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一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①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②。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③。
注释
①出自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子夜歌》是乐府中《吴声歌曲》的名,相传是晋代女子子夜所作,诗中多用双关隐语,活泼自然。
②唐代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野,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③唐代韩愈提出的一个诗学命题。韩愈《荆谭倡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译文
古诗称:“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是诗人在感到不公平时而发出的声音,因此“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赏析
王国维首先引用《子夜歌》中的:“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人饿了自然要吃饭,人有了思念自然要歌唱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说明“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思念只是诗歌中人的内心不平的一种表达,像羁旅之思、人生多舛、仕途坎坷等都能引起人内心的不平之感。这种愁苦之情让人的内心体验深刻,因此写出来的诗句往往能够感人肺腑,让人产生共鸣。而那些“欢愉之词”则不然,例如寿词往往就是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难出新意,对于诗人来说,这类作品不容易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