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银团贷款业务的私法发展
一、银团贷款业务的概述
(一)银团贷款业务的起源与发展
银团贷款业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迅速弥合战争创伤,美国加大对外经济援助金额,以及为满足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美国增加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对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的大量投资。面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巨额贷款,美国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以一家之力予以承担,并且传统双边贷款模式存在债权资产难以分割、债权人之间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难以满足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银团贷款业务便应运而生。首笔银团贷款业务于1967年出现于美国纽约,被称为“Syndicated Loan”,即“辛迪加贷款”。。美国银行创造性地将“辛迪加”含义和组织结构运用在信贷业务,银行界300多年来一直采用的单一借款人对应单一贷款人的传统信贷方式有了新的发展,数家、数十家甚至上百家贷款人按照统一的贷款条件和同一文本向同一借款人提供各自承诺的贷款额,形成同一笔贷款业务,而各贷款银行在这笔贷款业务中在法律上独立承担各自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银团贷款不仅成为世界债务市场的主流业务,而且被广泛用于兼并、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业务。从银团贷款业务的服务对象和应用领域来看,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7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团贷款业务的服务对象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公路、电力、石化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为代表。直到1982年银团贷款业务进入了停滞和萎缩阶段,一是由于以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发生,导致国际银行界谨慎行事,收缩贷款;二是由于作为国际借贷资金重要供应者的石油输出国银行存款大量减少,资金难以自足;三是由于西方工业国国内经济复苏对资金需求量增加,减少了资本的输出。第二阶段是1987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这段时期中,银团贷款业务迎来了以并购杠杆交易为主的第二个发展高潮。1987年以后,由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缓解,银团贷款业务又重新兴起。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一系列杠杆融资活动的出现、高杠杆融资的复苏及高收益债券市场的重新开放,美国的并购融资活动特别活跃。相应地,以并购融资为主导的美国银团贷款业务市场也异常火爆起来,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的主流。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银团贷款业务二级市场交易为主的金融创新促进了银团贷款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实施,银行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更灵活地主动管理自己的贷款投资组合。这种对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导致了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欧洲和亚洲分别成立了“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贷款市场协会”和“亚太贷款市场协会”,以提供标准的操作程序和格式规范的贷款文本。标准的银团贷款协议中都规定了可转让条款,其目的是要求借款人同意贷款的转让从而使贷款银行在管理其资产组合时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同时机构投资者将银团贷款作为一种资产买进并持有,增加了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贷款交易。机构投资者引进资产证券化、风险评级等技术,使银团贷款业务向透明度高、流动性强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银团贷款业务的概念与特点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银团贷款暂行办法》第2条第2款对银团贷款作出如下定义:“银团贷款是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多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资金的贷款方式。”随着银团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银团贷款这种贷款的组织形式在应用领域和表现形式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其内涵和外延也相应有了新的内容。2007年银监会颁布《银团贷款业务指引》(以下简称2007年《指引》)和2011年银监会颁布《银团贷款业务指引》(以下简称2011年《指引》)第3条都规定,“银团贷款是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基于相同贷款条件,依据同一贷款合同,按约定时间和比例,通过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新的法律定义中,银团贷款已脱离了其字面的解释和理解,不再局限于贷款这种最基本的信贷形式,还适用于票据、保函等更广泛的授信业务品种。同时,银监会对“银行”一词也赋予了广泛的含义,即包括了具有贷款资格的银行业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银团是由多数贷款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其中最主要的成员角色是牵头行、代理行和参加行,它们被统称为银团成员行,这些成员行有各自的职责和权利,按照“信息共享、独立审批、自主决策、风险自担”的原则自主确定各自授信行为,并按实际承诺份额享有银团贷款项下相应的权利、义务,这是银团贷款各成员行的合作原则。在银团贷款业务中,如果贷款人或借款人有一方来自不同国家,即为国际银团贷款。而如果贷款人与借款人来自同一国家,便是国内银团贷款。
银团贷款业务一般具有贷款金额大、期限长的特点,适用于借款人的各种期限的本外币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以及其他授信业务需求。此外,银团贷款业务还可对现有各种形式的双边贷款,如流动资金贷款、已发放的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进行置换,以起到调整贷款结构、统一授信条件、完善担保方式、降低管理成本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双边贷款的一种贷款形式,银团贷款业务具有以下特点:(1)一致性。即银团各成员行基于相同的贷款条件,使用同一贷款协议。在银团贷款筹组阶段,不同的贷款人根据各自差异化的信贷偏好,作出了同样的信贷投放决定,使得贷款人对银团贷款项目和借款人本身有着更全面的评估和认识,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也更为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银团贷款比双边贷款具有更强的信用识别能力,也促使许多贷款人的信贷决策部门更乐于鼓励他们的下属机构参与银团贷款以获得和其他贷款人同样的担保。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致性中所说的相同的贷款条件,主要是指那些对信贷风险有影响的主要条件,不排除一些不影响银团差异化的安排存在。(2)独立性。指银团的贷款行根据牵头行提供的信息备忘录进行独立的判断和评审作出贷款决策。这是银团能够组成的最根本基础,数家或数十家的贷款人按照独立性原则组织在一起,在银团执行的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独立决策是否参与每次提款,独立作出每个决定,促成了银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统一性。指银团贷款法律文件签署后,由代理行统一负责合同的执行和贷款管理。在银团贷款业务中,代理行更接近“大管家”的角色,它根据银团贷款协议行使职责,全部成员行基于信任,委托代理行代为处理各项工作。(4)比例共享原则。典型的比例共享可以体现在银团的提款和放款环节中,各成员行依照银团协议约定的出资份额提供贷款资金,并按比例回收贷款本息。当然,比例共享原则在银团中还有其他方面,比如银团会议的表决等,这充分体现了银团中的公平原则,风险、收益和权利都是对等的。
(三)银团贷款业务的意义
1.银团贷款业务对金融系统的重要意义
银团贷款业务对金融系统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银行业分散信贷风险,改善信贷结构。银团贷款是众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提供一笔数量较大的资金,避免了因信贷集中带来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同时银团贷款强调贷款银行要量力而行,制定合理的风险偏好政策,反对“垒大户、吃独食”造成的风险过度集中,从而改善其信贷风险结构。第二,有利于提高银行业资产流动性。随着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长期化,商业银行面临资金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流动性压力逐步显现。通过银团贷款的分销,可以降低存贷比、控制信贷规模,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银团贷款业务的标准化文本和转让机制方便了信贷资产在各金融机构间的流转,也能改善和增强流动性。第三,有利于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是贷款定价市场化。在银团贷款定价过程中,费率与利率的确定过程是透明的,是银团与客户沟通的结果,是由借贷市场决定的。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客户常常利用筹组一笔银团贷款,通过与多家银团成员银行沟通,从而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起到价格指示作用。而银行在费率与利率的定价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客户的风险水平,可以形成贷款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因此,通过银团贷款,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我国贷款市场定价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第四,有利于金融市场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在资金充裕时,我国商业银行在争揽优质客户和项目时互相压价或降低融资条件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不利于风险防范和金融市场稳定。银团贷款则要求多家银行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达成统一意见,形成统一的贷款条件。银团贷款业务有利于促进银行间关系从单纯的竞争走向竞合,防止恶性竞争损害银行业利益,改善金融秩序,形成和谐竞争、银企共赢的新局面。
2.银团贷款业务对贷款人的积极意义
银团贷款业务对贷款人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在传统双边贷款中,经常出现客户多头贷款和超风险承受力借款,尤其是集团客户,容易出现过度授信的风险。银团贷款则要求通过“同伴监督”,形成信贷风险管理团队,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对借款人的信用识别度,分散单个银行的单户贷款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从共同利益出发,共同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第二,增加贷款银行的非资产性业务收益,转变盈利模式。银团贷款的手续费收入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中间业务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国内银行逐步认识到银团手续费收入的重要性,开始改变观念。银团手续费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有所提高。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争取合理的手续费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三,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银团贷款作为一种相对标准化的产品,通过银团贷款二级市场交易,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有效开展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以及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第四,增进银企关系,扩大市场影响。实现牵头筹组银团贷款,是一家银行信贷组织能力和金融市场认可度的综合体现,成功地为客户筹组银团贷款,可以维系和增进与客户的关系,扩大市场影响,在获取业务收益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品牌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