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高薪高福利低风险,画面太美|文官仕途

一、文官乃理想职业首选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咱们一开始就给您穿越到宋朝提供了身份最高的职业选项——皇帝,可您把宋朝18位皇帝的介绍统统在脑子过了一遍之后,觉得皇帝这份职业怎么跟买期货似的,高收益也高风险啊。您问有没有稳健一点的投资,说白了就是收益不错、风险还小的职业。咱们也不卖关子,在宋朝而且也只有在宋朝,还真有这么一份让您羡慕的职业——文官。

这次咱们先说风险。可以肯定,宋朝的文官,在咱们悠久的历史上,职业风险是最低的。

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自己就是靠兵变起家的。当了皇帝以后,他也怕老赵家的江山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认真总结了唐末、五代和自己政变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千万不能让武夫专权。手里头有兵的人,是最需要提防的。所以如您所知,发生了“杯酒释兵权”。太祖把治理国家的大权赋予了文官,实行文官治国的制度。文官这个群体的地位有史以来达到最高峰,甚至管理国家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也由文官担任。

您还记得前面说的太祖“勒石三戒”的故事吗?其中就有一条太祖留给后任的家训: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所以您纵观整个宋朝历史,文官被杀是极少极少的。比如贾似道这样坏到极点,引起极大民愤的才不得已杀了。哪怕像蔡京这样的奸相,最终也只是被贬为庶民而已。宋朝的文官,只要干正事的,最多是因为政见不同被来回折腾,比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一会儿任一会儿免,一会儿升一会儿贬。因此,在宋朝当文官,人身安全那是绝对有保证的。宋朝文官的胆子也是挺大的,给皇帝提意见是家常便饭,可是不用冒死谏言。明朝的官员也爱提意见,还觉得冒死谏言挺光荣,可以彪炳史册,结果如愿而死的还真挺多。这是为您做一个对比。后世之人说,宋朝灭亡,政治文明断了,接下来的元明清在政治文明上其实是退步了。这话是有相当道理的。

宋朝的官员,无论是文职还是武职,福利待遇从职业角度来讲,保准对您构成巨大的吸引力。咱们拿宋朝级别最高的官员和最基层的官员福利待遇给您算算。

宰相、枢密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每月正俸(基本工资)300贯,春、冬衣服各赐绫20匹、绢30匹、冬棉100两,每月禄粟各100石,差役仆人衣粮按70人算,每月柴草200束,每年炭1600秤,盐7石。

咱们再看看最基层的官员小县(万户以下)县令的月基本工资:12贯,禄粟每月3-5石。同样,基本工资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费等,数量都相当可观。

您看出来了吧,基本工资之外的各种补贴,基本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真是基本工资,基本不用动。

您还真不要就仅仅满足这些。宋朝各级官员还有“公用钱”,也就是招待费,用不着您自己掏钱花在官员之间的人情来往上,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公用钱之外,各级官员又有“职田”。即使是最边远的小县的县令,也有职田7顷。您会问官员还要自己兼职种田?那怎么可能呢!都是给佃户租种,官员每年等着收成就行了。

宋朝是咱们历史上少有的不抑制商品经济的朝代,经济发达,朝廷有钱,所以官员的高薪完全支付得起。在古代历史上,宋朝官员的福利待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历史的定论。这样的福利待遇,您还操心养家糊口吗?您一心一意做个好官就是最好的回报。

二、考科举,演好文官升职记

咱们都猜到了,您接下来的问题一定是:那我怎么才能在宋朝成为一枚想起来都那么妥妥的文官呢?

先给您说一条小道,宋朝选拔官员,有荫补这个制度。您是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子孙,或者特别欣赏的门客、异姓,都有荫补做官的机会。一般的官员,荫补的名额只能从子孙中产生。但您也得懂这个制度的规矩:第一,荫补的官员要申请报批;第二,名额是有限制的,即使宰相一级,最多也就可以推荐5个人;第三,升迁提拔受到限制。所以这条道路,看似捷径,其实是羊肠小道,机会不多,还显不出您的本事。您还不如干脆一点,自己努力一点,走阳关大道呢!

这条阳关大道就是科举。您或许受到现在一些观点的影响,对科举制度有一些偏见,把科举和八股文画上等号。其实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能做到的最公平、最可行、最有利的人才选拔制度。隋文帝发明科举制度之前,官员都是世袭制。只要您是权贵的子弟,甭管您有没有智商情商,有没有品德人格,都能做官。平民子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施展抱负,改变命运,希望十分渺茫。经过隋唐的探索实践,科举制度到了宋朝,已经相当完善。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昌盛,就是由一大批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共同努力创造的。举个例子来说,北宋共有宰相71人,科举进士出身的就有64人。

您在宋朝参加科举考试,实属幸运。因为和唐朝相比,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少了,录取的人数多了,国家为了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扩招了。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您被录取的概率大大地增加了,更有信心了吧?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秋天时,您得先参加地方考试——州试。如果在州试中脱颖而出,来年的春天您可以参加礼部组织的省试。要是您顺利通过省试,当年就会有幸参加殿试。殿试的考官就是皇帝本人。您心里可别紧张,能进入到总决赛这个环节,已经证明您出类拔萃了。只要您把平时的真才实学如常展示,就等着皇帝给您直接授官吧。因为参加殿试的考生,是不需要再经过吏部的考核就可以任命为官的。

无论什么年代,对于考试选拔,人们最痛恨的就是营私舞弊。因为公正公平公开的规则被破坏了,读书人的信心都被打没了。您参加科举考试,可能也担心这一点。可以告诉您,宋朝为了防止科举中出现作弊行为,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殿试就是一种保障。就算您通过各种关系作弊通过初赛、复赛,您,还有包庇您的人,真有胆量现场糊弄皇帝这个最大考官吗?这不是想在老虎嘴里拔牙吗?

其次,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就是省试的主考官。为了防止知贡举提前做好作弊的准备,朝廷都是临时任命知贡举。另外,还配备权同知贡举若干名,分散主考官的权力。您要是想作弊,就必须把这几个考官同时摆平。要知道,他们之间也相互监督着,所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举考试前,考官们必须住在贡院,断绝跟外界的联系,跟现在中考、高考命题老师的待遇一样,这又增加了一道防线。

另外,设立别试制度。假设您和其中一位考官有亲属关系,必须在另设的考场另派考官进行考试。

最后,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您参加考试的个人信息都封起来,谁也不知道这份试卷是谁的。考官想给谁私下打高分,也认不出他的卷子啊!但这个还有漏洞,试卷上的字迹、记号也可能被利用来作弊,誊录制度就是堵这个漏洞的。您自己写的那份试卷,会被专人再抄写一遍,您的那些字迹,做的记号,全都白费,因为考官评分的时候见着的都是誊录卷。

所以,在宋朝的科举考试中,您做不了弊,也不用担心别人作弊。您需要做的,就是平日刻苦攻读,胸藏锦绣走上考场就行了。美好的仕途在朝您招手呢。

您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在宋朝会很快被任命为官员。不像唐朝,考取功名和为官还不是一回事儿,有功名却一辈子没做上官的大有人在。宋朝在这个方面效率还是挺高的,也很实际。花那么大力气组织考试,不就是为了选拔人才,让他们尽快发挥才干,为朝廷为国家做事吗?您在上任之前,应该对国家行政机构和官员的设置、功能有所了解,否则您做了官对这个官职的责权利是啥一头雾水,您怎么尽职尽责呢?

先说中央行政机构和官员。宋朝皇帝直接领导的三个机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是民政、军政、财政的中央机构。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宰相级别的官员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副宰相级别的官员有副宰相、参知政事。这些文职官员,掌管除军事、财政的一切政事。

枢密院,国家最高军政机构,第一长官通常由文官担任,官职设置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机构,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

原则上,这三个行政机构由皇帝直接领导。其官员,特别是第一长官,不得互相兼任。这样的机构设置和原则,其实就是宋太祖的设想——分权,防止官员独揽大权,对皇家地位构成威胁。您想啊,要是您同时掌握了国家的钱、国家的军队、国家的行政命令权,确实也是挺可怕的。

唐朝尚书省分掌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宋朝也沿袭下来,但尚书省撤销,六部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根据职责交叉管理,比较混乱。

宋朝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倒是一直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御史台的监督权力很大,如果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宰相升任宰相,而弹劾成功的御史中丞会转任枢密院的官员。之所以有这样的规矩,是为了防止权力很大的宰相和监督机构勾结,也为了控制御史台官员公报私仇,打击政敌。

上面说的都是京城里的机关和官员,一般来说,您为官的初期,会从地方官开始。

宋朝的地方机关分三级,分别为:路,府州军监,县。

最大级别的“路”设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监司。

次级别府州军监设有官员知府、知州、军、监、通判。

您看着这些名称显得比较复杂,但其实这样的设置原则跟中央一样,就是分权,制衡,监督。

宋朝地方机构级别最低的是县,县一级的官员有知县、县丞、县令、主簿,基本是中央下遣,没有军事权力。

假设您从地方基层官员做起,想要有更大作为,肯定必须靠升职。宋朝官员的升迁,其实有迹可循。您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内的事情,就会通过“磨勘”得到升迁的机会。“磨勘”,就是业绩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主动申请升职。经查明其资历与升职的规定相符,不需要您在职务上有特殊的表现,职位都可以逐步上升。

您在宋朝的仕途之路,总的来说,得靠您自己的努力。当然咱们也希望您运气好,得到意外的赏识,迅速成为治世之能臣。如果宋朝因为您的言行、功绩变得更好一点,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您,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