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潜规则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老大”要防,“老二”难当

身居高位的人往往时刻提防身边的人,即便是自己信任提拔的副手,尤为明显的就是防范仅次于自己的“老二”,因为这些助手一旦骄纵跋扈,则危险就会降临。

中国历代帝王与宰相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说明。宰相不仅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也是协助乃至代替皇帝总揽政务的人。虽然事实上皇帝需要有这样的一位助手,可是心理上却又害怕这个人的存在。如果宰相权力过大而跋扈专断,对皇帝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威胁,会使他有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的感觉。站在皇帝的立场来看,宰相在谋略上既不可少,但在权势上又必须提防。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很多都不能善终。

汉武帝在位期间,自公孙弘死后,由李蔡到刘屈牦,换了六个宰相,其中自杀的有两人,死在监狱的也有两人,腰斩的一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有人告发宰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将胡惟庸谳死,且夷其三族。最后还把开国元老、77岁的宰相李善长处决,并株连二万余人,同时废掉宰相制度。

作为老二的宰相在封建社会制度中所处的地位是何等困难、何等尴尬、何等危险!

皇帝防范宰相,本质上是可以理解的,宰相的才干和智慧如果超过皇帝,易起“取而代之”的野心,皇帝如果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危险就实在很大,所以宰相的地位固然危险,皇帝的地位又何尝安全呢?

历史上的皇帝为了提防宰相图谋不轨,就采取了多种方法:一是多设几位宰相,不使一人独揽大权;二是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三是给予宰相之权,不居宰相之名。这样做都是欲使宰相在名义与实权之间有所牵制。

不仅宰相,任何实力和影响有可能盖过帝王的“老二”都是容易遭受打击的。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因感戴大将军年羹尧拥立之功,召其自青海班师而还,雍正亲自出迎,但见军容壮盛,旌旗蔽日,内心已生警惕。其时正逢盛夏,雍正为表示体恤,传命士兵卸甲休息,年羹尧的部将则置若罔闻。后来年羹尧知道了,谢恩过后,从怀中取出一面令旗,晃动几下,顿时欢声雷动。雍正心中即想,圣旨不及军令,如果年羹尧此时有谋篡之心,自己的性命必然不保。从那一刻起,雍正就决心要杀年羹尧。后来年羹尧一夜连降十八级,甚至被抄家灭门,都是因为权力和影响太大的缘故。

再从老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英明之主有猜忌左右之心,这是难免的现象,处理的手法,一方面要不露痕迹,另一方面也需要蓄势趁机,才能水到渠成,做到漂亮、干脆而不落人口实。试想雍正从想杀年羹尧的那一刻起,到能够杀他为止,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设计了多少陷阱,绞尽脑汁最终达到目的。可见要铲除悍将之难,可是此患不去,雄主终究不能一日得安。

在现实中,这对管理者有何启示呢?比如一位企业经营者,实际上需要一个得力的左右手,可是心理上又不愿让他有太多太大的实权。或者你感觉到他比你精明能干,功高震主,随时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因而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如果你已意识到你的得力助手,目前已是“手足之疾”,终有一日将成为心腹之患,那你绝不可掉以轻心,以免来日酿成大祸。处理的方法,大可引用古代皇帝防范宰相图谋不轨的方法,或削其权,或夺其名,二者之选择,须视你需要他的程度而定。只要你守得住分寸,持智不待力,定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