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交争的忧患泛论:生态文明建设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气候生态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现代人和自然的关系状况

世界人口膨胀、地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枯竭等呈现不可逆转趋势,这决非桓殷危语——人类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生存危机的信号已响遍全球。为了警示和促使人类从与自然关系上的“自我”主观王国的偏执与谬误中摆脱出来,有必要对从近年来大自然履霜之戒所展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进行重新描述一番,展现“天地不仁”的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以唤起人类觉醒,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自救的信心。

第一节 古人云:“天有四殃,水旱饥荒”,而于今为烈——气候生态资源环境和人口危机

1.地球变暖,气候异常,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全面恶化,高温持续天数屡破纪录

气候变异是生态环境状况的“传感器”和“晴雨表”,是地球生态环境最直观的表征,像人的体温一样能表明健康状况。近年来持续暖冬和普遍高温、干旱、沙暴、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正是地球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最直接反馈。从近二三十年人们对气候变迁的感受和相关信息资料看,天气变暖呈逐渐加速的趋势,而冰层融化速度则是最准确的标记,这从其几近临界点中可以反映出来,而导致这一后果的是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经过上百年的积蓄,现在终于曝出了它的狰狞面目,新近生态环境恶化的资料表明,高温、暖冬现象正在加剧。

现在气温几乎年年破纪录,只有攀升之势,没有回落之象,对此不仅屡闻于世界媒体的惊呼之中,而且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也从日常生活中深切感受到了,每逢夏季,到处都在喊热——热天早于过去,热天烈于过去,烁石流金,热天之害甚于严寒,正如俗谚所说:“热天大家热,冷天各自冷”。以我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五一”和“十一”都比较冷,而现在有时却如夏天一般。过去在夏季一般情况是南热于北,而现在北方的西安、石家庄、郑州等大城市的温度,却常常出人意料地高于南方一些城市;在冬天,过去南北很分明,现在几乎开始“趋同”了,这些异常现象不是偶尔反常,从20世纪80年代人类就明显感到地球变暖的这种不可逆转趋势了。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已研究证实,与1981年相比,1991春季比过去平均提前了10天。据报道,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出现冬天不“冻”的暖冬现象,至1998年我国已经连续12年出现“暖冬”现象,夏天气温屡破纪录。如1994年全球高温,英国经历了300年来最热的一年,而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则出现几十年来罕见的高温天气,有“北极村”之称的漠河竟也达到38℃。据英国气象学家称,1995年是本世纪最热的一年,也是自1886年开始全球气温记录工作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这年1月,西伯利亚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10℃,2月高出6℃。印度遇到200年来最高温度的煎熬,其北部地区高达50℃,在美国,高温使火车脱轨。该年6月份,哈尔滨竟成为我国最热的地方,气温达33℃。9月份武汉秋热温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创该市百年纪录之最。而阿根廷的盛夏比往常提前了1个月,该国首都12月份最高气温达到39.8℃,创下本世纪该市12月份气温最高纪录。1997年4月我国武汉市最高气温达31℃,又创30年来该市同期最高纪录,5月该市一渔场因炎热缺氧,导致鱼死50万千克。高温、暖冬现象不断加剧,如2001年夏天,从6月27日起,超过35°C的高温天气在武汉持续15天,其势之猛、时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历史同期罕见。现在高温天气已经不是某一地区或某一年的偶然现象,而是正成为一种持续普遍的气候特征,出现持续的“暖冬”现象,而且节奏加快,从过去在几代人身上才能感觉到的气候微妙变化,如今在一代人身上就可能感觉到几次。据报道,20世纪全球气温超过正常值已连续第20个年份,10个最热的年份都发生在1983年之后,其中有7个在90年代,1998年则是千年来最热的一年。由于“暖冬”现象加剧,1999年长春为防止冰雕融化,竟破天荒第一次给“冰灯雕塑”穿上“防暖衣”。自1995年以来武汉冬季已连续4年无大雪,而漫天皆白、冰冻三尺的北国风光更是早已久违,甚至出现北方热于南方的反常气候。该年底,美国一气象专家称,20世纪气温升高创下了1200年来最高记录,1999年是千年来最热年份,可是记录仍不断被刷新。2000年我国整个北方在1997年连续4年干旱以来,无论在气温和高温持续天数上都是罕见的,就连河北省著名的承德避暑胜地,气温都高达43℃。进入同年9月下旬,武汉还持续着32.3度的气温,毫无秋高气爽之感。哈尔滨松花江也第一次出现断流,这在东北地区都是闻所未闻的事,可现在竟然出现了,怪不得人们惊呼:“老天爷”,南北气候反了,北京已把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武汉、重庆甩在后面。该年外国媒体称,地球处于两千年来最热期。2002年元月上旬的武汉竟如“三九天像春天”,暖冬气温破百年纪录,春节暖温又破百年纪录。这年北京1月和3月31日,也分别创下了自1915年有历史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气温。7月,石家庄42.9℃,创其50年来最高值。全世界也是如此,2002年元月南极洲创下50年来最高气温,3月份日平均气温创下观测史上最高纪录。4月美国纽约春季“发高烧”,气温刷新百年纪录。2003年3月,印度“高烧”不退导致1045人丧生。5月墨西哥高烧48℃,6月中旬东南亚国家的气温也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已造成数十人死亡(《长江日报》);而该年5月欧洲罕见的高温热浪,直接导致4万人死亡。据世界气象组织称,该年5月份是自1880年世界有确切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达11.2℃,创造了新的高温记录。该年7、8月份,我国江南华南持续40多天历史罕见高温天气,长沙、杭州、福州等均破记录。

2003年7月,上海出现60年最高气温。这年12月21日至2004年1月5日,东北辽宁历史同比,最高温和最低温均高出5度。武汉正月气温同比高出了3~4℃,经历了历史上最短冬季,提前40多天进入春季。2005年,武汉撑过百年来最热的9月,据国家气象局披露,2005年我国夏天平均气温创50多年来新高。之后2006、2007年,全球气温再创新高,据报道2006年武汉10月至11月上旬,在气温高、干旱程度高和时间持续长三个方面,均创百年同期纪录。2007年2月3日报道,北京出现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未曾有过的12.8℃的罕见记录,香港气温达25℃,为近年来少有;广西气温连续几天高于往年,南京持续13年出现“暖冬”。2月23日报道, 2月上旬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北京滑冰场融化,北京春节气温高使得八达岭游客着衬衣游长城,湖水不结冰,无法滑冰,这都是罕见现象。3月21日报道,黑龙江候鸟比以往提早1个月开始回迁,日本樱花树比往年提前8天开花。6月10日报道,东北地区气温高达35℃,内蒙古赤峰高达42℃,河北石家庄高温37℃。6月18日辽宁某地气温达41℃,创该地区历史最高纪录,6月28日张家口39℃,也创该地区历史最高纪录。而据国际报道,该年7月美国西部遭受历史罕见高温达47℃。

资料显示,武汉市2007年平均气温达到18.5℃,创该市百年“最暖”年份。2008年3月上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出近4℃,创该市50年来“第二热”,而整个3月份平均气温超过13℃,达到14.4℃,又创该市百年来“第二热”。到4月26日又出现连续9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的天气,已达到入夏的气候学标准,成为该市入夏时间百年来“第二早”,而传统上江淮地区一般要到5月下旬才能进入夏季,5月3日气温高达33.9℃。更为罕见的是到9月21日、22日,该市连续两天最高气温超过35℃,其中22日早晨最低气温28.1℃,全日最高气温达到36.7℃,日均气温超过31℃,打破三项纪录。2008年武汉正式入冬时间为12月13日,比常年推迟了半个月,秋季长达79天,为武汉自190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长秋天,整个湖北省入冬时间大部分地区比常年推迟10天以上。

2009年“五一”过后北京连续6天保持在28~32℃,破纪录!6月中旬刚过,全国17省市遭遇35℃以上高温天气,创纪录的高温且多出现在北方地区。如6月24日北京局部高温42.3℃,郑州41.9℃,还热死了4人。河北石家庄、邯郸和邢台高温达到42.3℃。高温之高,范围之广,来势之早,均打破南北气候常规。这些极端天气,在人们开始关注气候问题后的二三十年来,都是罕见的,都是创纪录的。管中窥豹,这可视为是全球变暖的一个缩影,似乎气候变暖趋势也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成正比地在演化着。同年10月4日武汉气温达31.3℃,直逼江城百年纪录。再如韩国一场暴雨降水量竟达半米,我国湖南一场暴雨降水量达330多毫米,均为“千年一遇”,而东北辽西则遭遇百年大旱,为此该年媒体报道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100年中国地表平均温度升高2~4℃,而2010年初春异常气候似乎正加速印证着这一趋势。如该年3月中旬合肥27℃,重庆30℃,漯河28℃,均破该地同比记录,而与中国西南地区比邻或距离较近的印度南部地区气温竟高达40℃,提前1个月入夏。与此同时,中国西南云贵地区遭受百年一遇大旱,既是过去曾鲜有报道的西藏地区也出现了严重旱情,显然这都有相关性。而进入6、7月盛夏后,高温预警信号更是响彻不断,如7月5日北京高温40℃,天津连续3天37℃,为60年不遇。山东大部出现41℃高温天气,7月30日至8月1日,因高温导致济南8名户外劳动者被“热死”。从6月14日至8月4日,陕西省气象台一共发过15期高温预警信号,7月26日到8月3日仅仅8天时间里,因高温诱因猝死100人,而2009年同期的8天是65人。8月4日郑州地区高温创40年同期之最,而上海截止8月4日已连续高温15天,此皆属罕见。据科学界披露,2010年夏季,地球南北极气温破纪录增高,是131年来最热的一年,而日本也遭受自1868年以来最炎热夏天的蒸烤。

北方冬季天寒地坼,屋檐冰挂低垂,户外白霜坠枝的景观已久违。近年来我国南北方气候升温,但南北方之热又有不同。北方之大热,犹如头顶悬着个电炉子,深有辐射灼嘬(音锉)之感;南方氤氲天气多湿度大,其大热犹如头上罩着个蒸笼,如桑拿浴。南北之热的相同点是热天都来得早,且强度都在增大。如现在北京往往在4月中旬,在长安街矅阳下滞伫不久,即感到灼烤难耐。

武汉市在1982年5月23日和24日、1997年5月4日和5日、1998年5月2日和3日都出现过连续两天高温天气。2011年各地气温再创新高,如5月19日和20日是该市迎来的第四次高温天气,其中20日气温达到36.1℃,成为该市60年来同期的高温“冠军”,与此同时鄂西北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罕见的40℃高温天气。而刚进7月的南京则“热如流火”,空调扇销量狂增6倍,空调市场更是“热火朝天”,销量翻番,商家脱销。上海仅从7月1日至7日就已有5个高温日,最高气温达38℃,而该市7月份常年平均高温天数为6个,据该市气象局预测,今年7月高温天数可达到12个。截止7月11日新疆吐鲁番40℃高温天数已持续1个月,最高气温达到45℃。7月12日美国某些地区竟高达46℃。英国气象局把2010年列为有记录以来的最温暖年份,且列出的12个最温暖年份都处在1998—2010年之间,而美国气象局列出的最温暖的12个年份中还有1997年。截止2012年,地球似乎仍持续“发烧”,该年7月20日至8月3日,中国武汉连续高温天气持续近半个月,创该市同期气象之最。

而近30年来,在我国的夏季,无论是人们的体验感受,还是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对比,“火炉城市”越来越多,已从长期以来的重庆、南京、武汉“三大火炉城市”,上升为“十个火炉城市”,数量和排次都发生了巨大变迁,按炎热程度排在前十位的省会和直辖城市是: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增温更是高于南方地区,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夏季炎热程度越来越严重。这些气候变化是以地球变暖为背景的,从而也更充分证明了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

现在高温天气呈现早、高且长的趋势,即高温天气来得早,有时在2、3月份就出现往常春夏之交时的热天,而在4、5月份有时就能遇到一般在夏季才有的高温天气。夏季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往往破纪录,尤其是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使得骤雨骤旱频繁,降雨绝对量逞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人的生存适应力和农工交通及科学技术都提出了新挑战,成为社会发展应对的新课题。

如2004年福建大旱水电不足,浙江拉闸,总之一遇高温干旱,全国电力无不告急,陷入一片拉闸限电、限产、定产和停产的呼声中。2005年8月9日武汉高温,到8月12日用电负荷达到390万千瓦,创该年最高纪录,而武汉高温天气用电量一般在350万千瓦以上。8月17日冷空气侵入武汉,全城空调熄火,日用电负荷大减,一天可节约电费1千万元。据气象部门称,该次冷空气一扫前段时期全国大部地区高温天气,仅空调费一项,全国至少节约上千亿元人民币。2009年高温天气提前一个月降临武汉,用电高峰也提前一个月。6月19日、6月27日、7月20日电网负荷分别达到525万千瓦、539.9万千瓦和551.17万千瓦,而7月13日用电量竟达到1.085亿千瓦时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是因为过去高温天气次数少、连续天数少,连续两三天或三四天高温,不买、不开空调或可忍耐得了,现在连续十天半月高温就难得凑合了,可空调一方面制冷,另一方面也耗能加热,如此恶性循环又将何堪?

据报道,2011年7月25日武汉刚迎来入夏“高温日”,武汉电网最高负荷、日用电量即分别达到706.9万千瓦、1.41亿度,刷新武汉电网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我国入夏以来用电量也创新高,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空调用电量占四分之一,这是体现气候变暖和生态气候经济学的一个更直观标志。古人云:“雨,所以润万物也,”现有雨水越来越成为弥足珍贵的资源,这在古代诗歌中就有反映。魏晋人傅玄《炎旱诗》:“炎旱历三时(季),天运失其道(反常)。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诗经》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曹植《喜雨》诗说:“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弃之则憔悴,惠之则滋荣。时雨终夜降,……登秋必有成”。清朝洪升《喜雨》云:“半岁伤枯旱,郊原一雨新……旋涨南陂水,初消北地尘,明朝减半价,先慰绝粮人”。可见,虽说谋事在人,可成事终归在天,凡生物谁能离得开天帮忙!

因气候越来越富于经济学意义,所以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其实人类与生俱来就靠天吃饭,关注气候,观测天象,由来也久矣,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代重视气候气象。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轩辕“治五气”的记载,已认识到雨润万物,燠长万物,阳干万物,寒成万物,风动万物的自然生态规律,尧帝时就已设置了专管天象的官职。殷商甲骨文和西周《诗经》中有丰富的气候学内容,《小雅·渐渐之石》篇中有“月离于毕(毕星),俾滂沱矣(有大雨)”的记载,这已近于现代气象学的认识水平。商周秦汉和宋辽元等朝代,都设有掌管气候天象的官职,称太史令,隋后期改称太史监,地位显赫,常伴皇帝左右。唐、五代、金称司天台监,明清称钦天监正。《诗经》《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大量物候内容及详细记载,《礼祀》中的《夏小正》,更堪称我国最早的一部物候历。汉代《逸周书·时则训》中已明确一年分为72侯,5天一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物候有独到的研究。南宋吕祖谦《庚子·辛丑日记》,更是实测物候的记录。清初游艺《天经或问》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气象原理著作。另外,两汉时的《汜胜之书》、后魏时的《齐民要术》、南宋的《陈旉农书》、元朝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把天时气象条件放在重要地位,正如《吕氏春秋·审时》开篇所言:“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在今天,其意义则更非同小可了。

如地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全球变暖是全球生态失衡的反映,将加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持续高温和干旱将威胁农业,淡水将更加匮乏,并加速沙漠化漫延和森林锐减,这反过来又促使气候更加反常,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河流域因源头枯竭而衰退,沿海的繁华因海水上升而被淹没。南极冰川自1940年以来已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极地冰被融化了,使全球海洋平面上升了10~15厘米。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5米以上。现在,北冰洋冰川自1978—1987年约减少了2.8%,而1987—1994年间此数又增加到4.5%,据报道,1995年一座长80公里、宽35公里的南极巨冰从南极陆续分离出去,1998年又有一面积20平方公里的冰块漂离南极大陆,1999年南极第二大冰山又与南极陆续断开向附近海域漂移,还传来世界第二大岛——格陵兰坚冰融化加快的消息,自1993年以来,那里的冰层平均每年融化90厘米,有些地方已露出地表。据说南极降雪也逐年减少,1998年6月中旬南极沿海地区积雪厚度仅5厘米,最高气温零下3℃,而1996年同期积雪50厘米,最高气温零下9℃,再上追溯10年——当时积雪可达数米,气温可降至零下25℃。1998年国际冰雪委员会研究表明,喜玛拉雅冰川正加速消融,其消融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冰川都快。2000年北极出现了5千万年未见之奇观:通常在夏季厚达3米的极点冰盖化作了一汪海水。世界气象组织说,2002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第二个高温年,40年来南极气温上升了2.5℃,导致一座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厚度达200米,重量为7200亿吨的冰架崩塌,告别了它在南极洲生存了1.2万年的地方。据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极洲已经有7个冰架崩离,总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2007年7月报道,我国新疆乌鲁木齐河源的天山1号冰川东、西两支冰川每年正以3.5米和5.9米的速度急速萎缩。北极冰川每年正以1米的速度融化,按此速度,300年后北极冰川将不复存在,后果堪忧。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信息,南北两极可反射80%的太阳光,以维持海水温度稳定,可是现在冰层正在急剧融化。2010年有关信息显示,北极地区冰盖的冬季平均厚度已减少一半,大约只剩下2.44米,北冰洋冰层或许已封闭了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年了,可在人类文明史上才5、6千年的过程中就将要融化了。据2010年6月媒体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40多年来,我国长江源所处青藏高原冰川线已退缩了4000米。同时,经我国专家考察研究,现在北冰洋海冰层面积已缩减至近1000年来最低水平。更令人困惑的是,本该是每年1月13日在格陵兰岛最西部城镇伊卢利萨升起的太阳,由于北极冰盖融化降低了高度,竟有史以来第一次破天荒地,比往常固定日期整整提前两天,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左右就爬出了地平线。

2012年7月中旬,媒体又传来这个地处北极圈,具有“世界冰库”和“地球变暖前线”重要“指示器”之称的世界第一大岛的惊人消息。——美国航天局3枚卫星拍摄到空前的反常景观,7月8日融化面积为40%,4天后,7月12日融化面积徒增到97%,几乎该岛所有地区包括海拔最高最冷的顶峰冰盖也开始融化。而卫星30多年来观测到的夏季融化范围的最大数据是55%。与此同时,北极也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太空拍摄的数据显示,北极冰盖每10年消失15.1%,融化速度惊人。7月16日,一座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川,从格陵兰岛北部的彼得曼冰川断裂。如果格陵兰岛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要上升7米。这都是因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的新证。

据2009年资讯报道,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面临淹没危险,迫使6000多居民迁徙,开始成为因海平面上升而产生的首批“环境难民”。而意大利著名旅游城市威尼斯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该城居民因不堪因气候变暖导致的大气环流紊乱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频繁水灾,而提前为该城举行了“葬礼”,以引起世人对气候变暖的关注;最近时讯显示,因干旱化和天气变暖趋势及人口压力,一些世界著名旅游景区将消失。如中东地区因人口和耗水量增加以及干旱,使流入死海的水量大为朘(音捐)损,使其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米,现已下降了25米。美国国家公园的冰川到2020年左右就将完全消失,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到2022年左右将永远消失。到2099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届时马尔代夫风光不再,所罗门岛的植被已被滥砍滥伐殆尽,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也将永远消失。这都表明气温增长之快,也都是地球变暖的新证明,也为气候变暖敲响了警钟。尼泊尔内阁官员在珠穆朗玛峰南坡海拔5252米的一块平地上开会,就意在提醒人们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而在欧洲,高温热浪的频度一直在增加,2010年5月瑞士科学家发表文章对此作出预测,指出1961—1990年这30年的每个夏天,平均有两天会遇到高温热浪,2021—2050年的30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到13天,而2071—2100年的30年,平均每年将有40天会遇到高温热浪天气。这一预测表明地球变暖的急速趋势,也将是对欧洲未来生态和人与社会生存发展环境的严峻考验。

据联合国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说,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1米,届时“沧海桑田”的变化不是神话,而是即将来临的现实。届时,世界上1/3人口居住的沿海地区将变成水乡泽国。虽然这种变暖是在小冰河期之后一种自然变暖过程基础上发生的,但人类活动加剧了它,所以其预兆意义才如此严峻。对极端气候导致的危害,中国先贤早有认识,如《黄帝四经·称》:“寒时独暑,暑时独寒,其生危,以其逆也。”现在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在夏天,北方气温往往高于南方,打破了千年常规;花早开、麦子早熟,季节过渡不明显。夏季早到、春季变短等异常现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具有全球性质,为此,全世界堪忧。现在已有一个太平洋岛国因海水上升而举国迁徙,法国一个滑冰场因无雪而关闭,这虽是刚刚开始,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另外,气温升高还导致大气环流紊乱不稳定,使极端天气增多。如超过锅炉容量压力的高温蒸汽会使锅炉崩裂,水在狭溪而湍急,风在山谷而遽响,此乃自然之理。

2.持续和特大旱灾频繁发生,干旱化趋势加快

“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发烧”的另一直接后果就是干旱加剧,淡水奇缺,直扼人类生存之本。现在高温加剧旱情,二者相互生发,恶性循环。持续的、普遍的、频繁的干旱,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严重,干旱正由过去偶然“灾异”逐渐变为难以逆转的气象趋向。这如同对人类“断奶”,将使千百年来人类靠天吃饭和繁衍生息的优哉田园牧歌般生活宣告结束。

例如近些年我国到处都受到旱灾的威胁,干旱通常作为一种偶然的年景气候,正逐渐演变为普遍、持续和绝对的年景现象,而且呈愈演愈烈趋势,那种“风调雨顺”的年景越来越少。过去我国南北方往往旱涝交替,涝年或许能润及旱情,旱年或许隔年能补,现在是大涝亦大旱.小涝亦大旱,涝年难以济旱。过去北方旱涝时而交替,现在是持续干旱,如华北地区20世纪60年代闹过一场洪水,现在却是越来越旱。在那里,一些农村地区20世纪60年代就抗旱,先汲之于池塘后汲之于砖井,后来池塘再也没有隔年、隔季或隔时的余水,池塘遂填为平地,继而几百年祖辈使用的传统砖井因干枯而变为废墟,取而代之的先是能汲深几十米的“压机子”井,没几年又不得不改为百余米的深水机井。水浇小麦也由过去偶尔为之的事变为年复一年的正常农务。此取水方式和农田管理的彻底变化,而且变化如此之快,对古老的农村来说真是破天荒的。

因为干旱,华北地区地下水每年以0.5~3米的速度下降,据2009年资料显示,因持续干旱而持续开采地下水,河北省已形成4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漏斗,使得下雨也再难存住水了。如该年保定地区就曾一度处于有河皆干,有(水)库皆无的境地。超采地下水还能造成沙化、海水渗透和地陷等生态地质灾害。就连素有“千湖之国”的湖北省,也开始受干旱困扰。20世纪70年代,鄂东北水稻产区,在冬季池塘还余水盈盈,到70年代末冬季已无水可储了。从降水大于用水,到降用持平,再到“水赤字”的“三转”变化,最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干旱的趋势。

1995年甘肃8个月没下过一场透雨,使百年从未断过流的葫芦河床底龟裂。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民族母亲河——黄河,来水受制于天,主要靠雨水补给,如今由于上游降水量愈来愈少,而使其失去了昔日汪洋恣肆、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如1997年一季度其上游来水量降至历史最低点,兰州段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三成,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入库流量,比严重枯水的1996年同期还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自1972—1996年的24年里,黄河竟有19次断流,而且断流次数、时间和长度,均不断增加。在1994年竟出现了有记载的时间最长、距离最长的一次断流,时间达4个月之久,距离达600多公里之遥。而1995年断流时间比1994年又提前了2个多月,一开春就断流;1997年2月7日又断流,比1996年提前7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繁荣之源,曾激发过许多诗人的灵感,写下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而如今它开始枯竭了,震惊中华,它成了整个世界水文演绎趋势的缩影。

漓江季节性枯水期逐年延长,前几年一个冬天桂林市60多条河断流了34条,“桂林山水甲天下”似已成为过去。全世界也都因降水渐少而被干旱困扰,如素有“世界小麦之都”称号的美国堪萨斯州萨姆县,1996年持续9个月无雨,经历了10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小麦损失一半。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咸海,其深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下降20米,海岸线后退了80~100公里。对于人口众多、以农业为主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他们对水的紧缺和干旱体察最深:旱情猛于虎,且持续发威。

时至1999年冬2000年春,河北省出现秋冬春连续干旱的形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重旱年。2000年春,甘陕晋冀豫鲁等省部分耕地出现3~5厘米干土层,受灾耕地达1.5亿亩(1亩=666.67平方米,后同)。三晋大地7个月滴水不见,直到2000年3月18日才下第一场雨雪,而甘肃160多天没大范围降雨雪,遇60年不遇的大旱。过去南方旱灾少,如今南方旱灾也频繁发生,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干旱从华北平原向黄河上游陕甘宁、江汉流域、淮河流域、四川盆地扩展,近十年来降水偏少5%~10%,干旱面积逐年增加。1950—1989年,我国每年平均干旱面积约3亿亩,1990—1999年则增至3.4亿亩。20世纪90年代昆明地区连续两次大旱,导致工厂停产减产,机关断水半个月,一些市民做饭不得不用矿泉水。1998年南方大涝,1999年又走极端出现罕见大旱,整个广东出现50年不遇的大旱,这年一开春,珠江径流锐减,广州市民守着珠江缺水喝。广州自1998年7月—1999年3月基本上没降大雨,三水市、雷州市自1998年9月—1999年3月未下过透雨;澳门两个月无雨,47年罕见;广西也遭受历史上秋冬连旱的煎熬。

因为干旱少雨,长江在经历了1998年百年罕见的洪水之后,也走向另一极端,1999年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枯水期,该年元月5日,武汉长江大桥水域航道因水浅首次改道,而春节刚过,武汉长江北岸到江心就出现了1800米宽的罕见江滩。进入3月份,因汉水水位持续下降,舵落口以上航道从正常值4米徒降到1.8米,至使江汉二桥南岸上游露出清末两湖总督张之洞为防水护堤打下的数百根杉木桩,也属罕见。沙市水位3月14日退落到自1902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低值;2月14日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张南水道在长8公里宽120米的范围内航漕最低水位仅1.8米,造成长江断航。川江水位徒降也创下了历史纪录,川江航道江水24小时内最大降幅0.69米,为百年之最;重庆四码头有史以来首次出现塞船,乃因嘉陵江连月干旱,水位超常徒降所至。重庆寸滩3月25日出现60年以来最低水位。川江从2月下旬出现低水位持续时间之长亦为历史罕见。大涝必有大旱,但涝旱相隔时间如此短促、来势如此猛烈,也实属罕见。

2000年春夏之交,因为高温干旱笼罩整个大地,长江以北地区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春苗枯死,河床龟裂,水库干涸,水仿佛一下子从地面消失了。生产、生活用水难以为继,京津用水告急,不少城市实行限量用水,一些大企业不得不“以水定产”。胶东半岛威海城镇水价飞涨,一些滨海地区开始在海边打深水井解决燃眉之急,就连湖北十堰大部分企业也因缺水处于半停产状态。豫西汝阳遇上百年不遇大旱,自1999年春播至2000年6月,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全县总降雨量不足10毫米,一时间汝河断流。该年印度也遭百年大旱。

安徽境内淮河干流也几乎断流,此大旱为安徽50年来所罕见。长江边上的武汉照样躲不过旱魔的侵扰,大水过后两年就遇上120年来空前的春旱,两个月降雨仅80毫米,就是在整个夏天雨季,也只下了几场雷阵雨,雨后天晴照样高温干旱,那种淅淅淋淋阴雨连绵的“梅雨”早已远遁。这种情况在武汉也是几十年所未见的,而北方再也难见那大雨滂沱的急风骤雨景观。

据说高温使祁连山中万年不化的马乐雪山化的片雪不留。其实这种严峻形势,早就在演绎着。从我国史料统计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100多年里,平均两年一旱,而新中国成立后几乎年年旱,特别是1962年洪涝灾害后,旱灾不仅年年有,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我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2亿亩上升到60年代的3亿亩。旱情一年甚于一年,数年连旱,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到90年代则增加到4亿多亩,1998年冬到1999年春受旱面积曾达到4.5亿亩。近些年,全国年均受旱面积3亿亩,减少粮食200多亿千克。1997年入春以来,河南大旱,武汉地区也遇到近30年来罕见的春旱。2000年更甚,6月中旬,国家紧急调动4亿元用于北方13省(区)抗旱应急工程,全力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到6月底,每天有4000万人力抗旱,投入抗旱资金已达10亿元。

1999年也就是在长江特大洪水过后的第一年,鄂西北就发生了罕见大旱,随州从1998年10月到1999年8月,一直干旱少雨,一半河流干涸,100多座水库见底。黄河也出现自1998—1999年跨年度断流8个月,此乃亘古未有。这表明旱魔猛于洪害,洪涝天气润及空间范围越来越小,影响气候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或洪旱咫尺,或洪涝亦如“雷阵雨”,大洪之后随即大旱骤至。旱情加剧还表现在,一是同一地域旱涝并生,如1999年长江也发生了洪水,但在汛期,汉江上游却出现枯水位,而湖北省高水位抗洪时,鄂西北地区却持续干旱,襄樊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丹江水库也一直处在枯水位以下。二是不同流域洪旱同时并存,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同年11月份,北方麦区农田干旱失墒,出现3~5厘米的干土层,西北东部,黄淮、江淮等中原部分地区也都出现罕见大旱。2001年内蒙古大旱, 90%以上可利用草场受旱,50万牲畜死亡。

2006年8月份川渝大旱,长江上游出现100年来最低水位,洞庭湖遭受30年同期最低水位;8月至11月中旬,广西大旱无雨。该年澳大利亚则遭受1000年来最严重干旱。2007年继续升级,据报道6月份,浙江遭受历史同期最低水位,7月份,北京、辽宁、内蒙古遇30年来最严重干旱。新、甘、陕也遭大旱。北方、西北、东北和湘赣浙等地均遭大旱,经济损失惨重。该年11~12月间,武汉连续37天滴水未降,54年来罕见。2009年辽西遭遇百年大旱。云贵高原自2009年秋冬至2010年春3月,连续七八个月干旱无雨,致使河床断流,河源涸萎,水库见底,农田湿地龟裂,山梁颓坼,植被枯焦,丘野赤黄,大地生烟,农副业绝产,宛如又一个“黄土高原”出现于中国西南地区,触目惊心,危患之情不敢深思!与此同时西藏出现旱情,北方出现旱情苗头,水文规律出现严重异常,使中国可能面临南北同时抗旱的严峻形势!因受西南大旱影响,长江上游严重枯水,重庆长江段水位同比降低了2米,另外西南诸“水电大省”的水电生产严重不足,不得不靠外省调电。专家预测这将影响全国六成水电发电量,而这又使火电厂存煤频频告急!

现在古人笔下那“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景色已弥足珍贵;“燕山雪花大如斗”的盛况也在持续“暖冬”中久违,北方夏秋季那急风暴雨来临之际倚天而立婆娑作响的“雨脚”已鲜可见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雅境只能在人造景观里孤芳自赏了,或借助“考古”发掘才得以窥见人类往昔那自然优茂的一幕。这种预兆意义是很严峻的,干旱的危害绝不亚于洪涝,干旱是对一切绿色生命的坚壁清野。如内蒙古阿拉善黑河流域因为干旱,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森林已减少86万亩,牧草由130多种减少到20多种,草地退化面积达5000万亩,额济纳绿州以每年2万亩速度锐减。干旱缺水的危害绝不亚于洪涝,洪水能淹没一切,毁物于一时,但却不毁生机;干旱却毁灭一切,摧拔根基,泯灭生机。烈日炎炎,赤野千里,河梁断裂,草木枯萎;狠烟四起,饥鸿遍野,非洲就发生过这种大灾难。这种气象条件,别说发展,就是仅为生存活命,就得付上巨大代价,由此而使得抗旱成了现在人类生存之大务,太空时代的人类也重新跌落在为果腹充饥的原始诉求上,旱魃尤猛于洪魔!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方向——自古以来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最惨烈最悲壮的场面是与洪水的斗争,如今挖水,找水,凿水乃至“造水”,将更成为燃眉之急,此虽没有与洪水搏斗的激昂,然其生存之挣扎亦如箭穿心!如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初春,中国西南云贵高原百年大旱,就惊现了这一幕。

而今和未来人类需要抗争的可能更多的是干旱、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无情侵袭。持续干旱缺水是大自然衰竭的象征,人类需求已超过自然生态再生永续力,这意味着大自然为人类持续千百年宽厚博大的厚爱后第一次抛出“紧箍咒”,这也促使人类从最初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的自然之后,开始从无限的自我中发现自然的有限,意识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割不断的脐带,第一次自觉地回归到人与自然本来的原始关系上。

干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信号,是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不断加剧的自然趋势,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历来雨水充沛的江南地区,近年来却不断遭受旱灾侵优,使传统上的鱼米之乡变成一片焦渴土地。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曾记述的“楚蜀之地,则十日九雨,江岸岭侧,行甚艰难;其风日晴朗者,一岁中不三十日也”的气候,经几百年气候变迁,如今已成为旱魃光顾的地区。

如2011年冬至2012年6月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以来同期最少。湖南14个市州13个旱,降水之少百年一遇;洞庭湖水面缩减到740平方公里,邻近水稻绝收。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江西鄱阳湖水面仅剩下620平方公里,大部湖枯见底变“马路”跑汽车,堪称“千古奇观”。安徽太湖区因干旱导致插秧难。湖北省1300多座水库在低于“死水位”下运行,洪湖水量减少70%,湖岸线内缩1公里,使大面积鱼类死亡。黄冈市大小河流有90条断流,15座水库干涸。江苏洪泽湖水位已近“死水位”,使已沉入湖底300年的明陵第一次“水落石出”露出了水面。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因水位下降使2000余艘船舶滞留待航。为了应对这次大范围的干旱,各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致使江西惟一一家增雨弹生产企业的产品脱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反常干旱的同时,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也是持续干旱,据报道,因受秋冬春夏四季连旱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截止2012年6月15日已在死水位下运转了70多天。

在干旱时间增多和范围扩大的同时,因全球变暖,使大气环流异常,南北半球气团相互扩张交融,使“商羊旱魃”迭出不已的极端天气也在增多,如2012年,正值盛夏时期的7月13日,四川折多山罕见“七月飞雪”达30厘米。而7月底韩国则连降暴雨,局部地区每小时降雨量达107毫米,累计降水量高达六七百毫米,百年罕遇。另外,旱涝时而交替出现,2010年春,云贵大旱,而5月广东遭遇500年来大雨,7月武汉江汉遭遇百年大雨。再如就在2012年5月底6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抗旱之时,时隔三四天到6月9日及其后十多天里,该地区局部竟连遭一二百年来罕见特大暴雨的侵袭。西南云贵高原近年干旱频发,2011年自上半年以来到2012年9月上旬,雨季已过,仍持续干旱。重庆从2012年6月底到9月初持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42℃。因为高温,重庆市破例把本市小学本该9月1日开学的时间后延了近一个星期。重庆素有“火炉”之称,然而如此高温如此举措,也属罕见。同年9月中旬西部川陕豫遭受罕见秋汛,连续强降雨造成四川渠江、嘉陵江和陕西渭河、汉水暴涨,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大旱大涝、大热大寒交替,受此次西部秋汛影响,竟在9月18日山西晋中和顺县全境及邻近的左权、昔阳等县出现一次当地60年一遇最大最早的降雪过程。而仅隔一天,9月19日武汉最低气温降至11.9℃,最高气温降至12.6℃,一夜之间从盛夏进入寒秋,一天之内刷新了百年同期高温、低温和均温三项纪录。由此致使旱时,山原生烟,湖塘见底,不得不巨大投入凿泉挖井抗旱;雨来之时,摧屋毁地,四处汪洋,山颓河塞,又不得不以巨大的投入抗洪救灾。老天反常,大地遭殃,人类社会两头忙。

旱情和旱涝交替极端天气增多趋势表明,在南北同时遭受大旱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南水北调,由此突出了干旱趋势化和旱灾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自然因素,水已超出过去常说的是农业命脉的范畴,而已成为关乎经济生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资讯显示,2011年为我国年均降水量为61年来最少。目前,我国正常年份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地下水超采区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近2亿国人饮用水不安全,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2011年初,中央发布新中国成立62年以来专门聚焦水利的一号文件,可见水形势之严峻。对此更要转变水资源保护利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洪水资源化利用的观念;更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协调人口、消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需知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取之天地也易,然而天地降灾也忽,折腾起来也甚。

3.森林锐减,植被退化

茂盛的森林绿色植被,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涵养土壤水源的功能,处在生物食物链的最基层,是一切生物孕育繁衍进化的摇篮,也是人类最初的摇篮。植物活得好,人类才能活得好。可悲的是人类的聪明没能遏止森林锐减的趋势,整个地球呈现“绿瘦黄肥”,绿色消退,赤黄蔓延的趋势。像杨雄《羽猎赋》:“林麓薮泽膏腴谷土桑柘之地,甘露零其庭,醴泉流其唐,凤凰巢其树,黄龙游其沼,麒麟臻其囿”, “茂林荫蔚,芳草被堤”;班固《两都赋》:“楠榴之才,相思之树”, “擢才千寻,重荫万里”;左思《蜀都赋》:“邛竹缘岭,菌接临崖,”“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孔翠群翔,犀象竟驰,”“敷蕊葳莛落英飘飘”,以及唐朝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中描写的“烟霞充耳目之玩,鱼鸟尽江湖之赏”,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杜诗)等自然美景日益减少和绝迹。虽是今日古刹道观之胜地,亦少有往昔“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的风光。而森林锐减,沙漠漫延,则日益成为当前自然生态趋势的最惨烈表征,正在威胁着人类生存之本,真是“瞰于野,唯稼穑艰难是知”(刘禹锡《西陵北亭记》),水浅鱼难住,林疏鸟不栖;寺废僧居少,桥塌客过稀。

据史料记载,在周代,黄土高原森林面积达50亿亩,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0%,北魏丽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还称黄河为“河”,到了唐朝就因森林锐减、水土流失而开始称“黄河”了。如今昔日中华民族的摇篮,成了自然生态最贫瘠的流域,黄土高原成了真正的黄土地,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黄河流域也因此而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和昌盛。而华北平原则几乎成了森林空白带,其覆盖率不足1%。中华民族最早的肇源和形成及活动的“三北”地区,而今成了生态环境最脆弱和最恶劣的地方。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也已由历史上的80%减少到10%,而对屏护中华“水塔”负有重大责任的青海省全省森林覆盖率竟降到可怜的0.34%。唐人韦蟾在《送卢潘尚书入灵武》诗中还写道:“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明朝诗也还赞美贺兰山:“贺兰之山八百里,极日长空高插天,断峰逶迤烟云阔,古寒微茫紫翠连”。《山海经》中所说的六盘山上“其木多棕”,是为热带植物,而今当年这些生态繁荣景象早已不在,贺兰山已成光山秃岭,六盘山也弥漫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生态灾难之中。《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如今也早已寸草不生了。《定西县志》记载:清代之前,森林极盛,而现在天然林已荡然无存,新栽树木已被毁54%, “苦甲天下”。

近几十年森林锐减速度更明显加快,据报刊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长白山82.5%是森林,现在只剩下14.2%;四川20%是森林,现在只剩下8%;子午岭林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损失天然林4800平方公里;六盘山林区现在林缘线已后退8~20公里,森林面积减少4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云南55%是森林,到1975年只剩下24%了,这从2010年春云贵抗旱视屏画面上也能看到到处都是光山秃顶;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森林中原始树木已所剩无几,如具有原始森林之称的湖北神农架,据说要严格按原始森林五大特征的标准衡量,其货真价实的原始森林不过仅存数百亩而已。

据20世纪80—90年代资料显示,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平均25%,我国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6,仅排在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第119位。其中中幼树龄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人工造林中幼龄树高达85%以上。我国每年亦有3000万亩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地,我国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总之绿色离我们愈去愈远,而且节奏加快。曾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的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由春秋时期的50%以下降到现在的0.3%~10.9%,就连历史上开发较晚,自然生态条件较优越的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也由历史上的85%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往昔从金沙江到岷江沿途几百公里河谷的茂密森林如今已荡然无存,曾一度从山脚下砍到山顶,到1986年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3.9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超过黄河,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歌入云的雄丽之境已无影无踪。

当然,森林锐减是一种历史曲折,也是一种世界现象。如据介绍,全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1700亿平方米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的热带森林每分钟就有25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后同)被砍伐掉,仅毁林开荒一项,全世界每年减少热带森林1000万公顷,现在40%的热带森林已经消失。来自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消息曾说,全世界每周锐减50万公顷森林,按此速度,人类可能在50年内失去全球的天然林。2010年3月报道,世界每年平均减少1亿亩森林。这些森林大多生长在土壤相当贫瘠的岩石上,一旦被伐,人工将很难以复植活于其上。

森林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进程,如四川屏山县因过度采伐天然林,导致森林生态功能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屏山年年有大旱,干旱范围不断扩大,1999年旱灾致使3万亩水田改种。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百年大旱,其中旱情最厉害的地区,也正是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如乌蒙山已少见林木,成了灌草山。

据报道,最近50年土壤受风和水侵蚀的速度,比历史平均速度快了30倍,全球已有30%的土地退化。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据史料记载,在2000多年间,长江洪涝平均10年1次,而在20世纪90年代,不到10年就发生3次较严重的洪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但洪水流量却少于1954年洪水,原因就在于因森林植被锐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所致。长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1.2%,年流入长江的泥沙重24亿吨,导致河床抬高,湖泊萎缩,洪水泛滥。长江流域各类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12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12座库容为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长江流域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19.98万平方公里,每年入长江泥沙6亿吨。青海全省水土流失33.4万平方公里,面积达1.6亿亩,其中省内黄河流域占1.13亿亩。京畿之地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积有6万多平方公里。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占黑土地区总面积的37.9%,2000年媒体报道有专家发出警告,我国土地沙化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东北黑土地区再过50年有变为“黄土高原”第二的危险。我国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且仍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没得到有效遏制。其中水侵蚀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损失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仅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全国1年的化肥产量。

据1999年资讯显示,造林虽多毁树更快,不成熟的林子占七成,只有三成是成熟的林子,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剩下的都是“儿童团”了,这将使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更为艰难。

4.沙化蔓延,沙暴频发

随着地球植物的消失,生命无依的失落感也开始抨击和震感人类心扉,在一片萧条苍凉的旷野面前,人类独有的骄矜和傲岸,也被击于崩溃的边缘而再难维持;森林植被的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荒漠化进程,而这一切又反过来加剧摧残一切绿色植被,二者恶性循环,不断强化生态危机。现在凡在绿色和森林消失的地平线上,一股股黄沙正挟风漫延过来,直扑人类的生存根本。人类能轻而易举砍掉一棵棵参天大树,但对于握不盈手、拂风即起的卑微之物——黄沙,却无可奈何。现在,终于到了人不治沙,沙就治人的时候了;它已不再是远离人类遥远不可即仅供人遐思的景观,而是紧随人类开拓的脚步从四面八方袭来,到了“城下之盟”、背水一战的时候了。它不仅是生态环境恶化最直观的反映,也是大自然报复人类最惨烈的面目。它能置人类于毁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心腹之患,是人类文明的最大“杀手锏”,像细菌和传染病一样能于无形之中,毁灭一切生机和繁荣。它所到之处,一切生机和繁荣就会荡然无存,其危害甚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因为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和环境,其时间可以延续几代甚至永远不可扭转。可以说,人沙之战,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最惨烈、最艰难的一幕,是人类最严峻的挑战。

迄今为止,人类生存史是在沙漠化绝对不可逆转的似乎像自然“规律”一样的进逼下,不断退缩的历史。如非洲是人类共同祖先的发源地,而今却成了最贫瘠、最干旱、沙漠最多的大洲;再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曾在这里发祥、繁衍和昌盛。然而,历史车轮辗起的尘埃,已经掩没了昔日的辉煌,如今却成为世界上沙漠最富集,沙害最严重的地域。而曾有4000多年文明的玛雅文明则早已被吞噬在万劫不复的自然“黑洞”之中。

止于20世纪末,全球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地球陆面积的1/3,而且每年仍以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着,仅沙害全球每年蒙受420亿美元损失,仅近20年全球荒漠化吞噬的土地面积就相当于美国可耕地面积的总和。当时自北非洲经西南亚、印度西北部、前苏联中亚地区直至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已形成一个几乎连续不断的干旱沙漠区;从北非、大西洋海岸一直到中亚也已形成一条沙带,直至大陆腹地扑来。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正以每小时170公顷的速度扩展着;在苏丹,沙漠每天向草原挺进16米。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有1000万平方公里土地因沙漠化而逐渐荒芜,而南美洲700万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和农田也面临同样的厄运。1996年联合国一组织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有10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亿人口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20世纪80年代荒漠化曾使1000万非洲人奔逃他乡,成为世界上出现的新难民——“环境难民”。据1999年报道,全球因环境恶化造成的难民达2500万之众。2007年联合国专家预测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00万。据预测,就非洲而言,若不控制沙漠化,今后30年内,人均耕地将减少2/3,届时世界“环境难民”队伍将更加庞大。据2000年资料统计,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沙漠化使热带雨林以每秒失去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速度锐减,全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亿平方米的速度从地平线消失。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条件是人类历史的起始原点,并在由人类不断“变更”了的自然环境基础上重新“出发”谱写自身历史。掩卷以思,人类未来历史将如何演绎?

我国的沙漠化形势也很严峻,更不容乐观,治理生态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1999年资讯显示,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面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破坏,沙漠化荒漠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心腹之患,尤以“三北”地区为甚。如“三北”地区曾是中华民族最先开拓和活动的地方,人文始祖黄帝族就是从陕西迁至冀之燕山南北,并最初在河北涿鹿建都,开创中华千古文明的,而如今已成了生态环境最恶劣、沙漠最富集的地方,先民的肇基之地已消失在万里黄沙之下,只有那呼啸着的风声回荡着远古创业的悲壮。西域名城楼兰,当时墙高4米厚8米,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诗句,可是最终破楼兰的不是大唐帝国的千军万马,而是克拉玛干的沙漠。5世纪威震一时的西夏国“统万城”,早已匿迹沙丘;闻名于世的西域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早已葬身沙腹;汉朝时塔里木盆地“水草丰美,人民殷实”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1000多年前丰美无比的鄂尔多斯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早已寻不见踪影。这些都已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真如“华屋俄成山丘感,化去朱门剑岛,有多少花啼柳泣“(清梁沼壬词)。

沙尘暴古已有之,如唐朝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中就有“黄沙南漠起,白日隐西隅”的描写,只是于今为烈罢了。中国国土27%是沙地,但近年来沙漠化速度明显加快,例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以1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进入80年代则增至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又增至2400平方公里,到2002年又增至3400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使1/3国土和5000万人口处在风沙威胁之下,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威胁半壁江山,每年以近2400多平方公里速度“南下”。宁夏固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尚有草原1022.7万亩,到90年代只剩下770万亩了,并且沙化土地以每年40万~50万亩的速度激增。内蒙古全区沙化和潜在沙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的30.5%,水土流失占60%以上。鄂托克旗20世纪50年代开垦的13万亩耕地现已全部沙化。自1993年起,阿拉善地区因干旱缺水毁林,几乎每年发生沙暴,祸及宁夏,殃及苏杭,其境内历史上繁华商邑和西夏军事重镇黑河城遗址,现在沙丘已破城而入,登堂入室。伊克昭沙化面积每年增加150万亩,沿黄河区沙化面积在近30年里已扩张了60%,北沙南移了3~1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南移20公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已东侵到黄河岸边,威胁乌海市和黄河安全。库布齐沙漠即将与毛乌素沙漠合拢东进南侵,威胁腹地。内蒙古荒漠化土地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1/3,全区每年因此直接经济损失180亿元。新疆荒漠化土地每年以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因此损失28亿元。青海作为中国的“水塔”——黄河、长江的源头,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沙漠化威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6%,沙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且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展。素有“长江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青海省曲麻莱县,沙漠也正在那里漫延,自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的近10年间已有467平方公里的草场变成了沙漠,如今县城已岌岌可危。更使人揪心的是沙漠化正向内地漫延,科尔沁沙漠南缘正以每年150米的速度扑向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部城市群,媒体也频频发出“风沙逼进北京城”, “50年后黄沙兵临北京城下”的警告。内蒙古雅布赖盐场,是全国大中型制盐企业之一,年产盐700多万吨,现在沙漠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吞没着盐场,产1吨盐需要剥离清沙4立方米,仅此一项每年投入达100万元。新疆和田的皮山、民丰和策勒3县已3次搬家,但东躲西藏总摆脱不了沙漠的围剿。每年春夏之交风起沙涌已使我国北方2000多万亩耕地化为荒漠。距北京市中心西北70公里的怀来县,形成了一个面积67公顷的沙漠带,沙丘以每年三四十米速度向北京方向推进。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张北县安固诸尔沙地,直线距离北京100公里,60多平方公里, 20世纪70年代水还能没槁,现在已成了盐碱地,因其地势高于北京,成为北京沙暴新源地。肩负屏护京津生态任务的河北省沙化面积也达到2565万亩,地处北京西北的丰宁县沙漠,每年以3.5公里速度向北京逼近,沙丘离北京最近处只有18公里,沙化速度每年220平方公里,而治理速度每年只100平方公里。可见,首都北京处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中,决非空穴来风。

1999年资讯就显示,当时水土流失面积就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而且还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土地荒漠化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还以每年67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其中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460平方公里。止于2000年,我国沙漠化土地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达262.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1/3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我国荒漠化土地涉及全国18个省和4亿人口,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5省区3年的财政收入总和。2010年7月26日媒体介绍,甘肃91%可利用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每年以150万亩的速度退化。黄河源头段和长江上游段大部草地呈现退化沙化趋势。黄河源头地区3.8万平方公里的卫星彩遥照片显示,20世纪80—90年代,草原平均退化速率比20世纪70—80年代增加一倍多。阿拉善地区200年前还是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浴血东归之后的生息地,当时是“湍漭不息”的居延海绿洲,而今已成了9万平方公里戈壁,8万平方公里沙漠的不毛之地,85%的土地已经沙化,成为近年来北方每年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发源地;2003年媒体称,该地区额济纳旗境内的西夏王朝边防重镇,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的沙漠绿州的黑城遗址,现大部已被黄沙掩埋。宁夏腾格里沙漠每年以15米的速度向东向南推移,先后吞噬数万亩农田。青海是长江、黄河的源头所在地,目前草地中度退化已达1.09亿亩,沙化型退化面积4000万亩,海晏县青海湖畔的沙龙已向湟水河谷移动,全省每年增加沙化面积160万亩以上,全省沙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增长速度每年达52.5万亩,每年危害农田66.6万公顷,造成经济损失30亿元。

现在“三北”地区已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万里风沙线。河西走廊风沙线蜿蜒1600多公里,塔里木盆地东南残存绿洲尉犁,再需30年就可能被四周合拢的沙漠淹没。现在中国西北生态进一步恶化,两大沙漠三处“握手”,土地沙化已关系到中国生存,2001年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荒漠化面积年增1万平方公里,自然变迁是主因。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是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沙进人退,地球上有多少地可不断相让于“沙海”呢?面对不断“变小”的地球,有限的空间,膨胀的人口,不断扩张的发展规模,人类有多少余地可退呢?真不寒而慄!

沙,这轻盈可拂的曾付骥于历史车轮下的尘垢之物,紧随人类开拓之犁和征服之箭,使人类的艰辛劳动付之东流,把人类梦想化为泡影。对此,凝视那迎面而来的沙丘,回眸身后的绿洲,焉能不有悲壮苍凉之感?更岌岌可危的是沙借风力,风助沙势,使沙漠正向我中华腹地漫延,在豫东平原、京塘地区、鄱阳、洞庭湖区、甚至西藏、广东也出现了风沙化土地,北京、天津和沈阳等大城市正处在风沙化前沿,有人预言,华北平原有沦为沙漠的危险。沙漠化的幽灵就徘徊在我们身边,人类种出的最大恶果,正凶神恶煞地闯进人们的生活。

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使万里神州遍布疮痍,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夺取了大自然生殖权利,大自然就吞噬人类的家园故地。植被锐减,沙漠化、荒漠化漫延,使大地光秃一片,毫无屏障,“风起于青萍之末”,旋即就可变为长驱直入的狂风巨飚,近些年不断增多的沙尘暴,就是这一生态恶化的最直接信号。

君不见1993年5月5日西北那场沙暴,如空穴来风,骤然而至,“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瞬间遮天蔽日,批亢捣虚,飞沙走石,宛如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沙墙扶摇云霄高达六七百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房倒屋,呼啸而至,自西向东横扫新、甘、宁和内蒙古四省区,掩袭华北,一夜之间,沙漠向前最远推进数公里,风蚀表土最深达1米多,而自然形成几厘米的耕地表土则需一二百年时间。时隔不到一年,同样的灾难又降临武威、金昌和张掖三地市,当时也是微风不拂,突然黑风陡至,肆虐6天,破国内外沙暴时间之最。1995年4月至6月,塔里木盆地竟连遭3场沙暴袭击,风力达12级,结果使南疆百万亩棉花绝收。1996年4月底,内蒙古阿拉善自1993年以来第四次遭沙暴侵袭,仅40分钟就使27万平方公里土地几成沙漠,草原表土被风蚀十多厘米。该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25,曾经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殷实之地,然而在沙暴一次次连续的重创下,元气难复,就像被对手连续击倒在地的拳击手,自己爬不起来了,不可逆转地向荒漠化衰败下去。余悸未定,刚过一个月即5月29日,灾难又降临甘肃敦煌市,当时风和日丽,猝不及防,沙暴天昏地暗掩杀过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五千万元人民币。

2000年3月3日,大西北沙尘暴骤起,使黄土高原更黄,此次扬尘时间长于以往,表明西北植被生态进一步恶化。到6月份共有12次特大沙尘暴数度频繁践踏本已脆弱不堪的北方生态大地,使之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据资料统计,近几十年特大沙尘暴一直呈上升态势,此预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20世纪50年代特大沙尘暴发生5次,60年代增至8次,70年代又增至13次,80年代增至14次,90年代已发生23次,以至2000年数月间竟连续发生12次,前所未有。就是这些沙尘暴,使每年全国损失540亿元,每年“吃掉”一个中等县,由此使我国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化。

2002年3月7日,一场10年来罕见沙尘暴席卷140万平方公里,并吹到上海,使市区能见度下降了70%。1997年5月2日埃及首都开罗遭到历史罕见的特大沙暴袭击,风速每小时200公里,数秒内能见度降为零。2007年4月,一场沙尘暴,使北京突然“下土”,竟“一夜满城黄金甲”,这更是前所未有的,也由此可体察到自然一旦咆哮起来的威力!

中国北方沙暴越来越凶,其殃及地域范围纵深越来越广,如前些年西北沙暴多由西向东略偏南运动,偶尔波及武汉等南方地区,就足够让人惊诧了;2009年春北方沙暴侵袭绵阳,各路媒体曾以为这是沙暴首次进入四川而惊呼不已了一阵子。现在仅隔一年,在2010年3月19日至20凌晨起于西北的该年第四次沙暴殃及到13个省区,远输浙闽和港台地区,就仅此波及距离而言,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了。然而仅隔一天即3月22日,北方又遭受今年以来第五次沙暴的侵袭,北京降沙量达15万吨,相当平均每个北京市人背了9千克沙。而据预测到四、五月份,还将有6~9次沙暴在酝酿于大气环流之中,而“静候”着再创惊世之举!过去北方沙暴波及武汉,天空不过一片灰蒙而已,而受这次沙暴影响使武汉天空灰暗一片,宛如地处沙暴腹地边缘一般。沙暴源地如此之遥,凭风力裹挟输送如此之远,不断给人以震撼,不断刷新纪录,不断颠覆着人的想象力,不断撞击着人努力改善生态的预期。真可谓:如神输鬼役,天威作怒犹可畏,轻掷千里亿吨沙;自然酝力久然发,一夜满城黄金甲。而随其后,不少媒体掀起一阵“迁都”热议,一时成为“卖点”。其实对中国而言,生态环境不只是关乎某一地区的兴衰问题,而关键是几千年来生态环境都是从“三北”地区不断向东南呈现退化趋势的,一时“迁”之又如何?可见愈益严重频发的沙暴,似乎在考验着中国的忧患意识,也考验着中国的发展。沙暴频发固然与全球变暖、大气环境紊乱致使气压差大风力大有关,但也表明干旱和植被退化趋势在加剧和生态状况之严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以往发展观念方式和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与气候急剧变化之间的差距。

5.耕地锐减

天地之间,以好生为本,而人无根本,无非以水食为命,然而咽喉深似海,日月快如梭。在古代“社”是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代表国家,自古有社稷之祭,“万物莫不知怀土,而乐其归本”。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 《淮南子·诠言》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和“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的说法。《周易·无妄》中说:“不耕获,未富也”。汉文帝、景帝曾下诏告示天下,“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天下以农桑为本”。汉朝王符更认为“谷为民命”,东汉政论家崔寔也说“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俗谚也有“官出于民,民出于土”的说法,周公更从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到重视农业的必要性,他说:“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然而无土不农,可见土地之重要。

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曾说: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也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这些古今中外名论,都表明土地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一切生命奇观和人类奇迹均赖于土地的孕育和支撑。

自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为民本”后,一切民族和阶级斗争莫不缘于所谓“寸土之争,乃千古之争”。然而,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更重要,因为它不仅仍具有“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还需要以农为本的传统意义,而且在开放的现代市场体制下,粮食价格处在整个市场价格体系链的最低端,粮食价格的波动对整个市场价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更为严峻的是现在人口规模、生态环境状况并由此涉及的耕地面积,已今非昔比,“以农为本”的重要性也已远比古代社会所认识的要重大得多。因为随着人口膨胀、沙漠化漫延、基建规模扩大、采发利用的拓广,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都在绝对地锐减,同时因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所导致的地力质量下降又相对减少了耕地。据20世纪90年代资料报道,全世界每年有一个爱尔兰共和国那么大的地区完全变成无用的荒弃之地,其田畴秽,耕地正以每年五六千万亩的速度锐减,而世界人口每年却以七八千万的速度增长。

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耕地面积为211亿亩,到1980年降为201亿亩,20年减少耕地10亿亩,而人口20年却增加了10亿多,同时全球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我国在沙漠化趋势下,植被以每年1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而由于人口压力却又使非农业用地不断增长。随着生态恶化和人口压力以及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与耕地及其地力形成尖锐矛盾。现在,人类“数米而炊”的日子不是“灾异”图谶之说,而是已成为可预见的必然,这就是全世界“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的现实。

我国耕地锐减由来已久。据20世纪80—90年代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退化土地1.16亿亩,退化草场15.75亿亩,平均每年丧失耕地22.5万亩,减少草地78万亩。从1953—1958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2.6亿亩。从1958年开始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加快减少,相当每年减少近7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新疆巴州境内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垦区35团耕地已退缩10余公里,34团由20世纪60年代80万亩耕地也已降至90年代的3万亩,这只是一个缩影。至20世纪80年代,每年减少433万亩,当时专家认为,按此速度,50年后,人均只有0.6亩,百年之后将无地可耕。另据统计,自1952—1990年净减少耕地1.8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469万亩。1991年减少733亩,1992年减少1108万亩,1993年和1994年各减少1250万亩,逐年上升,平均每年净减少1000万亩,约合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县。据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因沙漠化、盐渍化及非农业占用等原因,耕地面积仍以每年175万亩速度减少。建国40多年来累计减少耕地2.4亿亩,相当于一个法国二个英国和三个半日本耕地的总和,人口却每年以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着。其中仅因水土流失就减少耕地4000多万亩,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人民币。2004年资讯显示,1996年底到2003年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1亿亩。2006年比2005年,我国净减少460万亩耕地。由以上原因,我国人均耕地已从汉朝的9.6亩,唐至明朝的12.6亩、建国初的2.8亩,降至今天的1.3亩,只相当于加拿大人均耕地的1/20和美国人均耕地的1/8,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其中,有1/3省份不足1亩,甚至不足0.5亩。河北省1949年人均耕地3.2亩,1995年降至1.55亩。成都平原到2000年人均耕地只剩下0.53亩。据预测,按目前耕地锐减速度,到2010年中国缺粮1.4亿吨,1995年已进口2040万吨,仅次于日本成为第二进口粮食的大国。五六十年后我国人均耕地将不足0.7亩,几乎和日本一样,1/3的粮食需要进口;100年后,人均耕地只有0.2亩,200年后人均耕地将不足0.02亩,到那时即使亩产1000千克粮食,人均也不足20千克。然而“嘴是无底洞”,真的到那时如何得了,恐怕只能捧钵化缘进入世界“环境难民”行列里了,“球籍”问题就真成了“问题”了。

在耕地锐减的同时,地力也在下降,据报道,我国有1300万公顷农田受风沙危害,耕地退化率超过40%。据内蒙古乌蒙后山地区统计,因沙漠化危害使粮食平均亩产从1949年的80~100千克下降到1990年的15~25千克。诚如古人所言:“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汉·贾山《至言》)。我国草场退化率达56.5%以上,面积达13600万亩。宁夏草地几乎全部退化,内蒙古草地退化39%,松嫩草地20世纪50年代还芳草萋萋,如今已退化59%。青藏高原南部地区5亿亩草原已有2,3亿亩被沙化“掉”了。另外即使好草场由于大部分草场超载30%,草地再生产力也严重衰竭。据估计,全国草场产量20世纪80年代比20世纪60年代下降30%~50%,百亩草地产肉量仅25.5千克,产奶26.8千克,产毛3千克,再生产能力只有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其中盐碱地占整个草场的19%,产草量仅为以前的1/5。水土流失也造成耕地再生产力萎缩,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530个县在水土流失区,这很能说明我国耕地质量状况。现在虽然每年治理水土流失3万平方公里,照此速度,即使不考虑人力破坏,要完成综合治理至少也需要100年。

由于风沙、水土流失和化肥以及农药污染等原因,我国耕地功能也严重退化,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已降至1.5%,大大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据20世纪90年代资讯显示,东北黑土地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解放初期的8%~19%下降到目前的1%~5%,已失去了油黑光泽的魅力。富庶的江淮流域,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到1%,甚至有的不足0.3%。这就是目前我国耕地质量的状况,它的直接后果是在耕地锐减的基础上又使粮食减产,使农民耕种成本增高,即使流汗再多,却再也换不回大地的回报,如20世纪70年代每亩耕地施氮肥20千克就可增产粮食80~100千克,到80年代则需要50千克氮肥才能见效,这表明传统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例已彻底颠倒过来了,人类开始进入“蚀本”种田阶段。

20世纪80年代曾有媒体报道过,号称“两湖熟,天下足”的江南水乡产粮区,经过一千多年繁荣也开始走向枯萎,产粮重心开始北移西迁,重返民族最早发祥的黄淮地区,维持多年的“南粮北调”格局已被“北粮南调”所代替。20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亩单产量曾是北方的两倍,到80年代亩产已降到北方水平线上。由于水危机到来,南方只适应水稻生产的土壤会因缺水而进一步退化,如2007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遭严重干旱,旱涝交加,农业损失严重,如此下去,10年后珠江三角洲的繁荣或许将不复存在,15年后“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将永远成为历史,黄河流域从繁盛到衰落的历史将在长珠流域重演。现在人均耕地和粮食占有量这个标志一个国家盛衰的水平线,也把我国甩在其他发达国家之后,在目前26个超过5千万人口的国家里,我国人均耕地仅高于日本和埃及,居倒数第三位,人均粮食只及美国的23%。古人云:“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民可自取富焉”,如今土地锐减,地力锐减,自取富足谈何易哉。

6.水危机

在关乎人类生存资本的诸多危机纷至沓来之际,水危机又接踵而至,使人类又受致命一击。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命脉,生存第一要素。《老子》云:“上善莫若水,水善利万物”。曾从湖北荆州沙洋郭店村楚古墓出土的竹简中,就已有“太一生水”的论述,表明我国民族先人早在2300多年前,对水是生命第一要素就有了认识。如果说《易经》所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是万物起源和由简至繁的变化发展规律,那么“太一生水”反映的则是生物起源和最早的生态学观念。南宋《北溪字义》讲“水是造化的根本”, “凡天地万物,得水方生”。“只看得地下泉脉滋润,何物不资之以生,”有水才有“粲然文物之盛,众美所会聚也”。

《红楼梦》第一回说当年女娲弃于青埂峰下的那块补天石,后来来到仙界赤霞宫作侍者,“遂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竟使这草“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并为“酬报灌溉之德”而欲“下世为人”,简直把水视为生物进化之源了,所以现代航天探测,也首先是寻找哪个星球有水。现代生物学告诉人们,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所有原始生命都起源于水中,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水中孕育而生的,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的,在地球生命进化中曾出现过的生物多样性极盛时期,就是因为水资源的充沛。海洋是生物的摇篮,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都诞生于海洋,研究表明人和动物细胞环境里各种重要离子的比例就跟海水极为相近。30多亿年前原始海洋里的单细胞浮游生物,跟现代生物一样也是靠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合物来传代的。这种化合物是溶解于原始海洋中的碳、氧、氮、氢和磷等无机元素原子,经太阳辐射和宇宙线的作用结合一起而呈现生命现象的,由此使地球诞生了原始生物,启动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才进化出人类。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水是细胞环境的基本成分,只有通过水,细胞才能跟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二氧化碳和矿物无机物,只有溶解在水里并通过水才能进入细胞为其所吸取。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物最低等的是细菌,比细菌略高一等的是蓝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功能也是通过水而吸收养料进行光合作用的,由此成为有机物的第一生产者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食物的源泉。但若只有太阳能和其他无机元素而没有水,也不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生产出葡萄糖和释放出氧气,相反连它自身都难存活。没有水,生命就会停止;干旱少雨,植物庄稼就会枯死。人体中90%是水,每人一昼夜正常需水300毫升,3天不喝水即有生命之虞。1头牛1天要喝10千克水,1株向日葵1个夏天要消耗250千克水,1吨大米需要500吨水,1吨棉花需要400吨水,可见水的重要性不惟在于生命起源于水,更在于生命的维持也一刻离不开水,命靠水养。地球表面70%是水,正是有了水,地球才有生命。水不仅是人类的生命线,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汽车光喝油不喝水,照样跑不起来。它是大地的油脂,没有水,就不会有繁荣。即使经济生产建设一刻也离不开水,如生产1吨钢需要100吨水,煤和石油甚至太阳能只有通过水蒸气才可转化为人类可使用的能量,火车只烧煤没有水也跑不起来。正如《淮南子·本经训》所言:“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 “然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人类文明无不是沿河而诞生。

水也最早地启迪了人类的哲学思维,如号称“群经之首”的《周易》“八卦”中,坎卦代表“河水”,兑卦代表“泽”,都指的是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经国大计,也以水为五行之首。古代中西哲学家都把水视作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本原,《管子·水地篇》中也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的命题。

水是宝贵的,它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之一,但它的重要性远远胜于氧气和土壤。水本身就含有氧气,整个宇宙天体均为“土壤”所尘结,土壤要诞生生命必须依赖水的存在,水是任何物资都替代不了的资源。没有水任何生命都不能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转之轮没有水也无法启动。水关乎民族存亡和兴衰,关乎发展速度快慢。有水可使之兴,无水可使之亡。人类发祥和繁盛均是缘河而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大河而先兴发祥而繁荣,其后更朝换代亦无不与水的丰欠有关。如《史记》中就有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夏朝因“昔伊、洛竭而夏亡”而“川竭国亡”的记载,还有商朝也是因“河竭而商亡”。历史上因水的匮乏相让于沙漠而迁徙他方的民族更不乏其例,如今也是最贫瘠的地方无不穷在一个“水”字上,与水紧密相连,高科技也爱莫能助。水也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孟子说:“民非水火不生活。”孔子也极称水,常曰:“水哉,水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有源涓流不息,万物才可生生不已。世界上的水总量并不少,但淡水却只占其2.53%,而可利用的淡水又不足淡水总量的1%。这些淡水随着气候变异、人口膨胀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及浪费和污染不断加剧、天气变暖蒸发不断增加,使水资源消耗急剧增长,水资源日渐窘迫。这就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由此使水荒笼罩着整个世界,使人竟发出人类若再不节约用水,恐怕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眼泪的警告。自古以来,人类把水当做天赐之物,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今天“忽倏”一下,这个“自然之物”俨然进入商品的殿堂,人们在大惑不解之际或许也能大彻大悟——干旱缺水是伊拉克两河流域的何卡迪严、南美印加、中美洲玛雅等古代人类文明消失的原因。

当代人类正处在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之中,科学的倡明也难以改变人类因缺水而遭到的窘迫境地。现在到处缺水,“滴水贵如油”这个对偶然极端年景的夸张词,如今却正在演变为人类的绝对生存状态,干旱缺水已成为全球趋势,2009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全世界“生态难民”已超过2500万。2000年世界水事会议曾称,石油是本世纪许多战争的起因,但下世纪水会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估计21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犹如石油在20世纪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它将成为一种决定国家贫富强弱的珍贵商品,水业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水愈来愈成为弥足珍贵的东西。如在中东,1美元可买2升汽油,却买不到1瓶矿泉水。有些国家开始把油轮变为“水轮”进口淡水,使水第一次成为国际商品,如阿联酋每年要从日本进口2000万吨雨水。在非洲莫桑比克首都平均一万居民才有一口水井。据20世纪90年代报道,当时就已有80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其中3亿人处于水荒之中。这使水资源正日益成为政治问题,现在因水而爆发战争的事也多起来,水不但成为战争目标,同时也是战争中的利器。为水而兵戎相见已不足为奇,土耳其与叙利亚、伊拉克为河水改道而交恶,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为尼罗河的水分配而争吵不息,阿以战争实质上是“争水”战。现在“水战争”和“水政治”已频繁用于外交辞令中,因水对世界来讲已日益成为问题,所以有人预言,水将成为21世纪的最大武器和世界不稳定的因素。2002年3月22日联合国纪念世界饮水日时警告说,到2025年,世界将有27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未来全球将有50亿人口生活在水短缺或没有饮用水的地区。现在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由水滋生的疾病——相当于全球战争死亡人口的10倍。2007年7月有资讯讲,全世界每年仅儿童就有400万死于各种环境污染(当然水污染又是主要原因)。1950年,世界水的储备平均每人每年为16800立方米,今天已减到7300立方米,25年后将下降到4800立方米。2003年3月联合国报告说,到本世纪中叶,将有60个国家近70亿人口面临缺水问题。2009年报道也门保安持枪押送水车,10年后也门将成为无水国。我国水环境、气候变异和荒漠化加剧,导致青海黄河源区断流,因生态环境退化导致纠纷而引起暴力事件,也逐渐增多,将成为未来新的重大安全威胁。人类自古以来治的是水,怕的是洪水,这种历史现在彻底改写了,最怕的是干旱少雨,“水荒”成了人类最大困惑。洪水人可疏而导之,水荒之水却难邀而即至。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淡水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却排在第109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从农村到城市无不被水!水!的喊叫声包围着。20世纪60年代甘肃定西地区,因缺水地里麦苗只长30厘米高,一亩地最多能产10千克麦子,连种子都难收回。20世纪90年代陕北一些地区因水线下降,出现种树不活、活树枯死的现象。1999年年初包钢因黄河支流西柳沟断流而被迫停产,损失数亿,并引发包头水荒。2009年因干旱,贵州紫云县9万多人因缺水,不得不到4公里外冒着危险进入100米深的溶洞去担水,一水多用,先洗菜再洗脸后洗脚,然后喂猪。

据2003年资料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供水不足,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因为缺水,全国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减少2000多亿元。我国农业年缺水量300亿立方米,为此农业年减产250亿~1000亿千克粮食。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50立方米,需要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1700亿立方米,已接近全国可实际利用水资源量的上限。华北地区因降水不足而超采地下水形成1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面积,最深可达70米。河北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处全国倒数第二位,人均地表水比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还低30%。该省平均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4亿方,而近几年实际开采却在120亿方左右,形成30多个漏斗区,每年平均有8000多眼机井因水位下降而报废。据20世纪90年代资讯显示,我国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随着人口增长,到2000年,全国总缺水量可达600至800亿立方米,若遇中等干旱,全国用水总需求量赤字相当于两条黄河一年的流量。因为缺水,整个二连浩特竟没有一家澡堂,22万西海固地区群众不得不迁移到河套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连市10万户居民每天只能得到2~4小时供水,天津市工矿企业不得不减产、限产,“煤都”大同旧矿无法改造,新项目无法上马,1996年北京市提出建设要“量”水而行;因为缺水,占全国土地面积1/3的西北大地,尽管“地大物博”但仍为最贫瘠最落后的地区。河北海河、滦河流域已开采地下水9/10,该地区人均水量只有34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26。

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如今只剩下300多个湖泊;有“百湖”之称的武汉市,如今只剩下30多个湖泊。荆江南岸的松滋河20世纪80年代在冬季枯水期尚有流量40立方米/秒,到20世纪末则仅有1~2立方米/秒,有时竟有10多天断流,藕池河自1998年冬季以来已成为一条枯河。缘于此,在长江经历了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在1999年3月14日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百年难遇的枯水浅情,而荆州则创下了1903年以来历史上最低水位。

持续高温干旱,使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江河湖泊水量日少,而最震惊中华大地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乳汁在哺育繁衍伟大民族几千年后,开始出现断流现象,而且愈演愈烈,自1972年出现断流以来的26年中,就有20年发生过断流。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断流14天,断流长度平均为242公里。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断流天数102天,断流河段长度增加到427公里,1997年断流竟达226天,断流长度704公里,当年流入渤海的水量只有18亿立方米。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可就在这一年10月20日~1999年6月30日,黄河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中间15公里的河道首次出现长达8公里的断流段,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此乃亘古未有。这是青海黄河源头生态恶化,降水逐年减少所致。1998年冬季黄河源头只下过一场雪,源头区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4077个,目前已有近千个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2~3米。现在黄河壶口瀑布早已失去万马奔腾的景观,不少有识之士惊呼:黄河面临变为季节河和内陆河的危险。

京津晋冀等依赖黄河的华北地区水资源已达到极限状态,整个华北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海河中下游河道基本干涸。华北东部地区地下水仅够开采9~10年,即使立即停采,恢复年限至少需150~200年时间。2009年北方经过连续4年持续高温干旱,京津用水数度告急,天津水源已告罄,9月份不得不紧急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近30年,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30%,青藏高原许多湖盆区原有泉眼已全部干涸,由于源头水不足,导致洪水过后遂即出现低水位,如1998年长江洪水刚过几个月,在1999年3月,武汉长江大桥北侧长江上游江段就出现罕见的低水位,北岸向江中延伸约1800米,形成6平方公里的大沙滩,引得武汉市民纷纷赶去“先睹为快”。同年春节刚过,重庆港四码头出现有史以来首次塞船现象。西北地区水环境更严重,湖泊干涸现象更普遍,湖泊含盐量和矿化度特别是咸化趋势更明显。新疆博斯腾湖,仅十年工夫,水面就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到3.54米,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湖面已由过去的1300平方公里降至600平方公里,干涸的湖盆已变为盐漠。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咸水湖罗布泊就是这么干涸的。全国最大的内陆河——新疆塔里木河全长1331公里,流域人口780万,几乎占全新疆的一半,全流域以往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2.5亿立方米,干流约50亿立方米,而如今塔河下游320公里的河段已断流20多年,地下水降至9~12米。塔里木腹地年降水量仅60毫米,蒸发量却达2100~2400毫米。水已经成为开发大西北的决定因素,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1997年华北平原城市因缺水就造成2000亿经济损失,若遇大旱、持续干旱,缺水情况就更严峻,北京人均占有水量才300立方米。

另据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总降水量比常年少1.6%,外国流入国内水量比上年少5亿立方米,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比上年少1130亿立方米,入海量比上年减少3860亿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蓄量减少171亿立方米。平原地区漏斗共72个,漏斗总面积6.1万平方公里,著名的有河北衡水地区和江苏锡、常漏斗。黄淮海平原乃我国最大平原,面积占全国15%。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3,农业产量占全国40%,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气候持续干旱,缺水严重。1980—1989年京津冀和山东半岛,10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0%~15%。滦河全流域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仅154亿立方米,比1956—197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46.5%。20世纪80年代黄淮海地域人均水资源量637立方米,1997年降至500立方米,至1999年海滦地区人均水资源降至340立方米。

据2003年资讯,近来30年,黄河断流时间进度日益严重,已成为季节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这除了因黄河源头——青海玛多县原4千多个湖泊因当地气温升高,生态恶化而枯涸外,黄河沿途因人口压力、工农业用水增多也是主要原因(2003年6月,央视·科技博览节目)。青海省南部“三江源”,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源泉”,被誉为“中华水塔”,现在已全线告急。水资源短缺已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三北”地区不少企业只能以“水”定产。2002年10月,黄河汛期不见汛,遭遇“特枯年”。2003年4月报道,松花江全线断航,水位达历史最低点;同年2月也报道,长江上游出现罕见特枯水位,面临断航;水如此之匮乏,但全国每年排放36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80%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使全国一半的河段污染;另外,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5%,这样,水的污染和浪费又加重了淡水短缺。

全球水危机,不仅是因为人口增长、浪费和污染所致,也是水资源绝对量不断减少趋势的结果。如近年来我国虽说有涝有旱,南多涝北多旱,旱涝并存。但明显的变化是旱多于涝,大于涝,蒸发大于以往,总降水逐渐减少,受旱面积逐年增多,旱情日益严重。过去南方多涝,近年也间遇大旱,或在同一年的同一地区旱涝交替出现;过去北方旱多涝少,但大多能涝旱相隔交替,正常年景据多,农业能靠“天”吃饭,如今却是几十年“一贯制”地持续干旱,天已爱莫能助,农田从过去偶遇旱情灌溉变为全靠地下水浇地。仅华北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就抗旱,到现在是年年抗旱年年旱,旱情一年甚一年。过去下几天大雨,能几个月甚至隔年受益,现在是雨过地皮干,再也存不住、留不住水了,地下水位越来越低。20世纪60—70年代河北东南部农村的农田和村里的砖井还能浇菜地,还能满足村民生活用水,几十米深的“大锅锥”井还能抗旱浇地,一个村偶有打口上百米的深水机井更为管用,但到20世纪80—90年代农村传统砖井和农田里的“大锅锥”井相继废弃,继而使用“压机子”井汲水饮用,但也难以为继,后改用打深水机井也遇到“汲深绠短”而间有报废。人们都知道洪水无情,殊不知干旱更猛于洪水。现在高温干旱已从偶然天象演为普遍持续的气象,干旱持久于洪涝,旱灾甚于水患。洪水可防可救可治,而没有水社会将立刻崩溃;一片汪洋固然可怕,可是赤野千里,一片枯黄,颗粒无收更为悲惨:洪水可以掩没一切,而干旱却可摧毁一切。干旱导致的水危机,在目前不仅因人口和消费增长而具有相对意义,而且因持续干旱、蒸发大于降水而具有绝对意义。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现在发现太阳每亿年亮度增强1%,这样彗星上水汽将在太空中更多地被蒸发掉,使落在地球上的水分逐渐减少。这种演化或许早就开始了,如几十亿年前地球曾是一片汪洋,后来成为“三山六水一分田”了。即使在我国夏代前,华北平原还到处是湖泊沼泽,现在却有成为沙漠的可能,史载中的许多大泽不见了。如陕西境内的弦蒲、焦获等大湖泊在唐宋前相继湮没,河北境内的“大陆泽”湖,在唐朝还方圆几十里。河南境内的“圃田泽”在唐宋时还有东西50里南北20里的湖面,山东境内的“大野泽”在唐代湖面南北300里东西百余里,现在这些北方清潭镜澈的大湖泊都销迹于史载了。内蒙古查干湖,据史载在明初还有方圆500公里,现在只剩下方圆50公理,400年缩小了10倍。在特别近30年来,北方湖泊枯竭速度加快,不仅水的短缺,而且水的枯竭速度之快,也是不争之实。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黑水河,在清代诗人笔下还是“巨浪滔天大石浮,龙形滚滚向古流”,20世纪50年代还四季长流水,“沿河两岸,芨芨草铺天盖地”,20世纪70年代年均年泄水量还有11.2亿方,到80年代就减少了一半,又十年到1992年则减少到1.88亿方,而事隔一年,到1993年上游竟未流下一滴水来。

我国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30年内缩短了300公里,现在1/4河道已经干涸。因为缺水使该流域52%的土地荒漠化,75%的胡杨林衰败甚至死亡。黄河从1972年开始断流到1997年的26年里,共断流29次,且持续时间和距离一年比一年长,1998年刨下断流226天、总长704公里的记录。最新报道“行走黄河”采访组到达采访活动终点——巴颜喀拉山脉的措哇尕什则山巅,发现黄河源头扎陵、鄂陵两湖地区首次出现长达8公里的断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奔腾千万年后,“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汪洋恣肆壮观景象,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恐有变成内陆河或季节河的可能。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也是对整个民族永久的警示。

中国圣人孔子就极称水,常曰:“水哉,水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有源才能涌流不息,万物才可生生不已,然而如今江河源头冰川的萎缩,使江河源头趋于枯竭。昔人云:“河江折注入海,而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如今“昆仑之输”日竭,奈之如何?长江似乎也面临着黄河的命运,曾参加首次长江漂流的人士说:1986年首次漂流在长江上游800里无人区,通天河段曾见到一个10多平方公里的“死海”,当时隔12年,1998年再去漂流时,“死海”已无踪影,只剩下裸露的“海底”沙滩。最新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青藏高原湖泊有退缩现象,从而证实青藏高原现代环境突变现象的存在,这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可可西里地区苟仁错湖,1990年面积还有23.5平方公里,水深1.3米,现在已完全干涸,同时发现许多湖盆区原有泉眼竟全部干涸。

再如内蒙古阿拉善的黑河和居延海,在20世纪60—70年代还巨浪滔天,到1990年就销声匿迹,成为沙暴频频光顾的地方。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还水波澹澹,仅十年时间便“底朝天”,成为“死亡之海”和“生命禁区”,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失踪于此。据2009年有关报道,我国近50年来,仅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消失了500个!湖泊萎缩在加剧。

据2010年资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是8000立方米,中国人均是2000立方米,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达到世界缺水警戒线。而2010年初春中国西北沙暴频发,西南遭遇百年大旱,似乎又预示着中国水危机的提前到来,尤以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其预兆意义更为严峻更为牵动全国。在素为中国水资源最富集其总量在全国排位第三,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高调发展水电的西南云贵地区,却破天荒地自去秋冬至今春3月连续7~8个月干旱无雨,导致河、泉、库、塘皆干,每天翻山越岭找水背水成为当地百姓之大务,如沙中淘金,如山中寻宝,水成为比粮、能源更为珍贵的特殊商品,只能每人每天20千克水排队凭票领取计划供应,有些农民因喂不起一头牛一周所需的150千克水而不得不忍痛卖牛;过去忙于运煤运粮运油气的铁路货车和公路卡车,一律改为运装救济水而驰援云贵。水,这个曾在云贵大地循环不已奔腾湍涌流淌了千万年的自然之物,却破天荒地第一次成了最大的奢侈品,珍而藏之,寻而觅之,节而用之!这对延续千万年来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循环不已的水观念,无疑是个彻底颠覆!人们常说现在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变化快,殊不知现在自然界的变化节奏竟比人类社会变化还快,真匪夷所思!

7.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水危机幽灵未去,物种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使人类陷入“兔死狐悲”的恐惧之中。据现在科学考察表明,目前占全球陆地面积6%的森林,孕育着全球90%以上的生物物种,比以往统计的物种数量高几十倍。按自然进化规律,再过几千万年,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又将进化成什么样子,未可敢知也;而按现在森林毁伐的速度和植物物种以超出自然灭绝一千倍的速度,再过几千万年,地球生态环境又将如何变化,亦未可敢知也。早期的原始人类,在没进入畜牧和农耕社会之前,曾经历过漫长的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阶段。在那个阶段,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食物数量的需要,曾大量捕猎动物,使一些动物繁殖速度赶不上因人口增长而不断增长的狩猎速度,再加之动物界生存竞争和自然夭亡等因素,由此使动物数量不断递减,结果导致大量原始动物灭绝,而现代社会随着毁伐森林和捕猎动物的工具更先进也更带毁灭性。当那一度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在人类的征服中沉寂下来时,那曾经无不激发人的生命意识体验和在“观照”自然中引发出的审美情感和崇高感,随着那挺拔伟岸的参天树木的消失而萎缩了;一切生灵将被裸露在变幻莫测的天地暴虐之中,也因失去绿色屏障而相互暴露在各自食物链的对象上,也更加剧了生物的灭绝,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动植物物种的灭顶之灾。生物物种多样性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和赖以存在繁衍的基础,而现在这个基础正在坍塌。

2002年资讯显示,世界物种大缩水,由原来估计的6100万种,降至400~600万种。从1970—2002年,世界生物多样化下降1/3。1980年非洲大象约有120头,到2002年不到50头,老虎数量减少95%。据预测到2050年海洋鱼类和森林将消失。另据报道,自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物种已有724个种类灭绝,有3955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另有7240个种群骤减而成为稀有物种。现在老虎以每周一只的速度消失,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我国白鳍豚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400头,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了。900多年前,南宋陆游溯长江到四川赴任途中所写的日记中,常有对成群江豚嬉游和沿江“鱼贱如土”的景象感叹不已,而今江豚已成为濒临灭绝物种,长江水产之盛亦已不再。据报道,2006年,国际联合科考队在长江上未发现一头白鳍豚,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野外50年没发现即为灭绝)。而据我国科考资料,1984—1999年之间,长江江豚有2700头左右,到2006年降至1600头。长江干流1200头,鄱阳湖450头,洞庭湖150头。这个比大熊猫更珍贵,在长江生活了2000多万年的白鳍豚物种,成为人类心中永远的痛。被俗称为“江猪”的江豚,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站在秋色萧瑟的江边,还能欣喜看到成群的江豚,延颈喁喁溯江畅游的情景,而今据调查目前却已不足千余头,已罕见观察到了,并以每年5%~10%的速度锐减,20年后或许也面临灭绝危险。有拿着高薪的院所专家,挣着工资的专业保护单位,却对日益增多的航船螺旋桨、非法捕鱼的滚钩和水污染及干旱,无能为力,而如看客般眼睁睁看着江豚走向濒危和灭绝。江豚的悲剧,也是人们自己的悲剧。因为,无论人类文明多么进步,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在开发利用消耗自然资源上的速度是多么快,科学技术有多么先进,创造出多么大奇迹和财富,然而却不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物种灭绝,那么人类的进步发展,或许将成为一场虚幻。据联合国在1991年世界环境报告中预测,1990—2000年世界生物物种的5%~6%将消失,每天将有40~140个物种灭绝,在未来20~30年内将有25%的物种有灭绝危险,有花植物和脊椎动物正以高出预计的自然平均速度的50~100倍的速度消失。在今后25年里,热带森林中物种可能以高出自然速度的100~1000倍而消失,估计6万种植物在30年内绝灭。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失的树木种类比过去1000年消失的还要多,到本世纪末受威胁的植物种类将增到5万种,占总数的1/2强。据专家估计,地球上曾出现过5亿种生物,正是由于有这么庞大的物种多样性基数,才在“物竞天择”规律的搅动下,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形成了多个等级的食物链和智灵层阶,推动了动物智力发展,最终演化出灵长动物类人猿的出现,并利用森林毁于“天灾”这一自然契机,完成了向人类的转变,可是现在物种已减少到上千万种。近100年特别近十几年来,因人口过剩和人为破坏,使生物灭绝速度更是空前。据2000年报道,西非森林中一种红猴被正式宣布灭绝。这是首例灵长类动物灭绝。并预测在未来20年内,25种灵长动物将面临灭绝危险。

据哈佛大学教授讲,每年有1.7万种物种消失,海洋鱼类总量减少了70%,140种哺乳动物面临灭绝危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次发表的环境年度报告中指出:每天约有70种生物物种消失。气候变异、森林消失、沙漠化扩展和人口膨胀以及立体化污染,总之,随着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成千上万的物种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绝。即使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们仍打着回归自然的旗号,狂采滥杀,乱开乱挖,大嗜口欲,生鲜海猛,珍禽异兽,虫卵草科无不成为人类的筷下餐和“致富”之道。独不知爽口物多终致病,快心事过必为殃,此为小譬,却可大喻,日益成灾的环境污染和垃圾就是明证。现在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额仅次于毒品和军火,每年达20亿美元,自1989年以来翻了一番。物种大量灭绝,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目前轻工业原料的90%来源于野生动植物和农作物,西药原料的40%和中药原料的100%均来源于野生动植物,海洋中有18万种动物和2万种植物,能为人类提供25%的动物蛋白质,全球1亿渔民及家庭以打鱼为生,全世界1/3人口所需蛋白质来自鱼产品。水陆动植物物种灭绝,对人类的意义还不仅仅在此,更在于物种多样性是一切生物相互依存和繁衍的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有生命起源环境是统一的,都起源于海洋;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也存在统一性,这表明各种生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生命物质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来的,也表明“阴阳”的统一性;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万有引力规律这个事实,也表明自然界万物的同一性,为此,宋朝张载才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生态伦理观。

另外,物种灭绝,使物种丧失了再如史前那样进化的条件,一切动植物的进化将因失去物种多样性、失去“物竞”对象,而不可避免地停止进化,向退化方向发展,最后导致自然界生机和演化功能衰竭,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理论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程度越高,衰亡的就越快,贝类动物物种生存6000万年,高等食肉动物只生长600万年,人类已进化了150万年。医学发达,人类寿命越高,致病基因就愈能传给下一代,从而使人群中致病基因分布频率一代比一代高,产生可怕的遗传负债。最后人类体质每况愈下,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弱,不得不靠发达的技术生存。这样进化加快,生存能力下降,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就越难适应,最终影响人类生存。

自然生态物种资源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平衡系统。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环境形成,要以上万年乃至上百万年计,而其演化兴替也要以上万年乃至上百万年计。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没有地球也谈不上生态系统。太阳是影响地球生态物种环境兴替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这种影响也是以上万年乃至上百万年计的。而对一个既定的生态平衡环境系统的实时变化,太阳的影响因素却很微妙,而生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则起着更直接更主要的作用。物种多样性的消长变化,既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二者是互为因果的,不断推演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往复运动和物种自身的兴废交替进化,但这也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以上万年乃至上百万年计的自然过程,可是作为自然界灵长智慧物种的人类活动和消耗,所造成的植被和肉食动物锐减以及温室效应,已足以达到影响生态平衡的程度,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这直接导致生态物种食物链平衡关系的断裂破坏,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剧物种灭绝。由此而对气候产生的重大影响,反过来气候的重大变化也对生态物种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但如果生态物种气候的自然演化节奏也加快,这对人类生存发展并不是好事。据国外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这种在物种食物链和气候上的连锁反应,无论在海洋还是在陆地都越来越普遍。例如在瑞典西海岸浅滩处的鳗草,是鳕鱼的产地,但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里的鳕鱼大幅度减少,部分原因是因丝状海藻大量泛滥遮住水面,导致鳕鱼“窒息”造成的,结果使体型更小的肉食性鱼类大量繁殖。而这些肉食性鱼类又造成能有效控制藻类泛滥的草食性钩虾和贝类的减少。诸如此类的生态改变,会加剧全球变暖,只能使能耐高温的物种生存,这无疑也会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质量和成本。

8.城市生活垃圾和环境污染危机

据统计城市消耗了全世界自然资源的75%,产生了75%废品,50%的人住在城市里,而100年前只有15%的人住在城市里。1950年只有8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现在则是400多个,其中166个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城市可提高地理空间的人口容积率,节约土地资源。但有些特殊的情况,未必都这样。如有些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地区的地市级城市虽相对聚集了人口,可城市面积“摊大饼”似的扩大几倍乃至十倍;有些把四周高山环抱的宜农宜居平原地全发展成城市建筑,不留一点农业用地,城市面积和人口都扩张了,可是生活消费全靠翻山越岭运。这些城建现象未必符合可持续科学发展理念,因为一旦气候生态资源环境逆转,岂可持续,或经计划生育若干年后人口减少岂不废弃一些设施。诚如近代士人王韬所说,常有“目前以为甚便而后蒙其祸者,当时以为无伤而久承其弊者,”城市规划也当以此为戒。宜居的地方也是最宜农的地方,现在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但城镇面积翻番地扩大占用了大量良田;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镇,可农村村庄数量和村庄面积并没相应减少。现在虽然人口增长了很多,但若将原来城市和村庄占地总面积与现在城市和村庄占地总面积进行比较,土地资源利用率未必提高了多少,这或许也是我国耕地一再告急的重要原因。城镇化水平大为提高,农村人口大为减少,没有缓解耕地危机反而还有所加剧,表明城建存在粗放型发展状况。与此同时,城镇化还加剧了城市“垃圾危机”,现在偷排污水、暗倒垃圾现象增多,表明城市垃圾增长和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之间矛盾也在加剧。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是社会转型的载体,也是更集约化地利用生存发展空间和盛装日益膨胀人口的平台,特别是近几十年,在人口压力和生态资源环境退化的交互作用下,城市化进程更是得到高歌猛进的发展。曾几何时,城市居民身份是多么令人羡慕,有多少农村人把能进城工作当做梦寐以求的事,而如今已变成现实——为了就业谋生、为了淘金致富,或因耕地被占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涌进城市,城市成了盛装人口的大容器,成了经济建设的大工地。可同时随着城市急剧扩张,耕地和青山绿水的风景也渐退出人的视野,代之而起的是楼房越盖越密越高,马路越修越长,城市垃圾也越堆越多,从而又陷入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因楼房越高越密越离不开电梯、越不能利用自然风、“热岛效应”越大越离不开空调、自来水扬程也越高,由此导致能源消耗越剧,如据报道2009年7月以来因持续高温,7月18、19日双休日湖北全省日销空调2万套,空调市场出现罕见“机”慌。然而一旦停水断电,潜在的灾难也越大,或顿陷“宅牢”;而在北方干旱地区楼层越高自来水越难得上去,或顿成“污宅”。可见城建也要讲因地制宜,既要考虑人口压力和土地利用率,也要考虑水资源丰吝度。另一方面,大楼、广场、马路和人的穿着日益俏丽,生产生活垃圾却又抵消着这一切——大街小巷、水边沟壑垃圾成堆成片污染着环境,当初为美化和提升城市品位,曾大量投资修建的草坪和花木绿坛等景观,渐而成为废纸屑、塑料袋、瓶、盒、易拉罐和沙石砖灰甚至残羹剩饭等藏垢纳污之地,挤占着城市空间,垃圾填埋场也屡屡告急。农村也如此,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无机物垃圾增多,日益威胁着农村传统生态环境格局,只是城市垃圾更为突出,已构成“垃圾危机”,使城市化进程平添一个新的环境挑战。这是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则更为突出。

据报道资料显示:早在1989年,北京市通过航空遥感观测,在当时750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范围内,发现有4699堆大于16平方米的垃圾堆,占地9300亩,而今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堆积起来相当于一个景山的体积,在未来4~5年内将无地可埋。上海市一年的生活垃圾相当于5个金茂大厦的体积,且垃圾处理能力同样严重短缺。据统计,2007年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而2008年全国城市垃圾产量已达到2.2亿吨,且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着,其速度堪与GDP增长比肩,有2/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着。垃圾问题不仅污染破坏和挤占环境空间,而且还会影响发展和稳定。200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市爆发了“垃圾危机”,街头垃圾遍地,鼠害肆虐,空气污浊,旅游收入大减,还引发暴力冲突。而2009年4月11日,上海数百名市民,也以“散步”的形式抗议了在居民区附近江桥垃圾焚烧厂的扩建。垃圾本与人类生产生活俱来,而如今居然演化成了“垃圾危机”,其凸现出来的意义就不寻常,表明了人口及其密度和消费及环境容量问题的严峻性。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其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不如说是人口压力和自然生态资源环境逼仄所迫。城市化利于集约化利用资源环境空间,而“垃圾危机”又无不抵消着人类的种种努力。从农业向工业化、从农村向城市化的历史变迁,是迄今人类所经历;而城市“垃圾危机”又向人类提出“回归自然”的问题。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人类如何打造未来的栖息地,或许正成为一个划时代课题而进入人的视野。

在传统农耕社会,人类生存发展除了依靠农业外,主要利用地表草木水及自然生物资源。现在随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以上各种地表自然资源日益萎缩锐减和短缺,并且不断向地下资源进军,使地下资源也日益枯竭,同时各种地表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由此使人类面临地上地下资源“皆空”,而空间却日益“爆满”的境地。地下矿石和能源资源随科技进步或可回收循环重复利用,或可开发清洁能源而替代之,可是具有实用和生态功能的地表资源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使之改善恢复却非朝夕之功,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这是当今人类面对的真正挑战。现在污染问题所以备受社会关注,就在于随着人口和经济规模密度不断增长,污染源和污染量也急速增加,而能够“藏污纳垢”稀释污染的空间容量却日益减少。古人所谓“山薮藏垢,川泽纳污”,随着干旱和靠山吃山使生态植被日趋单薄脆弱;川泽因来水减少或干涸,使得水污染程度不断加深,稀释功能不断降低,由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独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废水和垃圾也正涌向海洋,污染着海洋。如2011年6月媒体信息显示,我国近4.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污染严重,86%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的环境健康状况堪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滨海沼泽平均每年减少2万公顷。在457个河口中,有337个污染严重。2010中国全海域共出现赤潮69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3~4倍。

1999年报道,我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另据2000年资讯显示,我国因环境污染,每年“啃掉”2830亿。全国432条大小河流,80%受污染,2800多个湖泊,大多出现富养化现象,桂林溶岩区30米地下水重金属超标10~20倍。水质污染500亿。大气污染200亿。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城市上空,雾霾天气增多,导致疾病患者增多。我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30%。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2000亿,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0%,现已下降至不足14%,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其他固体废物排放、噪音等造成的损失也达150亿。这些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10%。

据悉在世界范围内,不但近海遭污染,而且远洋也在受到污染,最新资讯显示,现在全球海洋中的漂浮物形成了四个从海洋表层到以下20米深处,面积达170万至340万平方公里,重量达350万吨的塑料垃圾岛。上百万、千万的小塑料废片和塑料微粒,正污染着海水,毒害着鱼类。现在陆地上的江河湖泊,几乎无水不污染,水中无鱼或渔产遽睃(音捐)现象很普遍。陆地上的废品垃圾可填埋、可焚烧、可回收再利用、可日光蚀释,但若把人类在陆地上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垃圾的生存发展习惯方式,也带到海洋中去,那么一直被人类想象为浩瀚无垠的大海,能引发人们无限遐思豪情的那蔚蓝湛碧的大海,也许过不了多久会成为一汪浑水浊汤而使海鱼业殆失。届时,人类退路在何方?进路又在何处?所谓人类生存发展寄恃未来的海洋梦,岂不真成了梦幻!再如地下水污染日甚一日,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最典型的是墨西哥,在那里每100毫升水中含有1000~4000个大肠杆细菌,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标准是100毫升水含有1个大肠杆细菌。更可畏的是因空气污染造成的臭氧空洞逐年增大。高温吸走大地油脂,干旱使大地不再奉献,有“人类保护神”之称的臭氧层,又渐渐从人类头顶撒开,把地球所有生命,包括人类统统暴露在太阳紫外线的直射之下,如同达摩克利斯剑高悬。臭氧层能挡住太阳辐射99%以上的紫外线,但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氯氟烃和氟利昂气体,氯原子不断夺去臭氧层中的氧原子而使臭氧变为纯氧,从而破坏臭氧层。据报道,20世纪60年代以来,除赤道外,所有地区的臭氧含量均减少了3%~5%,减少速度有增无减。最近5年平流层臭氧减少2.5%,北半球臭氧层比1957—1980年间减少了10%~20%。1995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历史上最大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同年7月份北极西伯利亚上空臭氧浓度降至历史最低水平。1997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智利上空出现新的臭氧层“空洞”,直径达1000公里。据推算,臭氧每减1%,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7%。人类向天“放火”,地球就“发烧”;地球“发烧”,人类就“制冷”,于是臭氧又减少。这种恶性循环,将更加剧掀去人类头顶上的“保护伞”这个天然屏障的速度。太阳紫外线辐射占太阳总发射量的5%左右,如果它全部辐射到地球上会使所有生物毁灭殆尽。幸好它大部分被离地面20~25千米的上空,在大气中只占百万分之一,厚度只有2.5毫米的臭氧层阻挡在外。但因工业废气、氮肥分解物等大约1万种化学气体都在消耗臭氧,其中氟利昂和溴氟烷,是破坏臭氧层的两个元凶。自1982年两位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以来,逐年增大。人类一直承蒙天启霖露滋养的雨水,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而变为“酸雨”又“归还”给人类,第一次变成“祸水”洒向人的头顶。自1852年英国首先发现酸雨后,现在酸雨的酸度愈来愈高,降落面积愈来愈大,危害也愈来愈大。1982年重庆一场酸雨使2万亩水稻一片枯黄,瑞士因酸雨使全国1/4的树木被“酸”死,美国接近一半的河段中因酸雨而鱼虾绝迹。酸雨如“空中死神”,是泻向大地的毒汁,人类文明的腐蚀剂,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又一元凶。它不仅使绿色变为枯黄,也使人类建筑锈蚀而失去光艳。高温、干旱、臭氧层“空洞”和酸雨,使人类陷入“四面楚歌”的围剿之中。2005年8月有关资料显示,据统计仅因废气排放造成的酸雨,我国农业每年就损失1100亿元。现在天变暖地变黄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人口压力而高能耗污染生产造成的。忧哉,忧哉,忧哉何其多?

对以上诸项自然生态环境之表象,大自然反其道而行之,又将告诉人类些什么呢?而人类从中又可“观照”出什么呢?此必感慨良多,诚如《易·成卦辞》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危机,表明科技、人口和经济规模,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一个转捩点上——人类需求首次突破大自然的“赐予”,这意味着人类将背负着巨大自然生态恶化的“赤字”步入未来艰难的生存发展之路。这个矛盾,第一次把是要生存还是要发展的问题摆到世人面前,人类生存发展第一次遇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人类以往创造的文明,是为当时、为享受当时,今天人类则没这么幸运,而是必须为了现在的生存发展首先要为未来创造,诚如2000年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主题所示: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自然生态盛衰决定人类命运。

因人口膨胀和相应产生的经济扩张,以及伴随而来的能源消耗剧增,势必进一步加剧气候生态资源环境压力,甚至达到地球不堪承受之重的程度。对此,当代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在他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增订版,以下简称《时间简史》)中忧虑地指出:“如果人口增长和电力消耗增加以现在的速度继续,世界人口到2600年将会到达摩肩接踵的程度,到那时地球会因大量使用电力而发生红热的光芒”,这“很清楚,目前的指数式增长(每年以同样的百分比增长)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因为“人类到达今天这样的境界”, “绝非仅为了把自己毁灭”,诚如其警言,人类面临艰难选择。仅就能源而言,人类有史以来就以砍伐森林草木为能源,导致地球原始生态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之后仅到现当代才转变为以不可再生的煤炭和石化燃料为主要能源,但随即又产生了温室效应问题,导致地球变暖,气候大变。以上两种形态的能源都对生态气候造成重大影响,而后者更具全局性。现在正在发展核电和光伏电等清洁替代能源,希冀一劳永逸的解决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此虽势在必行,但核电存在安全风险,且人口越稠密其风险度就越高。光伏电直接取之于太阳,最清洁,但又需要挤占大量土地空间资源,加剧人地矛盾。如何破解这些两难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不但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更需要反思和转变人类自身和经济上的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来。

生态危机对人类认识产生极深刻影响,使人们摈弃了有史以来就以为砍伐木森林草木可像割韭菜一样,割了还可不断接续生长和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的观念;使自然再生力和地球承载极限问题第一次进入人类意识之中,由此而深化了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也深化了对人类自身命运发展的反思和人类终极价值目标的思考。这就进一步促使人们认识到,生态资源环境不仅是人类囊中物,也不是与已无关的身外物,相反,它们与我们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这给人类一个重要启示,即人类发展不但要兼顾自身生存和社会协调,还要兼顾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这样就把人类原始时代不自觉的泛神论的自然图腾崇拜,跨越到自觉地维护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当代意识上来。这个人类认识史上的跨越,不啻霍金在他《时间简史》中提出的宇宙时空有限无界的震撼力,也不啻于20世纪20年代哈勃发现了宇宙膨胀,使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意识之中的意义。

人口压力和在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下的破坏性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化趋势,田垌(音动)硗埆(音桥却),碛(音齐)地漫延,自然生态愈蹙。而生态资源环境的“贫困化”,又导致窭(音:居)穷趱(音:咱)催,农穷坎壈(音兰),加剧生态致贫现象。但若生态环境资源优渥,莘莘(音申)之岵(音护)山菁菁(音京)而尽地力,所谓“绿叶成荫子满枝”亦可饱饫(音玉),此如天地之大贶(音匡),祜(音户)降于天也。如此“三年之内,可无饥馑矣”,此所以生态茂亦可致富焉。

生态可致贫可佑富。生态乃生命之征,生机之态,山川以毓(音育)草木,草木以毓鸟兽。卵生羽化,群生毓焉,而后人类灵长化出而赖其生存发展焉。由此看来,生态状况如何,亶(音单)为贫富穷达之总揆(音亏)焉,而水中能否活鱼,山塬是否有草木,林中可觅动物否,天上见不见飞岛,亦洵为检验生态状况之大铨焉。亦由此可见,倘若因人口日蕃,掠夺性开发不止,堑山堙谷,崩崖颓坻,俯仰之间化山石为齑粉,使青山绿水靡不厄于城镇化之中,使群生赖于生殖进化的风土榛狉之地朘缩殆尽,菹(音阻)泽鱼鸟唼喋(音沙扎)倏然不闻。岑猱兽顷时逡退,此不啻根灭生机之源泉,与暴殄天物又几希,更何以缴祜于天?若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岂不正覃入古人所谓:“昧于所择,不知所得几何,所失如是大也”之鉴矣(引南宋周密《齐东野语》)。

人类索食捃(音军)取和斫削于自然界,人类蕃兴生态衰微,这似乎是一个不以人类理性所掌揆的无奈规律,但在自然界中,人类理性又有无比优越性,当阽临人与自然界倶毁之危,人类生存持续发展就成为最大理性选择。生财固有大道焉,然必与天地相参,以平人与自然之关系。于是几十年来,全世界就开始关注人口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及反思传统发展观念模式问题。我国对此一向是高度重视的,特别是近十年来,经全社会努力,环境保护和治理大见成效,生态面貌大有改观,生态环境中某些突出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某些生态领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截止2011年底,我国每年土地荒漠化扩展面积,已从20世纪的一万多平方公里降至两千多平方公里。我国每年沙漠化扩展面积,已从过去的3000多平方公里降为1700多平方公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有量达65%多。我国森林覆盖率从10年前的13%点多已提高到20%多点,几乎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来之不易,令人鼓舞,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口和资源消耗持续压力下,在全球变暖、干旱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仍存在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乃至恶化和生物多样化下降趋势,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况且,要实现生态环境资源退化趋势的逆转,得需要多少年?进而逐步把沙碛硗埆土地改造成可长树、可种庄稼和宜居环境,又得需要多少年?任务艰巨矣。所以在生态保护建设上仍应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况且,植树与一般衣食日用商品和住房特殊商品不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并不能囊括全部意义。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只要销售出去即完全实现其价值,即使一时滞销,其使用价值犹在,且仍有实现其商品价值的机会;只要盖好了住房,不论售出未售,其物化价值总是存在的,除非其成为古董,不然也会随着时间损耗而折旧贬值,而种树则不同。从栽上一棵树苗到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最大值,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积累。而孤单的一棵树与连片成林的树的生态效应更难以况比,其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亦难以况比。刚栽上的树,只是形成其价值的开始,要在几十年上百年内确保其安全自然成长,由树成林,古木寿藤,芾芾然薿薿(音泥)然,达到其“寿终正寝”的自然生长周期,才能实现其物用和生态价值最大化。我国近十年来森林覆盖率增加十个多百分点,不过是十年树龄,要确保在未来几十年上百年时间内,避免重蹈过去所谓“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在老地方”反复投入重复劳动的覆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重大成绩面前,把以往因人口压力和粗放型发展相互作用而对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现象,作为经验教训来记取,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