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阅读
数据分析人员需要多维度思考问题,所以知识面丰富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阅读。阅读是一门技能,大家都识字,但不一定会阅读,因为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识别文字符号,理解文字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阅读。这个过程有点像打棒球,前面的“投手”,就是作者,他想要把他的信息——那个“球”投给你。而你就是那个“接球手”,想接住“投手”投给你的“球”。而横在“投手”和“接球手”之间的“击球手”就是多年来形成的阅读障碍。很多人由于阅读障碍没有培养起阅读的技能。
1.5.1 认识阅读障碍
由于教育制度使然,很多人从小就厌恶考试,对书本有条件反射式的厌恶。一拿起书,不愉快的记忆就被激活,本能地对书本产生讨厌的感觉。其次,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致阅读无法持续。很多人一看到字就会打瞌睡,看一会儿书就走神。虽有阅读之心,但没有阅读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信息碎片化,我们每天看到的字特别多,但都处在一个浅阅读的状态。注意力很容易被杂乱的信息带着走,若一直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将达不到能力提升和学以致用的效果。
1.5.2 阅读的层次、方法和技巧
1.阅读的四个层次
在《快速阅读》一书里,作者克里斯蒂安·格吕宁把阅读分为了4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也叫初级阅读。就是做到识字认句,能读懂一段话的意思。
检视阅读,就是快速地浏览一本书,快速地弄清楚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作者是干吗的,他主要讲了些啥。
分析阅读,就是完整地吸收一本书,把一本书的骨架拆出来,把一本书的段落层次弄清楚,把作者想表达的意图、表述的方法整理出来。
主题阅读,针对一个问题,把很多本书放在一起看,找到不同书之间就这个问题的关联,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例如:我曾在公众号写了《“直觉”靠不靠谱?》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看了三本书: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E Tetlock)的《超预测》,还有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眨眼之间》。这三本书都对直觉的案例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而我自己想要探寻的是,在数据分析领域,能否以自己的直觉取代一些复杂的数据分析。
2.阅读的四种方法
四种方法分别为:线性阅读、略读、扫读与快读。
线性阅读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指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左往右地读,这也是我最开始学习时采用的方法,很原始,但是很有效,它适合阅读复杂的材料。
略读是选择性的线性阅读,每次只读段落的一行。这种方法适合预览,比如刚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通读一遍,看看重点在哪,确定一下值不值得细读。
扫读,也叫作查找型阅读,就像查字典,找出书中的观点。比如在做分析性阅读的时候,拿到一本书不是每一章都需要看,只需要找到和问题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其他的章节直接忽略。
快读,也叫作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的原理就是直接把文字转化成图片的一个过程。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听觉型,还有一种是视觉型。听觉型的信息传输速度比视觉型的慢。比如你先看到一行字,它先变成声音,声音传入耳朵,再由耳朵传入大脑,最后变成具体的可以理解的信号。视觉型就是直接把文字变成脑中的信号,中间的过程则被省略了。快读的原理就是省去中间听觉的通道,直接让文字变为可以被理解的信息。
3.阅读的六个技巧
技巧一:借助手指,强行拉快眼球的移动速度。
我们的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定住一会才能看清,这个时间大概是1/4秒。前面所谓的线性阅读,眼球也不是像流水一样扫过去的,它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聚焦,比如一句话有10个字,线性阅读就需要眼睛跳跃10次。那快速阅读的方式就是,减少眼睛跳跃的次数,10个字的一句话只需要跳2次就看完了。同时,在每一行文字的下面用手指快速移动,眼睛就会自动地跟上手指的移动速度,还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
技巧二:找关键词。
快速阅读就是要把眼睛快速聚焦到那几个关键词上,找到一段话的钥匙。不要以字为单位,也不要一句为单位,而要以段为单位。一段话一段话的理解。通常文章都是由不同的段落构成的,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要表达两个意思,就要分两段,写作是这样,读的时候也是一样,只须找出一段话中的关键词,快速明白这一段话想说啥就可以了。
何为关键词?一般是名词、动词,比如,有一个红色的苹果,苹果就是关键词,我要去广场放风筝,风筝就是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不是在开头就是在结尾,大多数都是在开头,所以对于一段话你只读第一句,一篇文章读下来也能差不多理解作者的思路,当然这只是一般性。一段话有词眼,一篇文章有文眼,只要能抓住几个主要的关键词,作者的意思就清楚地展现出来了。
技巧三:一次读入更多的字。
除了要加快速度以外,我们还要拓宽视野,读入更多的字。要获得该技巧,可以拿一本书,再找一张能遮住文字的卡片,把文字遮住后向下挪动一行再快速地遮回去,即让一行文字漏出来一下马上又遮住。在这个过程中,把眼睛盯在一行中间的部分,在闪过几次后,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刚才看到的内容,因为露出来的时间太短,所以你只能用余光看旁边的字,这样的练习就可以慢慢扩大自己的视野。如果你觉得闪一下完全看不清旁边的字,那说明你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以听觉为主,那就要多加练习了,练习的时候一定不要读出来,一直要到你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这一行字说了些啥为止。
技巧四:带着问题主动地去看。
阅读不像被动地看电影,阅读是要用力的,就像推一块石头上山,哪怕你只是随便看个小说,也是要用一点点力的。你要不断地问,作者想说啥,作者写这段话背后的用意是啥,要不断地去理解,同时还要尝试预测作者的意图,边梳理作者的写作结构边看。而且要保持很快的速度,如果速度慢了,就容易分神。
技巧五:控制节奏。
控制好节奏,不要一味求快,快速阅读要做到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学习高效速读不是为了加快阅读的速度,而是掌握好阅读的节奏。要在需要快的时候加速,在该慢的时候能慢下来。读得快不只和技巧有关,还和你对所读信息的熟悉程度、文字的难易程度,以及作者的文笔流畅程度有关。
技巧六:抛掉没有读完的内疚感。
从头读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这其实是个误区。看完一篇文章,如果你没啥感觉,啥印象也没留下,那说明这个作者不行,这篇文章对你来说就是低质量的信息。你只要找到对你有用的信息就行了。别被一本书套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量也非常重要。你看得多了,才有对比,才能分出好坏。
1.5.3 阅读工具的分析
2015年7月,在徒弟小叶的影响下,我买了一台Kindle电子阅读器。从此我的阅读习惯也因为这台设备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观点说看书要看纸质书,只有感受到纸质书的质感与油墨的香味,才算阅读。而对于看书的环境,最好是一个安静的环境,比如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坐在某个很小资的咖啡厅,或者在一家很个性化的书店里面。旁边有一盆绿色的植物,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可这哪是看书啊,这分明是矫情!阅读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没必要把它当成一件很高大上的事。纸质书与Kindle电子书,各有各的好处,我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做过一些分析,具体如下。
1.便携性
从这方面来看,电子书确实要优于纸质书。纸质书较重,携带不方便,适合在家进行阅读。而电子书则适合外出的时候,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例如乘地铁的时候,又或者坐飞机前的等待时间。我女儿这一年去学芭蕾舞,在等女儿学习跳舞的间隙,我用Kindle阅读十分方便。
2.备注的便利性
这方面Kindle的用户体验很好,书中会显示有多少人曾经备注过相同的内容。Kindle会将用户备注的内容存储在一个叫My Clippings文本文件里,但也许是出于版权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每一本书的备注字数是有上限的,超过上限部分的内容无法存储。
而纸质书的备注则需要借助外部工具,例如笔或纸,还有其他更极端的做法,如剪刀。台湾作家李敖看书的习惯是直接买两本书,然后边读边剪,要正面的内容就剪第一本书,要反面的内容就剪第二本书,一本书读完也剪完了,然后一扔,精华部分都被留下,以后需要写文章找素材直接拿来就用。
3.随手翻阅的便利性
Kindle虽然有阅读进程的显示,且可以使用搜索功能快速对内容进行检索。但从整体上来讲,重新阅读的便利性不如纸质书。看书时我们经常会想要翻到之前某一页的内容回顾一下,若是纸质书,凭记忆就可以一下找到之前内容,而电子书在这方面的体验则较差。
4.书籍的价格
电子书的价格比纸质书要便宜,且Kindle支持预览,可以让人试读前面一部分内容。Kindle在促销阶段,一些电子书的价格也只要1到2元钱。而纸质书的价格一般较贵,尤其是一些比较新的或者畅销的商业书籍。但价格不是我选择考虑的因素,能否给我带来启发才是最重要的。
5.订阅时效性
当有人向自己推荐某本书时,可以立马在Kindle上查阅购买电子书(未授权发行电子书的除外)。若要看纸质书,则需要通过手机APP在网上购买或通过实体书店购买,又或者在图书馆里借阅。虽然现在各电商平台的物流速度已经很快,如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基本可以实现今日购书明日送达,但还是有一定的在途时间。
1.5.4 阅读的选择
阅读是个选择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探险”。在很多的情况下,探险不太在意效率,但选对书可以避免浪费时间。选择书可以参考如下顺序:
看人,即作者是谁。
看出版社,哪家口碑比较好。
看版次、印次、印刷数量。
看参考文献质量,这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研究能力。
还可以去网上看看书评。
此外,看别人在看什么书也是不错的方法。只要是别人觉得好,强烈推荐的,我一定会买来看。我选书的第二个方法就是使用网站的推荐引擎,它会通过购物篮算法协同过滤,分析买过同类书的用户还买过什么别的书。看书之前还可以先听书,比如我经常使用的罗辑思维的“得到”APP,还有樊登老师的“樊登读书会”APP,它们都是以讲书为主的,会帮用户过滤。我在听完所讲图书后如果有兴趣,会去购买电子版的书或纸质版的书继续深入学习。
1.5.5 阅读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我以前并不喜欢看书,直到自己开始全职做数据分析工作后才渐渐喜欢上看书。刚开始,阅读的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数据分析相关的书。我有选择性地去读了一些该领域别人推荐的书,如郑承满领导推荐车品觉老师的《决战大数据》,还有之前很多人看的《大数据时代》等。继兴趣阅读之后,进入意志阅读的状态,就是每天训练自己去读一些书。渐渐地,就形成了阅读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阅读,我甚至会有一种失落和空虚的感觉。到这个时候才发现:阅读已经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