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
如图1-6所示,机器人由机械部分、控制部分、传感部分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主要包括机构(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六个子系统。如果用人来比喻机器人的组成的话,那么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感知系统相当于人的“视觉与感觉器官”,驱动系统相当于人的“肌肉”,执行机构相当于人的“身躯和四肢”。整个机器人运动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人机交互系统,采用工程的方法控制实现的。
图1-6 机器人系统组成
1.2.1 机构
机器人的机构由传动部件和机械构件组成。机械构件由机身、手臂、末端操作器三大件组成。每一大件都有若干自由度,构成一个多自由度的机械系统。若基座具备移动机构,则构成移动机器人;若基座不具备移动及腰转机构,则构成单机器人臂。手臂一般由上臂、下臂和手腕组成。末端执行器是直接装在手腕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它可以是两手指或多手指的手爪,也可以是焊枪、喷漆枪等作业工具。
1.2.2 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是向机械结构系统提供动力的装置。驱动系统的驱动方式主要有:电气驱动、液压驱动、气压驱动及新型驱动。
电气驱动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驱动方式,其特点是无环境污染、运动精度高、电源取用方便,响应快,驱动力大,信号检测、传递、处理方便,并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驱动电机一般采用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也有采用直接驱动电机的。
液压驱动可以获得很大的抓取能力,传动平稳,结构紧凑,防爆性好,动作也较灵敏,但对密封性要求高,不宜在高、低温现场工作。
气压驱动的机器人结构简单,动作迅速,空气来源方便,价格低,但由于空气可压缩而使工作速度稳定性差,抓取力小。
随着应用材料科学的发展,一些新型材料开始应用于机器人的驱动,如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压电效应驱动、人工肌肉及光驱动等。
1.2.3 感受系统
它由内部传感器模块和外部传感器模块组成,获取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有用的信息。内部传感器用来检测机器人的自身状态(内部信息),如关节的运动状态等。外部传感器用来感知外部世界,检测作业对象与作业环境的状态(外部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智能传感器的使用提高了机器人的机动性、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人类的感受系统对感知外部世界信息是极其巧妙的,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信息,传感器比人类的感受系统更有效。
(1)机器人对传感器的要求
①基本性能要求
a.精度高。精度定义为传感器的输出值与期望值的接近程度。对于给定输入,传感器有一个期望输出,而精度则与传感器的输出和该期望值的接近程度有关。机器人传感器的精度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工作质量。用于检测和控制机器人运动的传感器是控制机器人定位精度的基础。机器人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正常工作,往往取决于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b.重复性好。对同样的输入,如果对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多次测量,那么每次输出都可能不一样。重复精度反映了传感器多次输出之间的变化程度。通常,如果进行足够次数的测量,那么就可以确定一个范围,它能包括所有在标称值周围的测量结果,那么这个范围就定义为重复精度。通常重复精度比精度更重要,在多数情况下,不准确度是由系统误差导致的,因为它们可以预测和测量,所以可以进行修正和补偿。重复性误差通常是随机的,不容易补偿。
c.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机器人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保证机器人能够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的必要条件。机器人经常是在无人照管的条件下代替人来操作,如果它在工作中出现故障,轻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重者造成严重事故。
d.抗干扰能力强。机器人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它应当能够承受强电磁干扰、强振动,并能够在一定的高温、高压、高污染环境中正常工作。
e.质量小、体积小、安装方便可靠。对于安装在机器人操作臂等运动部件上的传感器,质量要小,否则会加大运动部件的惯性,减少总的有效载荷,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对于工作空间受到某种限制的机器人,对体积和安装方向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关节位移传感器必须与关节的设计相适应,并能与机器人中的其他部件一起移动,但关节周围可利用的空间可能会受到限制。另外,体积庞大的传感器可能会限制关节的运动范围。因此,确保给关节传感器留下足够大的空间非常重要。
f.价格适当。传感器的价格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台机器需要使用多个传感器时更是如此。然而价格必须与其他设计要求相平衡,例如可靠性、传感器数据的重要性、精度和寿命等。
g.输出类型(数字式或模拟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应用,传感器的输出可以是数字量也可以是模拟量,它们可以直接使用,也可能必须对其进行转换后才能使用。例如,电位器的输出是模拟量,而编码器的输出则是数字量。如果编码器连同微处理器一起使用,其输出可直接传输至处理器的输入端,而电位器的输出则必须利用模数转换器(ADC)转变成数字信号。哪种输出类型比较合适必须结合其他要求进行折中考虑。
h.接口匹配。传感器必须能与其他设备相连接,如微处理器和控制器。倘若传感器与其他设备的接口不匹配或两者之间需要其他的额外电路,那么需要解决传感器与设备间的接口问题。
②工作任务要求 现代工业中,机器人被用于执行各种加工任务,其中比较常见的加工任务有物料搬运、装配、喷漆、焊接、检验等。不同的加工任务对机器人提出不同的感觉要求。
多数搬运机器人目前尚不具有感觉能力,它们只能在指定的位置上拾取确定的零件。而且,在机器人拾取零件以前,除了需要给机器人定位以外,还需要采用某种辅助设备或工艺措施,把被拾取的零件准确定位和定向,这就使得加工工序或设备更加复杂。如果搬运机器人具有视觉、触觉和力觉等感觉能力,就会改善这种状况。视觉系统用于被拾取零件的粗定位,使机器人能够根据需要,寻找应该拾取的零件,并确定该零件的大致位置。触觉传感器用于感知被拾取零件的存在、确定该零件的准确位置,以及确定该零件的方向。触觉传感器有助于机器人更加可靠地拾取零件。力觉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搬运机器人的夹持力,防止机器人手爪损坏被抓取的零件。
装配机器人对传感器的要求类似于搬运机器人,也需要视觉、触觉和力觉等感觉能力。通常,装配机器人对工作位置的要求更高。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进入装配工作领域,主要任务是销、轴、螺钉和螺栓等装配工作。为了使被装配的零件获得对应的装配位置,采用视觉系统选择合适的装配零件,并对它们进行粗定位,机器人触觉系统能够自动校正装配位置。
喷漆机器人一般需要采用两种类型的传感系统:一种主要用于位置(或速度)的检测;另一种用于工作对象的识别。用于位置检测的传感器,包括光电开关、测速码盘、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气动式安全保护器等。待漆工件进入喷漆机器人的工作范围时,光电开关立即接通,通知正常的喷漆工作要求。超声波测距传感器一方面可以用于检测待漆工件的到来,另一方面用来监视机器人及其周围设备的相对位置变化,以避免发生相互碰撞。一旦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周围物体发生碰撞,气动式安全保护器会自动切断机器人的动力源,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现代生产经常采用多品种混合加工的柔性生产方式,喷漆机器人系统必须同时对不同种类的工件进行喷漆加工,要求喷漆机器人具备零件识别功能。为此,当待漆工件进入喷漆作业区时,机器人需要识别该工件的类型,然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相应的加工程序进行喷漆。用于这项任务的传感器,包括阵列触觉传感器系统和机器人视觉系统。由于制造水平的限制,阵列式触觉传感系统只能识别那些形状比较简单的工件,较复杂工件的识别则需要采用视觉系统。
焊接机器人包括点焊机器人和弧焊机器人两类。这两类机器人都需要用位置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进行控制。位置传感器主要是采用光电式增量码盘,也可以采用较精密的电位器。根据现在的制造水平,光电式增量码盘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较高的可靠性,但价格昂贵。速度传感器目前主要采用测速发电机,其中交流测速发电机的线性度比较高,且正向与反向输出特性比较对称,比直流测速发电机更适合于弧焊机器人使用。为了检测点焊机器人与待焊工件的接近情况,控制点焊机器人的运动速度,点焊机器人还需要装备接近度传感器。如前所述,弧焊机器人对传感器有一个特殊要求,需要采用传感器使焊枪沿焊缝自动定位,并且自动跟踪焊缝,目前完成这一功能的常见传感器有触觉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
环境感知能力是移动机器人除了移动之外最基本的一种能力,感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移动机器人的智能性,而感知能力是由感知系统决定的。移动机器人的感知系统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神经系统,是机器人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及进行内部反馈控制的工具,它是移动机器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移动机器人的感知系统通常由多种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处于连接外部环境与移动机器人的接口位置,是机器人获取信息的窗口。机器人用这些传感器采集各种信息,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多个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加以综合处理,控制机器人进行智能作业。
(2)机器人传感器的种类
机器人根据所完成任务的不同,配置的传感器类型和规格也不尽相同,一般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表1-1和表1-2列出了机器人内传感器和外传感器的基本形式。
表1-1 机器人内部传感器的基本形式
表1-2 机器人外部传感器的基本形式
所谓内传感器,就是测量机器人自身状态的功能元件,具体检测的对象有关节的线位移、角位移等几何量,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运动量,还有倾斜角、方位角、振动等物理量,即主要用来采集来自机器人内部的信息。而所谓的外传感器则主要用来采集机器人和外部环境以及工作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内传感器常在控制系统中,用作反馈元件,检测机器人自身的状态参数,如关节运动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外传感器主要用来测量机器人周边环境参数,通常跟机器人的目标识别、作业安全等因素有关,如视觉传感器,它既可以用来识别工作对象,也可以用来检测障碍物。从机器人系统的观点来看,外传感器的信号一般用于规划决策层,也有一些外传感器的信号被底层的伺服控制层所利用。
内传感器和外传感器是根据传感器在系统中的作用来划分的,某些传感器既可当作内传感器使用,又可以当作外传感器使用。例如力传感器,用于末端执行器或操作臂的自重补偿时,是内传感器;用于测量操作对象或障碍物的反作用力时,是外传感器。
1.2.4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机器人的作业指令以及从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号,支配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去完成规定的运动和功能。如果机器人不具备信息反馈特征,则为开环控制系统;具备信息反馈特征,则为闭环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原理可分为程序控制系统、适应性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控制运动的形式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
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它的控制系统实际上包含了“任务规划”“动作规划”“轨迹规划”和基于模型的“伺服控制”等多个层次,如图1-7所示。机器人首先要通过人机接口获取操作者的指令,指令的形式可以是人的自然语言,或者是由人发出的专用的指令语言,也可以是通过示教工具输入的示教指令,或者键盘输入的机器人指令语言以及计算机程序指令。机器人其次要对控制命令进行解释理解,把操作者的命令分解为机器人可以实现的“任务”,这是任务规划。然后机器人针对各个任务进行动作分解,这是动作规划。为了实现机器人的一系列动作,应该对机器人每个关节的运动进行设计,即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最底层是关节运动的伺服控制。
图1-7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实际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其控制系统并不一定都具有上述所有组成及功能。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的“任务规划”和“动作规划”是由操作人员完成的,有的甚至连“轨迹规划”也要由人工编程来实现。一般的工业机器人,设计者已经完成轨迹规划的工作,因此操作者只要为机器人设定动作和任务即可。由于工业机器人的任务通常比较专一,为这样的机器人设计任务,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种。
①机器人示教。所谓机器人示教指的是,为了让机器人完成某项作业,把完成该项作业内容的实现方法对机器人进行示教。随着机器人完成的作业内容复杂程度的提高,如果还是采用示教再现方式对机器人进行示教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目前一般都使用机器人语言对机器人进行作业内容的示教。作业内容包括让机器人产生应有的动作,也包括机器人与周边装置的控制和通信等方面的内容。
②轨迹生成。为了控制机器人在被示教的作业点之间按照机器人语言所描述的指定轨迹运动,必须计算配置在机器人各关节处电机的控制量。
③伺服控制。把从轨迹生成部分输出的控制量作为指令值,再把这个指令值与位置和速度等传感器来的信号进行比较,用比较后的指令值控制电机转动,其中应用了软伺服。软伺服的输出是控制电机的速度指令值,或者是电流指令值。在软伺服中,对位置与速度的控制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输出电流指令值。对电流指令值进行控制,本质是进行电机力矩的控制,这种控制方式的优点很多。
④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模块接收从伺服系统来的电流指令,监视流经电机的电流大小,采用PWM方式(脉冲宽度调制方式,pulse width modulation)对电机进行控制。
(2)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任务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的实时控制系统,它的任务就是根据移动机器人所要完成的功能,结合移动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和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实现移动机器人的工作目标。控制系统是移动机器人的大脑,它的优劣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工作柔性及灵活性,也决定了机器人使用的方便程度和系统的开放性。
1.2.5 人机交互系统
人机交互系统是人与机器人进行联系和参与机器人控制的装置。例如:计算机的标准终端、指令控制台、信息显示板、危险信号报警器等。该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指令给定装置和信息显示装置。
1.2.6 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
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是实现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中的设备相互联系和协调的系统。机器人与外部设备集成为一个功能单元,如加工制造单元、焊接单元、装配单元等。当然也可以是多台机器人集成为一个去执行复杂任务的功能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