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词家时代之说,盛于国初①。竹垞②谓: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后此词人,群奉其说。然其中亦非无具眼者。周保绪③曰:“南宋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又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潘四农④曰:“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刘融斋⑤曰:“北宋词用密亦疏,用隐亦亮,用沈亦快,用细亦阔,用精亦浑。南宋只是掉转过来。”可知此事自有公论。虽止庵⑥词颇浅薄,潘、刘⑦尤甚,然其推尊北宋,则与明季云间诸公⑧,同一卓识也。
注释
①国初:指清朝之初。
②竹垞: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文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宏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职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朱彝尊博通经史,工诗词古文,是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其诗与王士祯的诗并称为南北二宗;其词与陈维崧的词合称“朱陈”,共执词坛牛耳。朱彝尊开创浙西词派,绵亘康、雍、乾三世而不衰。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③周保绪:周济,引文出自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④潘四农: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人,博学工文词,清代文学家。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札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在赋、古文、诗、词乃至《红楼梦》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
⑤刘融斋:刘熙载,引文出自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⑥止庵:周济。
⑦潘、刘:潘德舆、刘熙载。
⑧明季云间诸公:明末词人陈子龙、宋徵舆、李雯,三人皆为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时称“云间三子”。
译文
论词家关于词的时代特征的评论,盛于清初。朱彝尊说:“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后来的词人,基本上尊奉这种说法。然而其中也并非没有独具慧眼的人。周济说:“南宋之词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潘德舆说:“词体创始于唐朝,发展于五代,而意境、格调达到闳深曲挚的造诣则在北宋,词之有北宋,就如同诗之有盛唐一样,词到南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刘熙载说:“北宋词用密亦疏、用隐亦亮、用沈亦快、用细亦阔、用精亦浑。南宋只是掉转过来。”由此可知,对于词的评价自有公论。虽然周济本人的词很浅薄,潘德舆、刘熙载的词更差劲,但是推崇北宋词的观点,则与明末“云间三子”一样具有远见卓识。
赏析
北宋词注重词的境界和意蕴,南宋词则偏重于词的技巧和章法,由于两宋词的差异,因此才引起了后人对北宋词与南宋词的争议。尊北宋词薄南宋词,或是两者各有千秋,不同的词论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两宋词的差别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北宋为宋朝开国之初,国家欣欣向荣,为北宋词的境界开阔、意蕴深厚提供了物质基础。南宋则偏安一隅,风雨飘摇,压抑了词人的内心世界。第二,北宋时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而南宋程朱理学成了统治思想,禁锢了词人思想上的自由。因此南宋的词人大多偏重于词的技巧和章法,在文字之间精雕细琢,并越走越远。
文学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尤其是诗词,只有做到情真意切,才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靠文字的表面功夫,只是空有文采,长久不了。
王国维在词上尊北宋而薄南宋,并非南宋没有好的词人,而在于整个南宋时代氛围严重压抑着词人灵敏的心智和活跃的思维。大多数词人埋首纸堆,追求文字的功夫。如果说“词”是一朵美丽娇艳之花,时值北宋它正在盛开,到了南宋,它已经开始凋零,并最终衰落,被新的文学形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