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较劲儿
一直以来,我都很困惑——为什么计算机系人要在数学物理上费这么大工夫。
高中时,作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员,我收获了很多荣誉——NOIP全国联赛每次都是一等奖,更是拿到过满分;高一就进入了省队;高二拿到了NOI全国决赛的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在清华夏令营中拿下全国第一。这一切看起来非常适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可大一的我,却被数学物理弄得很狼狈。
作为一名信息学竞赛生,一直以来,我都会去钻研、学习很多计算机相关的知识。高中的我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就是各种奇才、各种牛人高手云集的地方,大家会没日没夜地讨论一些计算机领域的热点知识,或是偏门的路子。谁知道,入学之后才发现,我真是想得太多了。大一的课程里只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和专业相关的编程课,还有“计算机科学导论”可以算是和计算机直接相关,但其他课程确实和计算机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我们系的课程设置对数学物理可谓是相当看重——线性代数上下、离散数学上下、微积分上下、大学物理上下、复变函数……一下子我就傻了眼,为什么计算机系会学这么多数学物理?
竞赛生在高中时期对竞赛学科的投入精力相当大,相对来说对文化课的投入就会比较少,所以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数学物理这些学科上会比高考考上清华的同学落后不少。当时的我,觉得数学物理虽然对计算机来说很重要,但也没重要到这种程度。结果在别人认真听课、努力刷题的时候,我在计算机工程上下工夫,在各种项目中吸取经验。
直到有一天,期中考试来了,对轻视课程的我狠狠地甩了一耳光。
当时的我,在考试前夕把微积分书看了一遍,对书上的定理公式都理解了,例题也能很顺利地弄懂,就信心满满地去应试了。结果到了考场上,虽然每一章的内容本身不难,但半学期的内容集中到了一张试卷上,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交织,一下子就让我傻了眼。最明显的是,在一些诸如填空题、简答题的问题上,别的同学平时下了苦功刷题,遇到相关知识点直接套结论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而我则要根据自己记住的公式定理一板一眼地推导,相比起来就多耗费不少时间。而且由于平时没有这种训练,对知识网的组织不是特别牢靠,在推导思考的时候也要耗费不少精力。整体考下来,虽然知识点是会的,但有时间限制,自然就有的题做不完。平时练得少,思考就不能深入,难的也做不出来。于是我的第一次微积分考试,顺理成章地考了一个很低的分数。
自此以后,我意识到数学物理课程会把我在专业课上的优势消磨殆尽,我对它们也就开始重视起来。于是,我减少对一些课外项目的投入,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数学物理的学习上。但无奈,由于先前基础没有打牢,而越到课程末尾,讲师的授课进度就越快,加上堆积如山的作业,后来虽然很艰辛地追赶上来,但始终不能自如地融会贯通。这也成为我大一学年的一大缺憾,甚至影响到了一些后续的课程。
现在回头看,其实大一的这段挫败还是对我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我一直觉得,计算机人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好就够了,数学物理学得差不多够用就行,所以在数学物理上投入得就比较少。但其实正如我们辅导员所说,大一让我们学习数学物理并不是说真的希望我们去学会它们,而是让我们锻炼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的能力,由此训练我们的学习方法。不要因为这个东西你不喜欢,你就不去努力。在这个大环境中,我们无力改变要学习数学物理这个事实,所以就只能尽全力去适应这个环境。
永远不要认为现在你所学的都是些用处不大的东西。先踏踏实实地汲取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有一天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候,你所学的总会有派上用场的一天。与其埋怨生活,还不如调整心态,以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去迎接迎面而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