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温州经济转型升级思路研究 本文是笔者与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王武林同志合作而成。本文受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资助,项目编号:B410.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全球经济可能面临长达5年的调整期王海峰.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原因及我国的机遇.宏观经济管理,2008(10)。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朱之鑫.认真做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宏观经济管理,2008(10),而温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约束仍在不断增大,商务成本持续上升。在内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温州经济发展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一、温州之“困”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民营化和市场化的体制先发优势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温州模式”,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市场经济活跃、体制机制灵活的区域。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年均增长20.4%新华社. 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发展之路——浙江省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http://www.gov.cn/jrzg/2008-10/26/content_1131479.htm

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从图1可以看出,温州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8.6%增长到2001年的13.4%,之后以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的速度进入“下降通道”,到2007年仅占11.58%;温州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0.42%增长到2003年的0.89%后,始终在0.88%左右徘徊不前。

图1 1990年以来温州GDP占比图

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7年,温州与杭州、宁波、无锡、东莞和台州等城市的GDP总量相比,除了与台州的总量尚能保持领先外,年均GDP总量分别落后于其他城市198、129、189和142亿元。

表1 温州与有关GOP总量比较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有关城市统计年鉴整理。

从图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1990-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但2000-200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年均仅提高0.64个百分点。

图2 1990年以来温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图

从表2可以看出,工业产业结构内部“代际锁定”现象非常明显:1990年到2007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电气、皮革、纺织服装、塑料、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一直稳居温州工业产值排行榜前十名,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始终不足。

表2 主要年份温州十大行业总产值排序

注:根据先关年份温州统计年鉴整理,GIOV指工业产值,比重为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在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条件日益趋紧的情况下,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已时不我待。

二、理论之“据”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短缺经济,依靠先发一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确立了服装、鞋革等一批以块状经济为主导的产业,获得了国际竞争力。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温州经济的增长后劲乏力问题日益凸显,似乎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转变、要素禀赋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一国(地区)可通过适当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来改变其天然具有的比较优势,并着眼于未来,有选择地去扶植和培育战略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树立新的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不但印证了日本的“东亚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特征还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则针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要求企业应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取得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其著名的“钻石模型”描述了建立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的投资和创新环境:高层次人力资本、专业化的研究机构、优良的基础设施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上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以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为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压力和刺激;最后,同样拥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保证了设备和原材料的质量。另外,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影响钻石体系四种核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新的需求、新的技术出现等机会因素则为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这些理论对于温州如何实现产业发展模式从“劳动—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促进经济结构现代化和科技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转型之“路”

温州经济发展中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和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是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唯有转变发展观念,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总体来说,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紧抓“3+1”的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所谓“3”,就是传统优势特色轻工产业的提升、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发展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所谓“1”,就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传统优势特色轻工产业提升:从加工制造走向价值链的两个高端。按照郎咸平教授对价值链“6+1”的解读,“1”是纯粹的制造业,“6”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温州目前加工制造的“1”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应逐步迁移到要素成本较低和就近消费市场的中西部地区;更加注重做强优势特色轻工产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加强物流、电子商务和展示贸易平台等公共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做好模具、紧固件、不锈钢等基础产业的园区规划、选址和建设,继续推进大小门石化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和基础配套;电工电气产业应在低压电器的基础上,积极将中高压和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吸引“回流”,“横向”拓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生产,形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引导汽摩配企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积极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形成“前向”发展;船舶向大吨位、高科技方向发展,并积极引进船用发动机等装备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后向”延伸;规划落实食品药品、包装等轻工机械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新兴产业的集聚:目前新材料、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企业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各县(市、区)的有关工业园区和基地之中,缺乏发展高新技术的公共支撑平台和氛围,也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经贸、科技、发改等部门应联合进行调研,摸清企业和产业“家底”,掌握企业有关诉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一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温州经济的未来,培育和储备新增长点。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通过价值链的合作,呈现出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刘社建.亚洲四小龙的启示.南风窗,2006(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新增长点,在发展方向上,应抓住外资研发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利用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和创意产业;整合、新建和引进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如电工、汽摩配、泵阀、船舶、鞋服、化工等职业教育学院(分校、研究所)。在洞头本岛-海中湖周边地区,建立集职教、研发、设计、孵化为一体的“科学岛”,各产业基地也应围绕各自产业发展重点,建立相应的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在滨江商务区,引导生产部门转移出去的企业建设管理中心(总部),建设一批轻工产业展贸中心,充分发挥品牌、商贸平台、会展在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作用。

四、支撑之“策”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理念转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上,必须坚持城市、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于12个产业基地,必须按照产业新城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

2.环境转型。抓好水、电、污、气、通信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建设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经常召开各种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会,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和“溢出”,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人才培训。

3.社会转型。认清和把握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公正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和治理、征地拆迁、福利救济等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体系,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缓解社会张力,促进社会和谐。以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为中心,整合所有面对社会公众的投诉、求助、报警等公共平台资源,建立起信息准确、反应快速、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危机指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4.体制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既要合理界定范围,又要相互配合。“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黄恒学.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市场观察,1996(10)。”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沟通、协调的中介作用和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作用,从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准制度化合作。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治理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解决许多社会公共问题,已被许多社会组织的治理实践所证明”郎友兴,陈剩勇.非政府部门的发展与地方治理.国际学术动态,2007(4)。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优化投资软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运转的全过程流程控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政府效能;依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设法治政府;改进管理方式,推行审批事项听证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流程公开,审批结果公示,建设阳光政府。

2008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