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外国文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7章 18世纪启蒙文学(5)

(4)追求古典美阶段。浮士德对现实政治失望后,转向对古典艺术美的追求。他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婚并生下一子欧福良。这象征着现代人与古典艺术美的结合,古典艺术同启蒙思想的结合。欧福良死后,浮士德怀抱中只剩下海伦的面纱。面纱象征美的形式,而海伦的真身即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从而否定了用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幻想。这也是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经验,许多人由于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改革社会的途径,就把目光转向古代,转向艺术,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崇高理想,用这种美去陶冶人们的精神、启迪人们的思想就可以改造社会。

(5)改造自然阶段。浮士德总结经验后感到一切脱离实际的幻想都是徒劳的,应该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他希望通过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理想。他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后获得一片领土。他在领土上发动群众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终于开辟出一块新国土,创造了新乐园,在其中他悟出了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人必须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自由地生活和享乐;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这是浮士德一生探索的总结,同时也是歌德一生探索的结论。从这个结论看,歌德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鼓舞,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因此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集体劳动创造丰富的财富,才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个人只有在集体的、为人类服务的共同事业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这是欧洲进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归宿,强调劳动的意义,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出人人幸福的新世界。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浮士德》歌颂了崇高的进取精神。在诗剧中,浮士德是象征性形象,他性格的本质特征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这正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进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性的表现。歌德通过浮士德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不断追求的过程,展示了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人文主义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探索过程。同时,歌德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总结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探索经历。

其次,《浮士德》体现了强烈的批判否定精神。诗剧是对资产阶级300年思想探索的历史总结,其间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丑恶的揭露批判,如对中世纪僵死的经院哲学的批判,对德国落后的、封建的小市民社会愚昧庸俗习气的批判,对封建王朝内部丑恶和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带来的罪恶的批判;二是对主人公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失误的批判和否定,如否定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为王权服务的妥协道路等。主人公正是在否定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不断否定现实,否定自己,才找到了前进的勇气、动力和方向。

再次,诗剧《浮士德》还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精神。作品告诉我们,在浮士德身上(即人类身上)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倾向:一是不满现实、骋目远方的精神;另一种是贪图安逸、易于弛靡的思想。这两种矛盾的精神非常和谐地存在于人类身上,使人类成为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存在物。歌德认为正因为人类具有惰性的一面,所以上帝要创造出魔鬼来刺激人,鼓舞人,推动人类前进。这里就表现出辩证思想,就是说善与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恶的作用并不全在破坏,它还是人类前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人类就是要在同恶的斗争中不断克服自身矛盾而取得进步,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在作品中,靡非斯特是恶的化身,是否定精神的代表。他贯穿全剧始终,几乎与浮士德居于同等地位,在每一个有浮士德的地方必有靡非斯特。他对于浮士德是一个永恒的矛盾,是一个障碍,同时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每当他引诱浮士德,浮士德惰性的一面居于上风时,浮士德就犯错误。但浮士德有向崇高境界追求的一面,这促使他从错误中获得教训,向更高境界迈进,终于找到真理。所以靡非斯特从反面推动了浮士德不断前进,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作恶造善的力于一体”。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人类由于主客观原因总会犯错误,但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能克服矛盾,不断前进,这是《浮士德》的精华所在。所以《浮士德》最后不是悲剧,人类最终也不会是悲剧。

浮士德是诗剧的中心人物,是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和渊博的知识,充满反抗封建、追求真理、努力不懈的奋斗精神。在他一生经历的知识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建功立业五个阶段的探索中,经受了物质享受、爱情欢乐、名誉地位等方面的诱惑,虽有过迷误和过失,但他总能在挫折和失败中清醒并重新振奋起来,由“小我”到“大我”,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取向上,最后在为人民谋福利的创造性劳动中找到美和理想。这充分体现了他坚毅不拔、奋勇进取的品格和永不满足、积极向上向善的美德,这也正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精神品质的典型反映。但是,浮士德在探索过程中又充满矛盾,他既想创建人人幸福的理想王国,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这使他既有勃勃雄心,又不免经常感到忧愁。有时他决心“节欲精进”,但有时又想贪图享乐,这说明他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这种矛盾实际上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作为革命力量的代表,它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剥削阶级的一员,它又必然会追求安乐生活,在斗争中表现出妥协和软弱性。后者使浮士德在探索中一再失误,步入歧途,但前者又使他不断从挫折中得到领悟,并转化成新探索的动力。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中,浮士德的精神不断升华,认识逐步深化。但是,浮士德所探索到的最高人类理想,实际上是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王国,这样的理性王国,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既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长存。浮士德的这些局限,表现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局限。但他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自我否定、毕生努力不懈的品格表现了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正面的精神素质,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

歌德是将浮士德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浮士德的形象有着深层的哲学含意。浮士德精神是浮士德性格的内核,也是理想生命的特质。浮士德精神首先是重视实践和现实的精神。浮士德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一生怀疑、绝望,企图自杀未果。魔鬼靡非斯特乘虚而入,给他机会去品尝过去为了追求知识而放弃的一切生命体验。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追求葛丽卿、参与政治生活、与海伦结合、为皇帝平定叛乱、建设理想社会等都说明了浮士德企图通过实践来把握现实,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其次是永不满足于现实的追求进取精神。浮士德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他是一个不断前进,永不停止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后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士德一生上下求索,他一次次地追求,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无可奈何地退回来,却又一次次重新冲上去。浮士德的一生是追求美、追求理想的奋斗历程,从而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这五大悲剧。

当然,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彻底迷惑,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他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在这样“灵与肉”、“善与恶”的辩证发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辛。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浮士德身上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他把社会改造看成是个性完善的过程,回避了社会革命,反映了他轻视群众、害怕革命的思想,也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毕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创作方法的结合。诗剧中充满了奇异虚幻的故事、大胆虚构的形象和绮丽诡谲的描写,剧中各式人物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上天入地,或入梦幻,或达仙境,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诗剧中海伦的形象、理想王国的场景是浪漫主义的,而瓦格纳的形象、乌烟瘴气的封建王朝的描写等又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也交替使用了这两种手法,如浮士德形象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成分,但其精神面貌是以启蒙主义者的真实性格为基础的;靡非斯特主要是浪漫主义形象,但他否定现实中不合理的东西时,又有很强的现实性。

第二,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剧达到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浮士德》以主人公的一生奋斗概括西方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历程,概括人类精神成长的历史,其中涉及人类意义及价值、人类前途及命运等哲学问题,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浮士德代表人和人类,他的五段生活经历象征人生的几个主要方面,他辩证的生命运动过程象征人的生存状态,他性格的二重性象征人性的二重性。但读者直接面对的却是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和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说教。一切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被诗人用象征的手法融进了画面和形象之中,实现了作品诗的意境与人生哲理完全融会一体。

第三,歌德有意识地将辩证法精神贯穿到艺术实践中,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矛盾对立的方法配置人物、安排场景。在人物方面,浮士德与靡非斯特,靡非斯特与上帝等都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对比关系贯穿了全剧。浮士德肯定人生,提倡有为,充满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靡非斯特否定人生,主张无为,是一个否定一切的悲观主义者。两个形象的对比体现了善与恶、美与丑、乐观与悲观的矛盾对立,同时也使两个形象的性格鲜明突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场景安排上,诗人喜欢将两个强烈对照的场景放在一起,让它们交替出现,如第一部序曲是光明的天堂,紧接着第一场就是阴暗的书房。这种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来互相映衬的手法,使作品描写的一切既各自鲜明突出,又构成和谐统一的图景。

第四,作品采用了多样化的文体。作品以诗剧为主,中间夹有叙事诗、抒情诗等多种形式。歌德善于根据内容的不同选取最适当的表现形式,如塑造海伦则多用希腊悲剧诗体,给人以典雅、庄严之感;描写浮士德常用哲理诗的形式抒发议论;描写靡非斯特则用机智和讽刺性的诗句,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十分吻合。

思考题

1.《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

2.《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3.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形象。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37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