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感恩之道——让美常驻女孩的内心
一个富有感恩之心的女孩,才是最有魅力的
美国的父母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尤其是女孩。在他们看来,一个富有感恩之心的女孩,才是最漂亮,最富有魅力的。
朱蒂是一位9岁女孩的妈妈,每天朱蒂都要接送孩子上学。当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朱蒂就会告诉女儿,“当我给你倒了一杯水后,你要说谢谢。”“当我给你穿好衣服后,你要说谢谢。”“当我帮你系好鞋带后,你要说谢谢。”以至于女儿学会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爸爸,而是“谢谢”。
在美国父母眼里,这是很正常的事。父母生了孩子,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因为爱孩子,但并不代表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是因为父母爱你,当你接受别人爱的时候,不一定要回报,但是要知道感谢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但是把这些放在中国,很多父母可能就会觉得,“孩子与自己是一家人,这样客气不就变得疏远了吗?”所以,在中国我们常会看到,父母为孩子洗衣做饭,而孩子还会嫌衣服洗得不干净,饭做得不好吃,害得在一边忙了半天的父母心寒。
阳阳的妈妈正在为孩子做早饭,阳阳起来就喊:“妈妈,赶紧给我倒杯水,我渴。”但是因为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有顾得上给阳阳倒水。这时阳阳就不高兴了,“妈妈你怎么这么磨蹭呀,我喝不到水,会渴死的,到时可都是你害的。”
中外两个情境的对比,让我们不得不感到,中国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很多中国父母总以为,像美国那样教育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人情味,认为只要自己无微不至地爱孩子,为孩子做一切,孩子也就爱自己。孰不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仅不会让孩子感谢你的爱,反而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正如案例中的阳阳,由于平时被妈妈伺候惯了,一旦有一天没有得到,就会冲妈妈发脾气,还会怪妈妈没做好。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来看看美国父母是如何做的吧!
1.父母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谢谢”,比如,当孩子帮自己拿了一个勺子时,父母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说“谢谢”;节日时,朋友送来祝福时,父母要说“谢谢”;当孩子的爷爷奶奶过来帮助照顾孩子时,不要忘记说声“辛苦了”,等等,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为孩子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就会明白父母的不易,明白对于别人的帮助要铭记在心。
2.给孩子一个感恩的机会
很多父母由于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当孩子想帮助父母做点事的时候,父母都会说:“学习为重,你把学习搞好了就是最大的孝心,其他的一切都不用管。”建议有这种习惯的父母赶紧改掉吧。
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孩子如何把学习成绩提高,而是教她做一个合格的人。因此,当孩子再来想帮父母做点事的时候,不妨答应孩子,给孩子一个感恩的机会。让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
3.对孩子进行道德信仰方面的教育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给灌输孩子感恩的思想。通过一些名人故事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理论加上实际行为的影响,孩子想不感恩也难。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帮着自己做一点家务,家里的事情也可以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树立孩子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品德。
家有女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女孩,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人人平等,让她知道自己不是“小公主”
在中国
李晨带着女儿娜娜去超市买东西,娜娜看见一个非常漂亮的芭比娃娃,于是就要求李晨买下来。但是李晨看了一下价钱,觉得太贵,就对娜娜说:“那个芭比娃娃不好看,我们不要它,不然人家会说你笨的,选一个丑的娃娃。”
娜娜一听,小脸立即就拉长了,对李晨说:“妈妈骗人,同学们都说这个芭比娃娃好看,为什么妈妈就说不好看呢?而且我也觉得这个娃娃很漂亮,我就要买。”
李晨一看没能骗得了娜娜,又由原来温和的态度变得严厉起来,故作生气的样子对娜娜说:“家里有很多娃娃了,娜娜要听话,不听话,妈妈生气了。”
哪知,刚说完,娜娜就在超市里哭闹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我就要,我就要,不给我买,我就不走了。”
李晨没办法,看着超市里那么多人,不得已答应了娜娜。
地球的另一边——美国
克丽丝带着3岁的丽莎去家附近的商店买东西。丽莎非要吃冰激凌,但是丽莎前几天得了感冒,今天才刚好一点。克丽丝就对丽莎说:“宝贝,你今天感冒刚好,医生不是说过不让你吃凉的东西吗?”
丽莎对妈妈说:“可是妈妈,我都好了,你看我现在不是没事了吗,就让我吃一个吧?”
克丽丝说:“不行,因为你的感冒刚好,还需要巩固。”
丽莎一看还是说不动妈妈,就开始哭起来,想以此来要挟妈妈。但是克丽丝却不管丽莎,自顾自地走了。
丽莎看着这样也没用,只好停止了哭泣,追赶妈妈。
孩子的任性并不是天生的。从心理角度来看,孩子产生任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环境。具体来说孩子任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完善
年幼的孩子,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也不够,再加上,孩子的好奇心又强,而自控能力又弱,因此在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任性往往都是冲动导致的。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迁就是造成孩子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案例中的中国妈妈,先是好言哄骗,达不到目的时又开始“威胁恐吓”,最后当孩子使出杀手锏时,又不得不妥协。这样就会让孩子认为,只要自己一哭,妈妈就会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任性的性格。
反观美国妈妈的做法,在孩子做出不合理要求时,先是明确地告诉孩子不能满足的原因。如果孩子依然不听,或是哭闹的话,就不理睬孩子,结果是孩子妥协,妈妈胜利。这样的做法就把孩子的任性苗头扼杀在了摇篮中。
另外,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不尊重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或是抵抗行为,久而久之也会演变成任性。
明白了孩子任性的原因后,再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那就容易多了。
1.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拒绝理由
案例中的中国妈妈,在一开始拒绝孩子的时候,就没有说出明确的理由,最后反而让孩子问住了。美国妈妈就很明确地给出了孩子合理正确的拒绝理由,虽然孩子还有一点小小的狡辩,但是是接受妈妈的拒绝理由的。
2.家长要尊重孩子,多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前文在讲孩子任性的原因时,讲到了“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也会导致孩子任性。如果是因为这一方面导致孩子任性的话,那父母就要检讨一下自己了。这时父母就要放弃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保护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多讲话的机会,当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的时候,孩子的任性行为也就会相应地减少。
3.家长一定要杜绝对孩子的迁就行为
迁就孩子只能让孩子得寸进尺,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所以当孩子耍无赖时,家长可以采取回避或是不理睬的方式,不让孩子的耍赖行为得逞。当孩子明白自己的耍赖对家长不起作用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放弃耍赖行为。
4.对于孩子一时的任性行为,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
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当孩子任性时,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制止孩子的任性行为。比如,如果孩子在公园里玩得很上瘾的时候,妈妈因有事要急着回家。如果妈妈只是硬生生地说:“我们回家吧。”孩子很有可能就坚持要玩,但是如果妈妈说:“宝宝,咱们回家看你喜欢的动画片吧。”孩子一般都会被新的事物吸引,也就会容易说服孩子回家。
5.家长还可以采取赏罚的制度来控制孩子发脾气
平时家长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与孩子约定:不管是谁发脾气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是这周不能去吃肯德基等,总之,要让孩子意识到发脾气的结果遭透了,以此来让孩子明白发脾气是不对的。
中国有句俗话,“穷养儿,富养女。”人们往往会理解为,对男孩可以严格一些,对女孩就可以放松些。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对于女孩来说,更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孩子,女孩的任性只能让她变得无知而野蛮。
让美德永驻女孩心灵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善良、淳朴、知恩图报,几乎承载了世界上所有的美德。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有一位刚在圈内小有成就的商人。在一个冬夜,他的妻子不慎将他的皮包丢在了一家医院里。让那个商人着急万分的,不光是皮包里的十万美金,更因为包里有一份极其重要的商业机密文件,关系到生意的生死存亡。商人连夜赶到医院,在走廊里看到了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希亚达。
没错,希亚达捡到了那个皮包,她正在等待失主。事情是这样的:与希亚达相依为命的妈妈得了重病,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希亚达陪着妈妈来医院看病。然而医生告诉她,这些钱只够妈妈一个晚上的医药费,明天她们就会被赶出医院。希亚达感到一阵绝望,她怕妈妈看到她的眼泪,就一个人在走廊上徘徊。突然,前方有一位女士经过,腋下的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小希亚达跑过去看到是一个皮包,捡起来忙喊“女士请等一会儿”的时候,女士已经钻进一辆轿车绝尘而去了。
把钱包拿回病房后,母女俩一起把钱包打开,都惊呆了。钱包里厚厚的一摞美元。她们马上意识到这笔钱可以用来看妈妈的病,但是妈妈很坚决地让女儿拿着皮包回到原处,等失主回来认领。
商人了解了情况,马上找来了最优秀的医生,调来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但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留住希亚达妈妈的生命。商人收留了悲伤的希亚达。
希亚达捡到的皮包里的那份机密文件,使得商人以后的事业如日中天,很快成为了大富翁。因此他十分感激希亚达。希亚达读完大学帮助商人处理业务,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商业人才。虽然商人一直也没有委以她任何明确的职务,但她一直协助商人,从没有离弃过。
商人病危,遗书上说:遇到希亚达母女前,他的钱赚得并不干净,商场上的尔虞我诈也有他一份角色。收养希亚达不是为了报恩或出于同情,希亚达是他做人的楷模。他最终把自己上亿的家产全部留给了希亚达。
这个故事让人禁不住感慨,原来上帝对美德的馈赠是如此厚重。
美德有太多种,宽容、谦虚、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我们无需一一赘述。但有一点应该记住: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德育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抚育女孩时,让美德永驻她的心灵,她就会盛开得更为娇艳。让我们多多学习美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在美德教育上再多注重一点。
美国父母很少“白白为孩子付出”
美国的父母十分看重孩子自身的努力,很少“白白为孩子付出”,或帮助孩子取得成功。他们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想买一件夹克衫,父母会让她将夹克衫的价格兑换成洗多少次碗或拖多少次地,让孩子赚出足够的钱,再让她用自己赚来的钱去买。小到这样的生活小事,大到学业、交友,乃至将来的人生之路,父母都会教育孩子只有先付出,才能享受成功。
苏珊上四年级了,学习在班上一向很好。
这天她拿着上个学期的成绩单回家,一脸闷闷不乐。爸爸接过成绩单一看,只得了个“C”。苏珊撅着个嘴说:“我对那个老师失望极了。如果不是他,我的成绩也不会下降这么多。上次我考得多好啊!”爸爸眉头皱了起来:“苏珊,我想我们应该好好谈谈。”看爸爸严肃起来,苏珊乖乖地坐下了。
“我很遗憾你居然把成绩下降的原因怪到老师头上,而你上学期做了些什么呢?”爸爸说。苏珊上个学期确实是有所松懈了,而且考试前那几天还跟朋友出去狂欢。听了爸爸的话,苏珊低下了头。爸爸摸摸苏珊的头,说:“孩子,要想成功得靠自己的努力。你不付出,怎么可能收到好的结果呢?爱迪生如果不是经历了前999次失败的痛苦,会得到第1000次灯丝发亮的成功的喜悦吗?奥巴马如果不是付出了种种努力,会被选为美国总统吗?”
看到苏珊一直低着头,爸爸觉得自己的引导到位了,就把话锋一转:“苏珊,你说爱迪生第999次失败的时候,如果他垂下头去,放弃了试验,这个世界会怎样呢?”苏珊没接爸爸的话,但是她明白了:现在只是小小的失败,她应该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换取下个学期的漂亮成绩单。
在美国,越是富翁,对自己的孩子越是“苛刻”。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是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他虽家财万贯,却从不多给孩子一分钱。孩子的零花钱少得可怜,如何花掉的每周还得向他汇报。洛克菲勒不光是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更重要的是,他要让孩子明白:爸爸的钱是他自己赚来的。你想花钱,请自己去赚。没有付出,谁都不会平白无故给你工资。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变成不劳而获的人。
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十分值得中国的父母们学习:
1.为梦想而努力
告诉孩子梦想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不要把梦想真的只是当作一个梦来做,只有通过努力,梦想才会实现。
2.不放弃希望
在努力的路上,或许短时间内你看不到希望,但是未成功与成功之间往往只有一根细线之隔,承受住了,就成功了;没承受住,就被压倒了。
3.坚持不懈
不管在做什么,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走到顶峰。不要随随便便变更工作或理想,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4.先苦后甜
火车往往在开动时耗费很多燃料,但一旦开动起来,就会一路畅行而消耗很少。成功也是这样。在开始的那一段路,用尽全身力气,不要松懈,之后便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你的成功。
5.伴她前行
要让孩子坚持为了一个目标而付出,父母要勤于监督和提醒,或者干脆伴她前行,有个同伴陪她一起,孩子更容易坚持下去。
6.把目标变小
不妨帮孩子把目标分段。如果目标较大,孩子难以坚持,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假如帮孩子把目标分成一系列小段,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她继续为了下面的目标而奋斗。
给予也是一种拥有
劳拉还在牙牙学语的年纪,已经懂得对别人有所付出了,她常常从外面捡回一片落叶,说是送给爸爸的翡翠。劳拉有这样的表现,要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劳拉的父母是一对非常乐意给予和奉献的夫妻。他们每周都要带着劳拉去爷爷奶奶家,虽然他们隔得并不近,光在路上来回就要花费两个小时,但他们仍然坚持这样,风雨无阻。他们觉得,付出这么一点辛苦但是能够与全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很值得的。除了对待家人,他们对邻居也很是热情。爸爸出差回来总是不忘给邻居带礼物,妈妈也总是把自己家果园里的新鲜蔬菜给邻居送去。感恩节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着劳拉一起去教会或者图书馆捐一些财物,他们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穷人,使他们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些。
在这样的家庭中,劳拉一天比一天懂事,眼看着父母的行为表现,她也慢慢懂得了给予的美好。她小小的心灵感觉到:爸爸妈妈一直在付出,但他们却拥有得最多。
小劳拉能感受到充实,但她还不知道这种充实感的名字叫什么。我们说,这叫爱心。
像劳拉的父母一样,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心。他们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或者对孩子的要求,引导孩子们明白:给予也是一种拥有。
美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在与朋友交往中,主动付出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肯主动付出的孩子能赢得更多更好的朋友。让孩子明白给予也是一种拥有,她就会甘于付出,用一腔爱心来经营自己的友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付出带给她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那么,我们如何教孩子学会给予呢?这是有策略可循的:
1.给孩子一个付出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付出的机会,或者可以理解为给孩子付出的权利。比如,当孩子的爷爷过生日时,请孩子来点菜,跟她交待清楚一定要让爷爷吃得开心。孩子这时候就会有一种想法:爷爷吃得开不开心,就看我的了!有了这种支配感,孩子就会细心地观察爷爷爱吃什么,希望自己的决定能让爷爷真的开心。
2.尊重孩子的付出
假如你的孩子也送你一片落叶,你是否会郑重地接过,表示感谢,并悉心收藏?
芭芭拉3岁了,正在上幼儿园。有一次老师教大家叠玫瑰花,芭芭拉很用心地学,并最后折好了三个,回家送给了爸爸、妈妈还有哥哥。爸爸妈妈都如获珍宝,一再地向她表示感谢,把玩了一阵后小心地放到了书架上,并告诉芭芭拉,放在书架上他们就可以每天看到了。芭芭拉得意极了。然而,哥哥接过来就随手扔到了一边,芭芭拉伤心地捡回来放在了自己的卧室。从此以后,芭芭拉再也没有给哥哥送过礼物。
做父母的不仅要给孩子付出的机会,更要尊重孩子的付出。这样她在付出时才有动力。
3.时时记得孩子的付出并间接表扬孩子
对孩子付出的尊重应该有一个时间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孩子也许会在过去好多天以后又问起她曾送你的礼物,如果父母过后就忘了,孩子依然很有挫败感。家长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常常提起孩子送的礼物或为自己的所付出的,不时对她赞美一声。
此外,不妨利用间接表扬的方式。这比直接表扬更加神奇。比如,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扬孩子,说她多么乖巧听话、体贴父母,这会让孩子觉得受到了你的尊重和肯定,你是为她而骄傲的。这种表扬因为加入了外人而显得更加真实、客观。因此孩子在听到这种表扬后会更加努力地付出。间接的表扬和赞美会起到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
4.“光说不做”的父母=“不说也不做”的父母
假如你只是教育孩子“给予也是一种拥有”,而自己在生活却吝啬给予,对家人冷漠不关心,对朋友无比小气,那么跟不教育孩子是没有区别的。孩子是一个小型的父母的克隆体,她的一切行为必是以你的行为方式作为参照的。所以,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她不仅听到也要看到。
让女孩学会留意已有的福分
幸福是长在身边的花,一直盛开着。但人们往往一直关注远处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已有的福分。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们甚至看不到身边已有的幸福。作为父母,我们怎么提醒孩子多去留意身边的幸福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露西和莉莉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爸爸妈妈在她们3岁的时候离婚了,姐妹俩跟着妈妈住在一个小镇上。
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没有玩具可以玩,妈妈就给她们发明了两个游戏:“优点轰炸”和“感恩大放送”。两个孩子躺在床上互数对方的优点,玩得不亦乐乎。有时候她们也会跟妈妈一起玩,她们感谢妈妈把她们带到这个世界上,让她们感受到幸福;感谢妈妈给她们买好吃的东西和漂亮的衣服;感谢妈妈在冬夜里为她们掖紧被子,讲故事哄她们入睡……妈妈则感谢她们这么乖巧,让自己省了不少心;感谢她们双双拿了“A”级的成绩单回家;感谢露西钢琴弹得那么棒,莉莉芭蕾跳得像小天鹅一样;感谢她们让自己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露西和莉莉说,她们家没钱,但是充满了爱和幸福……
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否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学习呢?我们的孩子似乎永远处在抱怨中,今天与张家的孩子比谁的鞋子更贵,明天与李家的孩子比谁带的午餐更好吃;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吵着要洋娃娃,买了;从小学回家吵着要名牌的运动裤,买了;大学毕业了回家吵着要房子,也买了;等她再问你要一个幸福的人生,你到哪里去给她买呢?
爱是无私的,但爱也是有责任的。不负责任一味地溺爱,只会把孩子毁了。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提醒孩子留意她已经拥有的幸福。惜福的孩子才会去争取更多的幸福。
家里有钱,也要勤俭节约
从前有个非常贫穷的人,后来成为了全城最富有的人,人人都羡慕至极,很想知道他致富的秘诀。这个富人并没有大谈自己的财富积累史,而只是这样简单说:“如果你有一个篮子,每天早晨在这个篮子里放10个鸡蛋,等到了晚上再拿走9个,最后将会是什么结果呢?”
一个年轻人回答:“总有一天这个篮子会装满鸡蛋,因为每天篮子里都会剩下一个鸡蛋。”
这个富人笑笑说:“我的秘诀就在于此,也就是放进钱包的那10个钱币,最多只能用掉9个。”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养成节俭积累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美国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理财意识。当孩子们长到8岁左右,父母就会给她们零花钱,但金额不会太多。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额不一,但都遵循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一般不会给孩子额外的“补贴”。孩子得有计划地去支配这些钱,并慢慢一点点积攒,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如果急需,但是钱又暂时攒不够,那么父母也会先借给她,以后再用零花钱慢慢偿还。
从小就受到这样教育的美国孩子,从八九岁起就懂得“精打细算”地去支配自己的财富,甚至还会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拿去出售,以换取更多的零花钱,去买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除此之外,你还能常常从她们口中听到“我还没有攒够钱,还无法买到我想要的东西”“我得等到降价时再去买那东西”之类的话,小小年纪的她们就知道如何去节制消费,就是源于父母从小向她们灌输的理财意识。
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既是一种理财能力的培养,又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技能。心理专家建议:父母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孩子的零花钱标准,以孩子的实际需求为准,切不可孩子一张口就给,甚至还额外多给,也不要大量给孩子买名牌服装用品、昂贵的礼物等。因为给予孩子太过丰富的物质享受并不是件好事,孩子有可能就会因此而养成铺张浪费、好吃懒做的坏毛病,缺乏吃苦耐劳的独立精神。
所以,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建议父母们这样来做:
1.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
在平时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正确认识金钱,比如钱是怎么来的,钱的价值,以及如何使用金钱等。
2.教她攒钱
逢年过节,孩子总会收到或多或少的压岁钱等,加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此时父母就要教她把这些钱存下,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而不是任由她胡乱支配。
3.建立收支账本
帮孩子建立一个收支账本,让她把自己日常的收入和开支都记录下来,让她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的。平时的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教她如何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如何妥善保管自己的钱财等,从小就让她知道何谓精打细算。
4.让她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
很多孩子花钱如流水,不知节约,大部分原因就是不知挣钱的不易。所以,父母不妨让她多了解一下自己的工作,让她看到父母的艰辛,才能让她理解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更懂得去珍惜每一分钱。
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很多人就渐渐淡忘了勤俭节约,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可是要明白,即使是家缠万贯,如果不懂得珍惜,也终将会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所以,勤俭节约的品质不只是大人需要,孩子也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