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低调谦卑——从未觉得自己了不起(2)
关于自我改造,任正非还曾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拿老鹰进行形象地举例。任正非说,最长寿的鸟类动物是老鹰,老鹰到了40岁,喙就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厚,爪子变得越来越迟钝,身上的羽毛积得越来越厚,飞行起来越来越笨重。老鹰有两个选择,选择之一就是等死,第二个就是挑战自我。老鹰在自我战胜这个问题上比我们人类,第一聪明,第二意志坚定。当40岁到来时,老鹰就开始很艰难地飞行到某一处布满岩石的山区,然后把喙在岩石上来回磕打,最终把自己的喙打掉。过了一段时间,新长的喙稍微硬了一点儿,又用喙一点一点地把爪子上的指甲拔掉,再一点一点地把身上的很多羽毛拔掉,这时候的老鹰变得极其衰弱,但是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批判,带来的是150天之后老鹰的重生。所以,接着它还可以活30岁。老鹰尚且如此,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自我批判、自我挑战,在痛苦中自我更新呢?在老鹰自我改造的这一点上,华为人一定要学习。
自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联想、华为、苹果等世界级企业其实都曾经历过很大的波折,都曾经历过生死磨难,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起死回生?就在于企业家具有老鹰般自我改造的勇气和毅力。
2001年李一男从华为出走自立门户,一下子拉走了华为将近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骨干。华为2002年出现业绩下滑,任正非也在那时得了抑郁症,偏偏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又非常不幸地出了车祸,可谓真正的内外交困!但任正非敢于自我批判,敢于进一步变革,敢于与思科叫板、掰手腕。2003年,华为终于走出困境。
现实中,很多人一致认为,遇到危难关头能够绝地反击的企业家很多,但是真正在企业发展最顺利的时候,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自我变革的企业家就太少了。真正伟大的企业家绝不是活不下去的时候绝地反击、绝处逢生,他那种变革创新、危机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发展越好的时候,危机意识就越强。不难发现,在企业发展最顺利的时候,自我改造最难,但改造起来的成本却是最低的时候,正如IBM前CEO彭明盛所言:改造当趁好时光。
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东西虽然我们认识到了,却做不到;缺点找到了,却改不了;面子丢掉了,处于被动,扭转不了局面;已经知道了人生旅途的航向,又不按航向去走;知道如何去干,却没有走出第一步的勇气……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地去改造与调整。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必将越陷越深。如果改造已到了迫不及待、不可再等的地步,不去加速调整,自身的成就不会上升,只会下降。
“大学生创业就得自我蹂躏,从改造自己开始。”这是著名企业家冯仑近日在与90后大学生们“谈点儿理想”时发表的创业观。
冯仑说,人一生有三件事根本算不清楚:第一,算不清楚自己挣了多少钱;第二,算不准自己有多少幸福;第三,更算不清楚自己会以何种方式、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死去。要琢磨如何才能按着自己的价值观,追求想要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而创业最重要的则是学会蹂躏、摧残和管理自己,要从最底层做起,小买卖未必不能成长为大买卖;从改造自己开始,从而达到改变生意,最终改变一个小环境,如果你再有一点野心,就可以改变世界。
一个人,要想当好千万人的先行向导,就要在千万人面前树立起一个好形象;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以改造调整为基础;要想不断前进,就要努力去改造自己,用全新的意识使自己脱胎换骨,为人民、为社会再树楷模,再展雄风。
4.至诚守信
1994年,任正非在《致新员工书》中写道:“华为多年来铸就的成就只有两个字——诚信,诚信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文化是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这种诚信的价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乃是企业的立命之本,一个没有诚信,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最终会被消费者抛弃。
任正非认为“诚信”包括了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在与人交往时,华为服务是面向人的,而不是面向设备的,因此在工作中永远不能抛开对人的因素的考虑。首先,要以诚待人,和客户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诚信的建立,是华为有效开展工作所必需的前提。因为工作的缘故,华为员工经常和客户维护人员接触,只要华为人尽职尽责地工作,他们都会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时间长了他们会认同华为人的工作态度,会觉得华为是可以信赖的企业。
在和客户交往时,华为很注重信守承诺,无论事情本身大小,承诺的事情都会按时实现,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实现,也一定会进行详细地解释。对此,任正非打了一个比方。比如在协调会上说第二天8点开始验收测试,结果我们迟到了5分钟,虽然仅仅迟到了几分钟,但在客户的眼中我们就成了不守信用的人。要从根本上重视承诺,不要随意承诺,承诺前仔细想一下,我们将要做的承诺的含义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是否办得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
而技术上的诚信主要体现在现场服务过程中。华为人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处理故障后,如何向用户汇报故障原因?任正非觉得一定要让客户知道公司对此采取的措施和计划,一定要抱着“比用户还要着急”的态度,并且华为公司正在努力地做很多工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也一定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任正非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华为必须以此来取得更多技术上的诚信。运营商对设备供应商要求的提高,具体到每一次现场维修、每一个工程中,就是对华为个人要求的提高。因此新形势下提高客户满意度,从华为个人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人,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务实为本,以诚信为目的,这样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客户满意。
联想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柳传志在一次访谈中曾回忆说:“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那时候联想还在做代理,当时卖过一个服务器给一个客户,结果那个服务器是个坏的,人家找上门来要退货,但是当时联想的身份实际上只是境内代理,也就是俗称的‘二道贩子’,要到境外去找代理的时候,我们根本出不了境,所以就没法赔,后来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后来有一次在西安的一个展览会上,正好用这个服务器的人也在。那时候大概是90年代中期了,联想已经有一定规模了,人家就说联想曾经怎么怎么样。我们在那里主持工作的副总听说后,立刻找到人家,主动去赔钱。虽然当年人家受到了损失,人也换了,但毕竟是我们的一番心意吧。”
柳传志坦言,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各种问题。“其实当时由于我们体制上也不够健全,各个城市的子公司、分公司本身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统一管理,财务系统也不是很健全,所以年年都有人犯规,那十年我们有10个同事被送进了司法机关,判了刑,说明一个企业本身是有一个发展相对混乱的过程,但是最起码高层领导在诚实守信方面还是要有意愿做好。”
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在古代早就有过许多论述,如“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从现代意义上看,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一种用来评价人的基本尺度,而且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黄金原则。企业诚信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以信取人。马云就曾说:“商道的根本在于诚信的积累,我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信任。”
对于创业的初衷,马云在和创业者分享阿里巴巴10周年的感悟时说:“创业是为了什么?在阿里10周年的时候,我意识到商道的根本在于诚信的积累,我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信任,获得社会、客户、员工、股东对我的信任。”
马云表示,获取这些信任非常难。所以他告诉每一个创业者:“从第一天起珍惜你的每一个客户、珍惜每一个加入你的团队的员工、珍惜所有的股东,因为有了他们对你的信任,你才会越走越远。”
马云认为做企业就应该要诚信,做企业就应该要有使命和价值观,否则没必要那么辛苦。“跟创业者、小企业时间做得越长,越明白创业者不容易,诚信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变成钱的。”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于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向IBM虚心学习企业管理
1997年,任正非率领华为公司的高管层访问了美国,在看到美国企业井井有条的管理后,任正非经过深思熟虑亲手执笔写下了《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并决心从今往后要向IBM学习。任正非在文章中写道:“决心要穿一双美国鞋,那我们就不能摇摆,如果我们今天摇摆这样明天摇摆那样,我们将会一事无成。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向IBM学习,集中精力向IBM学习不摇摆,好好学习,学明白了华为会走得更远,靠自己去创新,自己去悟,是悟不出大道理的。”
1997年12月,西方快要过圣诞节的时候,任正非率领华为的考察团匆匆忙忙地访问了美国的几家知名企业。当时,美国的大街小巷已经在准备过圣诞了,而任正非打算考察的这些大公司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还都在等待他们,对于任正非一行人的到来,给予了热情真诚的接待,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管理,任正非觉得此行自己得到了许多收获。
在参观IBM公司的时候,IBM的副总裁送了任正非一本书。IBM副总裁当时说:“这本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的,对大项目的管理非常有道理,有空的话你可以看看。”任正非非常有礼貌地用双手接了过来,并在离开IBM之后认真地通读了那本书,后来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刘仲黎在访问华为公司时,任正非很郑重地又把这本书送给了他,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华为的考察团在IBM听了整整一天管理介绍,任正非以及部分高管都对IBM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于IBM的管理也十分欣赏。
任正非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当时任正非已经53岁,可奇怪的是,一天走下来任正非不但不觉得累,反而精气神十足,对于IBM接待人员的讲解,任正非听得津津有味。
圣诞节那天,这支来自华为的考察团队依旧没有离开,当天的美国处处闪耀着迷人的彩灯,而任正非他们却将自己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点燃壁炉,开了一个分析会,疯狂消化着他们此行访问的笔记、见闻。这项工作他们整整持续了三天,最后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从那时起,任正非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向西方先进的公司学习管理经验,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华为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回国后,任正非以军人的作风在第一次会议上直截了当地说:“IBM的管理也许不是全世界最好的,我们员工也有可能冒出来一些超过IBM的人物,但是我只要IBM。高于IBM的把头砍掉,低于IBM的把腿砍掉。只有谦虚、认真、扎实、开放地向IBM学习,这个变革才能成功。”
任正非在会议上说:“IBM作为‘巨无霸’一直处于优越的产业地位,由于个人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严重地打击了它赖以生存的大型机市场。他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起死回生’,足以看出这套管理方法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IBM处在盈利的顶峰,IBM的股票市值超过西德股票之和,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盈利最大的公司。
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IBM出现的冗员、官僚主义问题使之发展困难重重。在IBM公司,聪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产品线又多又长,但集中不了投资优势;又以年度做计划,反应速度不快。管理的混乱,几乎令IBM解体。正因如此,IBM总裁才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在1992年开始大裁员,从41万人裁到26万人,付出超过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IBM历时5年裁减了15万职工,其中因裁员方法不当,也裁掉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公司销售额却增长了100亿,达750亿美元,股票市值不但没因内部改革降低,反而增长了4倍。
或许正是IBM“浴火重生”的经历吸引了任正非,使得后者下定决心,也对自己的公司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改革。
在当时的任正非看来,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少。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因此,任正非在1998年带领华为上下几万人,走上了一条声势浩大的改革之路。
任正非说:“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
时光荏苒,在华为学习IBM的第十个年头里,也就是2007年,任正非在公司IFS项目汇报会上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任正非回忆说:“还记得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提出花费巨资跟IBM学习管理经验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有一些人当面指责我,说我这是在浪费钱,然而十年过去了,随着华为的业绩越来越好,很多人又告诉我说,我当年选择跟IBM学习管理是正确的。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华为学习IBM的管理方法,在业内一直以来都不是秘密,任正非甚至在2013年时还对法国记者说:“我不认识韦尔奇,我的老师是IBM,韦尔奇是多元化,我们公司不提倡多元化。IBM教我们爬树,我们爬到树上摘了苹果。”华为学习IBM转型变革之路,值得同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