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道破天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金榜题名不是梦,是传说(1)

初出茅庐,刘伯温一路高奏凯歌,每战必捷。

似乎,科举的考场只是武阳田中的土堆而已。得中的第二十六名进士,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对于刘伯温来说,金榜题名不是梦,只是传说而已。

然而,这又能代表什么?

金榜题名不等于乌纱帽。

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

东方不亮西方亮。储备知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瀑布飞流石门开

泰定五年,即公元1328年,刘伯温从括城的“郡庠”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受时局的影响,刘伯温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来到了青田的石门书院继续学习。

石门书院建在石门山麓。

瓯江如一条亮带,环绕着山麓。于是,山借水势而亮丽,水借山势而逶迤。在临江的某一处,有旗、鼓两峰,刀劈斧削般对峙如门,称之为“石门”。因此,山,便被称为“石门山”。设在山麓的书院也因此而得名——“石门书院”。

石门山区域内,峰峦叠翠、飞瀑高悬、溪水清澈、林木葱郁。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石门飞瀑。瀑布气势宏伟,共分五级,每级都各有特色,最下一级从112.5米高处悬崖绝壁上轰然倾泻,被称为“天泉”“圣水”。瀑布下形成了一个龙潭,涵泓三亩,青碧如蓝。

离石门书院不远处的瓯江北岸,还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门洞入口处的大溪,如玉带相依相守。

南朝宋时,永嘉太守谢灵运寻幽探胜,首游了石门洞后,此地便成为了“东吴第一胜事”。再以后,石门洞又被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二洞天。

位于海拔700多米的一处山顶,峰崖状观奇特,因有一位太子登顶而得名太子顶。

此外,还有一大片的高山草甸,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原小气候。在这里,野生植物多姿多彩,花果植物多,更有高山凉爽空气,夏为避暑胜地,冬为赏雪佳处。因为曾有一位师姑居于此地,所以被称为“师姑草海”。

石门洞外大溪一带,溪水清澈,滩林秀美,曲溪湾湾,两岸绿树成荫。从太子顶到师姑草海,犹如风景画廊,野趣十足,为典型的山野观光生态游憩带。

这样的一处人间胜境,当然会吸引历代名人墨客纷至沓来,并纷纷在摩崖上留下正、篆、隶、行、草各体书法题刻的优美诗文。李白、王安石等人的大作当然是少不了的。

泰定五年之时,刘伯温来到这里读书,岂能错过这大好美景呢?

于是,明武宗时,便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题刻,当然,对于此时的刘伯温来说,还是后话。

此时此刻,在石门书院读书的刘伯温,常常会放逐自己的身心,置身于石门山麓这美妙的人间仙境之中,并且不时会有惊喜……

有那么一次,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和有意安排,刘伯温有了一次奇遇。

在瓯江的一处码头,如果荡一叶扁舟穿过“石门”,再行里许,可抵达银潭。银潭上的洞壁上有千丈飞瀑直泻而下,形若垂练,溅如跳珠,散似银雾。

这是一处不是世外桃源却胜似世外桃源的地方,有着和老家武阳村一样的环境,在这里,刘伯温找到了家的感觉。

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想到南朝谢灵运说的这句狂放的话,刘伯温便想沿着谢灵运的脚步去走一回,没想到,这不仅让他发现了清静幽深,冬暖夏凉的石门洞天,而且,竟然还再一次巧得了一部“天书”。

这一天,刘伯温荡舟穿过“石门”。

突然,头顶传来几声怪叫。刘伯温并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他只是下意识地寻声而去。在石门飞瀑左侧崖壁的最高处,现出一个洞口。

洞口仅能容一人通过,从洞口向里面张望,黑漆漆,阴森森的,深达数十丈,高望不见洞顶。似有一股力量在吸引着刘伯温,让他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

进入洞中,刘伯温借着不知从哪儿透射的一丝微光,发现了一些白猿的毛发,他想:难道这是白猿的居住地吗?

有那么一刻,刘伯温又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突然,有一阵阴风吹来,眼前那一丝光亮顿失,刘伯温只感觉脸上被什么东西软软地拂了一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刘伯温醒来时,他已经躺在了洞口之外,手里赫然拿着一个发黄的油纸包。

油纸包,又是发黄了的油纸包啊!

刘伯温心里不由一动,急忙将油纸包打开。果然,与在家乡的摩天岭下一样,又是一本已经泛黄的书。虽然泛黄,但封面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推背图”。

刘伯温想:难道这又是专门留给他的天书吗?

这是绝不能辜负的。

卯金刀,持石敲

自那一日在石门飞瀑之侧的洞天得获奇书《推背图》之后,刘伯温更加频繁地横过石门渡,经问津亭入内。

这一日,刘伯温又步入了这样的世界之中。

当行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之时,他的心情也随之轻松愉快了起来。面对着群峰环立,树木葱茏,飞瀑高悬,清流潺潺的世界,深吸一口气,便觉得有一股清新的空气直入肺腑,吞吐之间,香甜无比。

忽然,不远处的古刹钟声传来,俨然如有人叹曰:“有门无门,是为佛门;似洞非洞,适成仙洞。”

在这样的“世外桃源”和“洞天仙境”清修,自然为求学于石门书院的少年刘伯温所倾慕。倚靠在一张天然的石床上,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片刻之间,刘伯温便进入了无我无他,只有书的世界中了。

刘伯温享受于此。

不知过了多少时刻,夕阳西下,刘伯温方从书中抬起了头。他站起身,面对着刚刚倚靠的石床背,深深地、舒服地伸展了一下腰身……

“咔咔——吱吱——隆隆——”有异常的响动传出。

初时,刘伯温并没有在意,山谷空旷,风吹树动,有响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然而,响声不断传来,且越来越大,传入耳廓,有如地动山摇一般……

这一下,不得不引起刘伯温的重视了。

刘伯温循着声响之处望去,立即,眼睛直勾勾且情不自禁地惊呼一声:“天啊!”张大了的嘴巴,半天合不拢。且道刘伯温看到了什么?

原来,刘伯温忽然得见,他刚刚躺卧的石床背后的石崖,此时随着声响之后,竟然豁开一道如门的裂缝……眼前的世界又向他敞开了一道门。

那种浓浓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向刘伯温袭来。

刘伯温迫不及待地想趋身进入敞开的门。

“此中毒恶,不可入也。不可——不可——”不知从何处传来一声声呵斥,瓮声瓮气且在空谷中回响。

仿佛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驱使着刘伯温,使他不由得移动身体,不管不顾地迈进了敞开的那道门。

不出所料,刘伯温进入其中,可见之处仍然是别有天日。

这是一间石室,空间足有方丈,四周墙壁上都刻着如云似龙的神鬼之文,而后壁正中的一方,亮白如莹玉,刻着二位神人相向而立,两人四手合捧着一块金字牌,上书写着:“卯金刀,持石敲。”

刘伯温大喜,暗想:卯金刀,这不是我的姓氏“劉”字吗?看来是给我的留言喽!

于是,毫不犹豫地回身室外,取来巨石依金子牌所言,举起石头向亮白如莹玉之处撞去。石到壁裂,裂开之处仍然是亮白如莹玉,清晰可见一块石函,上书“藏书石”,石下压着一个油纸包。

刘伯温见到,心中一动,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袭上心头,“难道——”他无言地将油纸包揣在怀中,走出石室,壁合如故,和他此前躺卧读书时的模样一般无二。

坐在石床上,借着落日的余晖,刘伯温从怀中取出油纸包,打开,见有藏书四卷。

天色已晚,刘伯温回到石门书院。进屋后马上燃烛夜读,可惜,书上的言词有许多刘伯温不能通晓其中的辞义。

这一夜,刘伯温失眠了。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之时,刘伯温决定:还需多多深游,求问于高人啊!

于是,深山古刹,到处留下了刘伯温访求异人的身影。

这一天,刘伯温来到一处坐落于山间的茅屋中,见到一位白眉老道士端坐在桌几前读书。刘伯温一见,知道这位不是一般人。

刘伯温深施一礼,说道:“老人家,请问一些疑惑,可以吗?”

“请问老人家,您贵姓,晚辈有一事相求,可以吗?”见道士没有任何反应,刘伯温就再拜恳请。

终于,道士有了动作,慈眉善目地看了刘伯温一眼,举着手中厚二寸许的一本书,说道:“老夫俗姓冯。老夫姓什么这不打紧,关键是,如果你大约在十日内,能背诵记住这整本书,才可受教于老夫,不然,多说无益。”

这有何难,刘伯温一天就记住了这本书的一半。

冯道士不由得赞叹说:“大才也。”于是,令刘伯温拿出在石壁中得到的书。冯道士一看,笑着说:“此书本十二卷,以对应一年中的十二月,并分上中下,以对应三才。此四卷,特其粗者,对应人事耳。”

冯道士闭门向刘伯温讲论此四卷书的要义,经过七个昼夜,通晓了所有的内容。

少微山,好溪,忘年交

刘伯温刻苦攻读,却绝不是个书呆子。

闲暇时的一次畅游,让他又结识了一位忘年之交——吴梅涧。

平生一舴艋,几到少微山。

杰观扫无迹,高人呼不还。

崖崩危欲压,磴断滑难攀。

日暮增幽兴,渔歌莽苍间。

“好诗,好诗,真乃畅快淋漓的一首好诗啊!”读到陆游的一首《少微山》,刘伯温不禁拍案叫绝道。

其实,让刘伯温兴奋的,不仅是诗的意境,还有诗中描绘的风景。

“少微山,这样一处美妙之处,在哪里呢?”刘伯温想。于是,他便问计于书,终于得到了大概的方位——缙云之山,桐溪出焉,东南流入于好溪。其南曰少微山,是为括苍洞天,有观紫虚。

有这样的好去处,那还等什么?这一日,正逢闲暇,刘伯温便约上几位同伴,前往括苍洞天的紫虚观游玩去了。

乘一叶扁舟,顺流泛游在山间的溪水之上。

此时,正值五、六月份,流水淙淙,不急不缓。漫山红绿相间的春光,将溪水映衬得时而绚烂夺目,时而清秀亮丽,让人忍不住惊呼:好溪!好溪!也不禁让人联想:大概这“好溪”之名,也由此处得来吧!

舟行至一道转折处,再向前水面变得开阔一些了,至此好溪也即将并入瓯江。放眼四望,山水清奇而幽邃,乃是瓯江与括苍山的交界之处到了。

舟行至此,靠近南岸,刘伯温一行弃舟登岸,并向峰峦之处攀爬而上。

空气清新而湿润,虽然是沿坡上行,却没有让人感动丝毫的气喘,胸中仍然是无比畅快。似乎还没等吸够清新的空气,眼前又出现了新的惊喜——碧绿的树木掩映着的山麓,现出了几间红墙青瓦的房屋。

待走近,可见门楣上书写着三个大字——紫虚观。

扣门轻敲,门开后,一位美髯的中年道士站在了刘伯温的面前,俊逸而儒雅,天生的一副仙风道骨,与刘伯温想象中的山野之人大相径庭。尽管聪明如刘伯温,也不禁呆愣住了。

“几位小哥,想必是远道而来,请进。”道士温和地一笑,言道。

“噢,我们来自石门书院,叨扰了。”刘伯温如梦初醒一般,深施一礼,答道。

互报姓名后,刘伯温得知道士姓吴,名自福,字梅涧,生于1281年,比刘伯温整整大了三十岁。然而,都是生性慧敏之人,一见如故。

这一天,吴梅涧成了刘伯温一行的导游。

听闻了紫虚观的历史,刘伯温即兴赋诗《题紫虚观道士晚翠楼》,曰:

晚翠楼子好溪南,溪水四围开蔚蓝。

微阴草色尽平地,落日木抄生浮岚。

岩畔竹柏密先瞑,池中芰荷香欲酣。

闻说仙人徐泰定,骑鸾到此每停骖。

登临山间的一处天然石洞,吴梅涧说道:“茫茫括苍山,似这样的洞天无数。乃列为七十二洞天之第十洞天。有许多贬谪官员或真人道士乐居洞中修道。甚至,帝王也十分看重此洞天。如,宋时真宗皇帝,曾下诏,命名为仙居之地。”

雾,好大的雾啊!登上一座山峰,括苍山雾,使人感到似乎飘然仙境,心旷神怡。时而历历在目,时而隐没云海之中。无际的云海,奔腾舒卷,而一座座山峰正如孤岛,漂浮隐现,变幻无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人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诗,想必描述的就是这种意境吧!虽然,此时的刘伯温还没有见识过庐山风光,但是他有感而生发出了许多联想。

后来,刘伯温又作《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文中云:“紫虚之山水,清奇幽邃,瓯、括之间,无与为比。自唐宋以来,神仙钟离、吕洞宾皆尝来游,而章思廉、徐泰定即其观之道士也……观之南有山曰眉岩,章先生(思廉)羽化之后,葬其观舄之所也。”

紫虚观主吴梅涧堪称为学问、德行相当高的长者,而刘伯温又是生性聪慧的青年才俊,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忘年之交。从此,每当刘伯温到来,他们便畅饮叙谈,束带同游。

夏季,他们一起赏括苍山的雨雾。冬季,他们一起观括苍山的雾凇。

他们一起登上主峰米筛浪,环望四周,括苍山脉绵延的山峰起伏有致,便有了一览众山小之豪迈。秋高气爽时,站在括苍山上观日出,见一轮红日从汹涌澎湃的大海中喷薄欲出,一跃而起,顿时红霞满天,亲尝了一翻腾云驾雾之味。

受吴梅涧的影响,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对神仙道教也颇有研究,这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拥有最强大脑

时间如一把杀猪刀,飞快地划过,转眼来到了公元1332年。

至顺三年的秋天,在石门书院修习数年后,刘伯温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

乡试揭榜,刘伯温得中举人,名列十四,并且赢得了来年春闱的会试资格。虽然名次不怎么靠前,但刘伯温以22岁的青春之年,第一次乡试就中了举人,这在学子中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可以说刘伯温是才誉州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