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别人不一样:李开复给年轻人的人生规划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兴趣——唤醒那颗跃跃欲试的心

“成功就是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

“做快乐的事”比“快乐地做事”更重要

“快乐地做事”总是带着一种被动无奈的情绪,无法让人坦然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这样做事效率自然低下。而“做快乐的事”是人体发出的一种真挚的感受,不仅能够催发人的快乐本能,而且还能激发人的潜在动力,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

随着如今不少职业的爆冷和行业内薪水的打压,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位置的选择上都开始有了不少顾虑。在他们眼中,只要有一份薪水颇高的工作那就够了,兴趣可以慢慢适应和培养。然而,这个方法奏效吗?

国内某知名人才网进行的一项6000多人的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有58.6%的受调查者在工作中出现了轻微的厌倦状态,即对工作不再抱有以往的热情;有26.5%的受调查者出现中度的工作厌倦,即需要借助休假或跳槽来进行自我调整;还有9.1%的受调查者表示极度厌倦工作。

李开复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常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追寻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用心去做,随心所欲。”他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去追寻自己的兴趣,而非为了目标去培养兴趣。毕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只有与生俱来的专注,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在动力,让他更能“心甘情愿”地专心接近成功。

在诠释如何获取成功时,李开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成功就是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华德·迪斯尼讲过这样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因为一个人只有当对某件事真心喜爱时,才能激发心里的热情。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也绝不会灰心丧气,而是会想各种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必须关心这件事情而强迫自己去喜欢它、接受它,那么最终只会心不甘情不愿,产生心理矛盾。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正面临人生的选择,如果你们对目标有所迷茫,那么不妨时常问问自己:“我所喜爱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我应该去追求的?”“最终的结果会让我感到真心快乐吗?”只有当你清楚自己心里最期待的、最想要的、最喜欢的是什么,才不至于混混沌沌地迫于错误的选择而无奈地过无聊的生活。

当然,如果连自己的兴趣及内心的需求都不清楚,那么就只会像是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毕竟,只有当你们了解了自己,不再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当作一种能够愉悦自己心灵的营养剂时,才能更加努力地去享受其中的快乐。

在《选对池塘钓大鱼》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43岁的史密比先生是一家大型广告代理商的会计主管,并且在广告行业待了20年之久,可是,他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

“我知道这份工作很不错,”他说,“收入也颇为丰厚,但是我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医生告诉我这是违反自我意志勉为其难地工作造成的,他认为长此以往会对我的心脏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慢性伤害。”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试着去从事其他工作,他说:“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多年前,我在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工作,负责一家饲料公司的策划,学到了很多饲养牛的知识,学得越多就越喜欢它。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广告业,放弃现在的工作,就感到自己很笨。我在大学念了6年书,就是想要从事这一行,只有大傻瓜才会把35万美金教育投资和20年的经验断送掉,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看到了吗?史密比先生所谓的“工作”其实对他而言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正是这种被动的坚持,才让他在工作中产生了非常深的疲劳和厌倦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史密比先生一样,那么就只会永远站在被动行事的边缘,陷入永无止境的挣扎、矛盾与恐惧之中。

李开复曾经说过:“成功和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没有兴趣的事情,工作也许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工作也许能够得到200%的效果。若要最大化你的生产力和影响力,就要找你真的爱做的事情。兴趣驱动的工作会带给你工作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正面态度,然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对于正在奋斗路上的年轻人来说,成功的路的确有很多条,但是如果总是被动地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甚至强颜欢笑,以此来追逐成功,那么最终只会与成功背道而驰。只有当你接受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有资格去快乐地享受内心真正的幸福,要知道,“做快乐的事”永远都要比“快乐地做事”重要得多。

天赋总是与兴趣成正比

一个人即便没有天赋,但是只要他对某件事情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坚持并专注于这种兴趣,那么也会爆发出惊人的能力。兴趣往往孕育着天赋,天赋往往激发出兴趣,它们之间总是互为正比。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能力拔尖、技术超群的朋友。在这些成功朋友的身上,我们本应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激励,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常常有不少人错误地将对方的成功诠释为其天赋异禀所致,因此一开始就让自卑感陡升,甚至甘拜下风。

事实上,成功与天赋之间并不是直线相连的,一个人能够在某方面取得成功涉及到许多因素,天赋仅仅是其中之一。而真正带动一个人坚持走到最后的,必然是那颗不肯停滞的心。是什么为这颗心源源不断地提供力量呢?答案是“兴趣”。

李开复说过一句话:“很多优秀的人都是没有天赋的,他们之所以成就斐然,是因为他们的兴趣。”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才能随之产生热情,产生了热情才拥有了步入成功的初步条件。天赋有可能在兴趣中产生,兴趣也能因为天赋而激起。

2009年,李开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促我成长的十条箴言》为题,用质朴而不失幽默的语言为在场的大学生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

在讲到自己的美国留学经历时,他不无感慨地说,他刚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因为新生入学没有规定专业,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大概意向,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填了“政治科学”。但是,在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他却发现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甚少。当时,他还有一门选修课计算机课,对于这门课程,他不仅十分喜爱,而且似乎还颇有天赋。因为对计算机的热爱与不断学习,李开复渐渐感到自己对计算机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认识。

李开复说:“当时,我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其实就是计算机。因为我在学计算机的时候,学得特别快,编程也特别好,周围的人都特别佩服我。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别人就会夸你,你做这件事情就会更有成就感,所以你就会产生兴趣。如果一件事情你有兴趣,你就会整天在想,吃饭洗澡睡觉都会想,于是你就会觉得那是天赋。”

于是,在大学二年级,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立刻转系。尽管这次转系意味着李开复将要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兴趣,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当然,也正是这个决定,改写了他的一生。

其实,就资质而言,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大体都是相同的。很多时候,决定我们在某个领域是不是有天赋,是我们对这个领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拥有足够的热情。毕竟,并不是每一个成功者都是靠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才得以成功的。

20世纪最伟大的篮球超级巨星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教练说他的身高不够,其他素质也不适合高强度的篮球运动;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歌王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年轻的朋友们,看到了吗?没有“天赋”,并不代表就是失败者。迈克尔·乔丹、贝多芬、卡罗素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然而他们却能够一直对自己喜爱的专业保持很大的兴趣,所以他们依旧能够不断地成长,最终取得超越专业以上的成绩。所以说,如果硬要说天赋,那么兴趣就是天赋,而且是最好的天赋。

著名投资家、股神巴菲特有很多学生,曾经有31个大学邀请他上课,其中大部分在美国,一些在加拿大。学生曾不止一次问过他:“我应该选择什么工作?”他的回答一贯是:“做你自己想做的。”巴菲特说:“哲学家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兴趣往往与天赋成正比。即便一个人没有天赋,但是只要他有足够的兴趣,那么也能不断打造出成熟专业的自己。当然,在有天赋的情况下,如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那么定然能够取得更加意想不到的成绩。

2009年,李开复来到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举行专题报告会,以“成长中的十个启发”为题,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了成长中的得与失、苦与乐,为他们的创业引路。李开复在对谈会中如此讲道:

“新生入学后,就要开始做人生规划,勇于多尝试,找到自己的理想,根据自己的性格、天赋来确定自己的兴趣和将来适合的职业。我十岁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之路。高中时,开始第一次创业,和同学们做餐巾的扣环,因为客户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赚了些钱。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我要重新来过,我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到50分钟,同学们意见都很大,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出售印着‘I want long lunch’的T恤,卖给同学,大受欢迎。

“很多年后,有人问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我告诉他:‘那就用更多的时间找到兴趣。如果再找不到,送你一个秘诀——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年轻人身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宝贵天赋,有时候之所以没有看清自己,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正如李开复,当初发现自己的兴趣就是计算机之后立即转系,才得以让自己更热情地投入学习,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说,一个人即便在某方面缺乏天赋,也不要灰心丧气,任何抱怨自己没有天赋的人都是可悲的。当你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没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时,不妨从发展自己的兴趣着手,将其当作是一生的爱好去奋进、去学习。那么,这可能就已经预示着某种伟大了。

选你所爱并爱你所选

在成功这条路上,有多少人半途而废?能够找到自己所爱,已经是一种幸运,为什么不能将这种幸运催化成自己追求卓越的动力呢?选自己所爱,并爱自己所选,全力以赴地为爱而战,这样成功才能如期而至。

爱因斯坦在做物理实验时,有一次不小心弄伤了右手。教授看到后摇头叹息:“你为什么非要学物理学呢?为什么不去学医学、法律或语言呢?”爱因斯坦回答:“我觉得自己对物理学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和才能。”

专注于自己所爱,并爱自己所选,往往是一个人得以成功攀登顶峰的关键。尽管在如今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中,“专注”似乎已经成了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往往只有对某项事情有着偏执爱好与兴趣的人才得以成功。

李开复曾经说过:“我想,我会一直保持激情直到我死的那天。人生追逐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快乐,过自己想过的,所以我来到Google。回到中国,我感觉到特别快乐。特别有感触的就是又找到一个港湾,这个地方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我的理想,我学习的愿望,和中国青年交流的机会,能够帮助中国青年找到自己声音的机会,这也是我感到比较欣慰的。”

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会不怕千辛万苦选择去坚持,又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能够不断从中获取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2005年,李开复在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里说道:

“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试着尽力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应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正如李开复所说,很多年轻人在追寻自己梦想的路上,总是容易走偏道路。刚开始带着满心喜爱选择了以后自己要走的道路,然而却在日常的忙碌中失去了初心,开始变得盲目且左右摇摆起来。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一脚就踏进世界“五百强”,也没有谁一下子就可以做到高层管理的职位,更没有谁一下子就能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幻想一步登天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终将一事无成,只有怀揣着初衷一路脚踏实地,才能造就发展的优势。

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在20岁时,就在自家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计算机的事业。那个时候他一心扎在计算机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拼命工作克服一切困难,直到10年后将诞生在车库工作区的苹果计算机扩展为一家员工超过4千人、市价20亿美金的公司。

那么这之后乔布斯又经历了什么呢?是的,因为意见不统一,他被自己的公司炒过鱿鱼。那段时间乔布斯非常伤心,甚至有几个月,乔布斯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干什么了。然而最终,他还是发现,自己喜爱的依旧是自己做过的事情,所以他决定仍然坚持自己所选,从头来过。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固然能够激发自身的兴趣所在,然而如果想要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上有所作为,那么就一定要学会坚持。尤其是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能够遵循初心选择到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已是幸运,你只需要在自己所选择的位置上站稳脚,继续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努力行走,就会让心中的爱最终得以开花结果。

在教导年轻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所爱,并且坚守这份爱的时候,李开复曾坦然道:“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

“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兴趣和志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追寻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奋斗,这是年轻人应当坚守的初衷所在。但是,在追寻兴趣的基础上,也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已经慎重地选择了人生的目标,那么就应当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样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才不会有任何动摇,并为志向永远坚持。

唯有尝试才能找到最爱

人的一生,除了勤奋之外,更要懂得不断尝试。只有尝试,才能帮助我们改变以往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从更多的新鲜事物中获取养分,最终找到自己的最爱。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屌丝想要逆袭,首先就要通过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从这个点切入,才能过上自己有意思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总会在不同时间点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然而,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在不断变化的兴趣中,有哪个又是自己真正所喜爱、所想要尝试的呢?

是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最爱,人的一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尝试的过程,寻找兴趣就如同寻找真爱一样并不容易。很少有人一开始就能通过一见钟情找到那个相伴一生的挚爱,那样的概率实在太小。因此,不断寻找、不断尝试、不断放下、再次尝试,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看看身边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成功者,他们往往正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自己的每一个步骤,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然后灵活变通,再次上路,才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李开复在2011级大学新生学习规划讲座上谈到大学生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时,如此说道:

“对于大学生该怎样寻找兴趣和天赋,我的建议非常简单:多尝试!多尝试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去网上求知,花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体验,努力寻找天赋和兴趣所在。

“当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万不要因为你的某个职业规划,就只去学那些‘用得上、有帮助’的技能,而放弃那些你可能有兴趣或有天赋的领域。否则,你可能会错失心中真正喜爱的事情。乔布斯说:‘你在憧憬未来时不可能将以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它们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当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等——相信它们会串联起你的生命,这会让你更加自信地追随你的心,甚至,这会指引你不走寻常路,使你的生命与众不同。”

美国哲学家、建筑师及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曾说过一个船舵的比喻。他说当船舵偏转到一个角度,船就不会照着舵手要求的方向前进,而只是在原地打转。若想抵达目的地,就得回转船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航向才行。

事实上,理想的制定终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一时喜好就定夺终生,那么可能最终会得不偿失。毕竟,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改变,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接触到源源不断的新鲜事物,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诱惑。如果我们不能多用点时间去尝试、去体验生活,那么就会偏离生活的航标,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此,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一些建议里也提出了如下观点:“有些同学问如何像我一样找到自己的兴趣,首先要客观,不要把社会、家人、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有兴趣的事。不要把看来有趣但是没做过的事确定为你的兴趣,需要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是兴趣还是憧憬。兴趣不一定就能够当作职业,喜欢玩网络游戏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天赋来开发网络游戏。有兴趣也不代表你有天赋,不过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结合点,譬如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同时也喜欢计算机,那么可以从事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当然,对于如今的一些年轻人来说,如果在制定人生的规划中,还没有碰到什么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或者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应该进行更多的尝试。因为只有不断尝试自己有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

李开复曾拿自己不断尝试的故事来举例:

“我上大学时选修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的课程,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美国政策、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等。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通过尝试,多划掉些可能的选项,这有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真正方向。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爱不释手的课程。爱上一门课程的感觉特别好,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这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学家。虽然没有直接的用途,哲学类的课程还是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人生的价值,这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针。我还学了中国文学和英语写作,这对我的专业也没有直接用途。但我这几年出了几本书,其中至少有两本非常畅销。如果没有学过中国文学、写作和哲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另外,我学的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关系等课程,也对我首次决定到中国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尝试,尽管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失望和困惑,但是如果总是畏首畏尾,什么都不去做,在命运面前只是一意孤行,那么最终就只能一输到底。李开复谈到转专业的时候就曾说过:“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勤奋之外,不妨多去做一些自己没做过或者不敢做的事情吧。切莫在命运面前裹足不前,因为或许你的“真爱”就藏在这一道道命运之门的背后。

发展兴趣,也把它当作你的终身责任

一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职业发展、个人得失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将兴趣当作终身责任的人,往往都是敢于承担责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人,这样的人必定会赢得尊重与赏识,最终获得成功。

小的时候,每当有人问及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大家给出的答案总是五花八门。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只会单纯地凭借自己对某件事物的喜爱程度来随意决定梦想,而不知道梦想的背后其实是重担和责任。

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事实上,追寻自己的兴趣并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也应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态度,如果将这种态度放大,那么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责任”。

对于“责任”这两个字,李开复有着很特别的看法,他曾就报纸上一位中学生辍学去开网络公司提出了批评和建议:“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提倡。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在校生活是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的好机会。这些知识将成为你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像建一栋高楼,如果不打好基础,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在李开复的眼中,发展兴趣,也应将它当作自身的一种责任。如果只是单凭自己的一时喜好来决定,那么也就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发展未来的基础,更是一个人未来航向的指明灯,如果对此不加重视,那么就如同只会吃糖的孩童一样,仅仅只是一时的新鲜感而已。

李开复曾说过:“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

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李开复曾表示一位微软的研究员让他深有感触。“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它呀。’”

另外,李开复也非常赞同比尔·盖茨对事业的责任和态度,同时他非常认可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在对待自己的兴趣目标时,总是态度散漫。往往今天是一个目标方向,明天又是另一个方向。尽管兴趣多多,但是却总是因为浮躁而无法扎扎实实地去实现人生的阶段性目标。

事实上,当一个人真正下定决心之后,往往没什么能阻止他达到目标。因为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求和责任,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并为之拼搏。同样的,如果我们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目标,那么也请将它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样你才能不断地给自己灌注更多的信心。

本田宗一郎还是一名学生时就对车十分感兴趣,为此他曾变卖了所有家当,全心投入到研究怎样制作心目中理想的汽车活塞环中去。那个时候,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与油污为伍。为了求取更多的知识,他重回学校苦修两年,这期间,他经常为了自己的设计而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被认为不切实际。

自己所喜爱的事情遭到了质疑,然而本田依旧坚持自己,终于在两年之后取得了丰田公司的购买合约,完成他长久以来的心愿。然而,他的事业在此之后并不一帆风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遭逢严重的汽油短缺,本田先生根本无法开着车子出门。在极度沮丧下,他不得不试着把马达装在脚踏车上。他知道如果成功,邻居们一定会央求他给他们装部摩托脚踏车。果不其然,他装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马达都用光了。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到,为什么自己不开一家工厂,专门生产所发明的摩托车呢?

尽管当时资金紧缺,但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想出个办法来。最终,他决定求助于日本全国18000家脚踏车店,并且给每一家脚踏车店用心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告诉他们自己的发明将在振兴日本经济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结果他说服了其中的5000家,并凑齐了全部资金。

如今,本田汽车公司在日本及美国共有员工超过10万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之一,其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次于丰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并且将之当作自己人生的目标,不辞辛劳努力付出一生,那么我想,不论前行的路途中有多少挫折,我们也会因为肩头上的重担而勇往直前。

李开复曾经说过要将公益做成一种事业,并多次表示自己对此感兴趣。为此,他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多次到各地高校演讲,并且帮助年轻的大学生释疑解惑,最终成为了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李开复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事业,更是一种责任了。”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也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人生中的一大乐趣,那么不妨让自己更“专一”一点,不要随意怠慢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毕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对自己没有一点责任意识,那么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有更多艰辛。

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化作人生应当承担的责任的一部分,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动力去督促自己完成它。

从兴趣中发掘自己更为独到的才智

兴趣不仅能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同样也能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天赋。只要我们能够在平凡的生命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不平凡之处,那么我们定然能够拥有独特睿智的人生。

很多年轻人在初入职场时,总带有三分迷茫。有的专业不对口,有的专业对上了却无法找到自己可以立足的地方,往往一边在职场老人娴熟的带领下越发觉得自己才智不足,一边又觉得自己似乎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了。于是,抱怨、苦恼开始蔓延,更甚者开始盲目择业。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人所没有的优势,只是大多数人总是喜欢将目光的投注点放在别人的优点上而忽视了自己。为什么不试着去发掘自己的这些优势呢?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并能够加以开拓利用,那么我们也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如果试着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点着手,或许我们更能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

在与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李开复就曾明确提到自己是如何从兴趣中发展最爱并获得成就的:

“当初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课、不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也绝对不会发掘出自己对计算机的强烈兴趣。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也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并得到不少教益。

“希尔顿认为,人的才智各有不同,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可以不同,别为了要花时间找立足之处而烦恼。希尔顿说,他就花了32年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长处,他刚开始还只是个小职员,但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华盛顿起初也不过是个验货员,毛姆提笔写作前读的是医学,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事业,从而走向成功。不要因为长辈或薪金的原因被纳入一条固定的轨道,失掉应当属于自己的天地。别为暂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犹疑不决,勇敢地开拓吧!你就会发现自己到底能干什么。”

正如在大海上行驶的船只不能没有灯塔的指引一样,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方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这些兴趣爱好往往可能涵盖着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如果能从这些爱好中不断发掘自己,不断了解自己,看重并珍惜自己的兴趣,那么最终它们就能成为推动我们成功的力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路易斯·B.特曼博士曾做了一项“终生跟踪”的研究。这是一项对天才人物的跟踪调查,他一共跟踪了1470名天才儿童的一生。研究数据证明,超常智力并不能保证超常成就,许多有巨大成就的人就是因为选择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选择了自己的优势来发展,所以才熠熠生辉。

李开复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计算机,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这番成绩。如果这些天才儿童没有顺应自己的兴趣,那么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超常能力相辉映,成就一番未来。所以说,其实梦想往往正蕴藏在我们自己的优势潜能里,只要我们能抓住机会,发掘自己的优势能力,那么定然能够充满干劲,实现自己的梦想。

约翰·波特曼在上初中时接触过一门机械制图课,从此之后他就彻底地爱上了机械制图,甚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念念不忘画图。他知道,这就是他的天赋,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

高中毕业后的约翰·波特曼没有选择读大学,而是选择了一所可以提供许多不同领域技术的学校,因为里面有他喜爱的机械制图专业。他还找到了这所学校的校长,胸有成竹地对校长说:“先生,我学过机械制图,现在我知道我将来要干什么,我要成为一名建筑师。”

不仅如此,约翰还大胆地提出:“我想到您的学校学习,但我只想上与绘图和建筑有关的手艺课,其他的课不上。”校长佩服他的自信,于是微笑说道:“年轻人,既然你小小年纪就立下大志,我是不会挡你的道的。”

后来约翰·波特曼成为了一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底特律的复兴中心、桃树大厦、波纳范切尔饭店和凯悦饭店的中庭都是由他设计的,这些著名的设计让他备受推崇。

作家爱默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使命,他的才能就是上天给他的召唤。他习惯干某些事情,也容易把某些事情做好,说不定这事是别人做不好的。一个人的抱负也会与自己的能力相当,而巅峰的高度,正和基础的高度成正比。”

约翰·波特曼通过对建筑的热爱了解了整个世界;达·芬奇通过画画知道了自己在艺术方面有独到的天赋。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且大胆地肯定自己,一直努力朝着自己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前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自己的兴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而这个时候我们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

年轻的朋友们,兴趣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如果你还处于迷惘中,那么不妨多思考一下:“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的又是什么?”当你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特点,那么不平凡的梦想就将不再遥远了。

唯有兴趣,能源源不断驱动成功

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位自己的人生,那么他的热情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便以后努力的过程非常辛苦,他也总是能够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因为唯有兴趣,能源源不断驱动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将成功者与责任、理想等字眼画上等号,因为在不少人眼中他们总是心怀梦想、敢于担当。然而当很多人选择去复制成功者的道路时,却总是因为路程艰难而最终放弃。难道成功者真的有什么过人的胆识和不服输的精神吗?当然不是,并非所有成功者一开始都具备这些心态。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呢?

事实上,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说起来津津有味,做起来其乐无穷、兴致盎然,在这种环境下,最不容易产生厌倦,也最容易获得成功。比如爱迪生,他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18个小时,在里面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宣称:“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其乐无穷。”

看来,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摒除对事物的倦怠感。如果不是自己真心喜爱而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情,那么即便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最终也只能落得东施效颦一样的结局。因为只有兴趣,才能激发人的动力,才能不断驱动人前进。

1998年夏天,李开复建议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当时他需要说服一些专家参与进来,共同开辟新天地。可是,当李开复怀着极大的热情提起要在中国做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时,很多人都毫不留情地表现出不屑,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离开微软总部而从头开始。当时有人劝他:“别回去了!回去了这件事也很难成功!”甚至有一位朋友当面对他说:“你知道为什么美国的中国人那么优秀吗?因为优秀的中国人都出来了。”大家都觉得李开复的这个理想太不实际,注定会失败。

尽管如此,李开复还是坚定地微笑着对微软副总裁里克·雷斯特说:“管他呢,我自己先去。”大家的否定没有阻碍李开复出发的脚步,在中国做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这个理想在他心里如藤蔓一般疯狂生长、蔓延。李开复明白自己正在步入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其成功与失败,将不再仅仅取决于纯粹的技术和他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而是取决于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纠葛。

当李开复屡屡遭受拒绝和打击时,都会在心底对自己说:“你是对的!”“你一定能打造出亚洲最好、世界知名的研究院!”抱着对微软中国的热爱和执着,终于,李开复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且打造出了被比尔·盖茨盛赞、世界最火的“微软中国研究院”。

李开复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微软中国,正是因为他自身的热爱。如果不是抱着一份对微软中国项目的激情,如果不是怀有心中的那份热忱,那么在如此多的艰难险阻面前,他又怎么能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灌输如此多的正能量以获得成功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是自己喜爱的工作,那么工作起来就不会总是感觉这样做事是为了换取一点薪水了,也不会总是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为生活而造的苦役一样,而是将这种过程当作一种最美妙的享受。

其实,一个人如果真正对某件事物怀着极大的兴趣,不仅能够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成就,而且还能在自己干到迷惘和苦恼时,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提供跨越障碍的能量,让自己挖掘探索的信心和意志更加坚定。

关于发展兴趣的重要性,李开复曾不止一次地对身边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改进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为什么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总是轻易产生被动情绪?为什么很多人受到一点阻碍就容易变得沮丧,停滞不前?这一切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那个能够心甘情愿为此付出一切的目标所在。

对于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李开复曾说道:“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

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我们本身拥有很高的才华,也可能因为没有动力而无法释放出所有的潜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