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青春
从伦敦回国后,林家父女来到了上海,与林长民私交甚好的梁启超便派人将他们接回北京。林徽因回到培华女中继续学业,正当生活渐渐回归正常的轨迹时,她也迎来了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情。
早在林长民带女儿游历欧洲之前,他与挚友梁启超两人心照不宣地希望彼此的儿女能够喜结良缘,虽然还未订下婚约,但两家开始暗中助力撮合。1919年的一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的梁思成,便对这个美丽得让人眼前一亮的姑娘,有了极好的印象。
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生于1901年4月20日,比林徽因大3岁。父辈过从甚密,两人年龄相当,又都聪明多才,梁思成和林徽因相爱,也是自然之事了。不过,两人的感情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梁思成的母亲和姐姐梁思顺不看好林徽因,然而她们的反对,最终没能阻止两人在一起。
1923年5月7日,北京学生举行了“国耻日”游行。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驾着摩托车一路追赶游行的队伍。不料在一个路口,梁思成被当时一位政府高官的小汽车撞倒,腿部骨折,伤势严重,并且延误了治疗,留下的腿伤伴随了梁思成一生。
一场车祸,给梁思成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却又让他与林徽因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得知梁思成出事后,林徽因立刻赶往医院,此后每天下午都来悉心照顾。
当时天气酷热,难免汗流浃背,而梁思成一出汗,林徽因就会帮他擦去。帮恋人擦汗这个行为在林徽因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她思想新派开明,况且梁思成有伤在身,她也不忍心看他费力地自己行动。然而,这个举动到了梁思成那思想旧派的母亲眼里,就该另当别论了。在梁母的观念中,男女授受不亲,林徽因的行为实在是叫她反感,于是更加反对两人的婚事。好在梁启超认定林徽因这个儿媳妇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坚定,一家之主毕竟是他,母亲再不愿意,也不能真正起到阻碍作用。
梁思成的腿伤渐渐恢复,林徽因也从培华女中毕业,这时,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开始访华。作为中国诗坛代表人之一的徐志摩也回国了,他专程去上海将泰戈尔接到北京,并担任其翻译。
由于林长民是泰戈尔访华之行的主事人之一,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这样一来,自然少不了与徐志摩接触。已经知道林徽因正在与梁思成交往的徐志摩,没有因为名花有主而气馁,毕竟两人还未成婚,他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徐志摩就是抱着再争取一下的心态,几次三番试图接近林徽因。而林徽因抱着的又是另外一种心态。尽管她脾气不算很好,可并不是一个决绝的人,交往不成,大家仍是朋友,不必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徐志摩的刻意接近,她在保持适当距离和分寸的前提下,没有完全拒绝。
敏感细腻的文豪泰戈尔,捕捉到了林徽因、徐志摩和梁思成三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在他离开前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小诗赠与林徽因: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林、徐、梁三人,到底谁是“天空”“大地”“微风”,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我看来,向往着辽阔的远方和无尽的自由的徐志摩,是“天空”,而这片天空,爱上了如碧绿的大地般清新美丽、朝气蓬勃的林徽因。梁思成是横隔在两人中间的“微风”,他能实实在在地触碰并拥有着林徽因,而徐志摩却永远不能。可是,为何“微风”会叹息?林徽因不够决绝,徐志摩便不愿彻底放弃,梁思成似乎要永远面对这样一个似远非近的情敌,怎能不叹息!
1924年5月20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离开北平前往太原,站台上许多人为他们送别,当然也包括林徽因和梁思成这一对赴美留学的情侣。徐志摩知道,此番离别,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心生感慨之下写了一封信给林徽因:
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遗憾的是,这封没有写完的情书收藏在泰戈尔的英文秘书恩厚之手里,并没有寄给林徽因。徐志摩的感情,来得太快、太热、太不顾一切,一向理智谨慎的林徽因,未必从来没被打动过,然而因为感动做出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徐志摩做知音尚可,做丈夫,她信不过。
1924年9月,林徽因与梁思成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求学。梁思成在美术学院顺利地读上了建筑系,林徽因则因建筑系不收女生,只得选择美术系。不过她早就立志要攻读建筑专业,所以选修的都是建筑系课程。
梁、林二人在美国有了较多时间的单独相处,大方开朗的林徽因善于交际,梁思成则较为保守内敛,两人的性格差异逐渐清晰显现。除此以外,入学未满一个月,梁思成收到姐姐梁思顺寄来的家信,信中告知了梁母已是乳腺癌晚期的噩耗,并直言母亲至死也不可能接受林徽因。
爱情受到考验,接下来的打击更是让林徽因难以接受。梁母病逝后,林家也陷入了危难,1925年年底,林长民因反奉遇难,时年四十九岁。影响着林徽因的成长并与她有着深厚感情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深受打击的林徽因,一度想要弃学回国。
所幸梁启超作为林徽因父亲的生前挚友,不忍看着朋友的女儿和自己中意的儿媳就这样中断学业,于是主动承担起了她在美国的所有经费。梁启超写信给儿子:
这种消息,谅来瞒不过徽因……我和林叔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的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她目前的困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她……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尽管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因肾病住进了医院,仍是处处为林徽因考虑。“林叔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他与林长民一生真挚的友情。
父亲走后,林徽因性情有了巨大的转变。当时正在美国的胡适说她“老成了好些”,林徽因回复道:“有价值的经验都是苦痛换来的,我是会悟了。我从青年的理想主义,走到了成年的现实主义。我一点点改掉了在北京被惯坏的毛病。做人便这样做罢,也未尝不是好处。”
失去,总是能够让人成长。越惨痛的失去,便会让人成长得越迅速。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婚礼结束后,夫妻二人开始了欧洲古建筑考察之旅。同年,从巴黎回国后,两人去往东北大学,组建并任教于建筑系。
1929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第一个女儿来到世上。为纪念已逝的梁启超,他们为女儿取名为梁再冰(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东北寒冷的天气,致使幼年时患过肺病的林徽因旧病复发,她无奈先行回到北平。不久,梁思成受邀于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也返回北平。
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等诗作以及短篇小说《窘》。她的才气不仅在建筑学上充分体现,文学上也十分突出,然而关于这个才华横溢的女人,更为人熟知的是她的情史与绯闻。
当时正在北大教书的徐志摩,是最常来看望她的人。此时徐志摩已经和陆小曼结为夫妇,由于他频繁看望林徽因,传出了多种绯闻。我认为,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多年,曾经的关系如此特殊,而到了这一阶段,两人的关系已经变成了知己。徐志摩的确忘不了林徽因,前期是因为爱情,但后来,这份求而不得的爱情渐渐散去,他的爱,都给了陆小曼,否则不会这样拼命地满足她物质上欲求不满的虚荣心。对于林徽因,他敬重、关心、体贴,不过是因为她这样的女子,她这样的朋友,值得他这样做。
得不到就意味着不会失去。爱情让人流泪,友情帮人擦泪,少一个让自己流泪的人,多一个帮自己擦泪的人,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林徽因自重自爱,但并不自私。
她当他是一生的挚友,然而他宿命般的悲剧,却又仿佛是因她而起。
1931年,徐志摩与许多朋友,都受邀参加11月20日林徽因在协和大礼堂举办的讲座。就在讲座举行的前一天,徐志摩在南京搭乘的那架飞机,因大雾在山东济南出事,不幸罹难。
在梁思成从北京赶往山东之前,林徽因为徐志摩亲手做了一个小花圈,并嘱咐梁思成捡回一块飞机的残片。这块小残片,后来一直被她挂在卧室的正中央墙上,直到她离开人世,整整挂了二十四年。或许,这是她对他唯一的念想,这念想里,包含着对他的惋惜、愧疚,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总是被世俗歪曲理解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