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闻调查》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我们会通过严谨、翔实的实地调查和寻访,让当事人把事件真相呈现出来,所以栏目的宗旨是探寻事实真相。作为记者,需要面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试图掩盖真相的人,那时的采访是对抗性的,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擂台上斗智斗勇,而在这种你来我往的交锋中,才有机会让人们辨别是非曲直。进入《面对面》后,关注新闻热点依然是我们的职责,只是节目的呈现方式变成了专访新闻当事人,虽然每一期采访的人物相对单一了,对抗性也弱化了,但却更加集中和深入了,更有时间和篇幅去展现一个新闻热点人物的心路历程,具象地了解社会发展洪流中单独个体的奔波流离、悲欣交集。
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这本书,我对进入社会后的认知有了一些免疫力,知道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虽然未来会有诗歌和美好,但眼前不得不面对一些让你无奈和愤怒的苟且。作为一个专访记者,我特别想通过和这些人物对谈,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困惑和委屈,如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甚至去完善和改变一些制度,那将是我最欣慰的。这种感觉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说的那样,当你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像迷失方向的孩子一样开始滑向悬崖时,你可以呼喊着提醒人们,不得已的话,还可以伸手去阻拦,这也是一条媒体人应该守护的安全底线。
在这一章里,既有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的主要当事人,也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剪影和切面,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影像,让生活在不同层面的人们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实印记。作家刘震云先生曾经说,他通过作品把这个时代的小人物的故事打捞出来,这些人物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太多被人关注的实力和资本,但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诉求和那些风云人物同样重要,他们作为一个个生命,同样渴望和需要人们的关注与尊重。
作为记者,我深知通过一期或几期节目很难“治愈”社会顽疾,节目播出完毕,记者的使命和责任也告一段落。当开始下一个选题时,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依然要继续自己的生活,短暂的舆论喧嚣过后,剧目散场,各自回归自己原有的生活。因此,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采访对这个时代是否真的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但我又想到,身为一个媒体人,如果不去做,我的良心和信念一定会备受煎熬。于是,我又收拾心情继续前行。做了,未必会改变什么,但不做,永远改变不了。这也是支撑我这些年采访工作的力量所在。就像塞林格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