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11)
【病因和病机】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发生变异而形成的。其畸形大小不等,小的呈粟粒状,直径仅几毫米,大的直径可至10cm。因为动脉血没有经过毛细血管床而直接进入静脉,血流阻力急速下降,导致局部脑动脉压降低,脑静脉压增高,从而造成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以及血管壁结构的损伤,常可发生颅内出血和脑盗血所致的症状。
【临床表现】
(1)出血:30%~65%的AVM首发症状是出血,出血好发年龄20~40岁。多发生在颅内,有1/3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占蛛网膜下隙出血的9%,次于颅内动脉瘤。妇女妊娠期AVM出血的危险很高。
(2)抽搐:额、颞部AVM的青年病人多以抽搐为首发症状。抽搐与脑缺血、病灶周围进行性胶质增生,以及出血后含铁血黄素刺激大脑皮质有关。
(3)头痛:可局部头痛,也可全头痛,间断性或迁移性。头痛可能与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以及静脉窦扩张有关,或因AVM小量出血、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有关。
(4)神经功能缺损:由于AVM盗血、颅内出血或合并脑积水,病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运动、感觉、视野以及语言功能障碍。个别病人可有头部杂音或三叉神经痛。
(5)儿童大脑大静脉畸形:也称大脑大静脉动脉瘤,可以导致心衰和脑积水。
【诊断】
(1)诊断:自发性颅内血肿或SAH的年轻患者应考虑脑AVM,对伴有癫痫发作史或头痛史但以往无颅内压增高者更要高度怀疑。头颅CT与MRI检查,有助于诊断成立。DSA是AVM确诊的最重要手段。
(2)鉴别诊断:AVM除需与颅内动脉瘤、高血压脑出血及海绵状血管瘤等鉴别外,还需与出血的脑肿瘤鉴别,如恶性胶质瘤、实体型血管网状细胞瘤、脑膜瘤及脑转移瘤等。
【常见并发症】
(1)颅内出血:结构异常的动脉或静脉管壁在大流量的血液冲击下进一步损伤,局部破裂出血;伴发的动脉瘤破裂出血;AVM周围长期处于扩张状态的脑血管管壁结构发生改变,当脑灌注压骤然升高时,扩张血管破裂出血。
(2)脑盗血:脑动脉的大量血液通过瘘管,迅速流入静脉,局部脑动脉压降低,致使病灶周围的脑组织得不到应有的血液灌注,出现脑盗血现象。
(3)脑过度灌注:通常在中大型,尤其是巨大型AVM切除术中或术后急速发生脑肿胀、脑水肿和手术创面弥漫性小血管破裂出血等现象,称为脑过度灌注现象,亦称为“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NPPB)”。
(4)颅内压增高:动静脉畸形有一定的扩张能力,引起脑脊液流通阻塞,如果出现头痛伴视乳头水肿,要考虑颅内压增高。
【治疗原则】
AVM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和杜绝病灶破裂出血,减轻或纠正“脑盗血”现象,改善脑组织的血供,缓解神经功能障碍,减少癫痫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手术: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常见手术方式有两种:①动静脉畸形切除术;②供血动脉结扎术。目前,动静脉畸形血管切除术仍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
(2)介入治疗:对血流丰富且体积较大者可进行血管内栓塞术。现在通常用人工栓塞作为切除术前的辅助手段。
(3)放射治疗:主要应用于直径小于3cm,位置深、风险大、不易手术者,也用于手术后残留病灶的补充治疗。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有无癫痫发作史,有无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头痛,有无血管杂音。
(3)了解病人家庭情况及心理状态。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
(3)术前护理
1)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
2)嘱病人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术前禁饮禁食8小时。
3)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4)介入手术者术前术区备皮(腹股沟及会阴部)。建立静脉通道时最好能选择左侧上肢,以免影响医生术中操作。
5)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4)术后护理
1)清醒病人保持头高位,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介入术后患者需平卧24小时,穿刺肢体伸直,禁止蜷曲。
2)维护病室安静和病人情绪的稳定。
3)清醒后鼓励进高蛋白饮食。
4)病情观察:①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严格调控血压,防止因血压变化而诱发脑血管痉挛及颅内再出血的可能。②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准确记录出入量。③介入手术病人观察穿刺点出血征象,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有,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更换敷料。④注意观察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如有异常通知医师。
5)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定时给予拍背。
6)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物,防止患者躁动和癫痫发作,并做好安全护理。
7)采用护理干预手段,避免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咳嗽、排便、情绪激动等。
8)做好情志护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2)指导患者写头痛日记,包括头痛时间、部位、诱因等,教育患者配合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给药,讲解过量和经常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作用。
(3)根据病人术前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和健康状况,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抵制外邪。
(4)如感不适及时就医,定期复查。
第四节 颈动脉海绵窦瘘
【概述】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其分支与海绵窦之间发生动静脉交通,造成颅内血流紊乱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按发生原因分为外伤性,自发性,先天性三种情况。按血流动力学分为直接型(又称高流量瘘)和间接型(又称低流量型)。
【病因和病机】
(1)直接型CCF:多因头部外伤引起,常合并颅底骨折,少数继发于硬脑膜动静脉畸形或破裂的海绵窦动脉瘤。男性多见。
(2)间接型CCF
1)大多是自发性的。好发于女性,尤其多见于50~60岁经期以后或妊娠妇女。
2)先天性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血管弹性差,易破裂形成瘘。
3)颅脑外伤和颅脑手术所引起。
【临床表现】
(1)搏动性突眼:为最常见的症状,患侧眼球向前突出,并有与动脉一致的跳动。触摸眼球可感到搏动及血液流过时的颤动感。
(2)颅内杂音:杂音为轰鸣样持续不断,与脉搏一致,听诊检查时在患者侧眼眶,额部,外耳乳突部,颞部甚至整个头部听到与心率一致的杂音。用手指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杂音减弱或消失,而压迫对侧颈总动脉则杂音更响。
(3)球结膜充血与水肿:患侧眼眶内,视网膜,眼结膜静脉怒张充血水肿,严重时眼结膜翻出眼睑之外。眼睑闭合困难可并发暴露性角膜炎。
(4)眼球运动障碍:患侧眼球各项运动受限,伴有复视甚至眼球固定。
(5)视力受损:患侧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6)鼻出血:有时出血量较大,可引起出血性休克,需急诊处理。
(7)神经功能受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偏瘫甚至昏迷。
【诊断】
(1)诊断:头部外伤后出现搏动性突眼、颅内杂音、眼结膜充血水肿、鼻出血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直接型CCF。头颅CT、MRI和超声检查见眼球突出、眶内眼静脉或颅内引流静脉增粗等表现,均有助于诊断。中老年及妊娠妇女,自发起病,缓慢发展,有头痛、突眼、颅内杂音、视力减退等症状,再结合CT、MRI和超声的特征性所见,应考虑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疑似CCF均需DSA以确诊。
(2)鉴别诊断:CCF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突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眶内及球后肿瘤或假性肿瘤等均有突眼表现,但无搏动和血管杂音。②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动脉畸形等,鉴别比较困难,尤其与流量较小的CCF难以鉴别,需依靠DSA检查。③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症状与颈动脉海绵窦瘘十分相似,但没有眼球搏动和血管杂音。④眶顶缺损,脑组织向缺损处膨出,引起突眼,并可因脑搏动传至眼球,而出现眼球搏动,但无血管杂音。
【常见并发症】
(1)术后颅内出血:患者意识加深,双瞳不等大,伤口敷料有新鲜血液渗出,神经功能废损加重。
(2)穿刺部位血肿:穿刺部位皮下出现渗血青紫,疼痛。
(3)脑过度灌注:患者剧烈头痛眼胀。
(4)脑梗死:患者出现失语,肢体麻木。
【治疗原则】
CCF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视力,消除杂音,防止脑缺血、脑出血和鼻出血。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关闭瘘颈内动脉的通畅。治疗方法:①取决于瘘口的大小、流量、动脉供血及静脉弓引流途径。若瘘孔不大,可能自愈;②若大量鼻血、急性视力下降或失明、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隙出血及严重脑缺血者,应作急症治疗;③DSA发现皮质引流静脉迂曲的,即使没有合并颅内出血,也提倡急症治疗。④介入治疗,即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内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等材料封闭瘘口,为首选治疗;⑤若介入治疗困难再考虑直接手术。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详细询问病人有无外伤史。
(3)评估头痛程度、血压改变及意识、瞳孔的情况。
(4)了解病人精神紧张的程度。
(5)通过CT扫描片及脑血管造影了解瘘口的大小、形状、部位。
(6)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一般护理】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①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④对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营养护理:根据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3)胃肠道准备: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
(4)眼部护理:①观察并记录患者眼部体征,眼球突出情况,眼结膜充血,眼球活动。②观察视力情况,如有视力下降或失明,要加强安全护理。③加强眼部护理,以防角膜溃疡和眼角膜炎,白天用眼药水滴眼,晚上涂红霉素眼药膏并覆盖湿盐水纱布,用消毒棉签擦拭眼内分泌物。对眼结膜感染者,先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眼内分泌物,然后再滴眼药水。④Matas实验其目的是评估患者对脑缺血的耐受力。
2.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股动脉伤口敷料情况。
(2)拔管后按压局部伤口4~6小时,先用手压2小时,再用沙袋加压4小时压力要适度,或用股动脉压迫器压迫穿刺点,以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为宜。
(3)注意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情况。
(4)嘱患者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可弯曲24小时。
(5)饮食护理术后清醒患者当天禁食,第2天可进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度到普食。昏迷患者则于第2天安置保留胃管,给予管饲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6)体位与活动患者清醒后抬高床头30°,能改善颈静脉回流和降低颅内压,头部应处于中间位,避免转向两侧。
【健康教育】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2)患者术后活动应循序渐进,首先在床上坐,后在床边坐,再在陪护搀护下下地活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致头昏或昏倒。
(3)指导患者做好眼睛护理。用3%硼酸湿纱布覆盖,直至眼球充血,水肿完全消失。保持眼部卫生,洗脸用清洁柔软毛巾,勿揉眼部。日间戴太阳镜或眼罩保护,夜间用干净湿纱布覆盖,眼睛干燥时可用眼药水。
(4)指导患者持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5)嘱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分别复查。
(6)保持稳定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活动规律,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7)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进行不同的心理指导,解释病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给予患者支持。
第六章 先天性脑积水
【概述】
先天性脑积水(congenital hydrocephalus)又称婴儿脑积水(infantile hydrocephalus),是指婴幼儿时期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积聚大量脑脊液,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异常扩大,并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先天性脑积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疾病之一,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根据脑积水发展速度、脑室扩张程度和临床症状的表现,将脑积水分为急性进展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和静止性脑积水。
【病因和病机】
确切病因尚不明,只有少数能找到确切的遗传关联,而更多的则归因于发育异常、肿瘤性梗阻、出血、感染、创伤等。脑积水多为临床渐进过程,脑室扩张造成颅内压升高、神经和血管受压移位和脑缺血性损害,使病人神经功能逐渐恶化。当这一过程发生在胚胎期和婴幼儿期时,其对脑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
同类型脑积水在不同年龄的病人群体中呈现多种多样的表现。新生儿病人由于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缺乏表达能力,其临床表现有别于成人,需要细致地观察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