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关山孤月 (10)
[7]叶法善(616—720年):字道元,一字道素,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唐高宗时应诏入京,留内道场,曾谏炼金丹。唐玄宗即位,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主持长安景龙观,甚得尊宠。墓址在今浙江丽水境内。叶法善祖宗四代皆为道士,极具传奇色彩。其中以叶法善及其叔祖叶静能最为著名,唐代许多文学作品都以二人为题材。叶法善有双铜印遗世,俗称“天师印”,被奉为驱魔之宝。印文一为“南阳开国”,一为“道经师宝”。
[8]在吐蕃强制同化政策的影响下,河西汉民急剧减少。唐代天宝年间,凉州有22462户,120281人,甘州有6484户,22092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汉人。至五代宋初,甘州鲜有发现汉人的活动,凉州只剩下300户汉民。
[9]佛教将佛威喻为火光,所谓“无量火焰,照耀无极”,燃灯可以破人世之阍暗,现佛之光明,摧芸芸众生之烦恼,因而灯是佛前供具之一。
[10]赛神会: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集会酬祭,是古代神祇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河西为多民族多信仰地区,有许多独特的赛神活动。开元二十五年(735年),大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作《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描写的是凉州百姓赛田神。同时作《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记录的是唐军军中举办的赛越骑神活动。
[11]袄神:袄教之天神。
[12]赛天王:唐代以来流传毗沙门天王助太宗定乱及平番有功、解凉州城围的故事,天王信仰逐渐兴盛。因毗沙门天王的“灵验”发生在西域、河西,故与敦煌也就结下不解之缘。唐制:“朔日(初一)州府上香华食馔、动歌舞,谓之乐天王也。”而敦煌赛天王却是一月两次,于朔望(初一及十五)在天王堂或寺院的天王像前进行,成为敦煌特有的祈赛民俗。据敦煌文书p.2854“四天王文”:“远托明神,用清邦国,故一月两祭。”据敦煌文书p.2854张议潮祈愿文:“集四众于莲官,并画弥勒变一躯、毗沙门天王两躯……克树功名,保无灾难,然后兵雄陇上,勇气平原,士马无伤,旋还本郡。”
[13]吐蕃赞普(国王)赤祖德赞带领赞蒙(王妃)贝吉昂楚、僧相贝吉云丹等王公大臣到敦煌求法,据敦煌藏文经卷题记,并非作者杜撰。据记载,赤祖德赞沙州之行主要是赐给佛经新译定本(译经以梵译藏为主),并出资征调汉蕃僧人大量抄写这些定本,分藏于河陇地区诸寺。敦煌莫高窟第一五九窟壁画即为赤祖德赞礼佛图,今犹存。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藏文佛教文献,许多都是由赞蒙贝吉昂楚亲自校对。另外有文书记录参与敦煌元宵燃灯的还有吐蕃宰相论莽热(吐蕃因扩张征战频繁,重臣均统兵在外。论莽热后在侵唐时被西川节度使韦皋生擒,死于长安,其事迹见同系列小说《大唐游侠》)、尚绮心儿等人。
[14]唐时上元节为三天。因灯期不同,最初张灯的正月十四叫“试灯”,所点之灯称“神灯”,供奉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正月十五叫“正灯”,所点之灯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正月十六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所点之灯称“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15]敦煌虽然沦陷,但当地民众执着地保留了大部分汉文化传统,如继续供奉唐明皇(唐玄宗)画像等,此即史籍所载“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16]吐蕃占据河西后,仿唐节度使建制,设瓜州、凉州、河州、青海、鄯州五节度使。五节度使上又设东道节度使,由吐蕃大论兼任,以会盟形式协调解决各种军政事务,会盟在藏文中称“德伦会议”。州设有乞利本(吐蕃文万户长的音译,又作节儿论,简称节儿)、节儿监军(或称节儿观察使)、节儿中官、节儿小官、都督等军政官员。废除了唐朝原有的县、乡、里等行政机构,州下设部落,长官为部落使(千户长),部落下设将,以将为基层行政单位,长官为将头。
[17]中国古代正统婚制为一夫一妻,男子虽可以广蓄媵妾,但儒家的礼教名分森严,“一室之中,岂容二妻”,即一夫只能有一位正妻。唐制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唯独敦煌出现了多妻多嫡的婚姻状况。关于此节,有学者专门研究,认为敦煌人口比例失调(女多男少)是主要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相关学术论文,本书不做讨论。
[18]李广生平未到过西域,此李广当是另一名将李广利的讹传。李广、李广利故事参见同系列小说《大汉公主》。
[19]安史之乱后,回鹘每年以马匹与大唐和市绢帛,通常以一匹马换四十匹绢(丝绸时为通行世界的强势货币),“动至数万马”。实际上是回鹘在变相掠夺大唐财富,所谓‘蕃得绢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但唐朝出于政治上、军事上的原因,不得不保持这种给回鹘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贸易。因而回鹘积有大量产自大唐的优质绢帛。又,唐以铜钱、绢帛为官方货币,一千个铜钱为一缗(又称贯),五匹绢约价值四缗铜钱。
[20]唐告身是指写在纸上的委任官职的文书,上面写有受官者姓名、籍贯、授予官爵名号等内容。凡授官者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印信,武官由兵部授给,类似于后世委任状。吐蕃告身则是吐蕃授予官民(包括本部及被征服地区)的写有文字的饰章,用以标明身份,区分贵贱。据藏史籍《贤者喜宴》:大贡论,大玉文字告身;次贡论、大内相,小玉文字告身;低级贡论、次内相、决断大事等三者,大金文字告身;低级内相、次噶论,小金文字告身;低级噶论,颇罗弥告身;寺院阿阇梨、持咒者及高低级权臣,大银文字告身;保护王臣身体的苯教徒、侍寝官员、管理坐骑人员、堪舆家、保卫边疆哨卡者及守卫宫廷最高处者,小银文字告身;父民六族,青铜告身;东本、如本,铜文字告身;作战勇士,铁文字告身;一般属民,灰白色硬木并画以水纹的文字告身。
[21]虽然中国书法史未曾记载硬笔书法,但根据出土的敦煌文书来看,敦煌民间大量流行硬笔书写。据甘肃出土实物,硬笔多为木笔或苇笔,笔尖端劈为两瓣,方便蘸墨,与今蘸水钢笔尖原理完全相同。
[22]直到现在,印度仍保留有这种古老的民俗,在瓦拉纳西的恒河河畔有专门开设的“终亡旅馆”。垂死之人在亲人陪同下住进旅馆,待呼吸停止后,在恒河边聚柴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恒河。瓦拉纳西古称婆罗痆斯、波罗奈,一译贝拿勒斯,是古代迦尸国(迦尸意为“光的城市”)首都,相传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号称“圣城”。一般认为瓦拉纳西在史前时代已有人居住,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史前时代到现代持续有人居住的城市。印度教徒认为瓦拉纳西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死在这里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由于在瓦拉纳西沐浴与火化的印度教徒络绎不绝,恒河已发生过严重的污染与传染病问题。
[23]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均在今甘肃敦煌境内)的总称,最初只是僧侣修行的场所(如莫高窟北区现存248个洞窟,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其余243个都是洞穴,是僧侣居住或亡后掩埋的地方),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宗教活动场所(如莫高窟南区现存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24]“老人入墓”曾在唐宋时期对中国丧俗产生影响,入墓者以僧人居多,其次是一般信徒。但活人入墓与儒家孝道和传统生死观念相悖逆,难以被普遍接受,所以宋代后渐趋式微。在敦煌现存壁画中,保留有39幅《老人入墓图》。这些壁画起于唐,迄于北宋,中唐所占的比例最大,共16幅。足见吐蕃统治河西时期,敦煌流行“老人入墓”风俗。
[25]五尼寺:吐蕃统治时期至北宋前期敦煌境内五所尼寺的统称,具体包括大乘寺、普光寺、灵修寺、安国寺、圣光寺。河西都僧统司设“勾当五尼寺”,掌管五尼寺事宜。
[26]阇梨(shé lí):佛家语,梵语的音译。“阿阇梨”的略称,意为教育僧徒的轨范师、高僧,也泛指僧尼。由于敦煌僧尼户籍多在原家,所以人们仍然习惯用俗姓来称呼。
[27]叶公主:药罗葛氏,英义(又作牟羽、登里)可汗之女。母亲唐崇徽公主,是唐朝名将仆固怀恩幼女,为唐代宗所爱,收养于宫中。其姊先嫁为英义可汗为可敦,称“光亲可敦”。光亲可敦病死后,英义可汗思念亡妻,指名索娶其妹崇徽公主。崇徽公主由此远嫁,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和亲公主。唐人李山甫有《代崇徽公主意》:“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朝阳帝岂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宋人欧阳修有名诗《唐崇徽公主手痕》:“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28]武义可汗杀自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唐代宗新卒,九姓胡(唐对中亚粟特人的称呼)附于回纥者宣称中国富饶,如果趁丧伐之,可有大利。英义可汗听信其言,欲趁丧兴兵侵唐。大相顿莫贺达干(怀仁可汗之孙,英义可汗堂兄)劝阻道:“唐是大国,无负于我,我前年侵太原,获羊马数万,可谓大捷,但道远粮乏,士卒多徒手而归。现在举国深入,如果不胜,我们将无退路。”英义可汗不听。顿莫贺达干因众心不愿南下,便杀死英义可汗自代,被唐廷封为武义可汗。忠贞可汗为武义可汗子。武义可汗即位时杀九姓胡两千人,此事引发了唐振武(今内蒙古托克托)留后张光晟(即“泾原兵变”的叛军副帅)杀回纥使者董突(武义可汗叔父)事件,此节将在小说述及。
[29]临蕃城:今青海西宁西。马云奇与名僧怀素(唐书法家,玄奘弟子)交好,有《怀素师草书歌》一诗。
[30]寺户:又称佛图户与僧祗户,指为佛寺服役的民户,相当于农奴。唐朝实行均田制,僧尼亦被列为受田对象。唐代敦煌寺院僧人占田现象十分普遍,吐蕃占领河西时,敦煌亦有寺户,来源是俘囚与家客、部曲、奴婢等。敦煌“都司”统领沙州诸寺,占有地产,不完全占有寺户。寺户有少量家资,编制为“团”,设有“团头”,并受寺卿管理。身份世袭而受内律统制的寺户,在“分种地”上实行个体经营,同时又在“都司”自营地、各寺自营地及各级其他劳务部门上役,役种有刈稻、看园、园收、放驼、放羊、泥匠、木匠、看硙、看梁(榨油)、修仓、手力、车头等。归义军政权中后期时寺户由农奴变成“编户”,其地位有所提高。
[31]唐制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凡县治设在京师内者称为赤县,京之旁邑称畿县。西京以长安、万年为赤县,东京以河南、洛阳为赤县。
[32]莫高窟洞窟的主人称窟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称施主。杜家窟指以杜氏家族姓氏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莫高窟窟主有官宦、高僧、大族、庶民百姓等各个阶层的人物,多为佛教信徒,以开窟这种独特的形式来祝愿家族平安幸福。一般来说,开凿一个大型洞窟大约需要一年到三年左右,小型洞窟则需要几个月到一两年时间,而高达数十米的大像窟则要花费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经常有将旧洞窟翻修为新洞窟的情况。
[33]浆水:河西一带的饮食风俗。做法是:将白菜、芹菜、萝卜等果蔬或是当地野菜苦苣洗净切碎后,在开水中焯上一焯,再捞出放入坛或缸等大容器中,浇上用面粉做成的稀糊糊,数天,即成乳白色浆水。可用来做浆水粥、浆水面等食品。可常年食用,只需不断添进蔬菜和面汤。至今甘肃仍存。
[34]馎饦:亦称羹饦、汤饼。敦煌早餐多吃馎饦,据敦煌文书p.3302《上梁文》:“海印极甚辛苦,四更便起打钟,调停一镬馎饦,一杓先入喉中。”晋人束皙《饼赋》云:“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服,振掌握,仰搦俯抟,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可知馎饦类似今甘肃流行的揪片子。
[35]胡饼:敦煌当地最主要的食品,因其制作是在炉内烘烤而成,故又称炉饼。
[36]驿户:唐代官府派充馆驿驿长的民户。唐制,每三十里置一驿,每驿皆置驿长一人。天宝年间改称驿将:“三十里置一驿(按,其非通途大路则曰馆),驿各有将,以州里富强之家主之,以待行李。”至德以后,因民贫不堪,始由官司直接掌管。《通典》所据唐令令文已逸。日本《养老令·厩牧令》:“凡驿,各置长一人,取驿户内家口富干事者为之。一置以后,悉令长仕,若有死老病及家贫不堪任者,立替。”当系沿自唐令。据此,唐代各馆驿皆“以州里富强之家”充当“驿户”,并取该户家口中“富干事者”为驿长。敦煌文书P.2583《张什二舍施疏》:“处于大蕃,被充驿户。”表明吐蕃统治敦煌后,仍沿袭唐馆驿制度,差配富强之家充当驿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