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名不当罪,便添油加醋
中国有句古话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确实是古时很常见的政治手段。更有甚之的是凭空捏造罪名,添油加醋,落井下石。这里说到这些阴狠的手段,不是让大家去学,而是要在现实中谨慎防范,避免成为被害之人。秦时李斯就是这样一个手段“不俗”的政治人物。
战国末期的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现存的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
韩非是韩国公子,天生口吃,因此与别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但是他擅长写文章,对人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卿门下最优秀的门生。
韩国当时日渐衰败,常受到他国侵略,领土愈来愈狭小。韩非屡次向韩王提出建议,要求打破现状。韩王不喜欢口吃的韩非,根本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
韩非愤而著书,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书,即所谓的《韩非子》。韩非是天生的说服家,但一直没有能够发挥他的才能。韩非受到韩王的疏远,认为韩国的前途渺茫。他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将来称霸天下者非秦莫属。
水工郑国被派遣到秦国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本是韩非的策略,但后来郑国叛变,巴结秦王,使秦国集中兵力攻击韩国。
郑国在进入秦国时,曾将韩非的书献给秦王,这就是《孤愤》、《五蠹》二书。
秦王读后感叹地说:“多么出色的一本书,若能与韩非见一面,死而无憾!”
秦王并不认识韩非这个人,便向李斯打听。
“韩非是与我同门的韩国人。”客卿李斯惶恐地对秦王说。
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同是荀子的门下,但成绩却不及韩非,后投效秦国,是吕不韦的食客之一,因此能够成为秦王的幕僚。
秦王立即派遣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一面。秦王指名要见韩非,韩王心乱如麻。心想:虽然韩非看来很不起眼,秦王却想招揽他,或许他真的是一个人才。如果真是人才,实在舍不得出让。而且韩非一直受到自己的冷落,不知会在敌国做出什么对韩国不利的事,因此而深感不安。但是对于秦国的要求他又不能拒绝。
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上书,建议打破六国合纵的盟约,阐述了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韩非留在秦国,准备日后予以重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风头正旺的李斯怎能允许别人跟他争名夺利!李斯与韩非,就此产生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则岌岌可危。
常言道:无毒不丈夫。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韩非。日久,秦王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对秦王说:“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并附带去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甚为不满,决定将你放逐,当然也不会让你就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
韩非刚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时为公元前233年。
同行是冤家,竞争对手的强弱及凶狠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宠辱得失。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李斯这样的人不识眉眼高低,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最后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
因此,在羽翼未丰之时,若又遇上阴险狠毒的强大竞争对手,保持低调的处世方式,主动避开其锋芒,保存个人或团体实力,避免受无辜伤害,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