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话不可少
俗话说:“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客套话、场面话,可以消除陌生心理,促成彼此间的良好交往,正如培根说过的:“得体的客套和美好的仪容,都是交际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所以,会交际的人应当像司机精通交规一样,熟悉和掌握好各种场面话。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场面话的重要性,但说得好的人却不多,说话并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好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话说出来了,要想修改是比较困难的。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待人处世中,应该“投其所好”,多说一些好听话、顺心话。
成大事者认为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
汉高祖刘邦战胜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便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候,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九次伤,而且攻城略地,功劳最高,应当将他排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厚脸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立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立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萧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而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厚着脸皮说的几句话,使他得到皇上的赏识,赚到不少赏赐。
通常情况下,被点中不愿让人知道的隐私,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我们说话只要不触及权贵之人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反而还能平步青云。这就需要随时随地注意应用“投其所好,多说好听话”,这是处世妙招,也是成大事的绝学。所以场面话是交际应酬中的必备因素,而会说场面话则是待人处世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