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覆膜保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宁南山区旱作玉米种植区域划分

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300~500mm,降雨少且分布不均,70%降水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600~2000mm,年平均气温5℃~8℃,绝大部分地区无霜期120~160d。海拔1600~2100m地区,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这里“十年九春旱”,不干旱反而不正常。长期以来,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干旱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瓶颈。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蓄水,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增强田间光照强度等作用,可以使玉米全生育期≥0℃积温增加500℃~800℃,促进了玉米早生快发,可提前成熟15~20d;地膜覆盖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8.8%,改善热量状况,解决积温不足,无霜期较短等问题,提高旱地玉米单产水平50%以上,每亩增产180kg以上。可以说,地膜覆盖为宁南山区旱作雨养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宁南山区1983年引进地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1986年在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等地推广以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86年示范推广地膜覆盖种植玉米120亩,亩产465.3kg,比露地增产64.5%。1995年宁南山区地膜玉米发展到6万亩以上,亩产435.4kg。1997~1999年宁夏将地膜覆盖为主的玉米综合增产技术列入自治区粮食上台阶“四个一”工程之一,有力地提升了地膜玉米综合增产技术,提高了旱地玉米生产水平,扩大了玉米种植区域和面积,促进了宁南山区旱作农业发展,为宁南山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解决群众温饱、加快区域脱贫致富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宁南山区旱作玉米区是指在降水偏少且没有灌溉条件或灌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所从事的玉米生产,是我国北方春播玉米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部山区旱作玉米生产的主体,广泛分布在年降水350~550mm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域。主要包括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原县5县(区)及中卫市海原县(与原州区接壤的部分乡镇)的旱作农业区,目前玉米年种植面积约500万亩以上,约占耕地播种面积的50%以上。旱作玉米区从地形地貌和生态类型可划分为高度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和次适宜种植区三大典型区域。

1.高度适宜种植区

海拔1800m以下,≥10℃有效积温2100℃~2700℃,无霜期140~160d,全年降水350~450mm,年平均气温6.5℃~7.5℃,7月份平均气温>19℃,7月份降水量为90~110mm或有补充灌溉条件,气候类型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等级为一、二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清水河谷川道区的头营、三营、黄铎堡、黑成、七营和彭堡、清河、河川等乡镇;彭阳县河谷川道区的红河、新集、城阳、白阳镇、古城等乡镇;西吉县葫芦河川道区的将台、兴隆、平峰、兴坪等乡镇;隆德县渝河流域川道区的神林、联财,及甘渭河流域的温堡等乡镇。玉米年播种面积约为175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约38.5%。

2. 适宜种植区

海拔1700~1900m,≥10℃有效积温2000℃~2600℃, 无霜期135~140d,全年降水350~400mm,年平均气温5.5℃~6.0℃,7月份平均气温>18℃,7月份降水量70~90mm或有补充灌溉条件,气候类型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等级为二、三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原州区黄土丘陵区的河川、官厅、寨科、炭山等乡镇;彭阳县黄土丘陵区的孟塬、草庙、冯庄、小岔、王洼、交岔、罗洼等乡镇的梯田和部分坡地;西吉县白崖、将台、平峰镇、沙沟、什字、田坪乡、王民、兴隆镇等乡镇;隆德县西北部黄土丘陵干旱区的张程、杨河、风岭乡等种植品种以中早熟为主的乡镇。玉米年播种面积约为163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约35.5%。

3.次适宜种植区

海拔在1900m左右,≥10℃有效积温1900℃~2300℃,无霜期120~135d,全年降水在350mm以下,7月份平均气温5.5℃~6.0℃,7月份降水量70mm左右或有集雨补充灌溉条件,气候类型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区,耕地等级为三、四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城镇、三营镇、头营镇、彭堡镇、寨科乡、官厅乡、炭山乡和中河等乡镇;彭阳县的交岔等乡镇西北端;西吉县吉强、平峰、西滩、苏堡等乡镇;隆德县东北部及西南部土石山区的观庄、好水、奠安等乡镇;泾原县的大弯等乡镇(年降水在约500mm)。玉米年播种面积约为122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约26%。