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育儿经:好性格,好命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独立精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除了年龄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美国的父母就十分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除了年龄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不用努力而轻易获得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赢取。

比如,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不会和她睡在一张床上,等她长大些的时候,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孩子六个月以后就要学会自己握着奶瓶,等到可以和父母同桌吃饭时,父母从来不会为孩子夹菜或强硬要求她们吃什么;父母很少替孩子整理房间,只会提醒她们自己去整理;对于孩子的需求,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能够办到的事,父母就尽量不去帮助,而是让孩子独自解决……美国父母的这些做法,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了独立的重要性,让她们清楚地知道:没人会帮你,一切都得你自己来。

如果你去观察美国年轻女孩的手,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手会像我们中国同龄女孩那般柔嫩细腻。这是因为美国孩子从小就要帮家里做家务,甚至还未成年就要到社会上打工,赚取自己的零用钱。

韩罗瑞是一个漂亮的中美混血儿,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美国人。罗瑞3岁的时候,妈妈把她送进了幼儿园,并重新投入工作。远在中国的奶奶担心夫妻俩都上班,会疏忽对孩子的照顾,于是申请赴美探亲。

奶奶到美国的那天上午,小孙女正好还在幼儿园。爸爸妈妈把奶奶安顿好后就接着上班去了。

老人突然想起忘记问孙女的幼儿园位置。“这可怎么接孩子,我来这里人生地不熟,英语也不是太熟练。”整整一个下午,老人都坐立不安。

下午3点,小孙女独自回来了。奶奶十分高兴,但当她发现孩子的父母并不在身后时,马上问:“罗瑞,爸爸妈妈呢?”

“在上班啊,难道奶奶不知道吗?”罗瑞睁着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奶奶。

“什么?难道你自己一个人回来的?”奶奶很惊讶。

“是跟随护送队回来的,他们送到小区门口就走了。”奶奶听了十分生气,心里嘀咕:这两口子疯了!孩子才3岁,怎么可以交给什么护送队?而且还不送到家门口。

正在抱怨着,奶奶忽然看见小孙女抱着板凳往冰箱方向走,于是迅速跑过去制止孙女:“板凳可不是小孩子拿的。”

罗瑞不解地看着奶奶:“我只是想喝杯果汁,但我个子够不着冰箱。”

听到这里,刘女士笑着说:“想喝果汁跟奶奶说,奶奶给你倒,以后不许再自己踩板凳了,万一不小心摔下来砸到自己怎么办?”

晚饭时,奶奶一个劲指责罗瑞的父母,说他们严重失职,罗瑞妈妈反驳道:“孩子明明有能力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让她继续去做呢?”针对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婆媳间产生了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和妈妈两个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升级。妈妈坚持让女儿独自睡一张床,奶奶却认为孩子太小,坚决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奶奶搬到了孙女房间睡,以便随时照顾。

眼看家庭矛盾越来越严重,罗瑞的父母为了不让女儿受到影响,只得选择开诚布公地和老人沟通:“妈,您在中国的教子方式并不科学。孩子不需要包办她所有事情的父母。她需要独立。”

“可孩子太小,怎么独立?”老人固执地说。

罗瑞的爸爸说:“不小了,妈,孩子并不是不会这些。她明明会洗衣服,您却不让她洗,她自己可以倒水喝,您却给她端到嘴边。将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只有独立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看看我们国内,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独生子女,可现在他们如何?”

说到这里,老人突然想到自己的老邻居李姐,从小就把她女儿捧手心里,什么都不让做,结果都快30岁了,连做饭洗衣都不会。想到这儿,奶奶也无话可说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美家庭在对待孩子独立问题上的差异,孰优孰劣也显而易见。所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她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她的独立能力,才能让她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训练从家务劳动开始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在对波士顿地区近500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收入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美国人十分重视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有利于孩子成年后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态度,以便更好地面对各种问题。

大多数美国家庭每周都会贴出一张家务劳动安排表,上面会清晰地列出孩子要做的事情和父母该做的事情。重视时间的美国人,会在表格上明确规定完成家务的期限,到了该完成的时候还要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每完成一项家务,就会在表格相应的地方贴上一张贴纸或画上一颗五角星,以作奖励。

作为回报,父母会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并同时付给她一定数量的金钱,这通常就是孩子获得零用钱的主要方式。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还会真诚地赞赏孩子的积极表现,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肯定。

玛莎刚刚学会走路,爸爸妈妈就开始要求她必须把自己弄脏的尿不湿准确丢入垃圾箱。等到2岁多时,玛莎已经学会了帮妈妈浇花,尽管她很多次因为浇太多水而导致花被淹死,但妈妈从不心疼,并且还悄悄把被淹死的花换掉,然后夸奖孩子的勤劳。玛莎4岁的时侯,俨然成了家里的小主人,会自己收拾玩具、喂养宠物,帮妈妈铺床,叠衣服,去门口拿报纸。

在每周一次的小型家庭聚会中,玛莎的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学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她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她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并勇于为家庭负起责任。我为玛莎制订了年龄家务分工表,根据这个表格,让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5岁时,学着自己准备第二天穿的衣服,以及帮我摆餐具,6岁时学会使用洗衣机等。所以,玛莎在7岁的时候就学会了使用吸尘器,并可以把房间打扫得很干净,现在我们准备教她如何修理草坪。”

几位父母正在聊着,只听“砰”一声,大人们马上向发声处看去,原来几个孩子争着站到桌子上擦拭俱乐部壁画上的灰尘,却因为人多,把壁画碰掉在地上摔碎了。

大家互相看了看,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其中一位妈妈高兴地说:“看小家伙们争前恐后的积极样子,我觉得很欣慰。”

玛莎的妈妈骄傲地说:“你们看到了吗,我女儿也在抢着去做家务,她是一个特别勤劳的女孩子!”

回家后,玛莎诚恳地向妈妈道歉:“妈妈,对不起,都怪我不小心,把壁画弄坏了。”

妈妈和蔼地回答:“没关系,孩子,我今天很为你高兴,因为你的初衷是好的。妈妈一点都不怪你。”

玛莎点点头,诚恳地说:“我知道了妈妈,以后我一定会注意。”

“孩子,你既然已经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妈妈就不多说了。今天妈妈要去洗车,你会来帮妈妈吗?”

“当然了,妈妈。我非常乐意帮您。”玛莎真诚地回答。

在蒙台梭利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这就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劳动对儿童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没有懒孩子,如果有,也是源于父母的教育不当。

我国很多家长觉得让女孩做家务不但会累坏她,还会浪费她的学习时间,甚至还会“帮倒忙”,每当孩子跃跃欲试想为家长分担家务的时候,总是会被无情地呵斥。比如,“好好学习,不用你来。”“放在那儿,不用你管。”……于是乎,孩子长期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懒惰。

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能力和动脑能力是成正比的,当一个人习惯了懒惰以后,她将无法在其他方面变得主动,包括学习。这正是为何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喜欢偷懒,而不是去主动赢取各种人生机遇。相比之下,美国女孩从小就养成了勤劳、主动争取的好习惯,因而才变得更加优秀。

孩子的生活,让她自己“做主”

我们已经无数次提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从呱呱坠地到能够快乐地奔跑,孩子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个性、思维方式等,虽然可能不成熟,但并不能因此就丧失自己“做主”的权利。

所以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很重视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孩子就算年龄再小也有参加家庭活动的权利,可以与大人畅所欲言或是争论。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大人总是给予鼓励。正是因为这样的尊重,美国女孩的自主能力一般都很强。

8岁的Lucy,因为妈妈是中国人,所以有机会跟着妈妈来到中国的姨妈家做客。

在去姨妈家的路上,Lucy看到了一家十分美丽的花店,看着花思考了一会儿后对妈妈说:“妈妈,这些花很漂亮,我想买束花送给姨妈,我想她应该会喜欢的。”

“好的,亲爱的,这是你自己的决定,那你就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吧。”Lucy真的掏出自己的零花钱买下了一束康乃馨。

当她捧着这束花出现在姨妈家门前时,姨妈微微皱起了眉头,小声对Lucy妈妈嘀咕:“买花做什么,又不能当饭吃。”

“是Lucy用她自己的钱买给你的,姐!”妈妈回答。

“那更不该买了,我怎么能让她为我花钱,以后你别让她像这样乱花钱了。”

“抱歉,这我恐怕办不到。Lucy愿意怎么花自己的钱、买什么送给谁,是她个人的意愿,我虽然是她妈妈,但我无权干涉。”

姨妈听完瞪大了眼睛,无奈地摇了摇头。

吃过午饭,邻居阿姨过来串门,见Lucy十分可爱,便回家拿来一个可爱的布老虎,准备送给她。Lucy刚要伸手去拿,姨妈立马严肃制止Lucy:“Lucy,你怎么可以随便拿阿姨的东西呢?”

Lucy不解地问:“这位阿姨要送给我,我为什么不能拿?难道她不是给我的?”

Lucy的妈妈说:“表姐,接受不接受这个东西是Lucy自己的愿望,我们不能不尊重孩子,她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Lucy的姨妈终于忍不住了:“不是我说你什么,感觉你在纵容孩子犯罪。”

“犯罪?”Lucy的妈妈反问。

“孩子都很调皮,你现在不好好管教,小心她以后飞上天,再也没法管教了!”

Lucy的妈妈忍不住笑了,回答:“在美国都是这样的,当客人给孩子送礼物时,只要孩子本人想要,父母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也是中国人,我知道在咱们这里,好孩子的标签是‘顺从、听话’,但这样的孩子是无法真正独立的,将来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如果家长总是以自己单方面的意愿来代替孩子做出选择,孩子就不会懂得‘自主’的真正含义,也就失去自我,变成了父母的‘玩偶’。”

自主权的拥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女孩。虽然女性在法律上与男性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大多还是被列入弱势群体的范畴。处于弱势的女孩极易没有安全感,如果不重视培养她们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后极可能会过度依赖丈夫。而在崇尚自由平等的社会,成年人依赖他人生活将会是一种人格的耻辱。

所以,请父母们剪断那些“牵绊之线”吧,还孩子一个自由的自我。

“玩”和“问为什么”是孩子拥有的基本权利

“玩”和“问为什么”是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所拥有的两项基本权利,尤其是“问为什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被得到尊重和鼓励。这是学校和家庭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鼓励孩子积极大胆提问,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提问题而已,为什么美国人会如此重视?

因为美国的学校和家庭都认为,鼓励孩子积极提问有三大意义:

因为要有疑问就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为勇于提问,言论自由,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言论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因为独立思考,可以培养怀疑的精神,让孩子敢于向权威和世俗挑战。

这周三,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完《灰姑娘》的故事后,向全班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为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大部分都表示:“喜欢辛德瑞拉和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姐姐。因为辛德瑞拉善良美丽,后妈和姐姐很恶毒。”

老师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辛德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为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而阻止辛德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会,如果我是她,我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我们应该理解她。”苏珊回答。

“哦,亲爱的苏珊,对你的看法,我表示理解。”虽然苏珊的回答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老师并没有对此做出对或错的评价。

“12点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那为什么辛德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苏珊又接着问。

“天哪,苏珊,你太棒了,这个问题一直少有人发现,也许这是作家的一个疏忽。所以并非大作家、权威专家等说的就是正确的,任何人都有质疑的权利,包括你们。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积极思索、怀疑周围的一切,而不是只会机械地接受别人的思考!”

苏珊放学回到家,正在做家务的妈妈停下手中的劳作,高兴地拥抱苏珊,并说:“嘿,宝贝,刚才你们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你发现了大作家的错误!你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苏珊听了,心里十分高兴,又接着问:“妈妈,我在想,如果老鼠和狗都不帮灰姑娘,会怎样呢?”

妈妈想了想回答说:“亲爱的,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苏珊说:“我认为如果没有它们的帮助,灰姑娘就很有可能无法去参加舞会了。这说明仅仅有仙女的力量是不够的,就像我们无论到哪里都需要很多朋友。”

瞧,其实孩子并非缺乏独立的见解,只要给她独立思考的机会,她也能像苏珊一样发现很多问题,并主动做出积极的思考,此时父母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会更加成熟和全面,这无疑对她的成长和未来是大有裨益的。

可是,我们中国的很多家长总是喜欢充当孩子的“大脑”,不等孩子自己思考,就主动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掉,对女儿更是如此。虽然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是溺爱,正是这种溺爱,让孩子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缺乏主见,性格优柔寡断。糟糕的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后果。

所以,当你看到自己的女儿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时,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给了她太多的建议和帮助,这才让她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道理很简单,父母把孩子的思维抓得越紧、束缚得越多,她独立思考的空间就越小,对她的成长就越不利。既然如此,何不对她少一些思想的束缚,多给她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孩子多一点“狼性”,少一点“羊性”

美国父母认为,在某些时候,竞争的惨烈程度并不亚于狼和羊之间的弱肉强食。在人类社会的竞争中,每一个人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如果想要分得“一杯羹”,必须使自己拥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力。

也正是由于这种超前的教育意识,美国父母在平时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多一点“狼性”,少一点“羊性”。

11岁的贝蒂和父母来到一片森林游玩。都市里生活的女孩子面对这片神秘的绿色世界十分好奇。一会儿爬到树上去,一会儿去追赶小动物,玩得不亦乐乎。

随着不断深入森林,贝蒂一家人结识了很多探险者。贝蒂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说着流利英语的中国女孩,因为所有探险者中只有她和自己年龄相仿,然而那个女孩并不像自己这般脏兮兮的,浑身是伤。

女孩的父母用流利的英语和自己父母交谈:“你的孩子没事吧,怎么浑身是伤?”

妈妈笑着回答:“没事的,她总是喜欢爬树追逐小动物,经常摔倒,才弄成这样子。”

寒暄过后,一群人继续向前走。

突然,女孩的妈妈大喊:“南南!不许乱跑,大森林里容易迷路,赶紧回妈妈身边!”

而此时,贝蒂父母笑着劝道:“别担心,请相信你的孩子,她会玩得很好。”

“不行,森林里太危险了!南南,快点回妈妈身边!”在父母的命令下,女孩不情愿地回去。

“南南,不许上树,赶紧下来!”两个女孩子去追松鼠的时候,女孩的爸爸急忙说。

“这里土质软,摔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的。”贝蒂的爸爸马上说。

“不行,树上万一有毒蛇之类的,把她们咬了怎么办?”女孩的爸爸坚决不同意。

整个旅途中,贝蒂显得十分扫兴,好不容易有个小伙伴,可这个小伙伴总是被她的父母牵制着。

贝蒂的爸爸后来不解地问:“这么好的锻炼机会,怎么不让孩子去试一下呢?”

女孩的爸爸马上反驳说:“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如果像男孩子一样爬上爬下,那是不讨人喜欢的。”

贝蒂的妈妈听到后,立马反驳说:“女孩子跟男孩子一样,她们一样要进入社会,而进入社会之后,没有人在乎你是女还是男。女孩天生在某些方面弱于男孩,如果再不加强培养,将来就真的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显而易见,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教育意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父母缺乏从小锻炼孩子的意识,而美国家长则十分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孩子尽可能地创造更多锻炼机会,以便以后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反观我们国家的教育思维:家长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阻止孩子接受挑战、经历磨难,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过上上层人士般的物质生活,孩子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时代精英”意识,有了这种精英意识,就可以朝着精英的目标去努力。事实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这种认识之下培养出来的“精英”,其实大多是只知物质享乐,却害怕挫折,不敢面对竞争的“羊性一族”。

试问,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假如父母能对孩子少些溺爱,多去培养孩子“狼”性的一面,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如此吗?

摔倒了,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常听见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美国孩子是爬大的。”这其实说的是美国父母的一种教育现象,就是每当孩子跌倒,父母不会立即跑过去抱起并安慰她,只会在一旁不停地鼓励孩子,直到自己站起来为止。

美国父母的这种做法与中国家长灌输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不同的是,美国父母真正将它落到实处,而中国父母仅仅把它作为挑战失败的“励志名言”。

一位年轻的中国母亲在博客里这样写:

一天上午,我从商店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走在人行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小孩突然摔了一跤,而一旁的美国妈妈却一点都不惊慌,只见她不急不慢地走到孩子的身边,也并不急于把女儿扶起来,而是在一旁对着孩子大声说:“瑞秋,自己站起来!”然而,那个孩子显然是被摔得不轻,不但没有从地上爬起来,反而坐在地上委屈地大哭起来。

没有想到,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说了一声:“瑞秋,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自己爬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起了作用,小女孩真的从摔倒的地方自己站了起来。

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街边,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瑞秋?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要是学不会,只想着让妈妈来扶你,要是将来妈妈不在你身边,你又跌倒了,到时候你怎么办?谁来帮你?记住,谁也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站起来。”

在这篇博文的结尾,年轻的中国母亲这样写:看到美国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之前在国内教育孩子的某些方式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

跌倒失败,是人生常有之事,孩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中国父母只要孩子遭受小小的挫折,就会心疼万分,就连孩子不小心的摔倒,也会着急着前去扶起。这些在父母高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非常脆弱,只要一遇到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会立马向父母求救,形成严重的心理依赖。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锻炼孩子这种自己“站起来”的能力呢?

1.能不帮就不帮

适当放下对孩子的担心,相信她的能力,少一些溺爱,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尽量让她自己去做。就像例子中的美国妈妈那样,能不帮忙就不帮,你可以在一旁为她加油鼓气,但是绝不要上前。只有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站起,才能让她真正学会独立。

2.激励她树立自信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可利用孩子自身的优势来激励孩子,让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树立起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

3.给她“站”起来的机会

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当孩子在其他方面收获成功、看到希望时,就会获得克服挫折的信心。这样,她便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从困境中走出来。

摔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摔倒,就尽量让她自己努力站起来吧,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拥有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将来更多的困难。

陪她成长,而不是替她成长

不少人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经典的早教语录:“中国的女儿是抱大的,美国的女儿是爬大的。”

的确,在我国,有好多父母都提倡“穷养儿子富养女儿”,把女儿比作“千金”,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然而美国父母并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女儿将来也要离开家独自生活,只有坚强独立才能适应社会,因此,他们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也不会让女儿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

美国家长认为,正是因为女孩的胆量天生不如男孩,所以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要让她独居一室锻炼胆量。当女儿长大一些会说“妈妈,爸爸,我怕黑”时,他们会买玩具陪伴女儿睡觉,并在女儿临睡时轻轻吻她,让她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的爱会永远伴随左右。每当孩子摔倒,父母几乎不会去扶,他们唯一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女儿的旁边鼓励她:“加油,自己爬起来,你自己能行。”

在女孩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美国父母会带她去各种地方接触社会,鼓励她与别人交往,同时嘱咐她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避免落入谎言和骗局。在过马路的时候,美国父母不会抱着或牵着女儿,而是随时随地教她认识交通规则和各种相关知识,让她自己照顾好自己。

6岁的露西听说了“Never has been to the Great Wall, never will be a bawcock”(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后,决定真的到中国爬一次长城。

一个星期后,露西和父母来到了中国。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露西十分兴奋,以至于到了晚上要准备第二天爬长城用的物品时,她依然饶有兴趣地跑出宾馆到大街上溜达。晚上临睡时,妈妈走到房间和露西道晚安,问:“宝贝,明日爬长城的物品都准备好了吗?”

露西这才想起:“哦,妈妈,我这就准备。”

妈妈吻了吻露西,继续说:“宝贝,爬长城很累,你需要准备充足的水和食物,并且明天的风很大,希望你可以保护好自己。”说完,妈妈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并没有帮露西准备。

小露西开始自己动手收拾起东西来。当她拿不定主意是否该准备某件物品的时候,才转身询问妈妈,而妈妈此时也会给她很好的建议。

第二天一早,露西背着小旅行包跟在父母身后爬上了长城。路上的很多中国游客看见露西爬得很吃力,就忍不住好心提醒露西的父母,建议他们牵着她的手或背她一段,孩子这样会累坏的。但是露西的父母却笑笑说:“这是她自己选择要走的路,得让她自己走。”

半个小时后,露西开始气喘吁吁,坐下休息的空当,忍不住对妈妈抱怨起来:“没想到爬长城这么累,我不想爬了。”妈妈蹲到露西面前,鼓励道:“宝贝,我们相信你。你忘了之前那句令你激动的话了吗?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露西休息片刻后,又继续起身接着前进。旁边一个游客好心想去拉她一把,但是露西父母却摆摆手,露西自己也拒绝道:“谢谢您,好心的先生,我有能力自己爬上去!我要做好汉!”

几个小时后,露西终于和父母到了好汉坡,露西兴奋地叫道:“爸爸妈妈,我征服了长城!我是bawcock!我现在觉得我好伟大,这个世界都在我脚下呢!”

露西的父母把女儿拥抱在怀,说:“是的,宝贝,我们一直都认为你有能力去征服它,你的确做到了,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案例中美国父母对待女儿的这种方式,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是“残忍”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正是这种“残忍”,才让女儿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在充满竞争的美国社会,爱女儿的父母始终意识到,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不可能有“外援”,为了女儿美好的将来,在她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即使再心疼,也只是去陪伴和引导,而不会替她们解决任何成长时所遇到的困难。正是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的这些磨砺,美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工作能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童年,大胆放她去玩

有教育专家说:“我们可以用牛奶代替母乳,而‘玩’给童年的欢乐却是任何东西也无法代替,任何时期也无法补偿的。”可见玩耍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玩耍对于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成长意义。

1966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件。该校工程学院一名25岁的学生,爬上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46人。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从海军退役的神枪手、学工程的学生,会变成一个如此残忍的杀人狂。随后,美国精神病学家图尔特·布朗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布朗通过对26名谋杀犯的调查发现,包括这次枪击案的凶手在内,这些犯人都有两个共同点:成长于暴力家庭和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玩耍。

布朗又在随后的42年中,对6000人的童年情况进行了调查,最后研究数据显示:人们如果在儿童时期得不到无拘无束的玩耍,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后果不堪设想。很多专家的研究也都支持了布朗的这一观点,他们表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在幼年时期“没有玩够”,那么他将来的社交、情感、认知能力等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他抑郁、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

所以,美国非常重视孩子的玩耍问题,甚至还为此成立了很多非营利性机构,来呼吁人们对孩子童年的玩耍价值引起重视,比如美国童年联盟、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等。其实不仅是美国,很多国家对此都很重视,比如坐落于丹麦的“国际游乐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宣传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并对儿童自由玩耍的权利进行保护。随着更多这些非营利性机构的成立,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但是我们很多中国的父母却抱着“玩物丧志”的传统观念,总认为玩耍就是在浪费时间,不但耗费精力,还耽误学习。所以很多望女成凤的父母,把孩子每日的时间安排得紧之又紧,孩子的日常生活,除去上课学习的时间外,剩下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占满,只有很少,甚至为零的玩耍时间。

父母这样做,很大原因其实是没看到玩耍的积极意义。那么玩耍对孩子的成长到底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1.强健身体,开朗性格

有育儿专家指出,女孩从出生到7岁这段时间,她最主要的成长任务就是长身体,而长身体,很多时候都需要从玩耍中锻炼。可是贪心的父母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便会为她安排各种辅导班,企图让孩子的思维能力等得到提前锻炼。

可是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却通过研究证明:女孩要在10~11岁时才会有理性的思维,如果父母在此之前就强迫她去理解一些她无法理解的事物,那无疑是“对牛弹琴”,不但会打击父母的积极性,反而会挫伤孩子自信心,加重孩子负担。

女孩先天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父母要求她去学习时,即使她不懂,为了博得父母的喜爱,也会强迫自己去机械地学习模仿,所以,很多女孩在小时候,成绩一般都会比男孩好,但是等长大后,成绩一旦下滑,与小时候形成巨大的反差,脆弱的她便会无法接受,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性格也会由原来的开朗聪明变得内向木讷。

2.激发创造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O.佩莱格尼认为:玩耍没有规则,因而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自由玩耍是由孩子发起并不断创新的,在自由的玩耍中,孩子会幻想自己是公主、妈妈或医生,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去尝试新的角色和活动,由此她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激发。

3.培养社交能力

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会知道哪些事物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法接受的。孩子会懂得与伙伴进行角色互换,这样才能与伙伴长期保持和谐的关系,否则就会失去伙伴。孩子对这样的玩耍很感兴趣,当遇到挫折时,她们不会像遇到学习难题那样轻易就放弃。这样就有助于她们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掌握谈判技能。由此说明,让孩子和同伴玩耍,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4.释放压力

有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起着很关键的影响作用。适当的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摆脱焦虑,缓解压力,积极应对困难。孩子不是永动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才能更好地成长,而玩耍就是给予她的最好放松方式。

总之,通过玩耍,孩子不但可以健壮体格,焕发精神,还可以使自身的协调平衡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得到一定的锻炼。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就请首先尊重她们爱玩的天性,让她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