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完科学发现的历史(哈佛历史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远古人类的科学发现(2)

史书上还记载大约距今5万年前的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到过仙山游历,遇到了仙人指点后获得了超凡的智慧。他看到鸟类在树上筑巢,便受到了启发,最先建造了“巢居”。他告诉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粗壮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密不透风,既遮风挡雨,又可抵御禽兽的侵袭,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心惊胆战的生活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固定的居所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传说有巢氏成为酋长后,把都城迁到了北方圣地石楼山,石楼山位于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接着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人就把石楼山称为有巢氏的皇都。因为有了相对固定和安全的住所,人类的生产的规模和人口的数量都有了重大突破。有巢氏时期,人类社会组织逐步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禁止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关系,而且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他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他族团的男子为“夫”,也就是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成为夫妻,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早晨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一生都不准许离开本族团。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远古人类居所的发展

原始人类最初居住在山洞、树洞等天然居所之中,以后又有在树上搭巢而居的情况。天然住所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免遭野兽的侵袭,但是风雨和潮湿仍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建造人工住所。当时由于人们依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所以最初的人工居所非常简陋,易建易拆,便于迁移。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住所也逐渐固定化。人们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修建了不同形式的居室。北方多采用土木结构的穴居、半穴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充分考虑到了取暖、透光、通风、防潮等方面,人类可以在内烧煮食物,储藏食物,饲养家畜。南方大部分是有干栏建筑,以顺应南方气候炎热、雨量频繁、地势低洼、蛇虫较多的地理特点。这些最初的居所建筑,对人类的卫生保健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体生活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部落。

有巢氏名称及其来历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始学篇》记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中国远古和原始社会的传说及近代考古学的发现》记载:“有巢氏,又名‘大巢氏’,因教民巢居而得号。”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虽然有些动物也可以发出声音,也可以用声音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偶然并且不规律的,并不能称其为语言。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以语言的含义为内容,以语言的发音为外壳,以词汇和语法为材料,构筑成的一个体系。

语言的产生

人类语言大约出现于五万年前,这时候的人类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进化,从手巧的人、直立的人进化到智慧的人,人类的智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人类的器官也相应的随之进化,可以发出语音。智力和器官的相应准备工作都已完成。于是,语言产生了。

语言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形成后交流的需要。所以,它出现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形成,人类一产生,人类社会也随之出现,因为人类不可能单独脱离动物界,而是以“原始人群”的形式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群”内部需要交流,随着活动的日益复杂,从简单的鸣叫逐渐发展为成音节的语言。最早的语言便这样产生了。

在中国,据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的研究,在距今70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就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阶段,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如今我们学习使用的都是普通话,但是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璀璨瑰宝。

语言的种类

在人类产生之初,人们并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人类的活动只是单个个体的活动,没有分工合作。而没有分工合作的原因,是没有有效的交流方式。交流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没有语言,难以做到充分有效的交流。

人类交流所应用的语言要彼此了解,但是由于生存地点和环境的不同,人类的语言多种多样。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记载,现在世界上已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中。在这与5651种语言中,其中4200种左右得到人们的承认,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其余约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另外,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认为它们是正在衰亡的语言。如澳大利亚有250多种语言仅被4万多人使用,而使用这些小众语言的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还不得不使用英语,长期以来,这些语种便渐趋衰亡。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种语言,其中许多种语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使用,而且仅限于口头交谈。

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对语言的分类方法是:

1.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日耳曼、伊朗、拉丁、波罗的海、斯拉夫、印度等语族。世界上除了亚洲(不含南亚各国)外,各大洲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其使用人数大约40亿,占世界人口的70%。

2.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种。使用人数大约15亿。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壮语、苗语、缅甸语、克伦语、瑶语等,还包括阿尔泰各语族,如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西阿尔泰语族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东阿尔泰语族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

3.非太语系

非太语系包括除欧亚语系、南北美洲以外其他各国的语言。非洲及太平洋诸国采用这种语言。

4.人造国际语系

人造国际语是人们解决互相交往中语言障碍的一个方法。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更需要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实现人们的互相交流。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较大影响的人造语,是由德国教长施莱耶(Schleyer)于1879创造的沃拉普克语(Volapuk)。1887年,波兰人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语、世界大同语。除了沃拉普克语,大同语和世界语之外,其他影响较大的人造语有伊多语、英特林瓜语、格罗沙语、欧盟语、西方语、诺维亚语等。

只有人类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有些动物能模仿人类发音,但不是真正的语言。人类语言的创造性是它与动物语言区别的根本标志。具体来说,动物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差别主要有几下几点:

1.人类语言清楚明确,动物语言囫囵一团,很难被分析透彻。

2.人类语言的语音语义结合具有随意结合性特点,动物语言没有这个特点。

3.人类语言结构具有双层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单位,如词组组成无限的句子,动物的语言没有双层性。

4.人类语言具有与外界交流的特性,它是一种开放交流的系统,虽然音位数量有限,可是经替换与组合,可以构成无限的句子。这种开放交流性还体现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新词汇不断产生,吸收其他民族的词语,一些社会现象的消失,语言中相应的词语也会隐匿或消失。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变化。

5.人类语言具有传授性,即人类语言是可以被传授的,人类想掌握何种语言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语言则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

6.人类语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它可以讲述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描绘未来的图景。动物语言则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平等交换的出现

在最初的远古时代,人类没有货币,人们之间的交换一般都是物物交换,这种物物交换体现了原始人最朴素的物品价值观。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物物交换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的需要寻找一种替代物来取代物物交换。在这种情况下,精致的贝壳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贝壳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从此人们基本上告别了物物交换,精致的贝壳使得人们有了平等交换。

货币的起源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可谓源远流长。在货币产生之前,物物交换是人们之间获得商品的主要途径。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显得过于死板。人们慢慢发现如果市场上有一种商品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那么这种商品就成为原始实物形态的一般等价物,即我们所说的实物货币。在古代,第一个被作为实物货币出现的物品就是贝壳。贝壳、贝币可以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早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实物货币,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沿用这种货币。贝壳成为货币的条件有:一、本身有实用的功能(如其装饰品的用途);二、具有天然的单位;三、坚固耐用;四、便于携带。古代人使用的贝币,是用绳索穿成一串,所以一串就是一单位。贝币最早的货币单位为“朋”,即十枚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贝”、“朋”两个字常常连在一起,贝字的含义与现在的“财”字差不多。现在的中国文字中,与货币有关的很多字,比如财、贵、贫、贱等,都是以“贝”字作偏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贝壳作为货币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