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知甚少,但够用
因为做不到完美的因果推理就自我责备,这是错误的。试想,在任何情况下,想要做出正确的因果推论需要哪些条件。你需要知道世间的一切,你还要对事物如何变化具备全面的认识。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且事物变化的模式多种多样,这两种知识都与完备二字相去甚远:不全面、不确定和不严谨。在现实世界中,你的所知必然主要源于你所经历过的那一部分世界。你对看重的事物的了解总比你漠不关心的那些要多。你对怎么在职业道路上出人头地的了解,比如何成为一名专业冰球运动员要多得多(先假设你的职业目标不是晋级国家冰上曲棍球联赛)。
关于分子的位置、方向和运动你也不大可能知道得太多。因为那同我们生活的世界根本不在一个粒子水平上。我们的知觉与运动系统是为了执行更高层面的任务而生的——那个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动植物(特别是其他人)以及人造物存在真实互动的层面。因此,我们的知识尤其适用于这一层次上的对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等高,或许稍微高那么一点儿(共同体和其他社群组织)。知识库就是在这一层面被组织起来的。
故此,人们对任何东西都知之甚少(出乎意料,太出乎意料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特别少,只是刚刚够罢了。由于知识是有限的,相应地,我们对事物变化的理解也被局限了。除了化学家或物理学家,大多数人无须考虑因果律在分子和原子层面的应用。这就是为什么虽然经典力学无法精准无误地应用于微观(在原子层面上的运动)和宏观(宇宙在最宏伟尺度上的运动)层次,但用来描述人类的经验已经绰绰有余了。我们只是无法体验量子物理学家日思夜想的那个超出我们常人经验的世界。绝大多数人——事实上,包括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在内,当他们脱掉白大褂变成普通人时——只需考虑那些涉及肉眼可见的物体、仅限于冬夏之间小范围浮动的气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因果机制,说得更笼统一些,即那些操控常见事件的机制。在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浅层的因果推理完全够用。这其实挺幸运的,因为如果我们必须无所不知,我们很快就会被知识淹没了。
有关社会情境的推理就像对物理对象的推理一样,非常浅显。每天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都要求我们理解他人的意图,但这些意图往往停留于表面。他们是想在人行道上截住我们吗,还是想问个问题,或者是想要我们的钱?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这些简单而直观的推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上述情境中推论的深度,而是我们事实上全部做到了。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推论。假设一个骗子正想要诱你上钩,这时要推敲出此人心里的小算盘可能有点麻烦。或者说,如果你所爱的人郁郁寡欢或举止异常,找出原因和对策可能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深刻的同理心。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擅长在这些情境下做出合宜的推断。骗子无处不在是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人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令人伤感的真相还有很多,不过真正能理解他人痛苦并给予帮助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想要对他人施以援手,最终却求助于其他人:我们请朋友和家人帮助我们分析事态,或请专家进行干预。还是那句话,问题是尽管人们擅长因果推理,但在专精领域之外往往流于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