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围困,还是强攻?
固若金汤的城堡,有数量充足、好勇斗狠的骑士守卫,要想拿下这样的防御体系,如果没有内应帮忙,就只有两条路:强攻或长期围困。
可强攻太消耗兵力,长期围困又太消耗粮食和时间,还容易被疾病困扰。考虑到命是自己的,胜利是国王的,当时的骑士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谈判劝降。因为这对攻守双方的损害都最小。双方先约定一个时间,过了这个时间,就算防守方坚守住了城堡,但只要防守方的援军没有赶到,防守方就必须投降。这种情况下投降的防守方,可被视作很好地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即所谓的“光荣投降”。他们只要把城堡完好地交给攻击方,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武器和金银细软安全离开。
这个时间段通常不会超过40天,因为根据当时的贵族制度,骑士每年为国王效力的时间是40天。在这段时间里,双方实际在磨洋工,攻击方象征性地发动几次攻击,防御方再象征性地打退攻击。当然,这种情况只适合那些没有根本利益关系的小规模冲突。真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大战以及男爵战争这种涉及到双方切身利益的死斗,就绝不会这么轻松了。双方也可能会谈判,但很难谈拢,最后就是强攻或长期围困。如果强攻或围困得手,攻击方将对防御方大开杀戒,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欧洲近代。
影片中,约翰王想谈判,可造反的贵族们却坚决不肯,反而把约翰王骂得狗血淋头。贵族们的态度很明确:“想收我的税?想让我还钱?这是比杀父夺母还大的仇啊!别废话了!开打吧!”史书上对此倒记载得非常文明:“贵族们面对约翰王,表现了有史以来最为顽强的抵抗意志……”谈判失败的约翰王,权衡之下选择了强攻。约翰王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当时他不具备长期围困的条件——叛乱的范围正在扩大,法国王太子路易的侵略军又随时可能登陆,他必须速战速决。
◎ 17世纪,英国手册《德国人的哀悼》记载了当时的战争罪行:杀害教士、生吃婴儿、虐杀成年人。
◎ 在很多中东民族的语言和绘画里,十字军是“食人族”的代名词。
另外,从战术角度来看,约翰王带的是雇佣兵,多围困一天就要多掏一天钱。其次,给养困难,先期断粮的往往是攻击者而非被围困者,而且,围困方驻扎野地,会遭遇疾病困扰;城堡储备充足,有谷仓,还有在敌人来临之前带进城的牛群、猪群和小鸡,守军完全可以吃得饱睡得暖。比如1099年11月十字军攻击穆斯林城镇玛拉特时,围城的十字军出现饥荒,开始吃人。一些随军者记录下了当时恐怖的场面:“在玛拉特,我们的军队用锅煮食成年异教徒,把孩子串起来烤着吃……从萨拉逊死人的屁股上割下肉片来做料理,但总是不等到熟透就张开野蛮的嘴巴吞吃起来。”
如果罗切斯特城堡真如电影中只有那么一点守卫力量,约翰王的强攻会立即奏效。南宋守城大师陈规在他的《守城录》中提到,要想守住城墙,每一步(古代两跨为一步,大约1.5米)的距离上就应该有一位守卫者。凭电影中的那点防御力量,根本达不到最低防守标准,瞬间就会被攻击者攻破,撑不过第一轮的攻击。
但是在历史上,罗切斯特城堡防守方有充足的实力。愚蠢地贸然冲锋,只会白白浪费士兵的生命,打击己方的士气,而且容易遭到防守者的反击,导致整个攻城行动失败。当时,约翰王不仅要对付城堡守军,还须提防叛军的援军以及法国人的入侵。因此,电影中开头那段血腥而残酷的突击攻城,现实中并不会出现。
就算攻击方打算强攻,也不会是“野蛮的肌肉较量”。真正的城堡攻防战是需要高智慧、高技术和细致筹划的大型军事行动。进攻者首先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进攻计划。骑士和弓箭手如何配备?哪里有木匠、铁匠和石匠?需要多少木料、铁器、木炭、锤子、帐篷、蜡、工具、食物、饮水、家畜?计划投入多少攻城器械、防护盾牌、兽皮、箭矢?这些不仅需要规划和计算,并且还需要大量的金钱。没有任何一位正常的指挥官舍得让费尽周折才召集来的部队对城堡立即发动无计划的强攻,约翰王也是如此。
中世纪,攻城作战的第一轮攻击往往不是很激烈,在弓箭手和其他远射武器的支援下,攻城部队会举着大型的防护盾牌接近城墙,然后选择地点用云梯尝试登城,试探防御方的抵抗意志和兵力部署。攻击作战的主角是各种攻城器械。中世纪的攻城器械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翻越或穿透城墙的近距离攻城武器,另一类是投石器或弩箭的远射武器。
◎ 大型防护盾牌和幕帐
云梯
首先介绍下属于第一类武器的云梯。云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影里出现的一般木梯,士兵们在弓箭手的配合下,将云梯架在城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爬;另一种是底部装有轮子的多级木梯。云梯这种武器最没技术含量,危险性也最大——攀爬时会被石头、滚木、箭镞和滚烫的液体攻击。此外,云梯也很容易被推离城墙或被折断,云梯上的人自然也就非死即伤。如果缺乏后续的有效增援,即便有命登上城头,通常也会被守军围殴到死或扔下城墙。总而言之,用云梯攻城有各种痛,这点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 云梯攻城
攻城塔楼
相比云梯和攻城锤,攻城塔楼则有技术含量多了。攻城塔楼是一种木质塔楼,它往往高出城墙,起码也会与城墙的塔楼一样高。攻城塔的内部分上下几层,有木梯通到上面。规模较大的攻城塔,内设五层,能容纳300名骑士和50名弓箭手。攻城塔上有顶盖,前、左、右三面是带有射箭孔的护板,顶盖和护板用湿润的兽皮包蒙,防御火攻。最上面的一层有可以放下的吊桥,吊桥非常牢固,当它搭上城头后,能承受住50余名全副武装的骑士同时出击。有的攻城塔下面直接装有攻城锤,在上面发动进攻的同时,可保护下面的人捣城,同时也能分散守军的反击力。
由于攻城塔楼是庞然大物,通常架在有滑轮的木桩上,用推拉相结合的方式使它慢慢贴近城墙。当攻城塔靠近城堡时,弓箭手便从塔顶的战斗区向城堡放箭;只要攻城塔一贴紧城墙,士兵们便用梯板把塔顶和城墙连接在一起,然后踏上梯板冲出攻城塔与防卫者生死肉搏。可以说,攻城塔楼是结合了云梯和攻城锤优点的攻城武器。不过,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攻城塔楼如此壮观宏伟,是只有国王和大领主才能负担起的木制品。
攻城塔一般是在攻城现场临时建造的,建造地点与被攻的城堡有相当远的距离——防备城堡中的军队突然杀出破坏攻城塔。此外,攻城塔楼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大风、潮湿松软且凹凸不平的地面、杂乱的障碍物都会造成攻城塔楼机动困难,甚至倾倒;当城堡周围有护城河时,使用攻城塔楼也会变得很麻烦。
因此,进攻者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建攻城塔楼。这使得工匠们只有在攻城行动后期而不是早期,才有可能完成攻城塔楼。1224年,约翰王的儿子亨利三世攻打贝德福德城时就建造了两座攻城塔楼。但整个攻城过程费时费力,国王极为不满,以至于占领城堡后,他下令拆毁整座城堡,免得贵族们下次想造反时,他还得花钱费力建造攻城塔楼。
◎ 10世纪的攻城塔楼
◎ 14世纪的攻城塔楼
影片中只出现了云梯一种武器,史书上也没有攻击罗彻斯特城堡时使用过攻城锤和攻城塔楼的记录。究其原因,攻城锤不适合攻击坚固的石质城堡,罗切斯特城堡周围有壕沟,不便于攻城塔楼的使用。而且,约翰王迅速就拿下了城堡,自然也不用建造那种庞然大物。
攻城锤
攻城器械里另一种比较没技术含量的是攻城锤,这是一种公元前1000年亚速帝国就出现的攻城武器。它历经希腊罗马时代,一直使用到了中世纪。攻城锤通常由一根巨大的桩固定在四轮车上,以巨大的惯性通过桩头冲击城墙或城门,以达到攻破城池的目的。在撞上城墙之后,木桩会摆动回来并再往城墙继续冲撞。这种撞击力可以撞开由厚木板制造的城门或不够结实的石墙,打开一个缺口。攻城锤的上方覆盖着湿润的兽皮以防止被火焰烧毁。操作攻城锤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防卫者可以从上方掷下大石、烧开的水或燃烧着的油脂。此外,攻城锤对中世纪带有铁闸的城门和高大厚重的城墙就会显得无力。
◎ 6世纪的攻城锤
扭力弩炮
根据记载了约翰王生平的《巴恩韦尔编年史》(Barnwell Chronicle)描述,约翰王当时使用了5台攻城武器发射石弹,日夜轰击罗切斯特城堡。对于中世纪的攻城者,大型的远射投掷武器永远是第一选择。我们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武器库里都有些什么。
◎ 扭力弩炮
◎ 扭力投石机
首先是罗马帝国的遗产:扭力弩炮(ballista)和野驴式扭力投石机(onager)。扭力弩炮主要由炮架、弹射装置、弹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构成。炮架由两根水平横杆组成,横杆被四根坚硬的垂直木条隔开,炮架被牢固地放置在底座上。这样炮架就形成了三个窗口,弹射槽穿过中间的一个窗口。旁边两个窗口的外侧支撑杆上各系着一束由动物筋腱和毛发拧成的扭力绞盘组,每个绞盘组带动一只弩臂,弩臂末端连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纳抛射物发射槽。发射时,两个年轻力壮的士兵就在弩炮的两侧用力转动手柄,让绞盘组蓄力,后面还有一个人拉弩弦,当弩弦被拉满后,卡住卡簧,两个年轻士兵松手,就进入待发状态。只要松开卡簧,装在发射槽里的箭矢、长矛、石弹就飞出去了,总体上就是一个大弹弓。这种武器弹道平直,精度较高,但只能杀伤人员,对石质工事缺乏伤害力。
野驴式扭力投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一个类似球门柱的框架。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扭力绞盘里,顶部通常是勺子形状,顶端有时会装一个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通过绳索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产生的惯性力便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因为木手柄的形状像是蝎子翘起的尾巴,当时人们管这种兵器叫做“蝎子炮”(Scorpio),或“野驴”(onager,愿意是野驴,这种动物被追时经常用蹄子把地上的石块抛向敌人,力量足以击穿猎人的胸膛或打断猎人的骨骼,甚至击碎猎人的头颅)。
这两种武器都使用动物筋腱和毛发作为蓄能工具,发射前士兵需要绞动绞盘,像上发条一样为武器上劲。发射时,松开绞盘,将弹矢弹射出去。不过,这两种武器的缺点显而易见,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这么评价:“一,筋腱束越有力量,就越难约束在木架子上。这个木架子需要便于操作,还必须经得起巨大的扭力和冲击。作战时,这个缺点很致命,要么力量不够,没啥用;要么力量太强,损坏器械,伤到了操作者。二,其制造、维护和操作都需要很高的技巧。而且,作为其动力来源的扭绞腱索使用周期有限。筋腱需要宰杀牛马获得,自然花费巨大,而且容易变质,多次使用后容易失效。总体上,经济性能太差。”
◎ 扭力投石机
相比之下,中国春秋时代著作《墨子·备高临》所记载的利用弓臂张力的巨弩,以及《范蠡兵法》记载的杠杆式投石机则更为先进和实用。
其实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事工程师们也发觉科技发展方向错了。一种使用弓臂张力的复合强弩开始出现,罗马人开始对以杠杆-掷弹带原理来抛掷较大物体有了基本的概念。正当罗马的军事工程师们打算研究更实用攻城武器的时候,罗马帝国灭亡了……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国王和将军们,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攻城机械和军事技术,但却没有相应的财富和熟练的技术人员,他们武器库里的扭力弩炮和野驴式扭力投石机质量就更可怜了。
幸好此时来自东方的军事科技,为欧洲的国王和将军们提供了两种冷兵器时代的终极武器——中国人发明的人力拖拽式杠杆投石机(Mangonel,砲或礟),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的配重式杠杆投石机(trebuchet,回回砲或襄阳砲)。
中国的砲
杠杆式投石机的结构相对简单得多,只需要两部分:砲梢和砲架。砲梢架在砲架上,它的一头栓着容纳石弹的皮套,通过杠杆原理,拉动另一头就可以让石弹飞出去。两种中国投石机的区别是:人力拖拽式的另一头系着许多条绳索,方便人力拉拽,配重式的另一头用绞盘和重物取代了人力。
9世纪晚期,人力拖拽式杠杆投石机已在欧洲大陆广泛使用了,此后的十字军东征时更被大量使用。凭借着良好的适用性、准确的精度、足够的威力以及猛烈的射速,人力拖拽式杠杆投石机到12世纪已成为欧洲军队攻城战的主力。
1145年,英格兰新落成的法灵顿(Farington Castle)城堡甚至都没等到围城者的总攻,经过一段时间的轰击就投降了。1147年,葡萄牙第一代国王阿方索一世(Dom Afonso Henriques)围攻摩尔人防守的里斯本城,100名来自英国的十字军战士轮班操作2台投石机,10小时内往城里投射了5000颗以上的石弹,发射频率达到了7.2秒/颗石弹!1212年前后,法 国 的游吟诗人波尔纳·阿尔诺·德·蒙库克 写了一首诗歌,诗中暗示即使是人力拖拽式投 石机也可以摧毁石头城堡:“我正在射孔旁和弓 箭手们说笑,投石机的弹丸飞来,砸掉了城墙 的胸墙。越来越多的人排列成阵,好像那园中的 果树。”
某些情况下,人力拖拽式投石 机还可以射击移动目标。比如1249年,十字军 围攻达米埃塔城时,十字军使用5至6台人力 投石机向尼罗河上的伊斯兰舰队发射石弹和 装有生石灰的罐子,击沉了3艘舰船。
◎ 人力杠杆式投石机
◎ 围攻方将敌人的头颅,用投石机抛出,恐吓守城方。
“破城巨怪”配重式投石机
12世纪末,配重式投石机的使用范围在欧洲大陆开始扩大,因其威力和精度获得了国王和将军们的青睐。十字军1189—1191年围攻阿克城时,一位目击者的记载断言,围城者的配重式抛石机将防御工事破坏到了只有一人之高。
《阿尔比十字军之歌》(Chanson de la Croisade Albigenoise)是这样描写1211年9月的卡斯特尔诺达里(Castelnaudry)之围的:“围城者在路上设立了抛石机,可是从周围找到的石头在发射的冲力下全都碎裂了。最后,他们从数个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相当于4.8公里)之外找到三块石头,带了回来。第一发石弹就击跨了一座塔,第二发在众目睽睽下,击毁了一座石室,第三发给城里人造成巨大伤亡后裂成了几块。”
1244年,阿尔比派的主教为围攻蒙特赛格设计了一架配重式抛石机,日夜不停地以20分钟为间隔连续向城墙同一点发射重达40公斤的石弹,最后终于轰开了一个缺口。
到了1400年左右,当时的人认为,要想拿下一座坚固险要的城堡,需要配备4台以上的配重式投石机和1000个石弹。由此可见,处于13世纪初期的约翰王时代,那5台攻城器械可以确定为杠杆式投石机,但到底是人力拖拽的还是配重的无法考证。影片中出于视觉震撼力的考虑,统一设定为配重式投石机。总之,1215年10月13日,罗切斯特城堡攻防战正式打响了。
◎ 人力拖拽式投石机与配重式投石机
◎ 14世纪时的配重式投石机
◎ 配重式投石机
坑道
在5台投石机的不断轰击下,城墙很快出现了一个缺口,约翰王的军队随之夺取了罗切斯特城堡的外城城墙。威廉-奥尔巴尼男爵带领守军退入内堡塔楼继续抵抗。这种情况下,投石机已经派不上用场。因此,约翰王决定采取速度虽慢但更有效的方法——他命令附近的坎特伯雷居民日夜赶制尽可能多的锄头,然后开始在城堡塔楼的一角挖地道。
挖掘地道,作为攻城手段早就存在了。古罗马的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在他的《兵法简述》第四卷里就曾说过:“第一个作用是挖出一条潜入城内的地道,供攻击者进行突袭。第二个作用是在城墙下挖一条地道,挖掘者把土挖出的同时用大量木料支撑住地道的顶部,然后便将这些支持地道的大量木料点燃,木料燃烧后地道失去支撑,地道顶部的土石建筑便会随之倒塌。”不过,约翰王所要做的更有创意。11月25日,地道挖好了。约翰王命令他的首席政法官胡伯特·德·伯格(Hubert de Burgh)“日夜兼程火速送来40头最肥的猪将火焰引到高塔下”。猪油在坑道中产生了异常凶猛的火焰,烧毁了木料并使城堡的一个塔楼倒塌。
这个创意之举,现在仍能在罗切斯特城堡上看到痕迹。修建罗切斯特城堡时,英国人还不懂如何修建圆形塔楼,所以修建的是四个方型塔楼。约翰王的攻击造成其中一个塔楼塌陷,重修城堡时,工程师们顺应时代潮流,将塌陷的塔楼修建成了圆形。现存的罗切斯特城堡共有四个塔楼,其中三个是方的,一个是圆的,那个圆形塔楼就是这么来的。
在地道中焚烧猪油的攻击异常有效,虽然部分叛军退入残余的塔楼继续顽抗,但大势已去。11月30日,残余叛军向约翰王投降。可以说,约翰王对罗切斯特城堡的围攻战打得确实漂亮。面对坚固高大的城堡和力量雄厚的守军,约翰王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先是谈判劝降、云梯试探攻击,然后在投石机的掩护下夺取外墙,最后用土木作业和火攻拿下塔楼,整个攻击过程一气呵成,成为中世纪城堡围攻作战的典范,并且在民间留下了“40头猪击败100个骑士”的传说。
◎ 坑道
◎ 罗切斯特城堡的圆形塔楼
可是电影《铁甲衣》却将包含95名骑士和45名军士或弩手在内的数百守军,缩编成7名骑士和10来名杂兵,然后降低约翰王的智商,让他连续发动猪突,浪费手下士兵的生命,由此塑造出一个只会声嘶力竭乱喊、内心脆弱的约翰王。实际上,凭电影中那站不满城墙的20多个守军,即使是无脑猪突也能立刻拿下整个城堡。历史上,夺取了几百名守军固守的罗切斯特城堡后,约翰王又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堡攻击作战,一口气从叛军手中夺取了罗金汉、贝尔沃、庞特福雷德、约克、瑞奇蒙、达勒姆、沃克沃思、安尼克、贝维克9个城堡。可见罗切斯特城堡围攻战,没有对约翰王的军队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可以说,电影通过臆造约翰王浪费士兵生命的恶行,给他背上了第二口黑锅:无能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