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温州的启示
浙江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做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决定。《浙江日报》2007年9月27日的社论中指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既要吸取国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又要深入研究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失时机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本文试图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历程和转型经验中思考和寻求温州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温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民营化和市场化的体制先发优势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温州模式”,成功推动了温州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市场经济活跃、体制机制灵活的区域。1978-2005年,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5.1%,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62.8%的238元,增加到2006年的2434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3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01-2007年,温州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从13.4%下降到11.58%,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温州占全国GDP的比重则徘徊在0.88%左右。从表1来看,2000-2007年,温州与杭州、宁波、无锡、东莞和台州等城市的GDP总量相比,除了与台州的总量尚能保持领先外,年均GDP总量分别落后于其他城市198、129、189和142亿元。
图1 1990年以来温州市占浙江GDP比重
图2 1990年以来温州市占全国GDP比重
表1 温州与有关城市COP总量比较表
注:GDP绝对值指标根据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整理。
从工业产业结构来看,温州产业“代际锁定”现象非常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7年,温州年产值前十大行业的变化不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电气、皮革、纺织服装、塑料、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一直稳居“排行榜”前十名,而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始终发展不足。
表2 主要年份温州十大行业工业总产值排序
注:工业总产值均以当年价格计算。
在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条件日益趋紧的情况下,温州经济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二、“四小龙”的转型历程和成功经验
亚洲“四小龙”(以下简称“四小龙”)都是半岛和海岛性国家和地区,地域狭小,资源不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依赖性大。但它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仅用了30多年时间,就从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进入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地区),跨入了中上等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在2007年世界GDP排名中,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分别列第11、20、36、42位。
表3“四小龙”基本情况一览表
②面积、人口和三次产业比重为2006年数据,《香港年报(2007年)》
③ 面积、人口和三次产业比重数据来自《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经验》,http://hi.baidu.com/myairbus/blog/item/95c04d16c1f02e4821a4e974.html
④数据来源:中国网www.china.com.cn
⑤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⑥温州市统计局,2007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⑦美元汇率按1:7折算
(一)“四小龙”的转型历程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四小龙”主导产业经历了由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持续转型升级历程,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了“东亚奇迹”。“四小龙”的产业升级之路具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特色,更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对一国(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转型历程来看,“四小龙”几乎每10年实现一次升级: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初步形成了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20世纪70年代采取措施促进本地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紧随发达国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服务业,并开始注重培育本地服务业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发展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取得成效。
(二)“四小龙”转型的成功经验
“四小龙”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把握机遇,及时转型。“四小龙”在世界经济形势发展重大变化时,都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抓住重点,调整结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四小龙”殊途同归,都及时抓住重点产业进行经济重组,开拓电子、计算机等新兴行业,发展生物工程和智力服务等,促进经济结构现代化、科技化。
3.重视智力,培养人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四小龙”开始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步伐。
4.自主创新,科技驱动。20世纪60年代开始,“四小龙”实行“追踪引进”的技术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后,“四小龙”设立科研机构,加大投入,提高科技自主开发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增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深度和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5.正确调控,完善环境。“四小龙”政府都选择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完善软硬件环境,保持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四小龙”对温州的启示
温州当前面临的要素制约、产业升级乏力、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困境,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先发性”问题,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等手段加以解决。而“四小龙”从以粗放型增长到以集约型发展的转型历程,对温州未来转型发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模式。
(一)宏观政策上,“轻”“重”有别,分类指导
温州既有服装、皮鞋等传统优势特色轻工产业,也有食品药品包装机械、电工电器、泵阀、汽摩配、船舶、化工等重化工业。轻工产业应着重走向价值链的两个高端,做强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将加工制造环节逐步迁移到要素成本更低、就近消费市场的中西部地区。对于重化工业,应注重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完善产业链上游的模具、紧固件、不锈钢等基础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小门石化基地建设。电工电气产业应在低压电器的基础上,积极将高压和成套产品生产企业吸引回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生产,形成“横向”拓展,成为电力装备产业基地;引导汽摩配向专业化生产发展,形成专、精、尖而配套齐全的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形成“前向”发展;船舶除了向大吨位、高科技方向发展外,应积极“后向”延伸,积极引进船用发动机等装备产品生产企业;规划建设食品药品包装机械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二)微观引导上,结构调整,集群发展
块状经济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但低价竞争、创新能力不强是其致命弱点。因此在行业组织结构上,抓住当前“倒逼”机制,进行优化重组,形成集群化发展。搭建企业重组兼并平台,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在当前已经实施的企业股权质押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将温州企业产权交易中心与北京、天津等地的产权交易平台进行“链接”,为企业重组兼并提供便利服务。在积极引进市场化操作的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同时,整合政府各种产业引导专项资金,成立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含量高,但各种市场化基金未能投入的项目,经科学评估论证后,以担保、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给予扶持。
(三)空间布局上,有保有压,构筑体系
在温州沿海产业带的布局上,应体现有保有压,通过增量带动存量盘活,构筑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原则上,沿海产业带不再布局传统轻工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将增量空间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装备产业。具体布局上,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用于电力装备、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小门用于现有化工产业和未来石化工业的集聚区,半岛地区用于汽车整车和船用装备生产基地,民营企业科技产业基地和滨海园区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未来新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塘下东工业园和瑞安经济开发区用于汽摩配生产基地,平阳临海产业基地用于模具、紧固件、不锈钢等基础产业和食品药品包装机械生产,形成温州机械产业基地;苍南临港产业基地则在印刷包装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向新材料方向发展,构筑起区域产业体系。
(四)转型动力上,互为支撑,融合发展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通过价值链的合作,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方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新增长点。在具体发展方向上,应抓住外资研发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利用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和创意产业;整合、新建和引进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如电工、汽摩配、泵阀、船舶、鞋服、化工等职业教育学院(分校、研究所)。在洞头本岛-海中湖周边地区,建立集职业教育、研发、设计、孵化为一体的“科学岛”,各产业基地也应围绕各自产业发展重点,建立相应的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在滨江商务区,引导生产部门转移出去的企业建设管理中心(总部),建设一批轻工产业展贸中心,充分发挥品牌、商贸、会展在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作用。
200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