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完科学发现的历史(哈佛历史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远古人类的科学发现(1)

远古人类对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火的使用使人类能吃上烹煮过的食物,从加热的食物中摄取了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人类因此不断繁衍生息。火不但为人类带来了温暖,而且增强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人类从此踏上了对自然的探索之路。

火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关键

用火照明,黑夜将不再可怕;用火来烘烤食物,食物会更加美味;用火把吓退猛兽,人类的安全更有保障……对早期人类来说,火的发现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发现并学会使用火,人类的文明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到底是如何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并使用的呢?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开始用火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300万年前在浓密的非洲雨林中生活。他们和今天的猴子一样栖身于树木上,他们不能用语言交流,也不能直立行走,但他们的智商已经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动物。一个夏天,雷雨交加,森林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他们在树上发现地上的所有动物都害怕火光,一见火光就四处逃散。然而火势太大,森林也在燃烧,很不安全,为了活命他们就从树上跳了下来。然而,在夜晚他们感受到了火的温暖,找到了一丝亲切感。可是,大火毁掉了他们的家——森林,他们找不到以前常吃的果实,也找不到可以吃的小动物了。他们发现遍地都是烧焦的动物尸体,饥饿迫使一个类人猿去撕扯那些被火烤熟的动物的肉,他发现这种肉比生吃的动物肉要好得多,就赶紧跑回去向首领汇报情况。在首领的带领下,他们第一次尝到了美味,并感谢大火对他们的恩赐。他们开始尝试用那些还没有熄灭的火炭来烤熟食物,并发现有火的时候,就不会有猛兽来袭击,于是不断往火堆里添加木材,使它一直燃烧不熄。

火对人类进化的作用

火的使用给早期类人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提供熟食。熟食使食物中的营养更易于吸收,缩短了消化过程,而且也使以前不宜食用的植物和动物,尤其是鱼类变得更美味了。这就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对人类的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几十万年至几万年前,类人猿大多是居住在山洞中,火可以驱散洞穴中的潮气,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类人猿的寿命。同时,火也给黑暗的洞穴内带来了光明,给晚间的烤肉、分配食物、准备第二天的活动带来了方便。另外,洞穴外的火堆还可以吓跑趁黑夜来袭击类人猿的猛兽,大大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加了生存的可能性。

火的使用除了改善了猿人的生活质量、给类人猿以更多的安全感之外,也大大扩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有科学研究表明,正是火的利用才使猿人成为非、亚、欧三洲的旅行者。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类人猿向温带和寒带的缓慢迁徙,从而使他们摆脱了人口增长或原居住地区食物来源减少带来的危机。

随着火的使用,类人猿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他们的血液已大部分流向大脑,停留在身体里的血液早已所剩无几,再也顾及不到皮肤上生长的体毛,体毛除转移到头部等用血量较大的地方,其他的都已退化了。为了保障裸露的皮肤,人类开始以动物的皮毛代替已经刚被淘汰的体毛,衣服的起源可能也由此开始。

据科学资料记载,大约几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种群中的最后一次演化分离就是人类与黑猩猩之间产生的进化分离。从那以后,人类伴随着其调控基因的改变,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都没有这种改变。究竟是何种外界环境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基因表达产生如此迅速的变化呢?科学家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火的使用,这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当中,唯有人类烹饪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也许存在某种物质,它改变了人体生化反应条件,这种反应条件的改变可以帮助人体最大限度的吸收营养,同时排除动植物食物中的自然毒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火的发现和使用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火不仅能增强类人猿抵御自然灾害、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而且对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思维语言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燧人氏钻木取火

火的好处和作用被早期人类发现,并开始使用。可是转移火种却非常不便,于是人类开始研究保存火种与人工取火的方法。在我国最流行的传说就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大约10万年前,一个部落的首领叫燧人氏,他经常带领人们到山上去打猎。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山林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熄灭后,留下许多被烧死的动物尸体。燧人氏捡起一只山鸡尝了尝,“嗯,味道真是美极了,比生青蛙好吃多了。”他又把刚抓的一只青蛙拿到还没有熄灭的火堆上烘烤,结果发现味道真的不错。于是,他让大家把这些烧熟的飞禽走兽,捡回家去吃。熟肉吃完之后,他们只好又去打猎,重新吃生肉,喝生血。这时,人们都觉得生肉不如熟肉好吃,他们期盼这山林里能再燃起一次大火,这样他们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熟肉了。

一天,从天上飞来一只大鸟。大鸟飞到燧人氏的面前停下来,对他说:“你不是希望得到火种吗?太阳宫里就有,我可以带你去找。”燧人氏听后十分高兴,就骑到大鸟的背上,向太阳宫飞去。他到达太阳宫时,太阳公主对燧人氏说:“你是人间的帝王,太阳宫里有很多宝贝,你可以随便挑,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燧人氏说:“我只要火。”太阳公主说:“我这里有一块会生出火的宝石,就送给你吧。”燧人氏接过这块宝石,高兴地谢过太阳公主,又骑上大鸟飞回到人间。就这样,许多天过去了,燧人氏等了很久也没看见宝石生出火花来,燧人氏急不可耐了。他气愤地说:“太阳公主骗我。这宝石生不出火来,这东西没什么用!”说着就一把抓起宝石,狠狠地向大石头上砸去。只听到“嘭”的一声响,顿时火花四溅。燧人氏突然明白过来了,只有用宝石去撞击石头,才能擦出火花来啊。他又反复尝试了一下,击石的方法的确可以得到火种。

从此,人们学会击石取火,再也不吃生肉,喝生血。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和方便。燧人氏击石取火给人类造福,人们都感谢他,敬仰他。据说,燧人氏死后,人们为他修建一座大墓,直到今天还保存着。

其实,按照科学解释,应该是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些物体相互撞击可以产生火花,慢慢地发现了钻木取火的道理,由此掌握了取火的主动权。

服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转折

俗语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服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服饰是人类所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内涵。服饰从产生之初,人类就将自身的生活习俗、色彩爱好、物质生产、审美情趣,以及宗教观念、文化心态蕴含于服饰之中,从而形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人类脱离裸体状态

按《旧约全书》中的传说描述,亚当和夏娃起初是裸体的,其后因听信蛇的蛊惑,偷吃了禁果,从而知道了羞耻,所以扯下无花果叶遮蔽下体。这是服饰的最初状态。这种“遮羞”的行为,是人类文明中才会有的行为。因此,这种从裸体状态过渡到着装状态的过程就是人类从原始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过程。《旧约全书》的传说只是一种佐证,但是对于原始人的各种研究表明,人类在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服饰的出现,是一个转折。

服饰产生的原因,通常认为有以下三种说法:

1.为了抵御寒冷

在远古时代,面对一些异常寒冷的天气时,人类无法保护自己的身体。后来,人类偶然发现,服饰可以抵御难以忍受的极端寒冷,这是服饰的最基本的作用,也是服饰产生的原因。

2.为了人身安全

原始人经常需要打猎和进行争斗,在争斗过程中,披上兽皮可以保护身上易受攻击的部位。有时为了需要,他们还可以用兽皮对自己进行掩护。这是原始人为了生存对服饰的另一种应用。

3.为了祭祀祈福

爱德华·麦克诺尔在《世界文明史》中提到:“有充分证据说明克鲁马努人有高度发达的神灵界观念……他们在身上着色、纹身和佩戴饰物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服饰也用来进行有关神灵的活动。

服饰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服饰对于文明具有诠释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服饰,人类的文明才真正得到了诠释。例如对于每一个社会中的人,服饰都是展示他的外观形象的主体。通过服饰,可以显示出个人的文化、修养、素质、品格。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内涵。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服饰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社会文化不断地为服饰增添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内涵,服饰就在与社会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中不断的变革发展。

服饰所具有的这种文化意义使得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现举藏族服饰的例子来说明,藏族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服装基本特征是宽大暖和、厚重保温。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牧业生产,藏族服饰逐渐变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每当外出时可以存放糌粑、饭碗、酥油、茶叶,甚至可以放诱饵,天气炎热或在土地上劳作时,根据需要可露出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方便,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就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中国古代对于服饰的记载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纹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哀牢夷者……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尾,衣皆着尾。”

《九歌》:“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指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大力推广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饰,并倡导赵国人民学习骑射。胡服骑射的目的是通过对于服饰的改革最终达到强盛国家的结果。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赵国眼看着要被别国兼并。赵国经常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臂如他们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增强国力,赵武灵王提出了“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定采胡人之长弥补中原之短。然而“胡服骑射”的命令未下达之前,就遭到了许多皇亲国戚的坚决反对。赵武灵王心怀将西北少数民族划入自己版图的决心,冲破保守势力的樊篱,毫不犹豫地颁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赵武灵王带头穿上胡服去会见群臣,从而使“胡服骑射”的命令贯彻下去了。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占据了很大优势。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开始,赵国的实力就逐渐增强了。后来赵国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了林胡、楼烦等地,将北方上千里的疆域纳入赵国的领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直到今河套地区都成了赵国的管辖范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

修建居所使人类更加文明

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人类的祖先,生活状态是怎样进化的?古人想象出许多与远古原始人的生活状况相关的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原始人住所的。原始人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周围经常会有许多野兽出没,原始人的安全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它们的威胁。后来,他们看到鸟儿在树上筑巢,野兽就爬不上去了。原始人就学习鸟儿的方法,在树上垒起了小屋,但是树上的小屋难以遮风挡雨,也不是很安全的,随时会有掉下来的危险。后来人们变得聪明了,就慢慢尝试在地面上修建房屋,这就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大大改善。

居所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了今山西和陕西一带,看到鼠类动物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再联想到如果人类居住在这种洞里,再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会变得安全多了。可是,北方气候更加寒冷,许多人更愿意生活在有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向北方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