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记忆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ips:人脑能大量储存信息,却不能短期记忆过多

请大声朗读并有意识地记下以下随机数字:

58463215222

现在,合上书,按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将你所记下来的数字默写下来。

现在,再大声朗读并有意识地记下以下随机字母:

HMIUMWQJLLLIKKH

并使用上述方法来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假设你的短时记忆处于普通人水平,那么,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者字母,一般人至少能够回忆出5个,拥有出色记忆力的人可回忆出9个,而所有人的短时记忆范围都在7±2个之内。

这一有趣的记忆现象即神奇的“7±2效应”。这一规律是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发现的:他通过实验证实,在面对无序的字母或者数字时,被试能够回忆出的最大数量约为7个。

这一神奇的“7±2效应”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兴趣,后续研究者们使用字母、音节、字词等各类不同的材料进行类似实验后发现,所得的结果皆为“7”。

于是,在1956年,哈佛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教授发表了一篇震撼神经领域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存在限制》。在这篇文章中,米勒教授首次提出,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

不过,这些心理学家们在实验中所运用的材料都是随机、无序的,若是对熟悉的字词或者数字,短时记忆还是只能容纳“7”个吗?比如,在英文单词“r-e-l-a-t-i-o-n-s-h-i-p”中,已经有长达12个字母,若学习过英文的人在听到了这一序列后,便能很快明白这是一个单词,其意思是“关系”,并能很好地将它回忆起来。

这不是与短时记忆的“7±2效应”相背离吗?不,这恰恰是“7±2效应”神奇之处的另一种表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就拥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可以是一个组块,通过一些方法,将小组块联合后,成为熟悉的、较大的组块,反而会让人更快记住。

比如,“认知心理学”这五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就是五个组块;对于稍微懂心理学的人来说,就是“认知+心理学”两个组块;对于专业的心理学从业人员而言,它便只是一个组块——但不管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它的容量都在“7±2”范围之内。

“7±2效应”的存在,带给我们最直接的记忆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别再幻想一口吃成胖子了!短时记忆就如同一个家庭电表一般,若同时开的电器过多,便有可能将保险丝烧掉。

因此,在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与计划时,考虑到“7±2效应”的存在来合理地安排记忆任务吧!否则,你便会如电力超载一样,出现认知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