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叔本华①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也;叙事诗,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故曲则古不如今(元曲诚多天籁,然其思想之陋劣,布置之粗笨,千篇一律令人喷饭。至本朝之《桃花扇》②《长生殿》③诸传奇,则进矣),词则今不如古。盖一则以布局为主,一则须伫兴而成故也。
注释
①叔本华: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他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②《桃花扇》: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8)的一部传奇作品,创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讲的是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姬李香君,两人坠入爱河并赠题诗扇。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剧中穿插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如南明君臣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桃花扇》后来被改编为话剧、京剧、电视剧、电影等,同时也是昆曲的经典剧目。
③《长生殿》:清初剧作家洪昇(1645—1704)的代表作,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译文
叔本华说:“抒情诗,是少年时期的作品;叙事诗和戏曲,是壮年时期的作品。”我认为,抒情诗,是国民幼稚时期的作品,叙事诗是国民强盛时期的作品。所以戏曲是古不如今(元曲虽然多天籁之作,然而思想内容低劣,谋篇布局粗糙笨拙,千篇一律叫人喷饭。至本朝的《桃花扇》《长生殿》等传奇,则大有进步),对于词来说是今不如古。因为其一是以谋篇布局为主,二是有所兴发并重于灵感的捕捉。
赏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王国维的影响很大,在此借用叔本华对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的观点来表达自己对中国词曲发展的看法。王国维认为戏剧古不如今,词是今不如古。因为戏剧重在谋篇布局,情节是重点,属于叙事诗的范畴,必定是越发展越成熟。而词完全需要兴发,需要灵感,需要热情,是抒情诗,是激情四溢、热烈如火的少年时期。这种类比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未免简单化,不太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戏剧为例,元曲中的《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是明清时期戏曲无法望其项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的绝妙好句,在明清戏曲中不曾见。当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修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