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冥想,一种心灵的训练
冥想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便拥有的能力,你可以说那是“生命的本能”,但它所关注的乃是超越本能的事物,比如永恒、比如无限、比如灵性……
把冥想作为一种创造生活的途径,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只要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明晰而真切的图景,并使它反复呈现在眼前,就真的能够达成所愿。首先,我们要知道,冥想是一种精神体操,是一种心灵上的训练,我们不要对任何事物用力,因为这种刻意的造作会使我们偏离真正的平和安宁,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要在喧嚣的尘世中混沌地度过此生。
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灵训练的过程,冥想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尽管许多有过亲身体验和修习实践的人都说,睡前和醒后是两个不错的时间段,但其实冥想这种心灵活动也可以是在我们等人、等车或者工间休息的时候进行。
在时间的选择上不必那么刻板、机械,也不必非要等到烦恼充塞心间才想要去进行冥想的修习。让冥想变得就如同吃饭喝水、睡眠休息那么平常,这才是真正的“心生活”。
每天慢一点
前段时间有本很热销的心灵励志书,叫《人生那么长,停一下又何妨》。这本书的名字就有意思,尽管佛陀说人的生命只是在那一呼一吸之间,又有诗歌说生命如朝露,短暂而无常。这些都是在警醒世人,要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不要虚度青春华年,免得老来留下遗憾。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那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起来这样才最好。
虽然生命它譬如朝露,人身稀有难得,但其实人生是很长的一个渐变过程——如果我们做那上满发条的机器的话,那么这一生确实是漫长又枯燥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似乎没得选择,只能根据现今社会的价值标准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依循着既有模式生活: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接受教育,努力读书,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然后,找一份工作,努力挣钱,成为人人皆艳羡的“成功人士”;当然,即便有了事业但是没有家庭,人生也称不上完满,于是我们又要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我们以为,如果自己的人生不是按照这个流程走下去,那么必然是一种很不正常的事情。我们被既有的价值理念禁锢住了自心,不遗余力地去做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
但是,当某一天,我们实在身心疲累至极,想到要在这奔跑的人生中停下来稍事休息,可我们却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了。因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我们的心,早已经不能为我们所“控制”。拼命地追逐金钱、纵情享受,已然成为生命的惯性。我们说“我想停下来”,可却无法刹住那继续冲向物欲享乐的脚步,其实这脚步,也是由心来把控的。
我们的生活步调竟如此紧张,我们的身心竟如此疲累,我们无暇照顾自己的心,没有时间思考生死,也没有办法安静下来。整个人都在狂躁和焦虑中度过,这便是现代人的身心状态。我们总是希图跑得更快,却忘记了如何才能使自己身心无惧、平静安然地走得更远。很多人都在说:“我明白如何与上司、与同事、与亲友相处,可就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与自己、与世界相处。”
其实,一个不懂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世界相处的人,他未必就真的明白如何与他人相处,而他嘴里所说的“很懂如何与人相处”,实际上无非是耍些世俗的小聪明。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冥想要带领我们去体验到的感受是与世俗无关的。所以,不难理解有些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每天要忙的事情那么多,为何还要抽出时间去冥想,而且这种精神修行既不能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又不能帮助我们升职,这难道不是对时间的浪费吗?
世人总是太过功利,而且越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功利的意识越是浓重。作为一种精神修行、一种心灵训练,冥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冥想训练,只是希图通过它来获得某种奇迹,比如一下子便得到某种灵感,并靠着这“灵感”发家致富。可真相却是,我们越是渴求什么,便越是让心灵处于贫瘠与匮乏的荒漠中,我们眼前盯着的只是蝇头小利,却忘记了生命的奇迹,原不过就是在大地上行走——一行禅师如是说过。
当我们安心走路时,我们往往会忘记了路途的远近以及行走时的劳累。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心是专注的,比如专注于沿途的美好风景,或者专注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或者只是这样地行走着,但不论专注的对象是什么,至少我们专注地安心走路时,心不再是散乱的,我们的能量也是收束于一心之中的。
有意思的是,这种专注而安心的行走,虽然速度并不快,但至少我们的身心不累。可或许是世人早已惯了火急火燎地向前赶着奔着,像这样速度略慢却安然平静的行走反而不能适应。但如果你问他们,或者,反问你自己:“这样赶着奔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却极少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连我们自己也在一片茫然之中——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样疯狂快跑的意义究竟何在。
以往看到关于徒步者穿行某某路段,前往某地的报道,总会觉得好笑:生活中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比如稳住客户,让他在你准备好的合约上心甘情愿地签上大名;比如完成上司派下来的某项工作,而你则需要通过这项工作来证明自己;比如在人群中继续保持那“老好人”一般的形象,因为我们都需要一个“好人缘”……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这么多,别人都在争分夺秒,而那些人居然在浪费时间去做原本可以花更少时间去做的事,比如乘坐交通工具,从某地飞往某地。
人一快起来,就往往让本该厚重的生命趋向了浮躁。当整个社会都追求快速,那么整个社会便远离了踏实、沉稳与厚重。
对每个人来说,每一天的时间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有人在火急火燎地抢时间,而有些人在不紧不慢地享用时间。但无疑,后者才是在人生路途上最为从容、平静的那一类。
高效、速成、快捷……这是被现代人所热捧的生活状态,我们赶着奔着地忙碌,生命看似充实,实则是在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过活。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但放眼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却是无论生死都必将有悔,既有悔,则必定有恨,当一个人的心灵被悔恨挟裹,很难相信他还能有平和宁静的时候,恐怕就连走路都是把痛苦与焦灼深印在大地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心走路也是一种很好的冥想方式。冥想是为了让我们停下来,而一心走路是要我们放缓行走的步伐,但它们终归都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培养出一颗从容稳健的心,并以这颗心来更好地生活。
冥想,它既是一种心灵的训练,更是一种为了远离焦灼、浮躁而应当拥有的心态,即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看待生命。对你我来说,此一期的生命唯有一次,所以,不要走得那么焦急,慢一点,与世界保持距离,与自己保持距离,以这距离为“跳板”,对世界、对自己看得更清楚,这样难道不好吗?
将冥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感受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说过,人们应当过一种“全意识的生活”,人们应该“时常沉静下来,去体会当下的感受”。他认为,人们能时常沉静下来,去观照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平息烦恼和痛苦,改善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但问题就是,我们很难真正做到沉静下来。有人认为,沉静下来就是无思无虑,可冥想却并非如此。
一个完整的冥想过程,它必然先从体察、感受自己当下的呼吸开始。呼吸是一种存在,它提醒我们当前的生命状态,提醒我们不要妄图改变它,就像不要妄图改变这个世界以及它存在的方式一样。我想,你会说,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阴暗的角落,有各种各样的不美好,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地改变它呢?可是,我们所要求的“改变”,其实无非是将世界改变成我们所愿的那个样子吧?这种所谓的“改变”,只能加深我们的执着和挂碍。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接受,全然地接受,并且爱上我们所接受的一切。
要做到这一点,那需要能包容一切的心量,就好比我们不仅要容得下自己深爱的人不爱我们,也要容得下我们的爱人在某一天爱上了别人——不论那个人是否爱我们,是否依然爱我们如最初,我们都能接受他,并且继续付出爱,当然,这种爱与两人是否还存在某种关系无关。
冥想这一心灵训练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普及,最初人们谈起它,可能把它等同于宗教上的某种修行,或者将其视作改变生命的“万能钥匙”,或者是把它看成是控制人生的法宝。可冥想它也是一种全新的生命感受,需要你我用心去感知,而且是不带任何控制目的地感知。
曾经有人把冥想与“吸引力法则”视作同一种存在,可吸引力法则教给我们的不只有带着希望去创造和坚持,它也教会了我们很不好的一点,那便是“执着”,或者说“执迷”。我们给自己绘制出一幅美好的图景,然后不断地对它用力,最后,我们被自己绘制的图景困住了,我们忘记了如果跳脱出来,人生还有另一片天空。
而冥想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灵训练,它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生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到充盈、富足、平和宁静的生命状态中,但是,它也提醒着我们,我们还有能力超越充盈、富足、平和宁静的生命状态,进入更高的生命层次——只要,我们不要让自心变现出的锁链捆缚住自心就好。
在许多人眼中,冥想似乎是一剂万能药,它能帮助我们得偿所愿,能带来创造性的人生,能给生活增添许多欢乐。但是,冥想绝非如此的“神乎其神”,它是心灵的体操,是心智的训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某一天,你觉得运用冥想要达成某一目标却未能如愿,可千万不要因此就抱怨“冥想失灵”,这只能说你最初的目标并不是最适合你的,而只有当我们品尝到受挫的滋味,才可能静下来反思自己真正的愿景、目标是什么,要走的道路到底是哪一条。所以,不论我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我们都要一直进行冥想的训练,因为它本身就如同吃饭、喝水、休息等一样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