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4年3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科学(2)

亲身经历了这次历时14分钟火灾的美国航天员利宁杰事后回忆道:“我扫视了警告面板。它像一棵圣诞树,各处都有烟和火的警告灯在闪亮。我马上知道火很大并且已经失控了。浓烟翻腾,烟通过连接通道进入基础舱。眯眼面对明亮的火焰,我的眼睛已经被烟刺痛了。我研究了一下灭火工具的使用方法,以便决定我们该怎么做。失火的是底部直径有一英尺的大圆柱形金属罐,火焰从金属罐喷出两三英尺远。随着火焰喷出的明亮度加大,火花像一盒同时被点燃的火柴一样扩展到火焰之外一英尺远。火花外,我看到已在熔解的蜡泼溅到火焰对面的舱壁上。但这不是熔化的蜡,这是熔化的金属……烟雾迅速淹没了我。我知道我的肺部不能再吸进被污染的空气了,于是向挂在舱壁上的呼吸器猛冲。”

在“和平”号这次火灾事故中,包括德国航天员莱茵霍尔德在内的机组人员都想到用灭火器来灭火,每个灭火器都装有2升水基灭火液。“和平”号空间站原有5个可用的灭火器,此次灭火共消耗了3个灭火器,但灭火器并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火是由于易燃物燃尽才熄灭的。

灭火后,航天员、医学博士利宁杰组成了一个小医疗站,以检查机组人员的身体,保证他们不受吸入烟雾的影响。幸运的是,虽然烟雾使机组人员的眼睛受到了刺激,但他们的肺部是清洁的。站上机组人员说,“和平”号空间站上的空气过滤系统为消除站内烟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套空气过滤系统不仅包括能抽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有源洗涤器系统,而且能启动活性炭过滤器、玻璃纤维过滤器和催化的化学吸收剂。在起火的当天晚上,“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机组人员由于要排除站内的烟雾而未睡觉,之后,他们则必须戴着过滤面罩睡两个晚上。利宁杰对此表示担心,机组人员戴着过滤面罩可能吸入过量的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

“和平”号的火灾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现在更先进的空间站如何应对火灾呢?国际空间站内部一旦发生火灾,空间站内的通风系统将首先被切断。为保证国际空间站内部的生命活动,站内各舱之间将借助多个通风机来实现空气循环。然而,万一空间站发生火灾,这些通风机会吹入新鲜空气对火势推波助澜,因此,要灭火,首先要做的是关掉这些通风机。

国际空间站的“星辰”服务舱安装了由10个烟雾探测器组成的监视系统。发生火灾时,这些探测器会自动探测到烟雾并向空间站电脑系统发出信号。同时,站内电脑显示器上会显示火警信号并发出警报,指明报警传感器位置,这样,站内有关人员就能及时查明火灾位置并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

2007年9月18日,刚刚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告别的国际空间站经历了一次火灾险情。当天上午,国际空间站第13远征小组的航天员突然发觉站内有一股刺鼻的异味,航天员立即激活警报系统,启动应急程序并穿上防护装置。经过排查,航天员很快便确定刺鼻异味是来自空间站上制氧系统外泄的氢氧化钾。异味出现时,他们刚完成制氧系统的工作不久。氢氧化钾俗称苛性钾,是一种腐蚀性物质,能引发火灾,一旦吸入将对人体产生损害。但这一物质并不是危及生命的有毒物质。发生泄漏的制氧系统并不是第一次给空间站带来麻烦。在不停地启动和关闭数个月后,这套制氧系统终于彻底被关闭。

小贴士:选择灭火设备

现在假设你是一名航天员,遇到座舱着火时,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灭火装置?

A.水枪灭火;B.泡沫灭火器;C.哈龙1301灭火;D.二氧化碳灭火器

正确答案取决于你身处哪艘飞船或空间站。以上四种灭火装置服役于不同时期的载人航天器,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各有其缺点。水枪灭火用于“阿波罗”飞船,其用水量大,水渍损失大,容易对电器设备造成影响。泡沫灭火器用于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使用后处理泡沫比较麻烦。哈龙1301灭火器服役于美国的航天飞机,灭火效率高,但扑灭阴燃火较困难,且因其有毒,一旦排放,将对航天员生命造成威胁。同时,哈龙1301与氧气结合后会破坏臭氧层,不环保。二氧化碳灭火器目前服役于国际空间站,灭火效率低,且液态二氧化碳不方便携带,不过不会使电器短路。

最新的空间站灭火技术是细水雾灭火。它以水为工作介质,没有任何添加剂,喷射后不会对人员造成危害;同时对有毒烟气具有良好的吸收、稀释作用,这种效果是其他灭火剂所不具备的。而且,借助于空间站的湿度调节系统,其后处理比较方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把太空带回现实

很多观影者都把《地心引力》和《2001:太空漫游》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给观众带来了相仿的逼真太空体验。但这两部影片是有本质区别的。

《2001》的基调是乐观主义,人类的太空探索行为触发了宇宙间的“智能生命识别装置”,幸运的航天员被更高级的存在提升为太空生命;而《地心引力》中的人却与太空环境格格不入,幸运儿仅靠挣扎和运气活命。《2001》中最大的震撼是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而《地心引力》的震撼则来自近地空间的壮美和凶险。所以说,《2001》是向宇宙本身致敬,向神一样的智慧文明致敬;而《地心引力》则是向普普通通的智慧生命致敬,向孕育这种生命的地球环境致敬。

《地心引力》在价值立场上是反技术乌托邦的,对太空的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只有对灾难的处理是中规中矩的灾难片路数。它可以被称为反传统的太空科幻灾难片。在以往的太空科幻影片中,也有对太空环境描绘逼真准确的,但主人公往往得到“提升”的奖赏,这奖赏或是做出新发现,或是拯救他人,甚至是位列仙班。但《地心引力》不一样,主人公苦苦挣扎,她得到的最大报偿不过是保全性命。更可恶的是,这部影片里没有反派,与她作对的只是太空本身和人类建造的技术环境,她只能适应却无从改变。这一点,还不如《异形》中的女主人公,人家好歹在与非我族类的怪兽搏斗。

《地心引力》中的主人公与真空、微重力、辐射抗争,与她半懂不懂的飞船和空间站斗智斗勇,与此同时,还得与太空垃圾玩躲避游戏。

太空垃圾造成的航天险情不胜枚举: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碎片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提前返回地球。1991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号与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千米,幸亏地面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悲剧才免于发生。2009年2月10日,俄罗斯和美国的两颗卫星在太空相撞,给准备去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航天飞机制造了很多安全隐患。

当报废卫星和其他太空垃圾在轨道上越积越多时,它们互相碰撞的概率也将变大。被撞击的物体将会碎裂成无数同样危险的碎片,引起更多的连锁撞击,直到地球周围形成一个碎片带,近地空间完全被碎片笼罩,再也没有航天器可以突破这个由碎片构成的牢笼,人类将被禁锢在由太空垃圾网包裹的地球上。《地心引力》就预言了这样一个可怕的后果——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人类将再也无法踏出地球,直到那些太空垃圾被重力缓慢地拉回大气层。

《地心引力》只对太空生活的惊险来了个惊鸿一瞥,弱化了其不为常人所知的一面,比如航天员多天不能洗澡,太空行走要裹着尿不湿和液冷服,还要小心避免吸入自己的呕吐物等等。但它就像一股牵引力,把观众对太空不切实际的乐观想象拉回到现实的地面上。在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而言,太空中的主宰者还是冰冷的自然规律,而不是神一样的智慧文明。生命要想跨出这个孕育了我们三十亿年的摇篮,还得多加努力才行。

【责任编辑: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