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山孤月 (9)
张议潮见他神色黯然沮丧,蓦然会意过来,问道:“是不是因为杨公入墓,你心灰意冷,想休了妻子转让酒肆,就此出家、一了百了?”
杨龄“啊”了一声,道:“张使君已经知道家父入墓一事了?是恩娘告诉张使君的吗?”张议潮点点头,道:“你是敦煌著名的孝子,你有此选择,我能理解。不过杨公既已回来,不如你再劝劝他,多考虑一下。”杨龄道:“嗯,好。”
张议潮见他态度敷衍,颇为不快,道:“就算你们父子都不肯改变主意,至少要将真相告诉氾娘子,让她心里踏实。”杨龄忙道:“明日,过了明日,我一定给恩娘一个交代,也会给张使君答复。”张议潮道:“好,我等你的回话。”顿了顿,又问道:“你既心乱,有没有想过去找你姊姊杨法律商议一下?”杨龄道:“家父不让我跟姊姊联络。”
张议潮道:“你自己怎么想的呢?就算杨法律出了家,究竟还是你的亲姊姊,血脉是割不断的。”
杨龄一时踌躇不语。他姊姊杨端年长他十二岁,她二十岁出家时,他还是个孩子,不大懂事,不明白一向最疼爱自己的姊姊为何突然割舍亲情出了家。这么多年过去,姊姊留在家中的踪迹、气息早已烟消云散,他心中的困惑却还是未能解开。
张议潮不再多说,默默将半碗馎饦吃完,摸了一小块金子出来,放在桌上作为饭钱。
杨龄忙道:“哪敢要张使君的钱?这也太多了。”张议潮道:“过节了,你拿去给家人置办几身新衣裳。”不待对方推辞,自出来酒肆。想了一想,还是往龙兴寺赶去。
刚拐上北大街,便见到杜湛独自站在路边。张议潮忙上前问道:“怎么只有你一个了,石雄人呢?”杜湛道:“我们出酒肆不久,就有人追了上来,说有急事。石叔叔叫我先等在这里。”
张议潮心道:“多半是跟义兄结伴到此的回鹘人。”想到之前石雄曾在客栈跟回鹘人动了手,颇为担心,便按杜湛所指去向寻去。
走不多远,便见到石雄和一名男子站在巷口土墙下窃窃私语着什么。张议潮叫道:“义兄!”那男子便低头去了。
张议潮却还是从身影认了出来,奇道:“那不是杨家酒肆新请的伙计阿昌吗?他找义兄做什么?”石雄道:“没什么。他在酒肆听到我跟贤弟说汉话,一时好奇,跟过来问问。”
张议潮微觉怪异,也没有多问,忙道:“我跟义兄一道去龙兴寺拜见杜公。”石雄道:“再好不过。我们赶紧走吧,免得杜小郎君久等。”
二人寻到杜湛,一道朝龙兴寺赶来。
“莫欺沙州是小处,若论佛法出彼所”。敦煌是东方著名佛教都会,有“释城”“法城”之称。据称当年敦煌城破在即,吐蕃主帅尚绮心儿却愿意接受阎朝投降条件,也是因为彼时在任赞普赤松德赞虔诚向佛,佛教已开始风行吐蕃境内,尚绮心儿认为敦煌一郡以佛法为基、有佛法拥护,遂一改往日大攻大杀的作风,以相对平和的方式进据敦煌。由于吐蕃接管者亦大肆推广佛教,敦煌佛风愈盛。全沙州境内共有佛寺11所、尼寺5所。此外还有3所禅窟,以及诸多兰若、佛堂等。
众多寺庙中,论地位,当以现任东道节度使尚绮心儿亲自监造的圣光寺最高,这也是敦煌唯一一座由吐蕃官方兴建的佛寺。然在普通民众心中,城北龙兴寺才是至高无上的圣地,因为这座寺庙是由大唐皇帝亲自下敕建造[45],有官寺[46]地位。敦煌别名龙沙,“沙”即沙州,“龙”则是龙兴寺之略称。河西都僧统司[47]也将官署设在龙兴寺,足见其影响力之大。最有趣的是,此次吐蕃赞普赤祖德赞莅临沙州,竟主动选择了龙兴寺作为驻跸[48]之所,这也算是默认龙兴寺的圣地地位了。
龙兴寺是大寺[49],位于敦煌子城东北一里罗城内,距张芝墨池不远。张芝墨池即是东汉书法家张芝苦练书法的地方。张芝是敦煌人氏,擅长草书中的章草,有“草圣”之誉,时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他毕生孜孜不倦,勤学苦练,“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敦煌县令赵智本开拓张芝墨池,从池中挖出一块巨大石砚,怀疑是张芝遗物。敦煌张氏族裔遂出资修葺墨池,中立庙宇及张芝像,成为城中名胜之地。
到了龙兴寺大门前,杜湛、张议潮各有告身,取出来佩上,便即通行无阻。唯石雄被吐蕃兵士举刀拦住。杜湛忙道:“这是我远房叔叔,听闻家父病重,特来探望。”兵士厉声道:“无论是谁,没有大黄铜等级以上告身,一律不准进寺。”
吐蕃告身是一种饰章,可佩戴在手臂上作为标识。告身按材质区分,从上往下,分作大小玉、大小金、大小金间银、大小银、大小黄铜、大小红铜、铁、木等种类。木告身又称牌子,还用涂抹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身份,专颁发给平民百姓。张议潮官任部落长,等同于大唐县级长官,也才佩戴大黄铜文字告身。其父沙州都督张谦逸为本地汉人最高长官,佩戴小银告身。杜湛无官无职,佩戴的也是小银告身,但这只是因为杜贤备受吐蕃尊崇,他是沾了父亲的光而已。
杜湛见兵士态度坚决、不肯通融,正暗暗着急,龙兴寺寺主悟真忽奔过来叫道:“杜公子,你可算回来了!令尊大人气喘得厉害,一直在喊你的名字,怕是撑不过去了。”
杜湛闻言,拉了石雄便往里跑。兵士微一犹豫,抬脚欲追。张议潮道:“只怕这是去见杜公最后一面了。人人有父有母,成人之美,便是为自己积福。”
吐蕃举国信佛,连两位执政宰相都是僧人。那兵士闻言,便勉强收了兵器,退到一旁。
敦煌号称胜境,凭佛、法、僧三宝为基。其中佛宝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和一切佛,法宝指佛教教义和典籍,僧宝即指有高深德行的清净比丘。皈依三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僧人日常修持的根本。龙兴寺坐北朝南,建筑亦是围绕三宝而设——有供奉佛祖的佛殿,有讲法的讲堂,还有供僧人生活、居住、修行的僧房和禅院——南殿北堂,东廊西院,井井有条。又在正门东、西两边建有两座角楼,西为经楼,即藏经阁,专门收藏佛教经卷及典籍;东为钟楼,悬挂大钟,是寺院报时、召集总僧时所用法器。
杜湛刚入寺中,便听到东面钟楼大钟轰然作响。龙兴寺惯例,除晨钟报时外,只有在贵客或是有身份的僧人过世,才会鸣钟三下。他心底一沉,一路急奔到父亲居住的东禅院。却见庭院内外兵士密布,吐蕃大论韦甲多热正在院中对王室卫队长属庐列扎和副队长悉芒交代着什么,见到杜湛等人过来,也不招呼,只匆匆出门去了。
悉芒一眼便扫到石雄身上,忙抢过来拦住,问道:“你是谁?臂膀上为何没有佩戴告身?”
正好有小沙弥捧着木盆奔出来,叫道:“杜公子,你可回来了,令尊他……”
杜湛不及听完,也不待卫士禀报,几步跃上台阶,跨入僧房中。却见赞普赤祖德赞、僧相勃阑伽贝吉云丹、东道节度使尚绮心儿及都僧统[50]洪辩、僧录谈迅几人正围站在杜贤床榻前。赤祖德赞三十多岁,中等身材,头戴朝霞冠[51],身穿求巴藏袍,交领左衽,宽驰曳地。脸色发白,呼吸不协,明显有气虚不足之像。贝吉云丹、洪辩、谈迅都是出家人,又是僧官,均穿大红僧袍。唯有东道节度使尚绮心儿一身戎衣,虽则年纪已大,须发全白,却是虎虎生威。他的腰间挂着一把形制古朴的宝剑,是南诏所产名剑浪剑,颇引人注目。南诏曾臣服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还娶了南诏公主姜墀尊为妃。
赤祖德赞等人听到杜湛进来,一齐回头,各自神色黯然。杜湛心中一沉,劲力忽失,脚底发软,竟迈不出步子。石雄紧跟进来,用力搀扶住他。他这才勉力走到床榻边,却见父亲面容清癯,双眼紧闭,已然停止了呼吸。他颓然跪了下来,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一言不发地沉默着。
僧录谈迅劝道:“杜公已登西天极乐世界,还望杜公子节哀顺变。”尚绮心儿也道:“杜公弥留之际,赞普、僧相亲自为他念经祈福,这可是莫大荣光。杜公虽去,也可谓了无遗憾了。”
杜湛问道:“家父可有话留下?”谈迅道:“杜公请求死后火化[52],然后将骨灰东归故里,葬入京兆杜曲祖坟。赞普特别开恩,当面答应他了。”
杜曲即京兆大族杜氏聚居之地,与另一韦姓聚居地韦曲并称“韦杜”,位于长安城南。自汉代以来,韦杜两姓多出宰相,为天子近臣,而其世居地韦曲、杜曲又近在天子脚下,故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杜曲世为风景名胜之地,潏水、滈水流经其间,阡陌纵横,绣壤交接,起伏如画,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各各不同,尤以春色最佳。每至阳春三月,杨柳依依吐翠,桃花灼灼绽新,醉烟景凝,芳华无限,大诗人杜甫因而有“杜曲花光浓似酒,少陵春色苦于人”之句。士子崔护游览杜曲桃溪堡时,为桃花及桃树下的美娇娘所倾倒,写下了千古风流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寻亲寻根是人心深处的最深渴望。杜贤一生,所到最东之处只止于敦煌。然他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各种诗文所描绘的杜曲美景,日夜所思者,无非是有一日能够魂归故里。而今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居然是靠吐蕃赞普的恩德。
赤祖德赞不知杜湛胸中正波澜起伏,还以为小孩子被父亲过世吓得傻了,特意上前拍了拍他肩膀,安慰道:“杜公子不要难过。杜公是第一任沙州都督,我们都很敬重他。你有什么难处或要求,尽管提出来,本王一定替你解决。”
杜湛蓦然起身,道:“多谢赞普。我正有一事相求。”先转头用汉话道:“石叔叔,家父的骨灰就劳烦你带回大唐了。”石雄一愣,问道:“小郎君不亲自护送杜公归葬故里吗?”杜湛道:“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当然愿意亲自送家父回去,但就怕没有机会了。”
石雄大惑不解,道:“小郎君这话是什么意思?”张议潮亦跟了进来,隐隐觉得不妙,忙叫道:“杜公子……”
杜湛忽从床榻下抽出一柄匕首,抢上一步,横刀在赤祖德赞颈中,喝道:“别动!都别动!”
注释:
[1]韦应物(约737年—约791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关中郡姓首族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北魏、北周两朝皇帝10次征召北朝隐士韦敻做官,均不听命,因此号逍遥公,其后代均称“逍遥公房”)。曾祖父韦待价为武则天时宰相。祖父韦令仪,梁州都督。父韦銮。韦应物15岁为三卫郎,是唐玄宗近侍,任侠使气,豪纵不羁,乡人苦之。安史之乱后流落失职,这才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元年(763年)任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因惩办不法军士而被讼,遂弃官。大历九年(774年)后,任京兆府功曹,迁鄠县令、栎阳令。建中二年(781年),为尚书比部员外郎,后出任滁州刺史,转江州刺史,又入朝为左司郎中。贞元四年(788年),出任苏州刺史。晚年罢职,寓居苏州永定寺,不久病卒。2007年11月,韦应物夫妇(其妻元苹即出自北魏元氏)及其子韦庆复夫妇墓志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2]吐蕃在所占领地区强行推行吐蕃化,要求汉人改变原有生活习俗,实行“胡服辫发”,使用吐蕃语及吐蕃文字,并禁用唐朝年号,改用地支和十二生肖纪年。卯兔年即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吐蕃历史上只有赞普赤祖德赞设立过年号,即彝泰纪元。
[3]太一天神:即东皇太一,简称太一,又称太乙或泰一。先秦楚国神话中的最大天神。一说东皇太一即为太阳神东君,亦有称东皇太一为北极星神之说。屈原名篇《楚辞·九歌》中有《东皇太一》章。
[4]中国古代采用夏历纪年,因诞生于夏代,故称。夏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以建寅月(今农历一月)为正月(岁首,一年的第一个月),殷历以建丑月(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史称“三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建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汉初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才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改制,改建寅月(今农历一月)为岁首。
[5]唐代实行夜禁,入夜街道禁止通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
[6]苏味道(648—705年):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少与乡人李峤均以文辞知名,称为“苏李”,弱冠举进士。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数年,凡事都阿谀奉迎,自称凡事模棱两端即可,史载“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为“苏模棱”。唐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后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到职而卒。苏味道次子苏份留在眉山(今四川眉山),是宋代“三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