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话百年:师生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深情

——三言两语话同窗

1947届 韩荣实

 

我们这个班是跟随培元设立初中部而进入中学的,是培元的最高年级。当年天真无邪的中学生,现在已是一群饱经风霜的年迈老人了。

这三言两语中,述说的是同学,面对的是母校。在这里我把一些同学的情况向母校做一个简短的汇报,让关心我们的母校了解一下她辛勤培育的学子是怎样度过这风风雨雨的50年的。

在这三言两语中,谈及了一些同学的成就和奉献。其目的是想说明,假如没有培元中学的及时成立,其中一些同学在那时一旦失学,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就可言了。

在这三言两语中,谈及了一些同学的不幸遭遇,其目的是想说明,当年培元母校对学生们的高尚情操与坚强意志的培养与锻炼,对他们日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先从吴洪源同学说起,他是一位词作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音协理事。他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担任《解放军歌曲》的编辑,还曾在音协主办的《词刊》担任副主编。他的代表作有《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北京颂歌》《看见你们格外亲》(与刘薇合作)等。我们同学中大概有不少人是唱过这些歌曲的。他曾为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撰写过许多解说词,《漓江水》《竹》《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南极,我们来了》等。他出版了自己的歌词集、长诗集和解说集。

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因为他一直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1949年年初,北平刚刚解放,他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跟随部队解放太原、进军大西北、解放兰州、解放银川。然后又到了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在突破临津江防线的战役中和战士一起受到轰炸,在保卫开城的前沿坑道里为出击的战士壮行。他和战士们一起在天安门广场站过岗,和野营拉练的战士们共同睡在老乡家里,因此才写出了那么多作品。

洪源是同学中较有成就的一个。他常说:是培元中学冯际唐老师和燕大附中的张茵陈老师给他打下的语文基础。老师讲的古文,他至今还能背下来。现在他离休在家,与老伴一起舞文泼墨,时而为老伴的花鸟画配上一首小诗。

说起参军,和洪源一起走的还有我和韩成。我们一起上前线,曾在一个锅里吃饭。我和洪源是同乡、同学、同志和战友。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几经周折一直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然后一起参军在同一个单位。1958年又一同调回北京。我俩高矮胖瘦差不多,说话都是标准的北京腔。经常有人把我俩闹混了,冲着我喊“洪源”,冲着他喊“荣实”。我没有他那种天分,只做了一名普通兵,离休后喜爱篆刻,每天与刀石为伴,海淀小学的窦老师是我在这方面的启蒙老师。

再说韩成,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我们回到了祖国。第二年,他转业被分配到山西省最贫困的静乐县。领导很重视他,送他到山西省财经学院去学习,毕业后仍回到县里做财经工作。后来这个县被一分为二,将娄烦镇改成了县,说是县却没有县城,只有临河的一条街。他在那里成家立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贫困山区。应该说他是我们这一代扶贫的第一人。他对我说:“你到我们县去打听,没有不认识韩成的,我是那里的知名人士。”

同学中最先参军的是陈熙桢、韩荣宽和刚成。他们三个人随四野南下渡过长江去解放广州;然后荣宽随军入朝作战。停战后,他被调到炮兵学校当教员,1958年转业当了一名轧钢工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在当时可算是佼佼者。后来他当上了生产调度,直到离休。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常为同事们操办红白喜事。他记忆力强,有关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及海淀的人和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现在他每天接送孙女上下学,还为她们补习英语。

陈熙桢转业后,调入广西话剧团,从事他所喜爱的戏剧事业。他说自己的艺术生涯是从培元开始的。他长得帅气、潇洒,是英俊的小生形象。后来他从事创作,是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行为学会理事。他写了不少作品,如相声《银球结友谊》《同出一辙》,广播剧《村之魂》《远行》《在那树丛中的坟茔》,电视小品《画眉与黑纱》《围困》,电视剧《较量》《噩梦》等。他还与人合作创作了22集电视连续剧《李明瑞》,传记小说《李明瑞之歌》,还共同编纂了《广西话剧志》。现在他已离休,扎根在广西南宁,远离故土。他经常给老同学们写来思念的信函,惦记着母校和同学。

刚成转业后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当起了电影演员。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他参与拍摄了50余部影视片。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逆风千里》中饰演的农场主任、在《烈火金刚》中饰演的地主维持会会长何大拿、在《鸦片战争》中饰演的军机大臣潘世恩等。他创造了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说起当兵的,还应该提到一位,那就是王嗣增。他当兵的时间比我们早,却阴差阳错地加入了国民党。初中毕业后,他父母双亡没有了生活来源,便考入了当时国民党的无线电训练班。1948年,该校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退役后又在远洋货轮上当报务主任,常年在海上颠沛流离,直到前年才退休。

多少年来他音信皆无,我们以为他早已去世。前几年他突然给老邻居、老同学赵奇来了信,我们才有了联系,他的每一封信都写满深深的思乡之情。在信中诉说着海淀的过去:老虎洞、南大街、海淀小学、培元中学、老师、同学等。前年他终于回来了,参加燕京大学附中的同学聚会。一群鬓毛斑白的老友,欢声笑语地谈论过去。他说当兵几十年,没有见过一个八路军,今天见到了不少脱了军装的八路军,却原来都是老同学。我问起了他的军衔,原来我们都是校级军官,但在当时却属于两个对立的营垒。他希望落叶归根,在海淀度过晚年,但现在还没能实现他的愿望。

以上说的我们这些当兵的人,可惜没有踏进大学的校门就走上了社会。比我们幸运的是,有不少同学读完了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陈宝琪是我们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是同学们公认的才女。她家住军机处,父亲在燕京大学任教。她从培元小学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然后转学到燕京大学附中读初三和高一,功课一直领先,品学兼优,人们佩服她刻苦读书的韧劲,当年就相信她必能成才。

1948年秋,她随父母举家南迁,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理工系,攻读造纸专业。1954年毕业被分配到轻工业部设计院,成为造纸厂的工程设计人员。1955年被评为该院的先进工作者。应该说她是我们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女工程师。

1965年,她参加了青州造纸厂的设计。直到1982年,这个项目才终于获得了国家级优秀设计奖。1983年,在广西建委召开的全区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她作了《加强设计管理,提高设计质量》的专题发言,受到大会表扬和人们的赞评。1988年到1995年,她负责主编《造纸厂工程建设投资估算指标》,在全国发行,并获得中国轻工总会1995年度优秀标准化业务建设一等奖。她从参与造纸厂工程设计到负责国家文件的主编,为我国的造纸工业奋斗了一生,并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她不但是一位有建树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快言快语的热心人。

担任工程师的还有祁世光。他在潞河中学读完高中,考入了辅仁大学心理系,1953年院校调整,他被合并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大同师范学校任教。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受了不少委屈,吃了不少苦,为生活所迫,他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后来,落实了政策,他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干起了管道安装的工程设计工作。他的职称是工程师,职务是公司副主任、技术顾问。

祁洪光和祁世光同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困难时期,他受的苦别人难以想象。但他凭着自己的信仰重新站了起来,并向人们传播爱的福音。他有一米八的个头,满头银发,男中音的音色,人们爱听他布道,更爱听他唱歌。去年同学聚会的时候,他的一首《我愿再回到我的故乡》,使大家都热泪盈眶。

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还有董博平。她比我们大两岁,是我们的师姐。她温顺、热心,显得比我们懂事。她在师大教育系攻读幼儿教育,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师范学院,后又调回北京体育学院任幼儿园主任。可谓学有所用,专业对口。凭着她的学历、她的性格,她是会做出成绩来的。没想到“下放”两个字毁了她的事业,一个学有所成的人失去了用武之地。待她再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已经不能支撑重负,只有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为重了。

我们班还有两位学非所用的大学生。一位是陈玉琢大姐,一位是她的弟弟陈大威。他俩毕业于南开大学。陈玉琢所学的专业是国际贸易,在现在那可是热门。因为陈玉琢思想进步,在大学就入了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矿业学院,担任马列主义教员,与她所学的专业完全不符。这样的分配,现在看来很可笑,但在当时确属正常。

陈大威就读于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参军到海军工程学院任物理教员,可算对口。但一场“文化大革命”,学院被撤销,他被迫转业,一肚子物理知识却无物可理了。

我们班当教员的也有几位,如李美珍,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几十年来一直担任中学的英语老师。还有赵润生,她高中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53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航当老师。她们两位都做了一辈子辛勤的园丁。

我们都爱看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深深被那位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她把一批批幼苗培植成参天大树。我们也记得她的亲人是一位红军指挥员,为国捐躯,长眠在她的身旁,那是她的精神支柱。谁能想到我们这两位同学的亲人却被打入另册,她们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

程燕同学家里很苦,从小被送给了别的人家,她的养父做小生意勉强维持生活,没有钱供她上学,培元学校允许她免费读书。初中还没有毕业,她就投奔了解放区,找到了救星共产党。几十年来,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无名无利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那不堪回首的岁月,她也经受了一段坎坷,晚年才得到幸福。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给我们这一辈人留下的伤痕。但我们仍为国家尽己所能,贡献自己的一切。

真幸运,我们班的老大姐祝韵书是搞气象的,让她为我们呼来春天的和风,唤来沁心的细雨,洗掉每个人烦恼的记忆,我们共同在21世纪的阳光里,翘首祈福吧。

 

【作者简介】

韩荣实,男,1932年1月出生于北京海淀,曾就读于培元中学。1949年3月参军,随军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兰州、解放银川等战役。1951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90年以副师职干部离休,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