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观古通今,“性”色同心(1)
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长期以来,人们对性格的探索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关于色彩与性格的关系,古今中外,各家各派更是说法不一。那么,色彩与性格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请大家跟随心理学家的脚步,一起探讨性格色彩的“二三四五六”吧。
你需要知道的“二三四五六”性格论
◇鸡蛋一样的性格
就像人们总是纠结于“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并把这一纠缠不清的论辩——如果可以如此说的话——与某种程度上的生物起源扯上关系,鸡蛋,这一角色,可是在无数个甚至是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君不见,若不是鸡蛋帮忙,哥伦布怎会戏谑式地战败群贵,并同时隐喻地给他们上了一堂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课;哦,还有我们学艺术的才子才女们都会佩服一下的达·芬奇,也正是鸡蛋老兄任他无数次摆弄,画啊画的,最终成就了他“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亘古名声。
多少年了,鸡蛋老兄做好事可谓乐此不疲,这不,他又找到了社会心理学先驱库尔特·勒温的门儿上。说起勒温,鸡蛋老兄可真没找错,这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是场论的创始人,也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放下这些名头不提,单说勒温的创新性,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所谓思辨风,那是一群象牙塔里的老学究,穿梭于高耸入云的书本间,推着不时滑下鼻头的厚厚眼镜,脸红脖子粗地大争特辩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然后突然哪天,有几个人从一些现象中发现了逻辑顺序,便把它们堆积在一起,如此,一个哲学理论便诞生了。这一形式,令勒温不敢苟同,他认为总结心理学规律没错,但这些规律必须放诸不同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中来,依照环境的不同,人们行为的各异,来做出有效的推论和预测。
鸡蛋老兄认准了勒温的开创性,于是心甘情愿地被他拿来做了个闻名后世的比喻——
勒温将人的性格描绘成“鸡蛋”,进而拆分为“内部领域”和“运动知觉领域”两大性格结构。很显然,“内部领域”非“蛋黄”莫属,这部分呢,藏得深,往往不易被察觉,加之营养较高,孕育出的全是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人们总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在向“蛋黄”叫板。“蛋清”呢,就比较像“小白”了,他无休无止地听从蛋黄的支配,披上“运动知觉领域”的白袍,活动着感官与肢体,蛋黄高兴,他就滔滔不绝甚而开怀大笑;蛋黄生气,他就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蛋黄难过,他就垂头丧气,泣不成声;蛋黄害怕了,他便惊慌失措,词不达意。要不说他像“小白”呢,他这样外露声色,不提防被察言观色钻了空子。
“小白”也有渐渐成熟的时候,随着一次次磨砺,一次次痛定思痛,蛋清的感觉和肢体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并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蛋黄,最终于蛋黄内即我们内心积累下了稳定的心理成分,如态度、动机、价值观等。
勒温如此作喻人类性格,可谓独树一帜,后人便将他提出的性格结构戏称为“勒温蛋”。
◇性格中的三个“我”
“这还是我吗?”
“这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
“我到底是谁?”
想必每个经历世事的人都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虽然情境、程度不一,但因惑之意,均当有之。
去除文艺作品里煞有介事的情境渲染,那位心理学泰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先生提出了正解——我们性格中有三个“我”。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自成一派的镇殿之宝,他提出了人之个性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的理论。
提及本我,想想婴儿就能了然,饿了就哭,憋了就尿,烦了就闹,毫不掩饰,更不在乎身处何方。婴儿的性格成分中几乎全部被本我占据,在这里,人之初的方方面面,通过本我,皆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我,在弗洛伊德那里,是性格的“发电机”,他为性格结构各部分提供所需的能量。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生存问题,在环境中推而广之,内心便会产生各种需求、欲望和冲动,一旦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会紧张不安,难以平静。每逢此时,本我便风驰电掣般赶来,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任何需求一概满足,管他何人何事何地何方法,彻底执行“快乐原则”。这个莽夫,竟不分善恶,一味利己,直惹得西方人时至今日仍信仰“人之初,性本恶”。
西方人是按原罪来说的,这就与本我的需要来源相关了。本我的需要,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生理与精神。生理上,我们古人总结得好:食色,性也。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当然还有那满足繁衍生命所需的性的欲望。这些需要是作为生物人的一种最本质的需求,一般来势汹汹,实难阻挡。至于精神上的需要,则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高级需要,比如渴望获得赏识、关怀,希望与异性发展美好的恋爱关系等。对这一需要的满足,可以延缓、转移甚至替代。
本我乃一介莽夫,那需要产生之时,该如何是好呢?正所谓兵来将挡,对于那些饿了、渴了、困了等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求,直接满足即可;但那些尤其是精神上的需要,不能马上满足,甚至无法真正在现实中满足的,对于这些棘手货,人的思维便成了秘密武器。
试问,您难过时,是不是爱看喜剧片;愤怒时,是不是会看动作片;渴望爱情时,您当然会不由自主地看爱情片。电影,这个想象的梦幻天堂,它轻易地便为您筑起虚幻的精神世界,您完全融入其中,自己幻化为主角,本我需求中那些棘手货,通过替代性宣泄得以实现,压抑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与释放。借着您自电影情境中脱身出来的当儿,弗洛伊德告诉您:当您看电影的时候,心中已有倾向性期待,这就是本我需求的潜在流露。
言至此,您可别着急,本我这莽夫不会让您走上不归路,不是还有两位在吗?
说起这自我,还真像是长大了变成熟了的本我。就像《红楼梦》一开头的那块石头,也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当然,这里可以改为也不知经历了社会上多少历练,本我终于局部开窍了:婴儿品尝了妈妈一次次打屁屁的“皮肉之苦”后,开始学会了区分场合、合理表达需求;一次次肆意妄为而招致越来越痛的惩罚,那部分开窍的本我认为,既然蛮干不行,何不坐下来想个对策?于是乎,这些会想对策的便顺应时势习得了一套本领,学会了如何协调各种欲望、冲动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关系,当与誓死不开窍的本我观点愈益相悖时,他们便分化出来自建家门,名唤“自我”,门口扯起招牌,上书“现实原则”四个大字,招牌于风中巍然耸立,辉映出不远处飒飒作响的“快乐原则”的本我旗帜。
虽说门户两分,但两家毕竟系出同门,自我这时候就像本我的家长,唯恐孩子再出去闹事,便不错过任何机会地“出谋划策”: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本我的需要,自我和外界现实环境进行调和,考虑满足需要的各种条件,据此判断本我的要求是否恰当。那些社会上认为是好的需求,自我立即满足本我,这样,本我就会很开心;倘若本我的需求是不好的,或者现实环境不具备满足本我需求的条件,自我就告诫本我暂时忍耐一下,从长计议,当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这时候,本我就会闷闷不乐。每每此时,为了防止孩儿造反,自我便开导本我,古今中外的大道理悉数道来,又怕本我烦躁,还要用幽默风趣的方式灌输,可谓煞费苦心。
姜还真是老的辣,经自我这么一谋划调教,本我还真就少受了很多现实无情的“惩罚”,开始学着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满足欲望和冲动。就这样,婴儿的性格结构向着完善的方向成长了一步。
虽说这自我处处监督本我,但他毕竟与本我做了亲戚,无形中,或多或少会有着偏袒之嫌;不过呢,此不足以为惧,因为另一主儿冒了出来,他可是位眼里不揉沙子的“警察”。
作为警察,那必是社会治安的保护者,必是内心烙印着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准则,并内化为灵魂深处的细胞分子,如此性格结构的典型代表,就是“超我”。超我身上流淌着人性中“向善”的力量源泉,当他出现时,身后会有一旗帜迎风飘扬,旗上“完美原则”四个大字光彩熠熠,身边的空气里会洋溢起道德、良知、良心、理性等正向气息。
出于职业习惯,超我随时随地去侦察本我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性”的冲动或者攻击、破坏性的冲动,一旦发觉,立刻加以制止。本我之外,自我也在超我的监管之内。每时每刻,自我在超我严厉的监督下认真检查本我的要求,保证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因为向善的超我有着掌控一切的权力,它无时无刻不辞劳苦地监督,以及违反它会带来的惩罚,才使得我自我有了约束本我的能力,最终促使我们形成了完善的性格。
三位主角皆已登场,他们究竟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呢?
假如您现在很饿,身上还没带钱,恰好走过一家蛋糕店,橱窗里色香味俱全的糕饼让您饿上添饥。这时候,依着本我,那自是先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偷了就跑;超我摁住本我,嘴里不停督促他长点本事,偷东西是违法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会声名狼藉;自我干啥呢,他老人家正眨巴着眼睛快速思考,是先忍一忍,回家大吃一顿呢,还是同店老板讲讲情,先赊账,先吃到蛋糕以解饥饿呢!
照此看来,这性格中的三个“我”是一会儿也没闲着啊,他们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各行其责,各表一方。本我在,您就饿不着,他反映人的生物本能,心里心外全是“生存!生存!欲望!欲望”,所以他是“原始的人”;超我是完美主义者,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保证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自我,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受气包,两头受气:作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者,他没办法忽略本我的欲望,必须不停地找办法来满足本我的需求,这些方法还必须先接受超我的监督考核。这还不算,他还要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防止人格内部乱了阵营,在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再积极促进与保障同外界的交往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事务之繁之巨,自我当之无愧为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
人生如戏,舞台不同,角色亦不同。无论角色有多迥异,人之角色却可以凭这三个主角来描述。“自我的角色”,以真实身份出现在人群中,以合乎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世之道,让我们能融入社会,感受人文关怀;“本我的角色”于社会中常乔装自己,只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才将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欲望释放出来,默默舔舐;“超我的角色”仍然与光芒同在,他使我们体会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与高尚,那是一种充满着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激情。每个人都展现着自我的与众不同,本我,将人的感性与最真实的一面展露无遗;超我,代表着一种社会压力;自我,则诠释着人的理性。三个角色的协调统一,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人格,使我们在人生这一多彩舞台上,尽情施展才艺,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篇章。
◇性格的四种体液说
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上溯其源,古希腊哲人们的思想乃为基石,其中人体“四根说”堪为典范。
“四根说”由古希腊学者恩培多克勒提出,认为人体由火、空气、水、土四根构成,分别代表人体的血液、呼吸、液体部分以及固体部分。“四根”相生相息,配合默契,身体就会健康,此为其一,另有一妙哉趣处,“四根”更能决定有机体结构的特征。例如,美术家手的“四根”配合得最好;演说家不必多说,自是舌的“四根”配合完美。
发轫于斯,古希腊生理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黏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相当于火根的血液自心脏流出;黄胆汁生于肝脏,类同空气根;黑胆汁发于胃部,等同土根;黏液源于脑部,同于水根。四种体液调和平衡,人就健康,否则人就会生病。不过,此等平衡仅为相对,这四种体液的比例,却是因人而异的,也正因此,造就了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模式,使得每个人的性格鲜活起来,当然,也引得那些作家挖空心思地寻觅其笔下人物的特有体液组合,以创造出我有他人无的独特人物形象来。
看那些积极、活泼、外向者,凡遇外界刺激,立即回应,兴奋异常,且持久不衰,希波克拉底称之为多血质的人;而另一些人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总慢人家一拍,性格内向,希波克拉底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称为黏液质的人;有些人精力充沛,情绪兴奋性程度高,他们从希波克拉底处获名胆汁质的人;而那种既不积极也不活泼,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强烈者,则被称为抑郁质的人。
简单分类尤显粗糙,希波克拉底进一步指出,每种体液都是由冷、热、湿、干四种性质相匹配产生的。血液兼具热、湿特点,所以多血质的人热情、湿润,令人如闻春之生机;黏液由冷和湿配合而成,接触此人群,总能感受到冬天般的冷漠与无情;黄胆汁是热和干的配合,如果迎面走来的是胆汁质的人,尚未近身,您便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夏天气息,热浪滚滚,间杂躁动;好吧,就剩下一个秋天了,秋天凉爽而干燥,注定了黑胆汁是冷和干搭配而成。
希波克拉底之后,又有罗马帝国时代的医生盖伦对此理论进行完善,后者把人按四种不同的体液划分为相对应的四种气质类型。后来,体液说又经过了历代心理学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发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性和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气质类型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最终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四种经典气质类型: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
多血质
解释之前,先提一个人物,《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谓家喻户晓,她就是一典型的多血质人。这一人群,外向张扬,情绪外显,却又内心敏感,情绪来得快去得快,开心则开怀大笑,不开心则失声痛哭,而稍加安慰又会破涕为笑。他们的思维,就像其情绪变化速度一样,灵活敏捷,反应迅速,常被人夸赞脑子灵光,但往往不求甚解。而行动上,无论做什么都干劲十足,这是优点,但终因其关注点太多,不时穿梭于各种活动现场,使得做事情虎头蛇尾,给人“三分钟热度”的印象。凡事有弊即有利,这样的性情却也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很快便能适应陌生环境,可怜的是,同样广而不精,他们与朋友往往交情不深。
黏液质
“木讷”堪称黏液质者的代名词,您可以想象,您身边那些始终心平气和、不苟言笑的人,您几乎看不到他们的情绪波动。他们做人做事细致周到,善于思考。他们不会未经思考便做决定,但一旦做出选择和决定,便会矢志不渝地执行下去,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工作。不过,他们这等热情和兴趣,只给予习惯和熟悉了的事情,那些新事物,往往无缘博得他们的青睐,有时甚至正眼也不被瞧上一眼。《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属于黏液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