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 简晓艳

一、职业学校德育现状

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职校成了“问题学生集中营”,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喝酒抽烟,擂肥宰羊,谈恋爱等现象屡见不鲜。

特别是一些领域道德规范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现象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加之生活在开放时代,青少年思想活跃、行为独立、性格开放、交流广泛,导致有些学生认识片面、观点偏激,情绪波动大,并有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1.健全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德育的科学管理。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管理是基础,机制是保证,为此,要努力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的指挥,管理体制。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德育机构建设,做到层层有管理机构,层层有目标规划,层层签订德育责任书,保证德育工作到位。其次,要健全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开展德育专项督导评估,以实现对德育工作的“全程监控”。第三,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激励机制,要把德育工作与评选先进班级,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挂起钩来,对违反有关德育工作规定的班级,干部,教师要制定出制约性措施。

2.树立全员育人的工作观点,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时期的教师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3.做好对违纪违法青少年的预防工作。

学校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一道防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就要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让学生记忆,理解条文;二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形成习惯;三是强化德育考核,操行评定工作,把训练与考核结合起来。在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要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举办法制讲座,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自觉遵纪守法。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二道防线。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强化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家庭成员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和睦团结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自己的子女。其次,家庭和学校要紧密配合,加强联系,协调一致,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违纪违法的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社会是预防青少年违纪的第三道防线。首先,学校必须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育人环境。共青团、妇联、派出所,街道等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对青少年的影响,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及表现,提出具体的教育及防范措施。其次,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用健康的精神产品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教育他们成为道德高尚的新一代。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及身边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社团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职业中学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在德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引导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职业学校“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课题报告

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课题组(执笔:王溪元、李万宏)

(2006年6月起——2008年12月止)

2006年5月,我校申报了荆门市市级课题《职业学校“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6月荆门市教科所同意立项。我们课题组界定为对我校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与目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及职业中学培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价值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面临着若干问题,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农村职业高中的学生,其家庭经济状况、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对目前职业高中教育现状的反思,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数职高生来源于普高招生后的落榜生,而中考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体现了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有人形象的将其概括为“倒三七”现象(即普高学校中贫困生与正常生比例为3:7,那么职高则反之)。通过调查分析,“学困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在他们心中是淡薄的、模糊的;没有积极人生追求,失去人生前进奋斗的动力。由此,造成这部分学困生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存在诸如厌学、人格心理不健全、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以大欺小、早恋等表现。造成“学困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等;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要建立良好的学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正本清源,从“学困生”抓起,帮助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尽管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能量很大,破坏力极大,严重影响了班风、校风,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严重阻力,给农村职业中学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部分民众对职高的评价不高,多是由以上行为直接引发的。

职业中学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农村职业中学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只有抓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才能整体推进,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困生”摈弃消极的心理因素,正确地分析自我,积极地对待学业,成为合格人才。我校的“学困生”面大,因而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态度就是放弃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谈不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了。这种做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极不负责任的,基于此,我们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育行为上实施对职业高中“学困生”的转化。

因此,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将找出教育“学困生”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对改变我校的风气,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及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并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踏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本课题的名称为:《职业学校“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

1.学困生的界定

《职业学校“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就外延而言,类别是职业学校中,对象是学困生。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而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研究。至于“学困生”的定义,自1963年作为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大舞台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可查阅到的与学习困难有关的术语及其定义已达90种以上。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国家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没有对此做出界定。比较流行的有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目标是社会期望学生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我国通常由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体现。这里的“远未达到”,一方面是指学生各门功课的总分远远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另一方面也指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主要课程中,有一门以上不及格需要补考。也有学者认为“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1)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这种学生客观上还是想提高自己的成绩的,只是由于自我智力水平发展失调或其他原因,比如基础差、情感失调等原因才导致学习困难。

(2)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这里的智力主要指整体智力水平正常,不排除智力结构发展失调,因此可以表现出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存在障碍。

(3)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因此这些学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与辅导。“明显低于”是一个描述性标准,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正态分布的概率来确定,也就是说,位于全年级倒数20%-30%的人,我们可以相对地确定为本年级的学习困难者。第一,文化课、专业课综合平均成绩居于班级后30%以内的学生;第二,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对其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为“学习困难”;第三,智商中上,没有明显的大脑或精神疾病。这三层含义,第一、第二是条件,第三是诊断的标准。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时,我们注意把握好三性,即外延的明确性、揭示本质特征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性。钟启泉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中分析“学习困难”的涵义时谈到“学习困难”指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状态,而不是依据最终阶段的结果作出的判断。学习困难并不局限于学生自己意识到的,也包括教师所鉴定的“教授困难”,有特定学科、特定课程的学习困难,也有几乎所有学科的学习困难。但这种学习困难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学习困难学生的本质特征上看属于“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目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主要通过学业成绩,通常以几门主要学科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平常考查、段考、期考、毕业考、其成绩总评不及格为标准。因此,我们基本上按此方法来界定,但操作时,还与学习过程诊断配合使用,在了解学生在学科内容方面的缺陷、情形,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基础上上进行界定。

2.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厌学、逃学,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在校的巩固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豪尔·加德纳博士(Dr. 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的研究中,将人类的智能大略分为:语文智慧智能、数学逻辑智慧、空间智慧、音乐智慧、身体运动智慧、人际关系智慧、内省智慧、自然观察智慧等八种类型。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竞争力;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

这一理论充分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性和评价的多元性,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从而消除厌学情绪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4)个人本位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论,主张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人的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发展。它相信人本性的力量,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原则。″个人本位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丰富了人们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困生”心理与行为个案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与注意点、志趣与奋斗目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2)大力进行学校的学制安排、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考核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摸索一套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与课程结构模式等。

(3)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充实教师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分析学生家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为架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提供有益的借鉴。

(5)积极促进学校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水平,以科研促教研,推进教师教育教学的态度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学校教育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转变模式。

(4)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5)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彼此之间有自身的内在联系,要研究”学困生”转化措施必须先调查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导致“学困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而转化一个人必须从思想入手、观念入手,因为思想决定一切,因此有必要调查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转化他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当然学校教育是师生的双边实践活动,“学困生”的存在与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如何适应“学困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此外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研究学校社会家长如何形成合力是必要的。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各项调查、座谈的研究报告;

(2)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集;

(3)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系列方案;

(4)新的中职学校德育育人体系

(5)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结;

(6)自编校本教材。

六.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第一研究阶段:(2006.5——2007.1)

(1)筹建课题组,审议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起草课题方案

(3)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做准备

(4)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的现状调查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进行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第二研究阶段:(2007.2--2008.1)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

(1)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对“学困生”问题学生的个案追踪、辅导。

(2)实验班级,由班主任在班内就典型和普遍存在“学困生”问题,进行辅导对话、主题班会等活动,探讨有效的活动方案。

(3)总结创建符合农村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研究。

(4)开展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转变“学困生”心理的分析研究。

(5)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研究阶段:(2008.2——2008.11)

(1)修正调整我校德育教育及评价体系。

(2)修正调整我校职业教学方案及评价方案。

(3)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谈话、问卷了解、信息采集、材料汇编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了解社会因素、家庭状况、结交人群对学生的影响。为实验计划的制订、课题的分析研究提供准确而具体的第一手材料。

(2)实验法: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改造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探索新的办学方法、途径等,检验理论假设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并累积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指导。

(3)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水平和成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不良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研究中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归纳出中职校学生不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并得出相应相宜的对策,以作推广。

(5)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不良心理与行为、典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整理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6)课堂行动研究:各任课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七、研究结论及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通过社会、家庭、自身以及学校等诸多因素探讨“学困生”不良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引起职教工作者对“学困生”不良心理与行为及其成因的重视,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端正学习态度,纠正不良行为,从而为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对07级“学困生”心理与行为的调查了解、教师的问卷反馈;对留守孩子谢小雨;单亲家庭的蔡芸;特殊家庭的张勇;具有典型自卑心理与行为的王亚玲;自控能力较差的王XX;厌学心理与行为的陈刚,在近一年的追踪辅导、纠正引导的过程中,(见附件:我校个案分析案例),我们发现目前“学困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及成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学困生”

从这项数据可见,他们认为社会并不看好中职学生,社会压力占第一位,所以,他们会觉得在别人眼里读中职不光彩,从而造成自卑感,而这样的心理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及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职业教育是远在普通教育之后发展起来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求学理念的冲击,社会上多数人对中职学校学生持有偏见,歧视风气对中职生的自立自强产生着较强的″杀伤力″,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自惭形秽,社会上有部分人,没有什么文化,连发票也写不了,一样发了财,有部分学生就以他们为榜样,接受他们的宣传,从小就感到我比他们强,我能写发票,从而不愿读书。加之有些学校周围的环境相对较差等原因,自然产生许多学困生、辍学生。

第二、由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学生中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破坏等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前者表现出愿学、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女生中多见。后者大多是双差生,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敌对。男生中占有一定比例。

第三、无良好习惯引起的“学困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跟不上、溺爱使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享受。学习上在有困难时家长会教,养成不愿动脑,简单的自己做,难度大一点的或抄别人的或等老师讲。

一般来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时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8.7%的学生认为他们存在着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本来认为职校的学习负担轻,没有竞争压力,没有高考压力,但入校后才发现,职校的学习任务并不轻松。许多学生出现知识断层、能力拓展跟不上,学习吃力。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上的屡屡失败,使中职生没有成功感,这部分中职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仅从目前的社会评价及自己的学习状况出发,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在思想上形成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很多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暴自弃心理的作用下,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致使学习上产生上课睡觉、讲小话,下课无所事事、早恋、打架斗殴。43%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世、自杀等倾向。

第四、由某一类缺陷引起的“学困生”。如由于知觉识别能力模糊而造成的这类学生观察能力较低。他们对形态、结构以及以实验为主等方面的知识的识别能力较差。对所学知识中有关图形、结构等感觉困难较大。女生较多。由于语言表达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理解知识有一定困难,但动手能力强。由于行为缺陷造成的,此类学生注意力有缺陷或存在多动症,认知水平低,表现为愿学、乐学,但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学困生。还有少数综合性缺陷所造成的学困生。比例虽小,但基本上是每科都差。

第五、假性“学困生”。此类学生由于在某些科上学习过程中出现过挫折或是对教师有意见或对某些科的认识淡薄或对教师上的课不感兴趣,或缺少家长的关心等的影响表现在一些科的学习上马虎、偏科。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大量事实证明,凡是和睦相处、家教有方的家庭,学生大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良,而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多会厌学、辍学。我们曾经发动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校学生的父母以城市下岗者与在农村务农者居多,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多为衣食而奔忙。还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问题家庭、困难家庭中,这些家庭对学生的学业及身心健康不能给予良好的关心帮助与正确引导,有的家庭问题甚至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业。整天忙于工作、生意的父母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知之甚少,不知道当孩子成功时需要赞赏,当孩子失败时需要鼓励,有的认为只要给钱用就行了,但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灵的交融;有的父母脾气暴躁,一看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打,不懂得帮助子女调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的家长喜欢赌博、嗜酒,游手好闲,置子女的亲情交流于不顾,让学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

身处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感情无法寄托,身心得不到安慰,若再加之他人的嘲讽、奚落,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从而性格孤僻、抑郁,不愿与人交往,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精神性疾病或产生轻生的念头。当学生由于不良家庭环境的原因导致抑郁心理时,便不可能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于是1%的学生选择报复、16%的学生选择打架、36%的同学通过自我惩罚等行为来宣泄的自己的抑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师才能重道,很多学生对学科的喜爱是基于对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的喜爱,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是引导学生一心向学的催化剂。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教师对待职业教育工作是兢兢业业、重道守德的。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法,对学生是冷漠、生硬、粗暴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不和谐,必然对教师不正确的方法对抗,出现偏执、好斗等行为。调查中42.3%的学生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陈腐;32.6%的学生反映班主任偏爱好学生或漂亮学生,并且管理不严格或情绪化。33.4%的学生反映他们的人际关系适应困难,而当他们遇到困惑时求助于老师的只有2%。这样一来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和与异性交往不自然等现象也就由此而来。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方法简单、动作粗暴,没有及时引导,导致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从而产生许多“学困生”。

以上是我们分析的导致学生产生“学困生”心理与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虽然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有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但是学校必须承担起扭转“学困生”不良心理与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

八、学困生转化的实践探索

(一)调研先行,重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老师对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2.24%的学生选择职业中学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无奈的选择;有42.53%的学生在与老师交往中感到紧张;对青春期身心变化比较了解的只占35.27%;父母关系很糟的占59.08%,父母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占76.60%;能认识到“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只占31.36%。这些问题分别涉及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的认识、人际交往的心理、青春期观念、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及学生自身心理调适等方面。通过调查,反映出农村中学职业学校学生,这些普通初中教育的失败者,不仅学习成绩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择业与发展、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校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探索,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下列版块组成: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3)建立心桥信箱;

(4)建立心理咨询室;

(5)定期开展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6)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

这些措施,在学校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尤其是为“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提供了依据,认识到解决学困生问题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育工程。

(2)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了领导机构.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和年级主任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教科室为主抓处室,各年级主任及班主任协助心理健康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二是人才保障。配备了咨询教师.为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专门配备了3名心理咨询教师,其中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名,她们3人均为大学学历,其中1人还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心理学系;通过参加培训,有1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三是资金保障。确定了专项经费.为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从2006年开始将心理咨询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列入专项开支经费,其中2007年为1.5万元、2008年为2万元、2009年为2.5万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相关书籍的购买、相关设施的添置、教师的咨询补助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四是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心理咨询制度: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员工作制度,心理咨询流程。

(3)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了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校分别在1.2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每班一节,除理论课之外,还在学生中开展行为训练,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二是开设“心灵小屋”咨询活动。学校心灵小屋定于每天课外活动5:00—6:30分为固定咨询时间,在此期间,心理咨询教师倾听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并作好咨询记录,遵守职业道德严格保守秘密。心灵小屋自开办以来,共接待学生1800余人次,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三是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对于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流或某些问题羞于表达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把生活学习中的苦恼、成长中的困惑等问题写在纸上,投入信箱中,心理老师每天定时开箱,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帮助他们解疑答惑。四是网上交流。我们把咨询室的邮箱和QQ号都告诉了同学们,通过网络形式对同学们进行咨询。五是办专栏。学校利用宣传橱窗,每季度出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六是搞好学生心理自测和YG性格测试。每学年初在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自测和YG性格测试,测试结果出来后,我们对一些特性分值较高的学生进行排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同班主任和其本人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七是课堂渗透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为了将学科渗透活动落到实处,教务处、教科室在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说课、课件评比等活动,让全校的每位教师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德育为首,发挥德育整体教育体系,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效果,帮助学生从学校德育入手,加强良好心理与行为的养成教育。

(1)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抓主题教育,落实“学会做人”,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突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管理。

我校确立了“学会做人、培养特长、完善自我、适应发展”的育人理念,把对学生的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学生要成才必先成人。为此,学校从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纪律观念、卫生习惯等着手,有目的培养学生成为规范的人。如:在每学期开始即着手制定学月教育主题,针对实际,涵盖学生成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抵御恶习的自护教育,珍爱生命的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坚持常规礼仪训练,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又如,认真组织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把仪式活动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场合;认真指导、精心准备“国旗下的讲话”,把讲话作为精神食粮,结合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惩恶扬善,促人奋进;并在升旗仪式上及时点评,尤其是学生中的学困生现象及各种表现,行政及政教处老师给予讲清问题,辩明是非,因势利导及时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重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并以此为载体,实施德育渗透。

我们注意到,相当的“学困生”只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学困生,他们思想活跃。大多数头脑聪明,只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竞赛中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失败的痛苦体验使他们从这种竞赛场上败下来,其自身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但在职业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失败者,不一定就是技能教教育的失败者,人的潜力本身就分多种,这部分学困生完全有可能在新的育人模式下发展,其它尚未开发的潜能从而在实际需要中扬长避短。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各种课外活动开展。要求各专业组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兴趣,开设了英语口语、心理辅导、信息技术、健美操、武术、篮球、乒乓球以及军乐队、校艺术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事实上,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不同程度使学生能力特长得到适宜使用。同时,学校对校报、校内广播、校园网络等加强建设,并发挥黑板报、橱窗的主题教育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能力全面协调地发展,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加强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需的制度和对制度的贯彻落实是帮助、教育、转化学生成人成才的保证

我校学生管理制度健全、针对性强,对学生教育效果明显。尤其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针对学困生易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更是行之有效的。如:针对有些“学困生”借请假之名行旷课之实的现象,我们设计了规范的家校联系卡和离校证,一式三联:“存根”、“门卫留存”、“回执”。如一次因病请假的事情,就将相关责任人、政教处、班主任、生活老师、医生、门卫、家长结合起来,有效堵住了骗假之漏洞。又如:对学生的教育,我们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保持与家长的联系畅通,并且每学期都要视情况发几次<致家长书>,将学校之管理信息、方法等告知家长,与家长交流;在联系中不仅通报学生问题、更对学生进步成长及时予以肯定;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又如:住校生管理坚持日报制;晚寝归队,一旦发现学生查寝不在第一时间电话通报家长,及时处理。

(三)以人为本,技能为先,针对“学困生”学校从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材选用、考核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

1.在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学分制

学分制原是高校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数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依据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专业,选择发展方向;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实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修课程,选择学习难度,安排学习进程。因此,它冲破了旧有学年制“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课程”的限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越来越强烈的自主发展的要求。因此,我校在课题研究前,借鉴普通高校的成功经验,在2005年推行学分制,在试点专业试点成功基础上,把继续全面推行学分制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保障。

(1)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推行学分制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建立了一种科学而有成效的课程结构体系,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同时,又对各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生获得学分的要求作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必修课的开设,为各专业的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从而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限选课的开设则为学生确定专业方向,保障了他们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任选课的开设则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特长,进一步发展能力,深化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层面。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广泛开设任选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分制条件下,我校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广泛开设任选课程,并紧跟市场的需求,逐步增加或调整任选课程,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自由选修,不受专业限制,不受学分限制,任选课的开设使学生在保证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前提下,有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需要而发展自我的可能,从而方便了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及踏入社会寻找适宜的岗位,使市场的需求、个人的追求和学校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任选课的广泛开设,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契机,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兴趣需求的前提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及学校自身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机遇。

(3)以奖促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我校在学分制实施方案中还规定:学生获得相应的技术或技能等级证书,视其类别或等级增加学分;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含市级)各类竞赛获奖或受到表彰,视其档次、级别,适当增加学分,学校在学生中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或就业,以阶段及总课程分为重要依据。奖励学分机制的引入,有效地补充了学分获得的机会,对调整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便可不再为学习而苦恼,为毕业而忧心,从而在学习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点燃了心头自信的火花,并在学校提供的发展空间中自由地施展个人的才华。

(4)积极试行弹性学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配合学校学分制的实行,我校还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案规定试行学分制,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年限为参考,积极试行弹性学制,对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学校鼓励选修第二专业和其他课程,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提前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和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在学制规定时间内未修满学分,但已达总学分60%以上的学生(未退学者),学校允许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这些措施的制订,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受规定学制和规定科目的限制,灵活自由地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学习的进度和内容,从而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的热情。

我校学分制的实行,对学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也是实施课题研究最重要的举措和关键的一环。

2.在教材使用上,开发校本教材,因材施教效果好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编都是沿用中专学校(甚至专科学校)的教材思路,这些教材内容宽泛,重理论轻实践,且采用学科体制编排内容,很不适应当前中职生的认知现状,更加加重了学生的厌烦学习的心理,逃课、上课睡觉、下课打闹等事常有发生。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85%的学生不敢开口讲英语,甚至畏惧英语,英语教学难以开展。因此我们根据中职学生基础特点,开发了我校的英语教本教材,以交际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英语,并且开口说英语了。继开发英语教本教材成功后又进行了三本校本教材的开发:《计算机基础》、《电子线路基础》和《中职特色数学》。其中前两本专业校本教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编排体系,以认知和实验作为主线进行编排,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内容上的取舍,重操作,重实验。目前,《中职特色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电子线路基础》三本教材已经通过了荆门市教育局验收,于2007年9月投入试用,试用一年的试验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实施效果

(1)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高,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能力发展上,课前的资料搜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上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科技意识、环保意识等也随之逐步树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对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3)对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教材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经验;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3.在教学方式上,实施形式多样的教改、课改活动

教科室以各种途径汇集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配合教务处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和课改活动。

(1)2007年5月,我们提出:语文课人文化、数学课实用化、理化课实验化、英语课交际化、历史课故事化、专业课技能化、课堂教学活动化、技能课项目化的教改思路,并在各学科举行了课改课活动,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11月,我校以教改、课改思想为主旨参加了荆门说课与课件比赛,5人参赛4人获得一等奖,并受到上级领导和与参赛选手的好评。2008年11月,我校电子专业的李祖华、张毅老师在全省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探讨研究会议期间,以我校的专业课改革模式组织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比武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2)我校机电、建筑专业,专业理论深,动手能力要求高,传统的理论教学,根本提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这些专业班级教学中,推行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不可能照搬移植。专业的工种设置、专业理论的内容和理论讲授与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吸收德国“双元制”精华,根据其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依据我校实际,活学活用了“双元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该大纲和计划的原则,充分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理论教学就按需设置相应的必需课程及课时量。如原来的机电专业、建筑专业设有16门专业课程,贪大求全,既繁杂又缺乏实用性。而“双元制”专业教学中,仅设置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训四门必需的专业主修课,与技能培养相关的内容讲深学透,与之无关的干脆不列入计划,目标集中,针对性强,既简练易行,又指向明确,操作方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坚持阶段性总结交流,对已有计划内容及方式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三年学制中,第一年的任务是进行职业的基础培训,第二年开始专业培训,随后是专门化培训。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适用我校学习基础较差、感觉学习难度大、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学不会、从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用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针对学校的实际,我校数学、英语两门文化课的教学活动和电工电子、机电专业教学安排上组织开展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别对待差异,多元分层递进,以达到统一教学要求和个体优势发展为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采用鼓励竞争的评价方式,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教师一方面重点辅导成绩中下生,为他们学习扫除了障碍,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促进了中下生学习积极性上升。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成绩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方向,促进他们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有利于成绩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因此分层的教学不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杜绝厌学现象的产生。

(4)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方法,应有其独特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实践了多种教学方法,最终认为任务驱动法是其中有效的一种。所谓任务驱动法,即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任务驱动法,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得到了乐趣。特别是那些想学又怕学的“学困生”这种教学方式,让他参与进去了,有了小组的帮助,有了老师的指导,由浅入深,不断的要求他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他在其中体会到了乐趣,也就自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5)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的利用,增加了课堂容量,缩短了教学时间,使知识获取率更快,知识的获取面更广。我们在教师中,大力提倡运用CAI课件进行教学,CAI集图、文、声、像并茂的人机交互的演示播放系统,可进行视、听一体的多维传递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它声像并茂、新颖活泼,其逼真的虚拟时空,使学习者如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我校教师制作的CAI教学课件获奖众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可靠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这是实施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也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途径,以各种形式培养教师的科研习惯和科研能力,每学期,以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将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教师学习理论的过程,课题研究不但提高了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而且促进教师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学观。

在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校还注重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首先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我校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目前,我校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人数达到了3人。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不惜巨资选派1名教师到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参加数控技术培训。我校选送12人次教师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河北师大、安徽师大等高校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48人次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78人次到荆门市参加新课改的培训。这些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另外,我校还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在专业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定期为专业教师开设讲座,用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模式来指导教学,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其次,我校大力加强对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加速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特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规划》。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保证了这些教师能单独熟练地操作机器,娴熟地使用设备,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推动了我校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早在九十年代,我校就和我市及外地企业签订了教师实训协议,并和企业合作开办有自己的实习车间和工厂,为电子、机电、建筑等专业教师在校内提供了实习实践场所,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切实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能实践。

5.改革我校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初步构建起学业成就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职业学校教育应当开发学生的全面智力尤其是与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的实践性智力。中等职业教育的许多有价值的学习结果(如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都强调在现实情景中的真实表现,适合使用表现性评价方法,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测验(考试)和表现性评价,要以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来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评价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要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到达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的诊断,所以评价应该经常化。通过给予每个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得到肯定与激励,并且教师应用日常评价的多次结果,以保证对学生评价的真实、准确和全面性。因此,在职校开展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评价过程去实现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激励等综合功能,使评价本身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以往的学生和教师考评方法,大多采用以学生成绩的及格来评价学生能否毕业,教师是否优良的标准,职业学校的特点告诉我们,这种评价措施给许多学生和老师带来了伤害,特别是“学困生”,这种以分定高低的标准,严重伤害了他们多元化发展的能力,这也不能充分展现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结果,更要注意对其学习过程及进步程度的评价。对有的专业既要涉及到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也要注意对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课题组对现有的评价手段进行了改革,学生的评价是平时学习态度30%+期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30%+实习操作40%三块组成。另外,对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名次的还要加分,特别是在省、市级组织的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好名次的学生,学校不仅给予精神奖励,还给予物质奖励。老师的考评方法也由单一的期末考评,变为平时教学活动+组内教研活动+学生评价三块组成,对于在省、市级组织的教学比武中获奖或所带学生参加技能比武获奖的,年终考评均为优秀。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我校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学风明显转变,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一些“学困生”。现在厌学的人数大大减少,很多原来故意和老师作对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抵触情绪逐渐减少,打架、闹事、抽烟、喝酒的几乎没有,而且同学们都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老师们也乐于从多方面辅导“学困生”,让他们多元化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九、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校方面

1.优化了管理环境,提升了管理水平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校的民主化管理,推行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学校要主动征求教职工和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意见,采取了“百名教师联系千名学生”的管理方式,让每名教师具体联系有不良心理与行为的学生8~15人,从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加以辅导,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家庭、街道、社区,改善外部育人环境。以激励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强化管理的全员意识。②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健全学生会组织,发挥学生会作用,由学生会负责对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重点检查涉及到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如让学生检查卫生、纪律、两操等,由学生进行总结、评比。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来提高全员管理质量。③改善师生关系,规范教育教学用语。我们提倡教师多用积极鼓励、表扬的语言,少用批语、训斥、讽刺、挖苦的语词。甚至禁用如“你真是笨蛋!傻瓜!没有你这么笨的了!”等等;重视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教师适度的感情投入是化解师生矛盾、缩短心理差距、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

2.促进了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作为荆门市率先推行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在学分制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学分制的实施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制定了《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选课办法》等一系列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于2005年9月在荆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率先推行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随着课题研究的启动和深入,教务处又重新修改并制定了学分制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并对学分制系列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符合了中职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科发展不均衡及长于动手能力等实际状况,重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希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3.新的教学思想在全校有力推行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调查统计分析,我校及时制定与调整学校总体教学思路,产生了新的教学思想。2006年,针对学校提前录取的新生数量较多,生源质量不佳的情况,2007年5月,我们提出:语文课人文化、数学课实用化、理化课实验化、英语课交际化、历史课故事化、专业课技能化、课堂教学活动化、技能课项目化的教改思路,以实效性作为教学的前提与目标,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同时,针对中职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生源特点,我校机电、建筑、电工电子专业,专业理论深,动手能力要求高,传统的理论教学,根本提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这些专业班级教学中,推行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强化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新理念下,我校及时推动了“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教学思想的执行,有效提高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质量。

4.我校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我校在承担该课题研究的同时,要求全校教师针对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自主展开校级课题的研究活动,要求每个教研组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申报校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教科研档案夹,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课题研究的办法、过程和奖惩制度。以此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从而在我校形成了全员参与教科研的浓厚氛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各级各类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我校每学期都会围绕课题研究举行相关的示范课、课改课、优质课的评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活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大胆的尝试,及时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相整合,现已有教师自制的10多个课件在省、地市级课件评比中获奖。近三年来在省市组织的各类教学比武中,我校先后有21名老师参加,获得说课、讲课、课件制作等多个比赛的第一、二、三名,每次参加均获得市职教教研室领导与专家的好评。这三年来我校共有50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有20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我校三本校本教材已经付印试用,其中《中职特色英语校本教材》在荆门市作为通用教材推广使用。

(二)学生方面:

1.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课题研究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2006级的新生在入学初的摸底考试中各门功课的及格率仅为40%,通过课题实验研究,一年后,实验班学生各门功课的及格率上升到72.3%,其它的班级及格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随着实验研究的推进,各个班级各门学科的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我校在历年的全市统考中,其统考科目的均分都排在全市前列。2008年对口高考升学成绩,全荆门市六个专业我校四个专业总成绩名列第一,升入本科院校的人数占全荆门市中职学校的68%,上线人数、上线率都在荆门市中职学校中排第一。

2.各类奖项硕果累累

(1)先进人数众多。学生处、团委、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中,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养成的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高尚道德入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迄今为止,2006.2007级有十几个班级获得校级先进集体称号,五个班级获得市级先进集体称号,电子专业一个班级被团中央及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04级财会专业2007年被团省委及省教育厅联合表彰为全省先进集体。12名学生被评为荆门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36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5名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

(2)科技成果显著。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技能节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课外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三小”活动成果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第二课堂学生“三小”活动丰富多彩,近一年来,学生有小发明10多项,手工小制作100多件、发表小论文20多篇。如学生李洪明、王兵发明的“多功能流光彩灯控制器”荣获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三等奖。2008年9月29日-30日,湖北省中职学校2008“众友杯”电子技能大赛中,我校的罗成成、杨圣龙、曹金龙三名学生在全省40个参赛队、近200名选手中力克群雄,以过硬的技能,一举获得团体一等奖。罗成成同学还获得个人一等奖,杨圣龙、曹金龙获得个人二等奖。

3.学生自律性明显增强

我校学生会、团委会组织,发挥学生干部带头作用,由学生会负责对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重点检查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如让学生检查卫生、纪律、两操等,由学生进行总结、评比。学校团委充分利用团员活动日、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等活动,在各个方面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开展义务劳动,宣讲优秀学生的事迹,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不良心理与行为。厌学的人数大大减少,很多原来故意和老师作对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抵触情绪逐渐减少,打架、闹事、抽烟、喝酒的几乎没有,而且同学们都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优秀实习生层出不穷

现代企业不但注重就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整体职业素质。我校毕业生以其过硬的本领,不断被单位录用到高层次岗位上,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如香港鸿安集团、苏州华硕电脑集团、深圳富士康集团、东星旅游集团、湖北祥泽铆钉公司、鄂电德力西集团、湖北金汉江公司讯等科技含量高、待遇条件优越的公司对我校实习生的出色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学生在一些技能强技术含量高的公司,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以其良好的素质很快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提高。电脑动画设计专业学生在武汉蓝星电脑实习与大学生们一起学习掌握了电脑动画制作技能,电子专业的实习生在各个商场售后服务部实习学会了手机、电脑、电视、洗衣机、空调、冰箱等的维修技术,直接被实习单位要走,2008年毕业的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涌现了数十位毕业生典范。

十、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主要成员

名单如下:

课题负责人:王溪元

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等:王溪元、李万宏

本课题的主要子课题:

(1)职业中学成功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陈方海

(2)中职学校弹性学分制改革,负责人:王溪元、程自清

(3)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负责人:尤道贵、冯传军、李华玉

(4)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王文洁、简晓艳

(5)中职学校学生成功个案研究;研究人员:各班班主任

(6)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负责人:程自清、李万宏

(7)构建中职学校多元性评价机制,负责人:王溪元、程自清

十一、问题讨论

(1)家庭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针对中职校学生单亲家庭多、留守家庭多、问题家庭多等特点,要进一步寻找相宜的对策与方法。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家长因为文化层次低工作忙等原因,对关心学生学习表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而正是由于家长偶然的疏忽,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他成绩和努力的忽视,因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因此,家庭环境的改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说家庭环境改变的根本在于家庭的内部,但是学校能否通过努力,给家庭环境的改善施以积极的外在影响呢?

(2)尽管我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学科课程结构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且有效地尝试与改革,但学校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发展及需求之间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何在现有学校设施和教师的能力、知识结构等条件下,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以适应学生不断提高与丰富的学习需求,有待继续探索。

(3)现今教育制度下,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变化,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学水平与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关爱问题学生,中职校如何合理地培养与引进适应中职学校发展和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摸索。

(4)心理健康辅导老师队伍需走专业化、知识化道路,我校心理辅导老师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学心理辅导的老师,从知识的系统性、拓展性上看,缺乏一定的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评测,因而不能及时制定辅导方案,效果不太显著;学生的个案追踪、辅导、纠正档案需要细化规类,总结有效的辅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