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艾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所属的穴位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列缺穴、尺泽穴、太渊穴、孔最穴、经渠穴、鱼际穴、少商穴。该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向外横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前面,下至肘中后再沿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至手掌大鱼际,沿大鱼际桡侧缘行至拇指末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沿着食指桡侧至食指末端。
功效
通过艾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咳嗽、气喘、小便频数、胸闷、胸痛、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肩背胀痛、上肢麻木酸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简称为大肠经。其中包括商阳穴、曲池穴、手三里穴、手五里穴、上廉穴、下廉穴、温溜穴、偏历穴、阳溪穴、合谷穴、二间穴、三间穴、肘髎穴等20个穴位。该经起自食指内侧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合谷两骨)向上行至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至肩部,通过肩峰前缘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于肺,向下通过膈肌,属于大肠。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部,通过面颊,入下齿中,又经口角回绕至上唇,交会于人中处,左脉向右行,右脉向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
功效
艾灸大肠经上的穴位,可有效缓解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比如对于牙痛、喉痹、鼻衄、颈肿、面瘫、腹痛、便秘、痢疾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等共45穴,左右合90穴。该经脉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夹鼻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回出环绕口唇,入下唇相交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颅部。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喉咙入缺盆部,向下过横膈,入属于胃,联络脾脏;一支脉从缺盆沿着乳房内侧下行,向下经脐旁至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汇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关节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背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一分支从膝下3寸(足三里穴)处分出,下行进入足中趾外侧;还有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
功效
艾灸胃经上的穴位可有效治疗胃痛、腹痛、腹水、呕吐热病等病变。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所属的穴位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共21穴,左右合42穴。该经脉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处,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过内踝的前面,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骨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再经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于心中。
功效
艾灸脾经上的穴位有助于调整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消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有效缓解脾经失调引起的腹胀、便溏、胃脘痛、腹胀、嗳气、下痢、身重无力等病症。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包括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极泉穴、少冲穴等穴位。手少阴心经起自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下行过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食管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下至腋窝部,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后面,至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
功效
艾灸该经脉上的穴位,可以有效治疗口渴、咽干、心痛、心悸、失眠、目黄、胁痛、上肢发冷、神志失常等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有前谷穴、养老穴、小海穴、支正穴、阳谷穴、腕谷穴、后溪穴、少泽穴、肩贞穴、天宗穴秉风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等。此经脉起于手小指尺侧端的少泽穴,沿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至肩关节,绕肩胛部,交于大椎穴处,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横膈达胃部,属于小肠。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转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后斜行到颧骨部。
功效
通过对小肠经上的穴位施灸,可以缓解中耳炎、咽痛、头痛、失眠、落枕、肩部疼痛、腰扭伤等疾患。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睛明穴、攒竹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等67穴,左右合134穴。该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穴)。其支脉从头部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经脉,从头顶入颅内络脑,再浅出沿枕项部下行,沿肩胛部内侧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入内络肾,属于膀胱。一支脉从腰中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一支脉从左右肩胛骨内缘分别下行,穿过脊旁肌肉,经过髋关节部,经大腿外侧后缘下行在腘窝内会合,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足外踝后,沿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末端。
功效
艾灸膀胱经上的穴位可有效缓解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等疾病。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有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共27穴。该经脉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走于足心,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向下进入足跟,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其直行支脉,从肾脏上行,经过肝和横膈,进入肺脏,沿喉咙,夹舌根两旁;另一支脉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
功效
艾灸肾经上的穴位对头顶痛、头晕、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等各种疾病均有疗效。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所属的腧穴有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共9穴,左右合18穴。该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部向外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上行至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下行至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末端;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
功效
通过艾灸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可有效缓解手心热、胀闷、腋下肿、肘臂屈伸困难、心痛、心烦、面红等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有天井穴、四渎穴、三阳络穴、会宗穴、中渚穴、支沟穴、外关穴、阳池穴、角孙穴、耳门穴、丝竹空穴等。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末端,向上经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手腕背侧,向上达前臂外侧,经桡骨、尺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入缺盆部,上行项部,经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至面颊部;另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再浅出到耳前,经上关、面颊部到目外眦。
功效
艾灸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可有效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外眼角痛、咽喉肿痛、出汗、腮肿等。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腧穴有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颌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共44穴,左右合88穴。该经起于目外眦,上行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颈项部下行至肩上,下入缺盆。耳部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至目眶下,经颊车,由颈部下行,与前脉在缺盆部会合,再下行进入胸中,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肋内下行至腹股沟动脉部,经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其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腋部、侧胸部、胁肋部,后下行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外缘下行,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沿足背部,止于第4趾外侧端。足背部分支,从足背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趾端,过指甲,出趾背毫毛部。
功效
艾灸胆经上的穴位对于本经脉引起的脏腑病和经脉病,比如口苦、目眩、疟疾、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病症,均有不错的疗效。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属于该经上的穴位有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阳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左右各14穴。该经脉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沿足背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太阴经之后,上经腘窝内缘,沿大腿内侧上入阴毛中,环绕阴部,再上行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再上行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继续上行经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相会。其支脉,从目系下行于面颊,环绕在口唇内部;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
功效
艾灸肝经上的穴位可以有效治疗口苦、咽干、眩晕、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