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余体育锻炼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课余体育就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高校体育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
与课余体育概念相关的还有休闲体育,它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
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课余体育价值取向已从过去单一化发展为多元化。课余体育的价值已不仅是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主要有教育目标、体质目标、娱乐目标、竞技目标、交往目标,以及促进个性发展目标等方面。
2.1 国外体育锻炼综述
2.1.1 美国高校课余体育来源和发展
由于美国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多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高校的校内体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各种单项的体育俱乐部参与体育活动。校内体育是在规定的地理区域组织的健身娱乐活动。该词起源于拉丁词语(intra mu-ros),意思是在墙内,用作表示在古代城市的围墙内进行团队之间举行的体育比赛和竞赛。
今天的校内巡回赛仍然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和行政区域,由两个相同年龄或者运动能力组成的团队比赛。例如,校内体育常常在校内组织旨在提高学生竞争力和快乐指数的项目。不像校级比赛或者校队,这是来自不同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团队的比赛。甚至像奥林匹克运动会都可以被认为是校级比赛。
谈到美国的校内体育我们不得不回顾全美校内体育联盟的历史。全美校内娱乐体育联盟,职业组织基地在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提供4000多个高素质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学生、和联盟会员,以及分布在全美、加拿大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娱乐体育赛场。美国早期校内体育的革新者是来自宾州卡莱尔迪更逊学院的Forrest Craver,Craver是学院的体育主管,从拉丁文老师、数学老师到足球教练曾扮演多种角色。Craver强调在每周的常规时间所有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性。联盟由William N. Wasson博士在1950发起,他曾组织来自11个有历史的黑人学院的22个美籍非洲男女校内体育主管会议(Albany州立学院、Arkansas A&M学院、Bethune-Cookman学院、Dillard大学、North Carolina学院、南方大学、堪萨斯南方大学、Tillotson学院、Tuskegee学院、Wiley学院和Xavier大学)。第一次校内体育会议在新奥尔良的Dillard举行,参加会议者成立了全美校内体育联盟。
从那以后,全美校内娱乐体育联盟经历了非凡的成长。全美校内娱乐体育联盟有近4000个会员代表超过700个校园和大学和美国军事院校,还有在公共公园和娱乐系,正确的设施、非盈利组织、私人企业。娱乐体育场地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对健身体育的参与同时也在飞速地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近1100万大学学生使用由全美校内娱乐体育联盟会员操作的娱乐设施;超过110万场校内体育赛事在每年举行;超过200万的个体加入大学体育俱乐部;超过4亿美元花费在翻新或者新建先进的大学娱乐体育设施上。
2.1.2 国外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美国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而且已逐渐形成了传统。有关部门和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充分地利用完备的运动设施、体育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校的运动协会和体育俱乐部负责组织管理学校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则分别到指定的活动场馆,负责2~3个项目的体育锻炼的指导和咨询工作。在哈佛,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一般每周只需要在教室听讲12~18小时,而每周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2小时。在中国,大多数的普通高等院校,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一般每周在教室听讲24~26小时不等,而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又大量被作业挤占,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周仅约14小时。
美国全国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对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2小时。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在学校的运动协会(由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体育俱乐部组织进行的。许多学校还有专门组织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机构,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管理机构由学校的体育部或运动保健部的体育老师,以及其他负责课外体育活动的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学校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指导工作。体育教师则分别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和咨询工作,通常每个体育教师要负责2~3个项目。
美国学校体育的规定表明,青少年的全民健身意识必须通过学校教学的具体目标来培养,又必须通过加强课余体育的实践来实现。1980年,美国卫生、体育娱乐和舞蹈联合会公布了新的健康测试法,认为健康素质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美国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体能、培养他们爱好体育运动的兴趣、发展勇于竞争的个性、建立富有生机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招收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带来了体育爱好和兴趣非常广泛以及世界体育大融合的体育特征。同时由于美国各大学的体育设施非常完备,每所大学基本都有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及大型综合体育设施。规模较大的大学拥有2~3个体育馆,一半以上大学有田径馆。分布在各个大学有的近千个游泳池,约700座冰球场和滑冰场,以及50多个冬季滑雪基地。这些优良的体育设施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项目应有尽有,如篮球、田径、足球、游泳、体操、高尔夫球、棒球、排球、赛车自行车、轮滑、健身操、现代舞蹈、摔跤、橄榄球、垒球和攀岩等,这些项目基本都有校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校队成员成为学校中的体育骨干,他们的课余运动训练也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美国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征。
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竞赛性、娱乐性、健身性特点。身体强壮而且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多以参加竞赛性活动为主,运动技术较差的和体质较弱的学生多参加健身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在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学生的目的性比较明显。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自由选择,给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更机动灵活的时间。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竞技性的、健身锻炼的、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陶冶情操的。在不同的国家,这种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不尽相同。在美国,由于教育体制、传统文化、人们的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参与学校体育锻炼的形式跟中国大不相同。不同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大学里的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和校内的各种社团进行体育锻炼,而且是有组织的,有教师、有学生的指导,当然也有个人自发进行的体育锻炼。
其他国家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日本,除体育课外,每天还为学生安排100分钟的特别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安全活动、保健活动、俱乐部活动等。其中体育活动分为体育俱乐部活动和体育运动部活动,但体育俱乐部活动不列入教育课程之内,只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环节。
在波兰,在学校体育教学之外,他们还根据运动项目和活动内容组成体育小组,老师是课余锻炼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学生活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课外体育健身旅游活动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形式。
德国的大学生除了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要参加社会体育组织。即使学生在校内参加体育俱乐部,同时也加盟了社会的体育协会,不少学生也还是单项俱乐部的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体育的体系之中。
在俄罗斯,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在完善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他们的体育教学大纲目标是有针对性的,旨在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教育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通过他们自觉地锻炼,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我国现在的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由于我国社区体育设施较差,学生在校外缺乏锻炼条件,因此我国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校内活动为主,活动项目也比较少。
课余体育锻炼是自愿且有选择性,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参加人数的多少、活动时间长短、场地设施的选择都具有可调性。课余体育锻炼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我国,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过去已有所认识,并有相关文件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早操、课间操和每周两次的课外活动。但面对应试教育的干扰,课余体育锻炼的资源相对不足等困难,这些规定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体育课,忽视课余体育活动,把课余体育看作是体育课的附属品,使得课余体育得不到长足、深远地发展。
2.2 国内体育锻炼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总结多本国内课余体育方面的专著,相关学者对学校课余体育的定义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狭义的定义包括赖天德在其所著的《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中提出的“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曲宗湖、杨文轩在《课余体育新视野》中指出,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董青的《论体育与健康》则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个人或集体的形式,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使身心得到陶冶的活动。从上面的各种专著中的定义来看,课余体育锻炼包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技能、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体育文化生活。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多为没有组织的、个人主观行为;大一、大二新生参加的早锻炼等体育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很多高校在近年也引进了体育俱乐部制(国内称作体育协会或社团),但对其管理和作用重视不够,大都流于形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有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完全不同于强制性的、有组织的、有体育教师指导的体育教学。曲宗湖、杨文轩等在其著作《域外学校体育传真》谈到,美国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均是以单项体育组织即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这一点和我国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而且俱乐部的运转完全是靠学生进行的,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是个体的主观行为,不是任何人、任何制度强制的。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是出于兴趣爱好等因素,而不是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负责的体育俱乐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美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爱好和终生体育意识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国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而且形成了传统。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依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组织活动、安排内容。教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提倡学生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完备的运动设施体育场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
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范立仁等在《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中指出,参加体育活动次数与时间上,反映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进行健身、健心的频率,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参加活动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从周末参加体育活动来看,大学生参加活动次数略少于小学生,可能与大学生在双休日安排其他活动(购物、学习、上网、娱乐等)有关,且呈现出学历越高参加率越低的趋势。在对星期一只星期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统计发现,大学生以2次活动为多,占到21%的比例。有18%的大学生在近一学年中,从不参加课外活动。大学生选择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学校内的活动场馆,爱好体育活动的男生、女生人数比例分别占到总数的83%和73%。
黄琴英在《福州部分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一书中指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中,非常积极和积极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男生非常积极和积极的比例都高于女生。部分高校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明确的,但不乏消极情况存在。对课余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方面,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87.8%和88.2%,且没有人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在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知方面,男女生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方面,部分高校学生每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间较少,次数也不理想,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别。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还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锻炼,有8%左右的学生去收费场馆进行锻炼。
杨春艳在《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兴趣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认识不足,对体育锻炼持被动态度。在锻炼的主要形式中,和同学一起锻炼者占多数,比例为44.47%,表明当代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逐渐加强,同学之间交往更加密切。部分大学生参加锻炼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稳定和持久性,具备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大学生较少。在锻炼频率上,大部分形式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在锻炼强度方面,男生有32.56%的比例达到完全出汗的锻炼强度,而女生则更喜欢中、低强度的运动。
崔世君在《宁波市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中》中发现,在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上有认为不重要和说不清的男生比例分别为3.6%和2.2%,女生分别为6.6%和4.7%,这是一个潜在的体育活动群体,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使其端正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地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在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欲望与动机中,有25.9%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错误的思想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在大学生课余时间中,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坚持每周2~4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对增强其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极为有利。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中,男生对有激烈对抗、竞赛性强、富有挑战性的项目更感兴趣,而女生更倾向于轻松和娱乐性强的项目。
以上反映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及针对地域情况,有效实施相关措施,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为其走入社会拥有健康的身心,乃至形成长期良好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观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高素质人才做好准备。
2.2.2 国内高校课余体育锻炼概况
国内目前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已初见成效,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的高校的课余体育已仿效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采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除了仿效欧美高校的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外,还结合了本国的特殊国情采用体育文化节、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和竞赛来开展高校的课余体育。虽然中国很多高校采用了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形式来开展课余体育,但只在少数条件较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情况较好,绝大数部分高校的体育俱乐部还没有开展起来。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高校虽说有俱乐部,但没有很好地运转起来,而且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上与欧美等国家的管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我国各高校在开展高校课余体育方面仍需以开放的眼光来审视发达国家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成功之处,吸收他们的长处为我所用。我国高校在有组织的课余体育活动上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发进行的,大部分高校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创设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高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国家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课外体育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一方面要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有某种制度的约束。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需要,同时也与我国社区体育设施较差,学生在校外缺乏锻炼条件有关,从而形成了我国学生课外体育以校内为主的特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体育制度,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是推动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均对课外体育活动有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