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种族的形成
由于气候变化和追逐食物,人类自出现以后就开始逐步向更为宽广的生存空间扩散。南方古猿运用自身的智力和工具生存、繁衍,占据了东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可他们从未走出过这个区域;而直立人的足迹则已到达了北非和欧亚大陆,此后,到了大约20万年前,人类已经在东半球几乎所有的温带地区扎下了根。
大约在6万年前,人类进一步扫清了以前制约他们的障碍,生活范围开始扩大到更为广阔的地域。那时候,寒冷的气候使高纬度地带的海水冻结成冰川,这造成了海平面下降,从而使得连接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大陆桥渐次显露出来。于是,小股的人群开始跨越这些大陆桥,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群岛居住下来。随后,大约5万年前或者更早,人类就已经到达了澳大利亚。此后,可能从2万年前开始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又有一些人群穿过了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大陆桥,来到北美大陆。不久,这一人群又迅速扩散到中美及南美地区,然后慢慢地遍及加勒比海群岛,直到遍布了整个西半球。到了约1.5万年前,人类的社会种群几乎出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在人类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中,即大约从5万年前开始,人类种族也逐渐形成。人类出现种族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的不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一年之中受到太阳直射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由此形成了黑色人种。此外,黑色人种还具有鼻子扁平、头发卷曲等与炎热的气候相适应的体征。欧洲、北非、西亚等地区,由于一年当中受到的阳光直射的时间短,气候较为寒冷,紫外线也弱,因此皮肤不需要太多的“遮光剂”——黑色素的保护,所以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群,皮肤呈浅色,逐渐进化成了白色人种。除了肤色较浅以外,白色人种的身材较为粗壮高大,体表毛发密稠,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这些都是与寒冷的气候相适应的体征。而北亚、中亚、北欧、东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新西兰、印度洋诸岛等地区,受到的阳光照射仍然较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群,皮肤里的黑色素并未丢失太多,最终进化成了黄色人种。黄色人种具有头发直而硬、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根低矮或中等、眼球呈褐色等身体特征。此外,还存在着棕色人种。棕色人种主要指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住民,他们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19世纪,澳大利亚原住民被归为黑色人种,但是,在20世纪初期,新的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原住民与非洲的黑色人种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区别,由此,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把澳大利亚原住民和一些其他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归类于单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种——“棕色人种”。当今,分子人类学研究也证实了他们遗传基因的独特性。从体征上来看,棕色人种的皮肤为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并且卷曲、鼻子宽、口鼻部前突、胡子和体毛发达。
躲藏处
在法国南部的阿马塔,有证据显示原始人用简单的遮盖物建立了营地。这些小屋由树枝组成,用石头压住。
古老的文明
与更早的原始人相比,早期直立人可以制造各种工具,尽管大量保存下来的物品是他们的石头工具。他们是熟练的石工,制造锋利的工具用来切肉、砍植物和划兽皮。或许他们也是制木者,用木头来建造简单的房子,以及制造矛与棍等武器。
双刃石器
直立人最常用的且最有用的工具是双刃石器。这种双刃石器用来砍或剁东西,拿在手里正合适,易于携带。
直立人
直立人看起来更像现代人——除了他们那像猿的脸。但是他们没有现代人高。
颜料
在欧洲波希米亚的比科福,人们发现石头上点缀了红赭色,一种自然土的颜料。这些发现所属的年代是 25万年前,这表明人类或许已经在装饰他们自己的身体或他们制造的东西了。他们把赭石和脂肪混在一起作画。
总而言之,人类种族是在人类不断扩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到了某个地域以后,就会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各人种肤色的变异就是受到地理纬度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斜射越来越严重,紫外线的辐射量也越来越弱,人类的肤色也就由深变浅,由黑变白。在近代全球化交流开始之前的漫长时期里,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人群逐渐适应了各自的环境,而且彼此较为隔绝,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