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爱江山,谁能青史留名|皇位更替
听说您穿越宋朝之旅即将启程,您的至爱亲朋一定会前来送行,顺便也把他们的一些想法作为叮嘱交代给您,其中最可能的一条就是“到那边把秦桧解决了,保住岳元帅啊”,因为这是后来人对宋朝最深刻的历史记忆,饱含了人们对忠奸两极的爱与恨以及家国情怀。
如果您承接了这项任务,您就真得好好规划一下您在宋朝的职业身份,一般人办不了这个事儿。您想想,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自然是穿越成皇帝的身份。
根据咱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皇帝这个职业,有光鲜享受的一面,其实更是辛苦并且极具风险的一份职业。为了让您明白自己在宋朝要当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怎么样当皇帝,咱们还是先把宋朝320年里的18位皇帝按皇位更替顺序,挨个儿给您捋一遍,给您交个底,这样您才好办事儿了。
总得来说,宋朝的18位皇帝中,有昏庸无能的,有不务正业的,但还真没有像纣王、秦始皇这样狠毒残暴的,家风比较开明温和。这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树立的家风,一直继承得很好。咱们就从这位开国皇帝给您说起。
第一任: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于河南洛阳。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正是咱们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五代十国,战乱频仍,老百姓苦不堪言。20岁刚出头的赵匡胤出来闯世界,投奔后汉枢密使(国防部长)郭威,屡立战功。3年后赵匡胤拥立郭威建立后周,被赋予重大兵权。郭威之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更是器重有加。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周恭帝继位。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亲信大将石守信等人趁机鼓动赵匡胤自己当皇帝。他们的理由是:“如今世道这么乱,民不聊生,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来做个了断,建立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国家,您就是这个人!”其实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赵匡胤肯定也有这样的雄心或者野心。于是“陈桥兵变”发生了,34岁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废掉周恭帝,兵不血刃地登上帝位,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一系列南征北战之后,赵匡胤终结了大分裂的局面,五代十国的野蛮政治结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真正来临了。
整段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政变的秀场,宋朝也是靠兵变立国的。如果您是赵匡胤,您是不是也怕别人以您为榜样来一段政变秀?这榜样当不得!赵匡胤还是很有反思精神的。他把当初跟他打天下的握有兵权的小伙伴们请来喝酒。饭桌上他愁眉苦脸地说:“我愁啊!按说现在国家统一了可以好好搞建设了,可是我睡不着啊!我担心哪天被弄下课啊!”石守信等人赶紧下保证:“我们永远不会有二心,请皇上尽管安睡。”赵匡胤说:“我信任你们,可是保不齐个别人被手下撺掇起事啊。干脆这样吧,给你们都挂个虚职,荣华富贵你们应有尽有,去好好享受吧。”皇帝发话了,这协议不同意也得签啊。后人给这个饭局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杯酒释兵权”。
消除政权隐患之后,赵匡胤启用文人治国。在他的领导下,宋朝政治集团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和文化,开启了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治盛世。经济富庶,文艺复兴,经历了200多年战争创痛的老百姓终于盼来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在老百姓心中,宋太祖就是一位治国有方的皇帝。
赵匡胤还是历史上少有的仁慈的帝王。历史记载了一个“勒石三戒”的故事:
赵匡胤让人镌刻一块石碑,锁于殿中,为后继者立下三个誓约。第一,善待周世宗的子孙后代,犯罪了也不处罚,即使他们有谋反叛逆行为,最严重的也就是让当事人自尽,无辜家属不受牵连。第二,不杀文人,不杀给朝廷提意见的人。第三,不增加农民的赋税。赵匡胤还在誓约中警告后继者,你们要是违法了这三条,必遭老天爷的惩罚。
仅仅这三条誓约,加上“陈桥兵变”的无流血行动,“杯酒释兵权”温和的权力解决方式,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做到?您想想,唐太宗还杀了亲兄弟,逼老爸退位呢!
可惜,英明而仁慈的宋太祖赵匡胤只当了16年皇帝,在他50岁那年告别了他努力经营的王朝。当然,他这16年,完全对得起历史给予他的贤君的评价。
第二任:宋太宗 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本名赵匡义,为了避宋太祖的名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为赵炅,38岁即位。
您一定纳闷,帝位都是父子相传,为什么是弟弟继承皇位,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吗?赵匡胤不仅有儿子,还不止一个。您觉得蹊跷,这不合常理啊?是不合常理,但至今这也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谜,只有两个无法证实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烛影斧声”。赵匡胤驾崩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召见赵光义进宫,然后屏退左右,哥俩单独喝起了酒。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乎在躲避什么,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还传出赵匡胤的喊声“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赵光义深夜告辞回家。凌晨时分,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似乎早有预料,带人赶在赵匡胤的儿子之前来到宫中。皇后情知不妙,只能默许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究竟当晚哥俩之间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有人说哥哥就是被弟弟毒死的。
第二个传说是“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召见赵匡胤,并让宰相赵普记录遗言。杜太后向赵匡胤交代:“儿子,你之所以能当皇帝,无非是当时周恭帝年幼好欺负。所以咱们老赵家要接受这个教训。少年天子好听不好做,将来你的皇位要传给弟弟光义。光义之后,再传给更小的弟弟廷美。再之后你的儿子德方也长大了,这皇位就由他继承。”这份遗言被记录下来,藏在柜子里面,就是所谓“金匮之盟”。这个传说宋史确实有记载,但有人认为不过是赵光义和赵普联手编造加进去的,给赵光义继位找个堂皇的理由而已。
这两个传说连在一起看,可能让您对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更加糊涂了,但是下面几个事实,或许能说明赵光义真的是一个狠角色。
赵匡胤一共4个儿子,老大老二死得早,老三赵德昭29岁的时候自尽而死,老四赵德芳23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暴毙。赵德芳就是《杨家将》里的八贤王,正义凛然,手持金简,连奸臣、皇帝都有权力打的那位。其实您只能叹息他的那些故事仅仅出现在演义小说里。此外,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传阴谋造反,贬到房州,38岁郁郁而终。按着“金匮之盟”的约定,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全部都死了,一个不剩。您一定会质疑,这巧合也实在太多太生硬了吧?
尽管赵光义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但他在治国上倒是很好地继承了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和措施,并且继续深化。比如,赵光义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他登基之后第一次科举就比赵匡胤时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数还多两倍,为宋朝之后的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21年之后,59岁的赵光义驾崩。宋朝的开创局面结束了,守成时代到来了。
第三任:宋真宗 赵恒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29岁即帝。
您一定注意到了,这下是儿子继位了。“金匮之盟”给了赵光义上台的法礼借口,也为赵光义把皇位传给儿子设置了障碍。可是在赵光义还活着的时代,“金匮之盟”继承人名单里的人都死了,把皇位传给儿子,自然顺理成章了。
本来,按规矩也轮不上赵恒做继承人,他不是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赵光义的长子得了疯病,次子暴死,排行老三的赵恒在赵光义死前二年,被立为太子。
宋真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的确是位勤于政事的君主。他免除了五代以来民间的欠税,把全国分成15路,各路行政长官轮流进京汇报工作。宋真宗依此对他们进行考核奖惩。但是与太祖、太宗这两位马上皇帝相比,宋真宗从小生活在宫中,养尊处优,性格比较懦弱,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和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宋太宗在位时,曾经率兵北伐辽国,但因为急功近利,大败而归,太宗甚至在战事中还失踪过。自此以后,宋朝对辽国就从主动进攻退到被动防御。而辽国却步步紧逼,屡屡侵犯宋朝国土。到了真宗执政,辽国更是得寸进尺,在宋朝边境烧杀抢掠。对边境的宋朝居民来说辽国就是灾难的代言人。
您穿越到宋朝,或许会不服,辽国就那么厉害?咱们宋朝就这么窝囊?其实宋朝倒也不是打不过辽国,关键是最高统治者真宗皇帝都不愿也不敢打仗,您让宋朝军民怎么办?
当时的宰相寇准就看清了这一点,也摸准了真宗的脾气。真宗登基的第8年,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亲自率兵南侵时,寇准故意把前线每天的战报扣下,几天后积累成一堆拿给真宗看,真宗被吓得心惊肉跳。寇准问真宗:“您是想尽快解决呢,还是慢慢耗着?”真宗当然想尽快解决。寇准说:“只要您御驾亲征,很快就能搞定。”真宗真不愿意去,可这宋朝毕竟是他的江山,只能勉为其难地出发了。边境的将士们看到皇帝亲自来了,士气大振。在寇准的指挥下,辽兵腹背受敌,宋军一时间取得了极大的优势。按说事情好办了吧,至少可以把辽军痛揍一顿,让他们长点记性,以后不敢轻易来犯。可宋真宗自己不争气。辽军一看形势不对啊,原来宋朝不是不能打啊,于是派人来讲和。优柔寡断又怕事儿的真宗正中下怀,赶紧答应了。双方几番交涉,在澶渊郡签订了所谓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
您看看条约的内容,就知道在优势之下宋朝是多么有辱国威,辽国在劣势之下占了多大的便宜。条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两国结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虽然澶渊之盟维持了两国之间100余年的基本和平,可是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确实是懦弱的宋真宗人生最大的败笔。
您可能会遗憾,这真宗要是像他老爸太宗那样性格狠点多好啊!所以您瞧,再怎么优越的家庭环境,如果不能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迎接点挑战,等他长大了,极有可能就是不思进取的人。
宋真宗最终执政26年,于55岁驾崩。
第四任:宋仁宗 赵祯
宋仁宗,赵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13岁即位。
您听说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吧,这里面的太子,指的就是宋仁宗。故事里,宋真宗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刘妃为了争宠,就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了李妃生下的儿子。刘妃因为生子,升级做了皇后,但她的儿子早早夭折,而且当年她下令处死的李妃的儿子并没有死,最后还当了皇帝,就是仁宗。调查此案并且让真相付出水面的,正是名流千古的包拯包大人。
“狸猫换太子”只是个传说,史实是宋真宗先后有5个儿子,但都夭折了。不能生育的刘皇后经过真宗的默许,将李妃刚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并且在仁宗登基后,垂帘听政了11年,仁宗才开始亲政。
宋仁宗的“仁”的确名副其实。您可能会哂笑,这牵强附会了吧?其实不然,像“太祖”“太宗”“仁宗”这些光荣称号,是皇帝的庙号,他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称号的,是在他们死了以后,朝廷根据他们一生的品行追封的。在宋仁宗之前的所有帝王,都没有冠以“仁”字为庙号的。“仁”,是对宋仁宗一生高度的概括。关于这方面的史实您确实需要了解一下。假设您穿越去做皇帝,宋仁宗应该是您最好的榜样。
仁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牙齿被一粒沙子硌得生疼。他赶紧吩咐边上的侍女:“你们千万别声张啊,要是传出去,今天做饭的人可就要判刑了。”还有一次,仁宗在外散步,不时回头看看随从,也没说什么。回到宫里,他着急地对嫔妃说道:“赶紧拿水来,渴死了。”嫔妃就问:“您怎么不向随从要水喝呢?”仁宗回答:“我回头看几次了,没见他们带着水壶,也没敢问,一问,他们必定要受重罚了。”
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所谓九五之尊的皇帝,被细致得无以复加地伺候惯了,对待下人能做到像仁宗这样吗?不容易吧?
对待下人都能这样,那仁宗对待大臣呢?拿那位包拯包青天来说吧,他可不是一般的耿直,给仁宗皇帝提意见的时候,能把唾沫星子喷到皇上脸上。如果他要处罚和仁宗沾亲带故的官员,也是不依不饶,一点不给仁宗面子。可仁宗呢,照样重用他。可以这样说,包青天就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要是遇见一个混蛋皇帝,包青天早向阎王爷报到去了。即使一般的看着还行的皇帝,也绝对做不到仁宗这样的涵养。
仁宗皇帝宽厚仁慈,诚心纳谏,礼贤下士。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他那个年代,您会有幸认识名垂千古的一些人物,比如执法如山的包拯,实施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发起古文运动的欧阳修等等。仁宗年间,可谓人才济济,如过江之鲫。因为仁宗的“仁”,因为仁宗的知人善任,这些人才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想不好都不可能。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太平安定,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社会昌盛,是宋朝的一个顶峰时期。“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这些安置救济穷人的地方,也是从仁宗那时候开始设置的,仁宗体恤百姓,心怀天下的风范也可见一斑。另外,仁宗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发行,这是经济贸易繁荣、信用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仁宗皇帝论能力,没有宋太祖的雄才大略;论学问,没有后来的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到生前死后的名声,那绝对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
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君主。您一定替当时的宋朝人感到庆幸。仁宗在54岁时驾崩,整个宋朝就像失去父亲一样。大臣们哭;京城里的商贩也不做生意了,哭;哪怕是乞丐和不懂事的小孩,也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哭。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的百姓也哭。辽国皇帝抓着使者的手号啕不已,给仁宗皇帝建了一座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历代的辽国国君,甚至把仁宗的画像如自己的祖宗一样供奉。
这下,您明白仁宗的“仁”有多值了吧?
第五任:宋英宗 赵曙
宋英宗,赵曙,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仁宗赵祯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32岁即位。
赵曙只是宋仁宗的堂侄,本来无缘皇位。说起赵曙即位,还颇为曲折迂回。因为仁宗的前两个儿子早夭,赵曙幼年就被接入皇宫,过继给仁宗,作为未来皇帝的培养对象。过了4年,仁宗的第3个儿子出生了,赵曙只好出宫回家了。奈何仁宗的这个儿子也没躲过早夭的命运。虽然仁宗后来还有孩子,但却是女孩。在包拯等大臣的干预下,仁宗才下定决心立赵曙为太子。
您觉得赵曙不是皇子,却当上了皇帝,实属幸运吧?可人家赵曙觉得这事儿挺尴尬的,还不愿意当呢。万一仁宗皇帝再生一个儿子,再来回这么折腾一次,有意思吗?所以,当被立为太子的诏命传达给赵曙时,他当即称病推辞,后来又把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命大臣给赵曙反复做思想工作,赵曙才答应下来。不过他在入宫之前对家人说:“把家看好了,如果皇上有了儿子,我就回来。”
英宗赵曙虽然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但品性到颇有仁宗的宽厚仁慈之风。他衣食住行节俭朴素,像个书生一样。他去见老师时,要穿上朝服,说:“您是我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
英宗极为推崇孝道。仁宗还没去世时,他一天两遍去请安问候,也经常尽服侍之道。当了皇帝以后,他还对儿子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皇家身份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诏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
英宗的孝顺,有时也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比如,仁宗去世后,他想服丧3年,由大臣打理朝政,结果因大臣反对才作罢。再比如,因为自己生父的名分追封问题,导致了长达一年半的大臣之间的论战,也造成和听政的曹太后之间的重重矛盾。
和仁宗皇帝一样,英宗也非常爱惜重视人才。他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消除积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员冗多的现象。英宗尤其重视文化建设。他给司马光修著《资治通鉴》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和人才条件。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花在《资治通鉴》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上。英宗还发现了苏轼的才华,加以栽培,可以说是后来成为大器的苏轼的伯乐。
英宗因体弱多病,在位仅仅4年,于36岁英年早逝。
第六任:宋神宗 赵顼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长子,20岁即位。
提到宋神宗,只要您中学历史课稍微用一点点心,就一定会想到另外一个名字:王安石。是的,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这是宋神宗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宋神宗年幼时就很好学,怀有富国强兵的理想抱负。他继位之时,宋朝的统治差不多快100年了,先祖们创业时制定的国策开始显露弊端,官僚机构臃肿,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吃紧,老百姓的日子也没以前好过了,地方上出现了农民起义,而北方的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每年还得给它们进贡财物,可谓内忧外患。
您会说,宋神宗可真够不幸的,接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其实也没那么烂,毕竟有了100年的基业,宋朝的底子还在那里。只是宋神宗敏感地察觉到危机的存在,而他又是一个胸怀抱负的人,所以他对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下定决心要进行变法。
在任何一个时代,变法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宋神宗有这样的勇气,但他还缺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他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这时,王安石浮出水面了。
王安石的才能很早就展现出来了。别人几次推荐他到京城皇帝身边工作,他都拒绝了,而是在地方上埋头苦干了20多年。他对宋朝社会存在的弊端有着切身体会。宋神宗认定王安石是自己助手的不二人选。所以他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相,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变法运动。
假设您就是宋神宗,您的雄心勃勃刺激着您勇往直前。当您遇见前所未有的阻碍时,心里一定不痛快:“朕这不都是为了国家好吗?”可有人不这么认为啊,而且有这样的想法的还大有人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时候宋朝的官员还没那么狭隘和自私。他们就是认为,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就是要改变,也得慢慢来,陛下和王安石,你们太激进了。官员们的反对声音,宋神宗还好对付,谁反对,谁下课。可是家里的人反对,就没那么好消化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表示一致反对,这里面有她们的利益牵扯,天天闹腾。神宗实在受不了,只好在王安石当了四年宰相后牺牲了他,让王安石去当地方官。这是第一次罢相。
差不多一年之后,神宗重新任用王安石做宰相,继续变法事业。从第一次罢相后,反对派的声势大涨,他们也继续他们的反变法事业。结果一年后,神宗不得不第二次免去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以缓解反对派带来的压力。
您可能会觉得,宋神宗怎么这么摇摆不定啊?这是事实,可成天为变法与否吵架也不是个事儿吧?咱们现在想想,宋神宗罢免王安石,也许是智慧的表现。因为王安石离开后,变法事业并未停止,当初制定的变法方案只有少部分稍作调整或废弃。宋神宗也向反对派发火:“你们别再闹啊,别以为我不会对你们出狠招!”
之后,宋神宗对这些官僚所在的体制进行改制,也就是让官员别成天磨嘴皮子,多干实事。变法和改制使得宋朝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生产力发展了,国力也上去了。
可惜,宋神宗和他的父亲英宗一样,都是抱负未尽而英年早逝,于38岁驾崩,在位18年。
第七任:宋哲宗 赵煦
宋哲宗,赵煦,宋神宗的第6个儿子,10岁即位。
宋神宗的前5个儿子都是早夭,剩下哲宗年纪最长,皇位由他继承顺理成章。截止到目前,您多次看到了“早夭”这个词,您心里藏着一个疑问,怎么老赵家的皇子那么容易早夭,还成批成批的,是不是基因问题啊?您还别说,真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认为的确有基因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
哲宗即位后的前7年,由太皇太后也就是祖母级别的高氏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在神宗时期,就是变法的鼎力反对派,所以她听政后,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把神宗和王安石变法那一套全部废除了。所以后人评价她使得宋朝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付诸东流。
哲宗从小就崇拜他的父亲神宗,思想上也是一个有为青年,可是即位后手里没有实权,只能等待机会。17岁那年,高太皇太后死了,神宗立马贬谪了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保守派代表,启用章惇等改革派人物,恢复了父亲时期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年轻的哲宗也表现出热血青年的派头。他停止了和西夏的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认输,向宋朝主动乞和。
中断许久的变法,在哲宗手中又重新开启,您是不是为之兴奋,宋朝的好时光又来了?历史就是历史,宋朝有他自己的命运走向。哲宗虽然像他的父亲神宗一样有着深刻的强国梦想,但是他的理想和实际能力有巨大的差距,也缺乏变通的政治艺术手段。比如,哲宗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进一步激化,几乎水火不容。哲宗亲政后,凡是反对过变法的,几乎无一幸免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很明显带有哲宗年轻气盛的报复色彩,这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宋朝自哲宗之后,开始露出衰败之相。
您可能会又一次叹息,时光怎么不能给年轻的哲宗多一些馈赠呢?宋哲宗在位14年,只拥有了24岁年轻的光阴。
第八任:宋徽宗 赵佶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的第11个儿子,哲宗的弟弟,18岁即位。
提到宋徽宗,有必要给您打个预防针,看到他的“光荣”事迹,您千万别激动,别生气。您也知道,宋朝的前7任皇帝,虽说各有各的缺点,但都是一脉相承干正事的主儿,总体给您留下较好的印象。可到了宋徽宗,和他的前任们相比,简直就是个混蛋皇帝。
宋徽宗即位后,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贼佞臣,手中握有重权的坏蛋成批地涌现。历史上奸臣不少,可像宋徽宗时代吹响奸臣集结号的,还真不多见。这些奸臣把持朝政,党同伐异,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欲。宋徽宗就是他们的榜样和保护神。
宋徽宗喜欢收集奇花异石,专门建立了物品造作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四处搜刮“花石纲”。徽宗荒淫无度,出宫逛青楼是他的一项长期爱好,甚至把青楼女化妆带回宫中享乐。年轻的时候,徽宗就喜欢游戏玩耍,沉迷于足球运动(蹴鞠)。一个市井无赖高俅,就是凭着足球踢得不错逆袭成权倾一时的大奸臣。
宋徽宗生来就是一个来玩儿的皇帝。要说他还有点价值,就是他确实有艺术天赋,书法、绘画堪称一绝。尤其是他自创的瘦金体,当时和后世的书法家都给予高度评价。可您一定按捺不住反问:这是一个皇帝的本分和主业吗?和大好江山,和社稷民生相比,一个君主终其一生迷恋的所谓艺术,不就是雕虫小技吗?
宋徽宗自己玩得倒是挺嗨,可老百姓不答应啊。既然皇帝不管咱们,奸臣又不让咱们好好活着,不造反还有活路吗?于是农民起义开始了,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方腊、宋江起义。
宋徽宗玩着玩着也把自己脑子玩得更坏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徽宗竟然联合日益强大的金国,把辽国灭了。金国自此没有北方的制衡因素,取你宋朝的国土那是志在必得。
金兵大举南下,宋徽宗吓得连皇位也不要了,赶紧传给儿子赵桓——宋钦宗,自封太上皇逃避责任去了。靖康元年,金兵攻破都城汴梁,俘虏了徽、钦二帝,几个月后押往北方囚禁。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在北方被囚禁9年之后,受尽精神折磨,于54岁病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境内)。
第九任:宋钦宗 赵桓
宋钦宗,赵桓,宋徽宗长子,25岁即位,在位仅仅1年零2个月。
看完宋徽宗的“光荣”事迹,特别是最后的禅让,您怎么瞧宋钦宗,怎么都觉得他就是一个倒霉的皇帝。老子怕事躲起来了,儿子被迫顶上来。这老子当的,这儿子当的,叫人难以理解。
宋钦宗即位后倒是干了两件好事,一是立刻贬了蔡京、童贯等奸臣,二是启用李纲抗金。但钦宗十分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后来听从主和派的意见,罢免了李纲,向金国求和。
这时的宋朝,已经没有任何尊严可言,金国的胃口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满足的。金兵攻破汴梁后,钦宗和他老子徽宗一起被俘虏,至此,北宋灭亡。后来徽、钦二帝辗转押解囚禁在五国城。宋徽宗死后,钦宗在五国城又煎熬了21年,最终于57岁死去。
第十任:宋高宗 赵构
宋高宗,赵构,宋徽宗第9子,宋钦宗之弟,21岁登基。
作为一名穿越者,也许宋高宗的年代是您最有兴趣亲身经历的,因为那个时代有精彩的抗金故事。说不定您还能和岳飞岳元帅并肩作战,一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雄姿。其实那个时代,也是让人充满悲愤的时代,因为爱国的浩然之气,最终还是抵不过软弱的投降主义。宋高宗就是投降派的典型代表。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他放弃抵抗,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了南宋政权。高宗在位初期,为了保住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人抗金。后来,他见金国越来越强势,害怕打起仗来,丢掉自己的皇位。为了这个私心,他不断向金国求和,甚至低声下气地说:“我逃到南方够可怜了,你们就饶了我吧。”
为了有利于自己的投降事业,宋高宗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引为亲信,任为宰相,伙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高宗以此作为条件和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纳贡。宋朝除每年向金国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外,还送去不计其数的礼物,就为了换得一时的苟且偷安。
宋高宗在当了36年皇帝以后,找了个“我累了,要享受生活”的理由,传位给养子赵昚,也就是宋孝宗。他自称太上皇帝,真的过起了逍遥自在的日子。
即使在当太上皇期间,宋高宗依然时不时表现出自己的昏庸无耻。有一次他到灵隐寺喝茶。一个行者伺候的很周到,他打量一番说:“你不像一个行者啊?”行者就哭诉说自己原来是个官儿,因得罪人被罢免了。宋高宗就说:“我跟皇帝说一声让你官复原职。”结果宋孝宗叫人一查,这家伙因为贪赃枉法被撤职,没被处死已经算便宜了。您猜宋高宗说什么?他对孝宗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不让他官复原职,我还有什么面子?”孝宗只得照办。
就是这样一个昏君,居然活了81岁才病死,您说可气不可气?
第十一任:宋孝宗 赵昚
宋孝宗,赵昚,宋高宗养子,太祖赵匡胤七世孙,36岁即位。
看见“养子”两个字,您会不由自主地根据历史状况推测,是不是宋高宗儿子早夭?您猜对了。宋高宗只有一个独子,恰巧他自己在战乱中受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经过几番选拔,太祖赵匡胤一系的赵昚被立为太子,接收禅位成为南宋的第二个皇帝。
作为投降派的养子,孝宗却和他的养父高宗有着巨大的区别,他是主战派。还没有继位之前,孝宗就向高宗请战,愿意亲自领兵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之心颇为迫切。私底下,他对父亲的忍辱苟且不认同,对秦桧之流更是痛恨不已。所以上台后,孝宗第一件事就是平反岳飞父子的冤案,剥夺了秦桧的官爵,清除秦桧余党。接着,孝宗启用主战派的张浚,北伐中原,力图收复山河。宋军和金兵几经交战,互有胜负,虽然宋军未能渡过黄河,金兵也无法越过长江天险。
双方谁也消灭不了谁,于是只能罢战讲和。没有了战事的干扰,加上高宗较少干政,孝宗专心理政,屡次下诏减轻民众负担,而且注重实效。这个时期,南宋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因为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了小康社会的局面。
在军事上,宋孝宗整军兴武,5年间举行了3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军队的战力有很大的提高。孝宗意欲再次北伐,但优秀军事将领的凋敝,使他只能把光复中原的梦想埋藏在心底。
孝宗在位27年后,高宗病死了。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两年后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即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皇宫,继续为高宗服丧。68岁时,这位南宋最有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病逝。
第十二任:宋光宗 赵惇
宋光宗,赵惇,宋孝宗第3子,43岁即位。
宋光宗即位两年后,就得了精神病,按现在话来说,类似于被迫害妄想狂,总是猜忌、担心和恐惧别人对他图谋不轨。光宗在位仅仅6年,但在宋朝历史上却写下非常奇特的一笔。您问怎么奇特?奇特就在于他身份的转变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从东宫孝子到不孝之君。
宋孝宗早先立长子为太子,可惜长子后来病死了。孝宗在其余儿子中,很欣赏老三赵惇的英武之气。这个儿子气质像孝宗自己,不像其他几个都软绵绵的,于是赵惇被立为东宫太子。
您肯定也知道,东宫历来是权力斗争的漩涡,太子将来能不能当上皇帝,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个身份被多少人觊觎,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光宗在做太子时也是这样想的。太子身份的光宗,勤奋好学,一举一动严守礼法,对孝宗恪尽孝道。他的情绪也随着父亲的情绪起伏跌宕:老子高兴了,儿子也眉开眼笑;老子忧愁了,儿子也配合着阴云满面;老子作诗表达光复中原一雪国耻的志向,儿子也作和诗说,努力学习老爸,誓将抗金事业进行到底。这样的东宫太子够孝顺吧?
等光宗接受禅位,坐上皇帝的宝座,立马变脸了。对待逊位的孝宗,他眼里等于没有这个爹,长期不去看望。甚至在孝宗生病时,光宗既不请人给爹看病,更不去问候一声。孝宗去世的消息传来,您猜光宗怎么想,他不相信老爸去世了,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篡夺他皇位的圈套。他不仅不主持丧事,还躲在宫中,照常吃喝,不为孝宗服丧,更担心遭人暗算,时刻佩剑带弓以自卫。这位不孝之君,终于惹得天怒人怨。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禅让给太子赵扩。
从光宗身上,您是否看出来了,孝顺的太子是装出来的,不孝的君主是本性?其实这都因为权力斗争中深深的心理恐惧,时时刻刻提高警惕,紧绷神经以防不测。神经紧张过度,不得精神病才怪呢!
光宗得精神病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老婆皇后李氏。这位李皇后,专横跋扈,蛮不讲理,不要说对光宗,就是对公婆孝宗和太后都目无尊长。光宗作为一个“妻管严”,心理压力那个大啊。天下没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能让这位皇帝安静地待着,长此以往,精神病终于按捺不住,主动来报到附身了。
光宗在皇位上,基本没什么可以值得一提的作为。您想啊,精神病能干什么正事儿?
光宗48岁被逼退位后,当起太上皇,死时54岁。
第十三任:宋宁宗 赵扩
宋宁宗,赵扩,宋光宗次子,27岁即位。
您听说过打心眼里就不愿当皇帝的皇帝吗?少吧?宋宁宗就是这么一位。光宗因为不孝,被逼退位。当时还没被立为太子的赵扩,被太皇太后命令穿上黄袍。他绕着殿柱躲避,口中大喊:“儿臣做不得,做不得。”最后赵扩相当于被挟持强行穿上黄袍,开始了一段帝王人生。
宋宁宗继位后,重用了使其登上皇位的赵汝愚和韩侂胄两位大臣。韩侂胄结党营私,赵汝愚遭到诬陷,被罢去相位,此后韩侂胄专权。宋宁宗还在韩侂胄集团的策划下,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对当时的许多知名人士进行清洗,禁止朱熹派人物担任官职,参加科举,史称“庆元党禁”。
宋宁宗在即位初期由于韩侂胄的作用对金朝持对抗态度,追封岳飞为鄂王,剥夺秦桧的所有封号。韩侂胄的专权引起朝野不满。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韩侂胄启用了辛弃疾等一批主张对金用兵的大臣进行北伐,结果失败而归。主和派的皇后杨氏与大臣史弥远一起秘密策划,利用韩侂胄战败的机会谋杀了他,并且将韩侂胄的首级送往金朝谢罪。在史弥远的操纵下,宋宁宗与金朝达成了和议,尊称金朝皇帝为伯,自己称侄,又向金朝进贡金银。韩侂胄死后,史弥远独揽大政,同时还恢复了秦桧的“名誉”。
宋宁宗还算是一位比较能够顾及民间疾苦的皇帝,生活也比较节俭。有一年元宵节,他独自对着蜡烛清坐。太监劝他设宴过节,热闹一番,他说:“宫外百姓没有饭吃,我能安心宴饮吗?”宋宁宗平时在后宫走动,总是命令两个太监背着写有“少吃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两架小屏风作为前导。遇到妃子们劝他吃生冷食物和饮酒时,他就指指屏风加以拒绝。
后人对宋宁宗的评价是好学,人还不错,但是很无能,任由权臣摆布,误国误民。
宋宁宗在位30年,病死于57岁。
第十四任:宋理宗 赵昀
宋理宗,赵昀,宋太祖赵匡胤10世孙,20岁即位。
宋宁宗弥留之际,专权的史弥远和杨皇后废掉宁宗所立的太子赵竑。宁宗驾崩,赵昀被拥立为皇帝。
赵昀虽属赵匡胤后裔,但家道早早没落,也失去了王爵。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均无官职,父亲也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因此,赵昀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平民无异。对,和您想得一样,平民赵昀当皇帝的概率几乎就是零。那历史怎么选择他了呢?因为权臣史弥远需要一个傀儡!这是所有权臣的典型特征。于是,赵昀从民间跃入历史的眼帘。
宋理宗继位的前10年对政事不闻不问,朝政完全由史弥远打理,从保护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也很聪明,很懂事儿。一个平民皇帝,哪里有什么根基能和党羽众多的权臣斗法呢?就是有想法,也得憋在心里。
其实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喜欢凌驾于自己头上的大臣。盼着盼着,史弥远终于死了,宋理宗开始亲政。亲政之初他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弥远余党、广开言路、惩治腐败、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像久病之人,这些改革要么没有成功,要么流于表面,曾经辉煌的宋朝,看不到崛起的希望。
也许是预感到了这一点,宋理宗在执政后期,不再对政治感兴趣,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世道更加险恶衰败。此时北方的蒙古国已经崛起,南宋联和蒙古国灭金。十几年后,蒙古军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晚年的宋理宗沉湎于纸醉金迷的享乐当中。他没有意识到北方的蒙古国将给宋朝带来灭顶之灾。或者他意识到了,但也无能为力,只好麻醉自己,过一天是一天。
宋理宗逝世时60岁,在位40年。
第十五任:宋度宗 赵禥
宋度宗,赵禥,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宋理宗弟弟之子,25岁即位。
以侄子身份继位,根据宋朝皇位更替的规律,您不用想也会得出结论,宋理宗要么没儿子,要么儿子夭折。对,是夭折。
宋度宗的生母是王府中的一名小妾,平时总受正房夫人的欺负,怀孕后立刻被夫人逼着吃打胎药。可能是打胎药的质量问题,宋度宗还是出生了,但也被打胎药打残了,身体和智商发育低下,很晚才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因为赵禥是皇帝近亲唯一的男孩,得到全府上下人的保护,宋理宗为他配备了良师,精心教导,仍不能使他开窍,常常把皇帝气得发昏。有大臣建言,不能让这个弱智儿做皇位继承人,应该另选宗室子弟。但是宋理宗本来也是从民间选来的,与宋朝宗室没多大关系,当然不愿意,度宗再弱智,毕竟也是自己的侄子。
宋度宗即位后,那样的智商只能表现出孱弱无能,其荒淫甚于晚年的理宗,整天在后宫里与妃嫔们饮酒作乐。
度宗封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贾似道见度宗比理宗还要昏庸,就更专横跋扈,目无天子,稍不如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度宗唯恐他不辞而别,总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您说这君臣关系,整个倒过来了,朝政哪还能不黑暗昏聩?
此时的北方,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后,即刻派兵南侵。贾似道对宋度宗隐瞒真相,宋朝已经处于灭亡的前夜。
宋度宗35岁时因为酒色过度病死。他在位的10年,就是荒淫无度的10年。
第十六任:宋恭帝 赵隰
宋恭帝,赵隰,宋度宗次子,4岁即位,在位2年。
荒淫无度的宋度宗死后,宋恭帝在奸相贾似道扶持下登基。不说您也知道,这又是一个傀儡皇帝,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的元朝大军已经占取中国北半部。在攻克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后,势如破竹的元军渡过长江向南宋都城临安进发。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中大败。垂帘听政的谢太皇太后和宋恭帝在一片声讨压力下不得不杀死奸相贾似道,以泄民愤。不过为时已晚,宋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谢太皇太后抱着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隰出城向元军投降。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等他长到19岁,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他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再后来,53岁的宋恭帝因为写了一首对南宋王朝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触犯了文字狱,被元朝皇帝发现,下令赐死。
第十七任:宋端宗 赵昰
宋端宗,赵昰,宋度宗长子、宋恭帝长兄,8岁即位,在位2年。
谢太皇太后和宋恭帝被俘后,赵昰和母亲、弟弟赵昺逃出临安,在大臣陆秀夫、江万载保护下,逃至福州,登基为帝。
虽然陆秀夫、江万载等大臣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天下大势已去,宋端宗也只能东奔西跑,躲避元军追逐。在广州湾海面,他们的船只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风,年幼体弱的宋端宗被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万载扑入狂风巨浪中奋力将落水的宋端宗救起,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没了踪迹。眼看3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的大臣被海浪吞没,不到10岁的小皇帝惊病交加,不到一个月后去世。
第十八任:宋末帝 赵昺
宋末帝,赵昺,宋度宗幼子,宋恭帝、宋端宗之弟,7岁即位,在位1年。
宋端宗死后,陆秀夫等南宋旧臣为继续抗元,拥立宋末帝登基,但南宋朝廷已经无路可逃,于是在广州崖山和元军展开决战,宋军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宰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为免皇帝被俘受辱,就背起8岁的赵昺跳海殉国。跟随的10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朝王朝自此覆灭。
从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到投海自尽的末帝赵昺,宋朝320年,共历18位君主。
从18位皇帝的生平中,您是否感悟到,皇帝这份职业还真不是想象中那么风光和简单。如果您选择穿越做一个皇帝,希望您能做一个笑到最后的皇帝。
从物质生命的角度来讲,没有哪一个皇帝会笑到最后,终究会向死亡签到。可从后人评价、历史贡献的角度来讲,只有那些胸怀天下,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着想,殚精竭虑去富国强民的皇帝,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