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寿乡:如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教化育人 名士辈出

一、源远流长的教育历史

自从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学宫建成后,如皋地方官学兴盛,私学繁荣,桃李满园,人才辈出。上至官宦之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读书明理为荣。士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及至清末,维新派起,废八股,除科举,如皋得风气之先,新学兴起,各类学堂如雨后春笋,为其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皋也因此获得“教育大县”的美誉。

地方志中有关如皋的教育的记载从南唐开始。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始建儒学于县治之东北隅。关于这一点,清乾隆《如皋县志》评述道:“汉唐之世,天下不皆立学,宋天圣间始诏建学于各郡县。而当时奉行者亦不能遍。皋独肇基于南唐保大中,虽僻滨海,土卤民瘵,然被圣人之教不可谓不远矣。”其实,早在明嘉靖《如皋县志》中对如皋民风的评价就有一句话,叫做“读书而循理”。

教育之乡的如皋,宋、元、明、清四朝就有进士90多人,状元1名,举人230多人。及至维新派起,如皋又得风气之先,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堂。1917年如皋职业教育被誉为“江苏省60县之楷模”。辛亥革命前全县已有各类学校95所,学生万余,领先全国。目前,如皋有各类学校140多所,学生25万人,教育规模、教学水平一直为国内翘楚,1所百年师范、2所百年中学、11所百年小学更为学界注目。如皋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享誉大江南北,仅以高考为例,高分段人数和上线人数在江苏省始终领先。

二、名扬江左的文化世家

如皋历代著名的文化世家甚多,例如:宋代的王氏家族、明代的冒氏家族、清代的沙氏家族、顾氏家族、姜氏家族氏家族、沈氏家族均为“江淮巨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王氏家族 如皋王氏家族兴盛始于宋真宗时,为南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化世家。王载之子王惟熙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司封员外郎,“博览古今,天性平恕,持法坚正”。王载的孙子王观、王觌都是胡瑗的得意门生,至和、嘉祐年间“及试开封府,相继为第一”。王观任翰林学士、大理寺丞。《嘉靖惟扬志》称其“天资英迈,洽闻强记,善属文,下笔累百千言不复润色而华藻璨然”,撰《扬州赋》、《芍药谱》。为宋代著名词人。王觌为龙图阁学士。在成都任职时,尝领邑民修渠引水杜患,为世人称王公渠,位列都江堰二王庙。王咸义、王岐、王正纲亦先后中进士。王俊乂为宋徽宗钦定状元,其风骨峭峻,不畏权贵,曾任太学博士、吏部员外郎。《如皋县志》载:王氏家族“诸公之政事文章,言行节概,彪炳史鉴”。王氏家族因其“一门三代七进士”,邑人名其住地为集贤里,街为集贤街,桥为集贤桥。有“金龟压钮,代产伟人”之称。

冒氏家族 冒氏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数百年。一世祖冒致中为元朝两淮盐运司丞。二世祖冒哲授泰州州学训导。三世祖冒基酷爱读书于自家的“万卷楼”,明永乐年间,向朝廷献书有功,却无意出仕。六世祖冒鸾为明弘治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郎中、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冒襄祖父冒梦龄官至云南宁州知州。冒襄父亲冒起宗,系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左良玉大军监军,山东按察司副使,督理七省漕储道。在任期间暗中支持东林党,明朝灭亡后“入清不复仕”,回如后,有《先世前徽录》、《拙存堂诗概》、《拙存堂文剩》、《拙存堂经质》、《八阵图集著》、《古今将相兼资志》等著作传世。冒襄幼有俊才,十岁能诗,师事董其昌,善书法,擘窠大字特妙。间作山水,书卷之气盎然。明亡后,筑朴巢,无意为仕。毛泽东称赞“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他所撰写的《影梅庵忆语》,开忆语体文学先河,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散文巨制。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等。冒襄裔孙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翁,别署疚斋。清光绪二十年中举人,后从俞樾、孙诒让游学。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诗人、刻书家。曾列名公车上书。曾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高等典试委员,广州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任广东通志馆纂修,上海太炎文学院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特邀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生前刊刻、编印、编刊丛书数十种。著有《小三吾亨诗》、《小三吾亨词》、《小三吾亨文甲集》、《后山诗注补笺》、《四声钩沉》、《宋曲章句》、《疚斋词论》等。

顾氏家族 如皋顾氏于明代自苏州至靖江,再至如皋白蒲,清乾隆二十年(1755),创办顾氏蒲涛学塾,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乾嘉时,东园三里楼竟出了3位进士和几十位举人。就连顾槐卿亦为如皋著名才女,幼承家学,擅长诗词,有《杏窗遗稿》传世。顾氏家族才子才女辈出,顾延卿为江苏五才子之一,与张謇等同为“江淮文人集团”领军人物,与张謇、薛福成、黎庶昌为“曾(国藩)门四弟子”。为晚清著名幕友、外交家和诗人。著有《顾延卿诗集》、《顾延卿文集》、《出使四国日记》等。值得一提的是矛盾笔下的“强连长”顾仲起,生于1903年,于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到武汉后,和茅盾、孙伏园一起发起组织了文学团体“上游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乡开展革命活动,任中共江北特委军事委员,并和王若飞一起组织发动了如泰“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流亡沪上,与蒋光慈、钱杏邨一起创办“太阳社”,发表针砭时弊的小说作品。

沈氏家族 自嘉庆五年至同治十三年共75年间,沈氏一门共出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18人,遐迩闻名。道光皇帝赞曰:“一门之内七举贤书,三成进士,海内罕与伦比。”

沈氏四进士是沈岐、沈锡庆、沈鍠、沈汝奎。沈岐,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总纂、文渊阁校理、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左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咸丰十年(1860),重赴“鹿鸣宴”,帝恩赏尚书衔,赐“宾筵人瑞”匾额。有《左右修竹居试帖》、《左右修竹居诗集》。其他人有的参与纂修《仁宗实录》,有的主纂《直隶通州志》,或留下各种著作文集。

三、教化育人的两大宗师

如皋教育史上最具盛名的教育家,应推胡瑗和沙元炳。“前有胡安定,后有沙元炳”。安定先生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于一身,是开宋代学术先河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沙元炳先生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是最早确立各种教育形态,促进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改革家。他们两人对如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光照千秋,他们不愧是中国文化教育界的一代宗师。

宋代教育家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著名的教育家。祖籍陕西安定堡,当时人称安定先生。生于如皋县宁海乡胡家庄。青年时期,胡瑗家境贫寒。但是,他刻苦学习,终有所成。景祐元年(1034)他来到苏州讲授儒家经术,很受知州范仲淹的赏识和器重。次年,苏州州学建成,即被聘为教授。起初,苏学“生徒数百,多不率教”。范仲淹带头将自己的儿子范纯祐、范纯仁送到州学胡瑗门下。胡瑗为州学订立学规。学校很快形成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不久,他们的学规很快被推广到其他各州实行。景祐三年(1036),经范仲淹推荐,胡瑗来到京城,以布衣进殿参见仁宗皇帝,负责更定雅乐,还被封为秘书省校书郎。1040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胡瑗也随任延安府丹州军事推官,后调任山东密州观察推官。1042年,湖州知州滕宗谅举办湖州州学,聘请胡瑗出任教授,同时兼任苏州州学教授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深得朝野好评。1044年,仁宗皇帝诏令京城建太学,全国各州县亦立学。并将由胡瑗编写的《学政条约》定为太学法,通令全国施行。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庆历兴学”。1052年,60岁的胡瑗出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以经术教授诸生”。因为参与更铸太常钟磬和同议大乐并顺利完成任务,被调任大理寺丞。1056年升任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为仁宗皇帝讲授经史。同时继续“管勾太学”。因此,太学生源不断增加,以至于校舍不敷使用,不得不临时借用旁边的军营。1059年,同年六月初六病故,享年67岁。

胡瑗一贯重视学校教育,他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主张学校要以“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他认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如不以“体”、“用”为本,一味强调“声律浮华之词”,会使民风浇漓,而鄙薄真才实学。他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的学生徐积在执教时“于空中书一‘正’字”,说:“于安定处得此一字,用不尽。”他因材施教,在湖州率先采用分斋教学法,设经义、治事二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授不同的内容。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讲授“六经”经义。治事斋则教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算之类。规定每人各专一项,另外兼摄一事。他的分斋教学法开分科教学先河。他坚持“以身先之”的为人师表原则,并且身体力行,一丝不苟。规定着装整齐,虽然是盛夏酷暑,他仍整天穿着公服,以见诸生。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说:“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者明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

胡瑗一生著作甚丰,现存《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论语说》8卷,《春秋口义》5卷,《中庸义》、《春秋说》9卷,《皇祐新乐图记》3卷和《景祐乐府奏议》等。

沙元炳(1864—1926)字健庵,如皋县城人。清同治三年(1864)九月初十日生。光绪十七年(1891)秋闱中举,次年春礼部会试中式,又二年殿试成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甲午战败后,沙元炳目睹清廷腐败,无意功名仕途,即以双亲年迈无人奉养为由,辞职返回家乡,与同科状元南通张謇先生相互勉励,以“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为己任,走上了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相结合的道路。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其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出现具有学校四通八达的“新教育”制度,即“壬寅学制”。是年,沙元炳就创办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并兼任堂长。“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学校之嚆矢。

1902年,沙元炳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任创办总理。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最早的公立师范学校。自创办以来,100余年,一直在原址办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创办如皋师范学堂之后,沙又创办了中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并在师范学堂附设测绘专修科。

沙元炳出身科举,但是,他兴办教育从不因循守旧,对中学西学兼收并蓄,要求学生“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施以严格训练,养成有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他聘用教师,地无分江南江北,人无分国内国外。南至福建、浙江,北至安徽、湖北、直隶,都有名师来如皋师范学堂任教。外籍教员诸如日本教师下村觉太郎、片山环、井泽恒美等亦欣然应聘。他还派出王本祥、项本源等一大批教师东渡日本留学,以提高师范学堂的师资质量。他邀请张謇先生为学堂公务厅题写“贵全堂”匾额,要求师生眼界开阔,全面掌握知识。从此,“贵全”二字成为如皋师范的优良学风。如皋师范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从如皋师范走出去的代表人物有国家高级干部,如教育部代部长刘季平等;有世界知名学者,如语言大师魏建功、法学大师韩德培、美国药物学家葛克全等;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如建立江苏省第一个党支部的陆植三、江海平原上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等。

此外,沙元炳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他倡修农田水利,筹建慈善机构,协助黄家政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在赞助张謇兴办实业的同时,在如皋也兴办了不少实业,对振兴如皋的工商业发挥极大的作用。他学识渊博,诗文俱佳,藏书甚丰。民国初年总纂《如皋县志》系如皋有地方志以来资料最为丰富、考证最为翔实的一部。

四、出类拔萃的名人贤士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如皋这一涓涓细流同样飞溅着灿烂的浪花。如皋这块沃土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时代骄子,各个社会活动层面名人辈出,各个学术领域群英济济。从明朝天顺八年(1464)至1929年编纂的10多部《如皋县志》和现存的部分家谱的不完全统计,如皋籍的名人贤士188人、将军以上的高级将领20多人、文学艺术界名家高手700多人、著名医生242人。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共记载了如皋籍名人39人。1993年,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艺文志·南通卷》中收集了如皋籍有著作传世的名人547人,其中,政绩斐然、廉洁奉公的政坛名宦56人,学识渊博、吐气如虹的社会名流21人,贯串百家、深窥奥妙的专家学者59人,课士勤劳、蜚声庠序的名师55人,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文学家、诗人、词人193人,清真雅正、天才敏妙的画家30人,功苦力学、独树一帜的书法家32人,资性颖异、自成一家的篆刻高手8人,精勤自励、德医双馨的医界巨擘16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汪之珩编刊的《东皋诗存》收录了宋代至清代如皋籍诗人379人的诗作15000多首。

为了让有机会走进长寿之乡的游客能够管中窥豹,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胡瑗、王观、王觌、王俊乂、冒辟疆、沈歧、沙元炳、顾延卿、刘季平、吴俊升、冒广生等,在文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现将前文未能提及的名人择要做一些介绍。

吕岱 东吴军事家,开疆拓土,屡建奇功。曾招抚乡民重建海陵。92岁时官拜大司马,享年97岁。

查道 字湛然,北宋端拱初进士,曾任宁州知州、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等职,以文行称于时。

何瑭 明代政治家,原籍如皋,生于武陟,官至左都御史,知识渊博,学究古今。旧时皋人祀于文庙乡贤祠。

孙应鳌 明代大理学家,世居如皋,官至工部尚书,一生著作宏富,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乡贤祠”有祀。

苏愚 明嘉靖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广东左参议、副使、右参议、福建按察使等。著有《三省备边记》、《襟海纪怀集》等。

钱藻 明嘉靖进士,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山东按察副使、湖广按察使、贵州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著有《押韵便览》。

李之椿 明天启进士,历任吏部主事、侍郎。满清入关后为反清盟主,支持南明反清斗争,与其子李旦一起被害。他工于诗,有《徂徠集》、《指树园集》、《霞起楼诗集》等传世。与王思任、倪子璐、黄道周、王铎合称“天崇五才子。”

李渔 祖籍浙江兰溪,出生于如皋。清代大戏曲家,有“东方莎仕比亚”美誉,于小说、诗文、美术、园林、美食等皆有造诣,称“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

汪之衍 清代诗人,筑水明楼和文园延接天下俊彦,编《东皋诗存》收录如皋历代文人诗章,时誉“冒辟疆第二”。

戴联奎 清代政治家,历任左都御史和礼、吏、兵三部尚书,平生以诸葛武侯为师,清节自励,官声极隆。

沈卓吾 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广州大本营参军,曾于沪上创办《工商日报》、《中国晚报》,后主编《奉安实录》。

俞铭璜 苏中才子,《春泥社》创始人,历任苏中区委、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有《新人生观》。

魏建功 语言学大师,台湾“国语鼻祖”,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有《新华字典》传世。

胡济民 核物理学家,北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等离子体理论的教研,为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

溥畹 字兰谷,为康熙皇帝注经讲经的御前和尚。钻研易经,著有《易说》20卷。工诗,诗作被收入清朝内阁大学士沈德潜编辑的《清诗别裁集》。方苞《望溪集》有《释兰谷传》。

范成 民国时期高僧。最大的贡献是广泛搜集佛教文物、各种经、论、律、疏及名人著作。他历经千难万险,搜集的《赵城金藏》与敦煌画卷、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为编印《中华大藏经》提供了基础资料。

妙善 著名高僧,普陀山全山方丈,曾主持整修普陀山寺院,创办佛学院,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望。

许大同 幼年就读于定慧小学,向佛教名师学习佛学。继而赴镇江焦山佛学院充当学僧;发表多篇佛学论文,颇受器重,成为上海静安寺住持。1949年赴香港从事建筑业,后来去加拿大。许大同在苦学建筑的同时,联系绘画,所画花鸟鱼虫逼真,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获诸多殊荣,而且魔术、摄影、烹饪、琴棋等方面均有造诣,被誉为“万能博士”。著有《宗教学》、《老子哲学》、《古今中外笑话精华》、《中西魔术》、《释道儒墨四家会通》、《中华食谱》、《中华食谱精华》、《教育学》等书10余种。

韩德培 法学教育家,武汉大学终身教授,首创中国第一所国际法研究所,中国十大法学家之一,为我国现代国际私法学一代宗师。

韩德馨 工程院院士,中国矿大教授,煤田地质学家。曾荣获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吴希林 黄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