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必知的200个用药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6.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频次有什么不同?

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应依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点确定。PK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PD即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PK/PD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

抗菌药物PK/PD理论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成就,通过该研究,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两类,前者抗菌作用充分发挥需要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后者则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量与浓度;因此,临床必须根据各种药物的PK/PD特性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以达到合理用药目的。

研究表明,反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理效果的PK/PD参数各不相同,就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而言,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主要与药物浓度有关,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此时AUC0~24/MIC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实际上反映了进入人体药物总量与细菌间的相互作用,临床用药应注意给每日给药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可以减少,对每日一次大剂量给药者可简化为Cmax/MIC;相反,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杀菌活性发挥需一定浓度药物维持较长时间,此时T>MIC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反映了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时间对药物效果的影响,这类抗菌药物也被称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研究表明,预期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需要超过40%,喹诺酮类AUC0~24/MIC必须高于125,氨基糖苷类Cmax/MIC最好在10以上。

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点及给药频次参见表2-10。

表2-10 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