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创意外衣,传播多么容易
创意,就是美丽的包装
形象就是营销力,包装成了必需品。物也好,人也好,一件好包装,绝对可以化平淡为神奇,让人对此刮目相看。在广告中,创意,就是为你的“信息”穿上一件外衣,用这个美丽动人的新包装,来增强“信息”的诱惑力,让它更轻易地为人所接受、领会,至少不被讨厌。
创意,不能只有美丽的包装
广告传播的最终意图,肯定是要影响受众。而这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创意的力量。作为创意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得到新的意念,然后通过语言符号(文案)和非语言符号(图像),将这一意念转化成可以直面受众的广告作品。
一个伟大的创意,让人震惊、兴奋或者开心,它可以弥补设计糟糕或者图片低劣造成的缺陷。相反,一个蹩脚的创意,再多的艺术修饰也无法拯救它。
创意指挥文案,也不妨文案诱导创意
从理论上讲,肯定是广告创意在先,文案写作在后。因为,创意是文案写作的根据,而文案只是表现、深化创意的一个手段。有了“创意”这个魂,所有的语言文字才活了起来,你就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至于胡言乱语。
但是,在实际发想中,两者完全可以互相“反串”。我有过很多次经验,都是先出来一个“文字”元素,然后根据它的特点,去发想出一把“创意大伞”(创意主题),再去考虑还有什么例子可以被收罗到这把“大伞”之中。(见案例:摩托罗拉“Walkie Talkie”对讲机)
同理,画面与创意的关系也是如此。一个创意的形成,有时可以由文字开始,有时可以由画面开始。但最终,两者殊途同归、珠联璧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广告作品。
摩托罗拉“Walkie Talkie”对讲机
广告口号“喊什么喊”,意思是“对讲机不受网络限制,你可以用它轻松交流、想说就说”。最初,我只是随意地想到鲁迅的名著《呐喊》,似乎能带到一点产品功能。后来发现,如果从品牌角度上来讲,Walkie Talkie代表着全新的沟通工具,它的目标群体指向年轻人——他们拒绝约束、渴望自由表达,却苦于没有机会。那么,能否借这台时髦的对讲机之口,来颠覆一下传统的思维定式呢?于是,好莱坞老片《惊声尖叫》(Scream),被我收入这把“创意大伞”之中。当然,还可以包括“盖叫天”(著名京剧武生)、《有话好好说》(张艺谋电影)等各种反差强烈的元素。沿着这条思路,你还能想到更多吗?
Walkie Talkie广告“惊声尖叫”篇
Walkie Talkie广告“呐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