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机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从有机农业的起源可以大致了解到有机农业的一些特征。事实上,有机农业可以说是各种替代农业流派主要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生态和谐、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而且明确规定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一、有机农业的概念
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体现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而且会给初次接触有机农业概念的人带来一些误解。自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以来,有机农业有很多定义,虽然它们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意义相近。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因而,在阐述有机农业概念时其侧重点各不相同。
欧洲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长效肥力的系统。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美国农业部的官员在全面考察了有机农业之后,1980年给有机农业下的定义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适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止病虫草害。”尽管该定义还不够全面,但它描述了有机农业的主要特征,规定了有机农业不能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简称IFOAM)给有机农业下的定义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将当地土壤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完善的目标。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药品而极大地减少外部物质投入,而强调利用强有力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产量和抗病能力。有机农业坚持世界普遍可接受的原则,并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具体实施。因此,IFOAM提倡和支持发展当地和地区水平的自我支持系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有机农业的目的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有机农业非常注重当地土壤的质量,注重系统内营养物质的循环,注重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并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有机农业提出的定义是:它是依靠生态系统管理而不是依靠外来农业投入的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取消使用化学合成物,如合成肥料、农药、兽药、转基因品种和种子、防腐剂、添加剂和辐射,代之以针对长期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的管理方法,注意对环境和社会的潜在不利影响。有机农业是整体生产管理体系,以促进和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为出发点,重视利用管理方法,而不是外部物质投入,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尽可能地使用农艺、生物和物理方法,而不是化学合成材料。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有机农业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目的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3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以上对有机农业定义的表述虽然各有差异,但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有机农业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符合标准要求的生产投入品与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类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有机农业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选择优良生态环境的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等各种农业、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系统内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作用促进系统内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充分满足畜禽本能生活中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有机农业的特征
纵观以上几种对有机农业定义的描述,可以认为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强调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并拒绝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农业生产模式。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1)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在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中,采取的生产措施均以实现系统内养分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物质为目的,包括利用系统内有机废弃物、种植绿肥、选用抗性品种、合理耕作、轮作、多样化种植、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草害技术等。有机农业通过建立合理的作物布局,满足作物自然生长的条件,创建作物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控能力,以抑制害虫的暴发。
(2)采取与自然相融合的耕作方式 有机耕作不用化肥氮源来施肥,而是利用豆科作物固氮的能力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种植的豆科作物用作饲料,由牲畜养殖积累的圈肥再被施到地里,培肥土壤和植物。尽最大可能获取饲料及充分利用农家肥料来保持土壤氮肥的平衡。利用土壤生物(微生物、昆虫、蚯蚓等)使土地固有的肥力得以充分释放。植物残渣,有机肥料还田以及种植间作作物有助于土壤活性的增强和进一步的发展。土地通过多年轮作的饲料种植得到休养,农家牲畜的粪便被充分分解并释放出来。这样,自我生成的土壤肥力并不依赖于代价昂贵且耗费能源生产出来的化肥,有机耕作的目的在于促进、激发并利用这种自我调节,以期能持续生产出健康的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在种植中通过用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轮作,适时进行土壤耕作,机械除草及使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例如种植灌木丛或保护群落生态环境)来预先避免因病害或过度的虫害对作物造成的危害。
(3)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根据土地能承载能力确定养殖的牲畜量。通常来说牲畜承载量是每公顷一个成熟牲畜单位,因为有机生产标准只允许从外界购买少量饲料。这种松散的牲畜养殖保护环境不受太多牲畜或人类粪便的硝酸盐污染,它帮助一个农场的形成并使人们可以采取符合牲畜需要的养殖方式。以上述标准进行的牲畜养殖通常情况下只产生土地能接受的粪便量。饲料和作物的种植处于一种相互平衡且经济的关系。
(4)禁止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基因工程是指人工将一种物种的基因转入到另一物种基因中。因基因工程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故违背了有机农业与自然秩序相和谐的原则,且基因工程产品存在着潜在的、不可预见的风险,而基因工程品种对其他生物、对环境和对人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也没有科学结论。因此,有机农业没有将基因工程技术纳入标准所允许的范围内。
(5)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总之,是要建立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把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同等地加以关心和尊重;采用土地与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按照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
三、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关系
1.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
所谓常规农业,是以集约化、机械化、化学化、商品化为特点的农业生产体系。第一,是农用化学物质在水体和土壤残留,造成农畜产品的污染,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第二,农业生产中过量依赖化肥增产,忽视或减少了有机肥的应用,使耕地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致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第三,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粮食短缺引发滥垦滥伐和生态环境恶化。第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致使农业环境污染加重,生物和人类食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受到污染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断地探索选择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方式。因此,有机农业是为了解决或避免常规农业的问题而发展的一种替代农业方式。
2.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
中国是世界传统农业起源地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农业发展基础,中国经过时间考验的耕作制度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学原理。我们的祖先从事农业生产都不依靠农用化学品,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就包括当今人们还在大量采用的病虫草害的物理与生物防治措施,把有机废弃物大量地再循环使之变为肥料并通过种植豆科作物和豆谷轮作保持地力的方式。国外的有机农业就是受我国传统农业的启发并吸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农业的这些优良传统沿袭了数千年,除不断充实完善外,到20世纪50年代基本没有改变。但中国的传统农业并不等于有机农业,其主要区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传统农业是在常规农业之前,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有机农业是在常规农业或集约化农业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常规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畜产品产量的同时,带来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严重问题,导致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降低,有机农业是人们在追寻保持和持续利用农业生产资源的情况下诞生和发展的,是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水平提高的发展阶段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第二,它们的科学基础有所不同。有机农业是在吸收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不断总结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第三,它们所处的生产条件不同。有机农业有先进的劳动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管理技术的参与,劳动生产率比传统农业高得多。
所以传统农业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有机农业是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及新理论支持下的传统农业升级。
3.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
为了克服常规农业(石油农业)带来的一系列弊端,20世纪世界各地的生态学家、农学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持久农业、综合农业、自然农业等农业生产体系的理论,并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以求替代常规农业,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后来人们把这些农业生产体系统称为替代农业。这些替代农业模式都与有机农业有很多相似的内涵,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e 1971年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以区别于石油农业,主张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持久发展。这种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模式很接近于有机农业,早期的生态农业主要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中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他们的生态农业几乎可以说与有机农业只是名称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差异。
但20世纪80年代,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但与国外的生态农业从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差异,其理论与实践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是:“所谓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国外生态农业的定义是:“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小型农业系统,使其在长时期不能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国外生态农业和我国的生态农业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相同之处是保护生态环境,争取最大的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同之处:一是在控制上不同,国外强调低投入,例如,尽量控制不用或少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而中国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无公害的农药和化肥的投入;二是在规模上国外强调小型化,而中国的生态农业强调以县为单位或更大规模的生态农业,以便对生态农业建设实施整体调控,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国外强调生态环境的稳定不变,中国则重视推行在更高层次的新的生态平衡,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我国的生态农业不等于有机农业,更不等于传统农业;既不是对“石油农业”的全盘否定,也不是传统农业的完全复归,而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4.有机农业与其他替代农业
其他替代农业模式都不同程度地补充了早期有机农业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如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认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来自某种“自我治疗恢复力”,只要找到这种恢复力并将其“释放”出来,就能够使农业得到再生。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则是通过利用可更新资源来获得农业生产的动态持久性,强调通过技术达到理想的生产,同时通过限制人口等措施,对输出要求进行控制,保护可更新资源的持久性。而综合农业(integrated agriculture)在强调尽可能通过生物方法(如有机质的再循环)来维持土壤肥力、控制病虫草害的同时,为了获得更高产量,允许适量施用化肥,必要时也可杀虫剂和除草剂。
M.C.Merrill认为,替代农业中各派的分歧不是在于赞成使用哪个名字,而是在于“纯粹派”和“现实派”之间的差异。纯粹派要求禁止使用化肥和杀虫剂,而现实派尽管同意纯粹派的原则,却认为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适当地使用化肥和杀虫剂是可以的。他们认为这一点对正在从常规系统转向生态适应系统的农民来说尤为重要。纯粹派似乎更喜欢“有机”这个名字,而现实派似乎喜欢“生态”或“生物”这个名字。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再生农业、持久农业、综合农业和自然农业等农业生产体系,它们的定义、内容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从本质上来看,其相同点很多:一是这些农业生产体系的出发点是替代常规(石油)农业,克服常规农业的一系列弊端;二是这些农业生产体系都力求保护生态环境,善待自然和动植物;三是这些农业生产体系都主张合理使用农业化学物质,少用或不用农业化学物质,以防止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四是这些农业生产体系鼓励采用绿肥、农家肥来培肥地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众多的替代农业生产模式中。有机农业的技术和标准体系以及不断改进的机制发展得最为完善,因此,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致力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有机农业的示范推广面积越来越广,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5.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是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从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营养”双重质量的角度提出来的概念,它强调“优质和安全”以及“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基本特征是:原料产地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各种有害物的残留水平符合允许标准;原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操作规程,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安全使用标准;为家畜、家禽提供的饲料必须符合规定的饲料标准。实行的是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我国的无公害食品是专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鱼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这类食品标准比绿色食品宽,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有相近的内涵,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要求产地环境及其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的空气、水和土壤的洁净;都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生产、储运技术以及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都要求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有效地防止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但有机食品在其生产过程有更高的要求,它严格禁止农用化学品和转基因品种的使用,要求必须是独立的第三方有机认证机构组织检查认证,同时有严格的标识使用规定。有机食品除强调食品的安全风险外,更重视生产体系的可持续生产。
四、对有机农业可能产生的误解
1.有机农业就是指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天然生产系统
不施用任何农用化学物资,也不进行任何人工管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往往被视为有机生产系统,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有机农业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但并不是不进行人工管理,相反,却强调建立平衡稳定的农业生产系统,保护土壤健康,防止水土流失,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不能称为有机农业生产。有些地方,尽管生产体系本身没有施用过农药、化肥,处于荒废与半荒废的状态,但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产量低,品质差,则不能被认证为有机生产。
也有人认为有机农业生产就是对农药、化肥的替代。其实不然,为了替代化肥,在有机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肥。如果不注意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方法和用量,例如过量使用或使用时间不恰当,其后果不仅要影响作物生长,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使作物易受病虫害的危害,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有机农业的土壤培肥首先在于充分循环使用系统内的营养物质,并通过激活土壤生命活力使土壤库存的养分能被作物所利用,其次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因此,有机生产并不是简单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样,有机生产强调通过健康种植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生物、物理防治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超强度的干预也会影响生物自然的平衡调节体系。
2.有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是在走回头路
这是绝大多数人初次接触有机农业概念时最易产生的误解,也是必须澄清的事实。有机农业是由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生产健康的作物和食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并得到大量实践证明可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只有在生物学、生态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已认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合作才能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得到认同和推广。因此有机农业是人们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复古和倒退。有机农业拒绝使用农用化学品,但绝不是拒绝科学。相反,它是建立在应用现代生物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知识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品种和良好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水土保持技术和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技术以及生物防治技术等而实现的。现代常规农业的人们听到作物生产不用农药、化肥就觉得不可思议,正是现代农业过分依赖化学工业技术,忽略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体现。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可以用于有机农业中,但有机农业不等于传统农业,它有许多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
3.有机生产的作物产量肯定比常规农业的产量低
产量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人们对有机农业质疑之处。这种担心主要源于上一条所述的人们对有机农业的误解。应该承认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期间(有机转换期间),其产量通常会低于常规生产,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建立良性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生产的作物产量并不一定会比常规作物产量低,整个有机体系的生产力一定高于常规体系。据国内草莓与蔬菜的有机栽培与完全使用化肥的常规栽培比较试验结果,只要施入足够量的有机肥,有机生产的产量比完全使用化肥的常规生产的产量要高出10%~30%,甚至更高。另外,产量高低也是一相对的概念,通过超过系统可承受的外部物质的投入来获得过高的产量并不是有机农业追求的目标,有机农业追求的是可持续的产量与最佳的质量。
4.有机食品就是无污染食品
不少人认为,不含任何化学残留物质,绝对无污染的食品就是有机食品。事实上食品是否有污染物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不含任何污染物质的食品。随着高精密分析仪器的检测限的提高,自然界中即使再优质的食品,也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污染物质。应该说,有机食品因其生产过程中的严格控制残留农药等污染物质的含量比普通食品低,但并非绝对无污染。过分强调无污染特性,会导致人们过分重视对环境和最终产品的污染状况的分析,而忽视有机农业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和对恢复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意义,并造成只有在边远的山区才能从事有机生产的误区。这也是许多生产者或贸易者认为只要检测他们的产品没有污染就可以获得有机认证的原因。
5.有机农业劳动力投入多,成本高,效益低
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应该承认,有机农业所需的劳动力投入要比常规农业投入多,特别表现在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制作堆肥,施用有机肥等)和除草时的劳动力投入。然而,有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了农业系统的废弃物,避免了合成的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农用物资的投入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小了社会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投入,减轻了由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社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而且,有机农业产品的价值通常包括了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价格也比常规产品高30%~200%,甚至更高。因此,有机生产的最终效益要高于常规生产。
正确地理解有机农业,消除对有机农业的误解,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新型的、健康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实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