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你到底在怕什么——千奇百怪的特定对象恐惧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

不少人并不害怕缩头术或是刑具,

害怕的竟然是电梯。

人为什么会害怕

每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产生恐惧感的事或物。

英国研究人员曾调查过2000名女性,结果显示,失去亲人、被活埋、在公开场合演讲是位列前三名最让女性感到恐惧的事,而死亡仅排名第四,火排名第五。之后为蛇、高处、蜘蛛、撞车、当众受辱、弄丢照片、牙齿脱落、被他人看到裸体、变老、受穷、成为地球上最后一名幸存者、看牙医、脱发、考试不及格、老鼠等。调查对象中,50%的女性承认自己不敢抓老鼠,43%的女性不敢抓蜘蛛。除了以上事物让她们感到恐惧外,恐怖电影、鲜血、木头冰棍棒、小鸡、脚、长胡子的男人等也会让有的女人恐惧。

有的女性会毫无理由地害怕粘在口腔里的花生酱,害怕触摸泡沫塑料、羊毛衫或棉花,有人不敢洗泡泡浴,不敢踩气球,不敢踩高跷,还有的人不敢在晚上到车里取东西……

英国调查组发言人说:“调查揭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恐惧源头,例如肚脐、小船、鸽子、触碰鱼。我先前认为大家会对缩头术或是刑具感到害怕,可更多人害怕的竟然是电梯。”

心理学家认为,关于恐惧症的成因,可分为替代经历和被告知经历两大类。

替代经历也就是俗称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绝大多数的恐惧症是由于过去经历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过去被狗咬过,你就会产生对狗的恐惧症。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即便自己没有被狗咬过,也会对狗心生恐惧,因为我们看到身边有其他的人有过被狗咬的经历,由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狗产生恐惧。这种行为称为替代经历。

一个小男孩因为牙疼去看牙科。在医院治疗室外长椅上等待的时候,听到了屋里传出来嗡嗡作响的电钻声和患者撕心裂肺的号叫,小男孩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并吵闹着说从此再也不来医院看牙。

小男孩之所以感到害怕,并不是他自己的牙被拔掉,而是看到别人在治牙时所表现出来的痛苦而心生畏惧,所以这是一种替代经历。看到别人受伤的经历或是感到强烈的恐惧,都足以让自己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你旁边的人高兴时,你也会开心;身旁的人要是感到害怕,你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在恐惧症中,还有一种被称为被告知经历。

简单来说,在童年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大人叮嘱远离那些凶猛的动物,它们会咬人,让我们离它们远点,那么这种行为则称为被告知经历。

一名有严重恐蛇症的妇女,她一生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真蛇,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反复被强调在草丛中的蛇是危险的,所以为了提防蛇,在野外活动时,她总是穿着长筒靴,把衣服上下都扎得紧紧的,不留一点缝隙。后来,她即使在街道上行走的时候也穿着长筒靴,在炎热的夏天也穿着长筒靴。这种再三被警告有潜在的危险时而形成的恐惧就是被告知经历。

特定对象恐惧症

日本恐怖漫画大师伊藤润二有一部经典作品《漩涡》,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男主角的父亲非常喜欢螺旋状的图案和物体,甚至迷恋到近乎疯狂的地步。他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带螺旋形图案的,让人一看就头脑直晕。他倒茶的时候,会凝望杯子中的水涡而出神,他站在河边,会望着河水中生成的漩涡而发呆。

由于他长期地痴迷专注于螺旋状,他的两只眼睛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地向不同方向旋转。不久,传出一个震惊的消息,这个疯狂痴迷螺旋状的人竟然自杀了!他的自杀方式也令人不可思议:他躺在了一个大木盆里,把整个身体卷成了螺旋状。

男主角的母亲发现了父亲的尸体后,显然承受不了打击,并且从此开始对螺旋状表示深恶痛绝。当她看到凡是带有螺旋状的东西,都会疯狂地尖叫。例如她在做饭时看到锅里煮沸的汤形成了螺旋状,会将饭锅掀翻在地;她在树叶上看见一只蜗牛,会连同树叶一起将蜗牛踩在脚下碾成碎末。

有一次,她在洗手时忽然发现了又一个螺旋状:指纹。她无法忍受可恶的螺旋状长在自己的身体上,于是就用剪刀将所有手指上的指纹皮肤通通剪了下来。她的儿子看到如此情况,决定将她送入医院。

但是,在医院里,她仍旧没有停止自己受刺激的神经。输液瓶中液体下降时产生的漩涡,再次让她癫狂,她一把扯断了输液器,打翻了输液瓶。

后来,她在出院前,在医院的走廊里无意中发现医学人体挂图上的耳蜗,那也是螺旋状的!紧接着,她捂着脑袋疯狂地在走廊里乱窜,同时歇斯底里地大叫。

几日后的一个夜里,她也用了一种极其惊悚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把长尖刀从她的耳蜗中刺穿了过去。

这部作品中对主人公的刻画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对特定对象的恐惧。

什么是特定对象恐惧症?没有明确理由地对特定物体感到恐惧,被称为特定对象恐惧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患有一两种特定对象恐惧症,例如有的人害怕蛇,有的人害怕虫子,有的人害怕黑暗,有的人害怕锋利尖锐的物体等。

较为常见的特定对象恐惧症包括有恐高症、幽闭空间恐惧症(害怕乘坐电梯、地铁)、对身体损害的恐惧症(如血、打针、治牙)、动物恐惧症(害怕狗、蛇、老鼠和昆虫等)。除此之外,还有暗处恐惧(害怕黑暗、黑夜)、气流恐惧(害怕龙卷风、台风)、穿行恐惧(害怕穿过马路)、尖锋恐惧(害怕针、刀等)、灰尘恐惧、切割恐惧(害怕被割破或抓破的伤口)、男性恐惧(有的女人害怕男人,或害怕与男人发生性关系)、无限恐惧(害怕巨大的物体)、接触恐惧(害怕身体接触、被触摸)、废墟恐惧(害怕废墟)……

有一个成年男子特别怕切黄瓜,只要看见有人在清洗黄瓜,然后把黄瓜一片片地切开,他就情不自禁地紧张、害怕,浑身哆嗦。

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他小时候,有一次伸手向妈妈要黄瓜吃。因为厨房里很忙,其中一位正切黄瓜的厨师吓唬他:“别闹,再闹就把你的‘小鸡鸡’割下来。”正巧一段黄瓜被切断,吓得他大喊:“我不要黄瓜了!”

可见,在潜意识里有关性的秘密中,“黄瓜”被用来作为男子生殖器官的象征物。

恐惧症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和生活功能,一般患有特定对象恐惧症的患者往往会采取躲避的方式,减少自己的恐惧感。例如,恐高症患者尽量少登高、少到高层建筑上去。

特定对象恐惧症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患病的女性多于男性。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对特定对象恐惧症做过一项实验。他抱来一个3岁的幼儿,然后在他的身边放上一只兔子,来测试一下幼儿是否害怕。可谁知小家伙非常勇敢,一手抓起兔子耳朵使劲一抡,可怜的兔子就被抛到2米开外。随后,华生又拿来一只小猫。和兔子一样,小猫也惨遭同样的命运,被幼儿抓住尾巴倒提起来甩了出去。幼儿竟然不怕活的小动物?真是无知者无畏。

可是,当华生改变了一种测试方法后,情况就不同了。这一次,他不再用动物来考察幼儿,而是用一个小锤不断地敲打钢条,发出刺耳的噪声。结果是,幼儿听到这噪声忽然愣了一会儿,紧接着不安地大哭起来。

然后,华生又在幼儿身边放上一只兔子或小猫,并且一边用小锤敲打钢条。当这种噪声和兔子或小猫同时出现多次后,幼儿即使不听到噪声只看到兔子或小猫,也会非常不安地大哭。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

婴儿+兔子(小猫)——不害怕

婴儿+噪声——害怕

婴儿+兔子(小猫)+噪声——害怕

反复作用后去掉噪声结果:

婴儿+兔子(小猫)——害怕

同时这也让我们想到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经过反复实验后,即使婴儿长大,也很难在心里消除曾经被测试的恐惧情景。他不但对兔子或小猫感到害怕,所有带毛的动物和毛皮物品都会让他感到恐惧。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泛化。

关于泛化,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一个幼儿不小心被自家的炉门烫伤了手指,当他再一次从炉门前经过时会远远地绕着走,并且此后看见所有形状像炉门的物体,都会避而远之。

由此可知,特定对象恐惧症与条件反射原理密切相关。条件反射能形成恐惧,但条件反射需要在多次的强化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只面对一次恐惧的刺激,那建立条件反射就是无效的。所以,只有害怕的经历本身这一因素是并不会产生恐惧的,只有再面对一次恐惧的刺激(例如害怕以后再去治牙,或者害怕再遇到蛇),作为条件反射形成中所需要的多次反复的刺激,才能促成恐惧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也就是让人变成从不恐惧到恐惧。

场所恐惧症

有的人当进入一些特殊环境时会不由自主产生恐惧感。包括空旷的广场、拥挤的公共场所、封闭的环境等,如球场、商店、剧场、公路、电梯、公共汽车、火车等。这被称为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只要一处于恐惧环境之中,就出现害怕出事的感觉,不由自主想逃避,如若不能实现,就会心慌心跳、呼吸急促、出冷汗、头脑混乱、手足颤抖、肌肉抽动,甚至昏厥。但一经离开恐惧环境,即可恢复正常。

K先生已人到中年,但不管到哪里都需要太太做伴,甚至连上厕所也要叫上他的太太陪同一起去。在旁人看来,他们如胶似漆,可事实上其中的难言之隐只有他们夫妻自己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K先生患有场所恐惧症!

有一次,K先生单独一个人在经过康科德广场时,忽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惶,并伴有呼吸加快、浑身出汗、双腿发软、口干舌燥等症状。他觉得自己好像就要窒息了。面对着空旷的广场,他觉得没有尽头,并且感到进退两难。后来,他鼓足勇气,在全身冷汗淋漓下,闭着眼睛一口气冲过了广场,到达了广场的另一边。此后,他才渐渐地放松下来,恢复正常状态,继续赶路。

但从那一天起,他对康科德广场就莫名地心生畏惧,凡是要经过广场的路线,他都会选择避开或绕行,哪怕路程会远一点。

后来又有一次,他有事要穿过英华利德桥,当时也是独自一人,谁知和上次一样,他又开始惊惶起来,浑身难受。好不容易穿过了桥,又在一条狭长而幽深的街道路口发起怵来,此时他已经两腿迈不开步了,心跳加快,汗如雨下。

到最后,每当他要经过一个空旷的地方时,就会表现出严重的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反应。所以,他发誓,从此与所有的广场绝缘。

K先生的一个女学生来到家中拜访,在拜访之后出于礼貌他将那女孩护送回家。但是女孩平安到家了,他自己却回不来了。他的太太在家里等了几小时还不见他回来,于是就出去寻找。结果她在英华利德桥的一端,看到她的丈夫K先生正孤零零地蹲在桥的另一端,全身哆嗦,不停地打战。他不敢穿越英华利德桥,他对这座桥充满了恐惧!

无奈之下,在太太的牵引下,夫妻二人才穿过了桥回家。

从此,无论到哪儿,K先生都由太太牵引着。尤其是不得不经过广场和桥时,他的太太会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带着他快速地穿越,回到让他感到不再恐惧的安全地带。

故事里的K先生显然患上了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最常见的有幽闭空间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

我们先来做一个有关广场恐惧症和幽闭空间恐惧症的小测验。

这是一个5岁小女孩的梦:小女孩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走着,但就在女孩采摘开在路旁的蒲公英时,母亲却越走越远。女孩急急忙忙想追上母亲,但不知道为什么双脚却不听使唤。于是女孩大声喊叫“妈妈!”请问你认为在梦中的这位母亲会有什么反应呢?

A.没注意到小女孩的叫声,继续越走越远

B.立刻回头,跑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她的头

C.停下脚步,并回头向小女孩挥手,示意她“快点过来”

分析:

选A,倾向广场恐惧症。在潜意识里对“分离”感到不安。或许你的幼年有阴影,导致对于离开心爱的东西时会感到恐惧。由于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独,因此,一旦置身于空旷的地方,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和不安。相信只要找到一位能够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心的恋人,应该就不会再对广场感到恐惧。

选B,有幽闭空间恐惧症的倾向。此答案显示你在幼年时期受到母亲过分的保护,但相对地,却丧失了主体性。因此,你心理上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亲控制。此种窒息感便以密室恐惧的形态出现。建议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以取回自己的主体性。

选C,属于正常。和母亲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表示从幼年期开始便和双亲之间维持着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至少你对空间不会感到恐惧。

幽闭空间恐惧症属于恐惧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指一种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心理疾病,如在电梯里会出现恐惧,在车厢、飞机中出现恐惧心理等。还有的人不敢单独在一个密闭房间里,害怕到地下室、深层空间,害怕地窖、井等。

幽闭空间恐惧症患者明知自己的恐惧与焦虑是过分的、没有必要的、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控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内心有痛苦感。恐惧发作时往往伴随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幽闭空间恐惧症患者会在封闭的空间中产生恐慌,会因为无法逃离这样的情况而感到恐惧,甚至会在室内场馆、戏院或电梯中感到呼吸困难。治疗幽闭空间恐惧症可以采取心理疗法,或采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加以治疗。

广场恐惧症是指怕到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的地方,如商场购物。空旷的场所有运动场、广场等。广场恐惧症患者置身于这种环境,通常会引发恐慌症状。因此,广场恐惧症患者通常待在家里面,外出则感到困难。他们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会感到极端恐惧,因为他们觉得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令人感到尴尬。

在有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对“广场”的焦虑。但在有人陪伴时,患者的恐惧可以减轻或消失。广场恐惧症常以自发性惊恐发作开始,然后产生焦虑和回避行为。

治治你的恐惧症——系统脱敏疗法

作家毕淑敏有一篇著名的作品《青虫之爱》,其中有一段这样的细节描写:

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种类的虫子都怕。披着蓑衣般茸毛的洋辣子,不害羞地裸着体的吊死鬼,一视同仁地怕。甚至连雨后的蚯蚓,也怕……

女友说,后来有人要给我治,说是用“逐步脱敏”的办法。例如先让我看虫子的画片,然后再隔着玻璃观察虫子,最后直接注视虫子……原来你是这样被治好的啊!我恍然大悟道。

嗨!我根本就没用这个法子。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头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第二个反应是想声嘶力竭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了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当年我的妈妈,正是用这个办法,让我从小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

不行,我要用我的爱将这铁环砸断。我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倒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bye……”

系统脱敏疗法指在条件反射和肌肉放松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交互抑制原理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和焦虑症。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采取三个步骤:放松训练、建构恐惧等级图及系统脱敏。

第一步:放松训练

适宜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然后想象自己正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静坐在湖边或者漫步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使内心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

然后医师会用轻柔、愉快平稳的声调引导患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

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反复练习。

第二步:建构恐惧等级图

把让自己恐惧的事件或情境按恐惧程度排序,从最小恐惧到最大恐惧。然后给每个恐惧程度定一个分数,例如最小的是10分,最大的是100分。10分代表低度恐惧,100分代表高度恐惧。然后再把其间恐惧的程度依次划分层次,各级间要分布均匀,这就构成了阶梯式恐惧等级图。

在制定过程中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和回忆各种能让自己产生恐惧的画面,要具体清晰,并且能置身其中引起情绪的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让一个天生怕蛇的人构建一个阶梯式恐惧等级图:

第五阶:到有蛇的环境中(50分)

第四阶:触到蛇(40分)

第三阶:看到蛇(30分)

第二阶:听到蛇(20分)

第一阶:想到蛇(10分)

第三步:系统脱敏

下面开始系统脱敏疗法。

首先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感受到恐惧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然后体验一下自身的感受,如果觉得不适,就需要再来一遍。如此重复数次,直到想象的那个曾令你恐惧的事物不再让你感到恐惧为止,此为一级脱敏。

以上面例子分析,从第一阶开始:想到蛇。有的人一想到蛇就会表现出紧张、出汗、身体发抖等症状,当这些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后,患者停止想象,放松。然后,再重新“想到蛇”,进行多次反复,直到患者对“想到蛇”表现出淡定,进行多次反复,直到患者对“想到蛇”表现出淡定,就可以进入第二阶:听到蛇。

进行多次反复,直到患者对“想到蛇”表现得很淡定,就可以进入第二阶:听到蛇。

上面第一阶“想到蛇”过关之后,就进入“听到蛇”阶段。这时开始想象等级更高的恐惧事件或情境,方法如第一阶。直到想象的那个曾令你恐惧的事物不再让你感到恐惧为止,此为二级脱敏。

有的人会谈蛇色变,那么就依据同样的方法,直到训练得不再害怕“听到蛇”。

直到想象最高级的恐惧事件或情境,也就是阶梯恐惧等级图的最上面一级。按同样的方法进行,等到所有等级的恐惧事物和情境都被克服,也就是特定对象恐惧症的痊愈时刻。

到这时,特定对象恐惧症患者就会对恐惧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对任何曾感到恐惧的事物和情境都不再“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