助米钱,这时如果这个商人既不看被救济者的品德好坏,也不关注被救济者贫困的原因,而只是一味地给予他们救助——定期给他们发放米钱。这样时间一长,这些贫民习惯了商人的救济,一旦商人停止救济他们,便会招来责怪和谩骂,结果好事竟成了人人痛斥的坏事。相反,对那些鳏寡孤独之人,确实应该予以救济。但就是在这些人中,我们也不能保证是否有人在领取了米钱之后,将米钱用以赌博和买酒的。没有限制这些贫民赌博、嗜酒,就随意给他们米钱,这是一种过度保护的照顾,由于没有相应地进行指示性的照顾,商人反而成了“操劳过甚”,其做法助长了贫穷者的不良风气。这样的例子存在于各个国家,即使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他们在贫民法中也会对“操劳过甚”的事表示无奈。

照顾这一行为的确很微妙,对每个人来说都显得十分神奇。照顾可以涉及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民生等,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民生是人民的根本,在民生方面,不管人们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事物的轻重如何,我们都应该充分考虑照顾的含义,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在保护和命令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也许,有些人认为,关于照顾的论述从始至终都依凭着人心的算计,这样会显得刻薄和功利。但在我看来,在应该薄的地方勉强加厚,或者在本该厚的地方故意削薄,这种做法不仅对人类的情感无用,甚至还会损害人类的至性至情。

上述的论点虽然成立,但为了避免人们误解,我认为还需要做一番解释:修身的方法与经济的法则有并行的地方,也有相互违背的地方。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德行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就整体社会经济而言,它又是微不足道的。对路边的乞丐施以援手,施舍给他们一些财物;或者见到贫穷的邻居,给予他们一些物质上的接济,这种行为其实属于保护性的照顾。就照顾的多义性而言,这种行为区别于指示性的照顾。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施舍救济是保护性照顾,而非保护性与指示性并行的照顾。

如果只就单纯的经济公平而言,施舍救济他人是不妥的,这明显会使自己蒙受经济上的损失;但就个人的德行而言,拥有这种怜悯之心,愿意施舍救济他人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行为,我们本应该对此种行为予以嘉许的。如果世界上的国家都颁布了禁止乞丐的法律,那么行乞的行为就会减少,但我们出于怜悯而私下施舍给乞丐财物也是无可厚非的。

世界上的一切不能全部都精于算计。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拿来盘算的,比如人心、德行等。但对于世间的所有事情,我们都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加以区分,即区别它们的可用和不可用。德行于人而言是好的,它能影响一个人发展方向,对人是有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良好的德行不仅是可取的,还是被世人所提倡的。由此而言,我要提醒当世学者的是:希望你们不要沉迷于经济上的得失,而忽略了人性的得失。因为仁惠的私德远比经济上的算计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